“圣人不死大道不止”是什么意思?

咱是好人

“圣人不死大道不止”几个意思?“老而不死谓之贼”呢?

题目中“大道”为“大盗”之误。

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语出《庄子·胠箧》。

二: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句子表面直观的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不消失,那么大盗出现而祸害于世的情况就不会停止。

庄子说,人们搜集财宝货物,并用箱子柜子牢固关锁,但总是招来大盗偷抢,为了不被偷抢,就不顾重负背着逃跑。因此,人们积累财货,就相当于是给大盗准备的了。圣人虽然用他的聪明才智,提出了仁义道德、礼乐教化和法制,企图为人们的生活和货物提供守护,但人们的宝物还是常常被大盗偷抢而去,那么,圣人想要用智慧创造的礼法之类,其实是在为大偷保护财物。

圣人立宗庙建社稷,建立国家和社会秩序,但大盗杀来,一下就将这一切抢夺为已有,甚至为所欲为。这样,圣人建立国家社会,不就是为大盗建立的么?

按庄子的逻辑,如果没有圣人建立这一切,任何人都没有智慧,没有思想,绝圣去智,也就没有社会、财宝意识,那么这一切就都不会出现。

所以,如是圣人不消失,那大盗窃财窃国的现象就会不断发生。

三、一点思考:

庄子这句话,以及它的论述,确实有点惊世骇俗。非议圣人,大逆不道。这种话也只有在他那个时代才可以说。

圣人德行崇高,济世匡国,功业伟大。除了圣德圣功圣迹之外,还有圣言传世,影响深远,后世只宜景仰和缅怀,并将其精神发扬而光大之。

但是庄子确实也看到另一面。一个人被提升为圣人,就会有一大片人下降成层次更低的凡人。有时候,圣人脚下跪倒那一片人,并没有从圣人那里得到多少好处,反而可能因为人有个圣人会被套上更上绳索。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大盗产生的根本原因。更为甚者,圣人可能变成大盗的合谋者,他们相得益彰,而苦了更多的凡人。

不过,我们还是更习惯于有圣人。

四、“老而不死是为贼”何意?

“老而不死谓之贼”当作“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宪问》中说: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句话,是孔子骂乡邻原壤的。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他却噔噔地敲击着棺木唱歌。上文说,原壤用不符合礼仪的坐法见孔子。孔子就骂他:小时候不谦逊尊长,长大又无可称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贼,害也。有祸害的意思。

贼,也有强盗,偷窃之意。

孔子骂原壤,“老不死的,真是个害人精”。

也有人说,孔子天命思想很严重,认为一个人应该老而朽,这样才对得起老天给的“天命”。如果一个人老而不死,又无德行——比如原壤,那就愧对天命,就可以看成是偷窃天命而活,或者就叫苟且偷生吧。

从原壤的行迹表现来看,在圣人看来,为两种说法都是适合原壤的。


水煮周易

1、权利隐藏在义务中

圣人主张绝对义务。

穿过绝对义务,圣人获得的是绝对权利。

绝对权利,会导致绝对腐败。

因此,真、善、忍的未来是假、丑、恶!

圣人的主张与民主和未来背道而驰的。

圣人主动承担群体责任,群体巨大的义务使圣人在压力中日渐扭曲——正常人无法承担群体应该承担的义务与压力。扭曲的圣人获得至高权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希特勒在发动二战之前死去,他绝对能够称得上圣人。几乎以一人之力带领破产的德国走向经济高速增长的新时代。但如圣人般的希特勒“翻脸”就成为整个欧洲的梦魇!因此,群体的义务就应该由群体承担(没有圣人,都是愿意遵守契约的普通人,才能避免绝对权利和绝对腐败),群体承担的义务是民主。

圣人与难民是一对孪生兄弟

不要以为独裁者都是道德败坏者,实际大部分独裁者的道德水平远高于平均线。

圣人的土壤:底层民众漠视义务,渴望权利,渴望救世主——贫穷性弱智。

因此,拯救贫穷,消除圣人土壤的唯一路径:把义务和权利打包

转嫁给底层民众。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和权利隐藏在义务中的现实。难民变成愿意承担义务的公民,愿意承担义务的公民还需要圣人吗?答案不言自明。

因此,“大盗不止(难民环境),圣人出。圣人与大盗争斗的过程中,学会大盗的手段,亦为大盗”这是一个无间道。就如同尼采所言:“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


高金波

这是上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问题。此话是庄子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是道家人物,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也就是没有贤愚之分,顺其自然。圣人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受人尊敬的东西,大盗相应的就是丑恶。结合起来就好解释了:只要有美的贵重的东西存在,就一定有丑恶的东西伴随。阴阳互为根本。所以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呵呵,比如,原始人类,皆不以穿衣为美(衣服的根本起源是取暖,而非比美),那就没有以衣貌取人的现象了;人人都以尊老爱幼为美德,所以看到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人就会指责(哪性是在心里)其为不善。呵呵,有意思的一个问题


衣扬1

原文应该是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是指的社会树立的标杆无错无咎的人才能称得上”圣人”!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在存在由人臆想炮制出来的虚假的形象!如若这种炮制虚假的方式不去除”即死亡”而社会中又不可能存在无错无咎之人必然导致有不少人用虚假盗取圣人之名的行为层出不穷!甚至会大到成为窃国大盗!历史已经验证了庄子依据周王朝的运行过程的推理与推断是正确的!作无错无咎之人自然不需要不断改过自新,无咎之人没有过错而错误都是别人害的应该是常见的事?当两人或两人以上在一起讨论责任之事最常见的是什么?争功于自己委过于对方与别人和自然原因的弄虚作假的事并不少见!如此等等……足以证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正确的判断和有历史事实摆在那里的了!故独尊自己是人为制造的社会病毒和人的心理病毒理当清除来维护社会共同机制的生成!


公议

纠正题主的白字: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是盗贼的盗!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自:《庄子·胠箧》,前后文如下: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不会中止。即使重用圣人治理天下,却同样会让盗贼得利。

庄子的这句话实际是老子“绝圣弃智”思想的另一种阐述,他说的圣人指的是那些创造出社会伦理秩序和法则的人,而这些伦理法则最终都被一些人异化为统治国民的工具,所谓窃国大盗说的就是他们。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由一小部分人来制定规则,去约束另外一部分人,那么无论规则是什么,出发点好坏,都改变不了一部分人压迫另外一部分人的事实。

这句话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部分在于认识到权力使人异化,引导百姓不要迷信权威,避免陷入专制陷阱。消极性的一面在于陷入自由无政府主义,蔑视规则!

老而不死谓之贼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翻译过来: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了却不给年轻人做榜样,真是个害人精。

原壤是孔子的故人,叉开双腿坐着等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被孔子教育。

老而不死谓之贼的意思被许多人曲解成老了不死就是害人精,这是一种误解,更多是教育老年人不要为老不尊,要给年轻人树立个好榜样,不然才是“贼”



日慕乡关

圣人就是欺世盗名的人为自己利益吹捧起来的一道具。所以只要这些欺世盗名的人存在,他们绝不会让圣人这块金字招降倒下。圣人和大盗就像现在人们所说的鸡和蛋的关系,不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他们是相辅相承的!但是圣人是特定的,而大盗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时会出现。

这句话应该一个到装句,也就是:"大盗不止圣人不死。"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

《庄子》之所以写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是让圣人和大盗的主次之分互换,也显示出文人之间的尊重。

当然,能被人捧为圣人的也绝非泛泛之辈!

孔子认为从小就不孝顺父母,成年无所作为的原壤,(原壤母亲去时他母亲的棺木还是孔子替他擦干净的,而原壤却拍着棺材唱歌而没有一丝悲伤之色,丧事也是孔子出资。)到年纪大了还为老不尊,不讲礼仪。像他这种人话在世上就是糟蹋资源、败坏世风。

论语中"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特指原壤这一类人,而不是代表那些老年人。


玉宽7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圣人不死,指的是修道者的念不死,大盗不止指的是思想就会没有停歇,妄念纷飞!只有把你的念看住了不起妄想了你就悟道了,不管是圣人的念,好念,坏念,都是大盗,有念即邪即盗!老子,庄子,孔子,讲的都是修炼上的事,都是悟道的事,和精神上的哲学没关系,不要依文解字的去解道法,道可道,非常道啊!


30914548敢为天下先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是某种手段获得别人对他的崇拜。以自己的形象占据别人的精神世界(思维空间)。由于圣人的影响人对客观事物失去辩别的时间与能力。影响到人自然天性与认识。圣人的最终目的,一是获取他人的崇拜而获取优越感。,二。是装圣人,获取他人的崇拜后,窃取权利。如王蟒。这里多指周公。三,装圣人窃取财物。获得物质上取得的优先权。

老子讲,圣人出有大伪。故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中上行

树立的圣人,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从而唤起人们的私欲,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就会欺世盗名,蒙蔽世人。这个说法和“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逻辑上是一致的。


小伙伴1688026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