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翁——陆游

放翁——陆游

在宋词这个创作领域,我前面就讲过,苏轼地位很难撼动,他是大家提到宋词总会先想到的一个人。宋代词为主流,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宋代没有诗,宋代是有诗的,而且论起宋诗,恐怕苏轼就要挪个位置了。宋诗谁写的最好呢,很多人认为是陆游,的确,我们细细回想,课本上选择的,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陆游的作品,大部分是诗而不是词。应该说宋诗因为陆游而得以留史,只不过宋词太辉煌,一定程度上遮盖了宋诗的成就。

那我们今天就聊聊陆游和他的诗。

陆游字务观,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生活在南宋,所以尝尽了家国飘零之感,自然也是主战派。后因政治上屡遭排挤,为投降派不容,遂感收复失地无望,人生理想消磨于酒醉中,放浪形骸,故自号“放翁”。你看这个很有意思,中国古代不为礼法,或者不为官场所容的文人,他们本身就在无形中挑战着礼教,政治理想、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就以怪诞个性的方式发泄,有点像精神上的自戕,放浪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孤寂。

深处偏安的南宋,陆游是很郁闷的,他一生都在同投降派周旋,一生都在呼号北伐,可惜整个王朝的气数已经不是几个岳飞、几个陆游能改变的。过去我们看南宋历史总是很肤浅,就认为宋高宗是个昏君,昏的不辨忠奸,杀害岳飞。其实无论哪个王朝,皇帝都需要一种平衡,需要忠臣和奸臣互相掣肘,这是帝王之术。中国人搞权谋是一流的,甚至把政治手腕编成书。我就观察过,中国很多领导书柜里都有一套《资治通鉴》,领导可以不懂吟诗作赋,可以没读过四大名著,但是大多一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忠臣的命运是理所当然的,皇帝要维护家天下这个制度,奸臣要维护利益集团,一旦有人可能打破这种政治平衡,那么必定不会有好的下场,这是中国官场的哲学。

陆游也很不幸的深陷政治泥潭中,像他这种文人,是参不透官场之道的,只能受排挤。受排挤怎么办,便寄情于创作。有的人开玩笑说,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都是被政治逼出来的,这话是有道理的。

在陆游被政治逼上绝路前,他先被爱情逼上了绝路。陆游的第一位妻子叫唐婉,据说是陆游的表妹,当然现在很多考证渐渐推翻了这个传言。陆游与唐氏本是情投意合的眷侣,然而婚后三年,陆游母亲责怪陆游儿女情长荒废学业,迁怒于唐氏,逼迫陆游休掉妻子。唐氏改嫁赵士程,七年后,唐氏与丈夫在沈园游玩,与陆游偶遇,唐氏安排酒肴款待陆游,陆游见人感事,作下千古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唐婉这段爱情悲剧非常有名,这首《钗头凤》也是脍炙人口。上阙写了回忆,结尾连用三个“错、错、错,”很有力量,这里面也有很多情绪,“错”是说自己当初休妻的决定,还是对母亲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否定?更或是对二人不该开始的感情的嗟叹?没有明说,个中滋味留给后人品评。词的下阙则描写了当下与唐氏相遇之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作者心中纵然再有多么深的爱意,也只能深藏心底,再见面,只剩寒暄,到最后自己长叹三声“莫、莫、莫!”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只能作罢。这首词是对爱情的追逝,对命运的控诉。唐婉在这次相遇后,没多久积郁成疾而逝,她的丈夫赵士程也终生未娶,封建伦理下,三个人的命运都被改变。

放翁——陆游

爱情的打击陆游还能挺住,但面对家国,陆游的心不能平静。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六十一岁的陆游闲居在家乡,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题目叫《书愤》,就是书写自己的愤恨,陆游一生的愤恨都在北望的目光和哀叹中。“早岁那知世事艰”,年轻时就立志北伐,哪里知道会有这么艰难。“楼船夜雪瓜洲渡”,这里仍是回忆当年,陆游三十七岁时,任镇江府通判,对瓜洲渡痛击金兵的战争记忆深刻。“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惜壮志未酬,自己已经年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自己老了,但仍希望能有人像诸葛亮一样,扶大厦于将倾。这首诗追忆先贤,其实正是对现状的不满,更寄托了对未来的希冀。

陆游对北伐的渴望直到离世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绝笔家喻户晓,催人泪下。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几乎不用翻译,短短的篇幅,直白的语言,字字是泪,句句含恨。八十五岁的老人,临死的一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天下的儿女;所悲的不是与生的诀别,而是国家仍未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面对儿子,老人留下了遗嘱,待河山收复,祭祖时别忘了在坟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这一句里有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哀怨、多少不甘!陆游临终之时仍对统一北方怀着一丝信心,然而他不会想到,他忠于一生的国家,他到死都念念不忘的王朝,最终却在崖山一战以最屈辱的方式宣告覆灭,他在九泉之下祈盼的消息终究没有到来。

而今天,当我们再回望南宋佝偻的背影,总能看到无数个挺直的灵魂,他们是民族的气节,是文化的脊梁,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

放翁——陆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