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前馬門子村碑正面(後馬門子村碑沒有尋到)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大青堆子村碑正面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天啟元年刻 《武備志》遼東邊圖中的“馬門子”位置

《奉天通志》卷七十六山川十海城縣長靜堡條注云:“今邊牆遺址,自北而南有門二,一曰二馬,一曰珍珠。”按照《東北歷史地圖集·東北卷釋義》解釋:“二馬”即今天瀋陽城西沙嶺堡南偏西的前馬門子和後馬門子,去爛蒲河東50餘里;珍珠門在今鞍山市西,緊靠著太子河下游東岸。《萬曆武功錄》卷十二《東三邊·速把亥列傳》記:“……備禦王守道從長勇堡馬門出邊,行捕至爛蒲河六十餘里,逢虜騎三四十……”。這裡的明代“長勇堡”就是今天的瀋陽西南七十里的彰驛站。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昭和七年(1932)馬門子、青堆子一帶古邊牆地圖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谷歌衛星地圖中的前馬門子、後馬門子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谷歌衛星地圖中的大青堆子、小青堆子

由此可見,馬門實際上是邊牆附近邊堡的明軍出外巡邊,追擊敵人出入的卡門及通道,而馬門附近又設有烽火臺。據2011年出版的《遼寧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載:後馬烽火臺(編號210114353201170027)位於大潘鎮後馬村委會院內,高程28米。原址西距彰驛站長城350米,西南距林臺烽火臺3800米,北距四臺子4號烽火臺1500米。臺體地面遺蹟消失,現為村委會辦公樓,地面散見青磚殘塊。實際情況烽火臺位於村委會辦公樓東側50米一戶人家的房基上,此戶房基相對高度明顯。戶主人否定了村委會辦公樓是烽火臺的說法,說村委會那地非常低窪,建樓時墊了不少土。戶主人還說了一句後馬門子村的老話,說“家住大臺,不是當官就是發財。”很顯然,戶主認為自家地勢高,所謂風水好。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遼寧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邊牆墩臺圖

努爾哈赤攻佔瀋陽後,遼河東部邊牆一帶的邊堡大部皆撫降之,也就是說皆不戰而逃或者不戰而降。清初邊牆馬門附近,形成兩個村落,北曰後馬門子,南曰前馬門子。按《于洪區地名錄》對村名考證,是因為“明代遼東邊牆由此通過,設有軍馬出入的卡門,兩個村子因以為名。”此卡門位於長營堡(現今沙嶺堡)和長勇堡(現今彰驛站)北南之間,東距明代得勝營子古城十里。此處出邊一二百里,即是蒙古部落的駐牧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後馬村委會東側50米民宅為後馬烽火臺基址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後馬村委會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後馬村委會門口向東道路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後馬村委會東側50米民宅房後,地勢相對高度明顯,烽火臺臺基

【屯鄉史地】瀋陽西部遼東邊牆附近的“馬門子”、“青堆子”

後馬村委會東側50米民宅房後,地勢相對高度明顯,烽火臺臺基

那麼馬門子以東二三里的大青堆子村又和馬門子有什麼關聯呢?先看看《于洪區地名錄》是怎麼考證大青堆子地名來歷的,說:“清順治時,有劉、崔、丁、張等六姓人家由河北昌黎縣遷來,形成聚落後,初名青堆子,後在其村東部又派生一個同名的青堆子村,為區別二者,加大字,稱大青堆子。”此處的青堆子的原義並沒有解釋清楚。升飛先生的《于洪區地名文化之旅》推測認為馬門子與青堆子屬於關聯性地名,認為馬門子有明軍駐守,青堆子就是軍馬的草料堆場,我認為有商榷之處。考“堆子”源頭,大概要追溯到一個滿語單詞——“鄂博”。按《清史稿》載:“其恰克圖及沿邊鄂博、卡倫之制,因山河以表鄂博,無山河則表以卡倫。鄂博者,華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壘為鄂博,以山河為鄂博。“以壘為鄂博”,就是壘一個石堆為分界線,“以山河為鄂博”,則是傳統的自然邊界,在這裡“鄂博”已經引申為分界線的專屬名詞了。我們大致可以理出這樣一條線索:鄂博——漢譯石堆——引申為邊界——再引為巡邏(或流動哨卡)。清初形成村落時,由於撫降之的原因,遼河東部的邊牆邊堡及邊臺卡門基本沒有遭到破壞,清初仍然清晰可見,卡門附近的營房建築肯定還有存留,上文說無山河者則表以卡倫,滿語“卡倫”漢譯為哨所,其意與“堆子”相同,而“堆子”更接近於民間口語。《柳邊紀略》有:設堆子巡夜,始於己巳。這裡的“堆子”即是哨所之意。“堆子房”這一稱謂的建築多見於清代文獻,如在清代名士繆潤紱所著《陪京雜述》官治類中,尋到“堆子”條目:“按城內街道皆有步甲邏守之所居之地名曰堆子”。堆子房多是一些城鎮巡夜值守,陵墓及重要建築的看護居住用房,後來有的轉變為地名,細究這類地名可以大致認為是滿族的生活及語言習慣造成的。

由此可見,“青堆子”與“馬門子”是關聯性地名,但“青堆子”並不是草料堆場,而是明軍守衛馬門而居住的營房。後來滿族人移居該地,而當時的明軍營房哨卡基址尚存,滿語習慣稱呼哨卡看護居住的房屋為“堆子”,“青”指青色之磚,漢譯為青磚房子,按照口語習慣稱為“青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