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現金儲備達1.8萬億,為什麼不大量收購公司,建立龐大的互聯網帝國?

墨客人生

謝邀,我是變革家白瑭
說到蘋果公司,我們都耳熟能詳,平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蘋果公司生產的手機,電腦,已經在很多人手中進行普及,現如今蘋果公司擁有儲備現金1.8萬億,說是富可敵國也不為過,但是卻不大量收購公司建立龐大的互聯網帝國。蘋果公司擁有資金眾多,當然在全世界的公司也不為少數,也連續收購了不少的公司,其實蘋果公司並不缺公司,像國內的大品牌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全中國有很多家分公司,也在中國創建了屬於自己的互聯網帝國,甚至有想把公司買到東南亞買到美國的想法,但是蘋果公司並沒有特意購買公司,相對於其他公司比較謹慎一些,雖然市場價值處於全球第一位,但是稱為帝國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中國和美國也有很大的差異,美國實行反壟斷法,收購企業的審核較為嚴格並且審核週期比較漫長,美國的科技互聯網企業一般都要預留充足的現金來應對審核中的漫長週期。還有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企業的基因,蘋果公司的偏重點還是硬件公司,如果真的想要成為互聯網帝國必然會衝擊到蘋果公司本身的產品基因,從手機到電腦再到耳機音箱都是硬件產品,只是當今的硬件相對於以前更加智能化了而已,但是在本質上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實現稱為互聯網帝國這個目標就要使公司和軟件息息相關,它和硬件的關係並不是很大,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產品大多數是虛擬產品,基本上不存在硬件

變革家

說蘋果公司擁有的現金流富可敵國,這一點都不為過。如今據傳要將全球3500億美元的利潤或資金轉移回美國,可為錢多多。那麼問題來了,蘋果富可敵國,為什麼不大量收購公司,建立龐大的互聯網帝國?其實蘋果公司也買了不少公司。

現金儲備創下歷史新高

據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道,蘋果於當地時間四公佈的財報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蘋果現金儲備達到了2851億美元(約合1.8萬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而該公司上一季度的現金儲備為2689億美元(約合1.7萬億元)。

如果不是因為匯回稅率的降低,以及蘋果利用這一機會策劃一筆大收購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業內所謂的“大買”理論一筆勾銷。蘋果歷來堅持其現金儲備,往往選擇相對規模較小的戰略收購和製造業投資來鞏固其現有業務。

公平地說,蘋果公司收購公司的主要目標在於知識產權和關鍵員工。當蘋果公司無法從其他途徑獲得人才和相應知識產權時,蘋果就會把收購作為武器。當然,該公司斥資30億美元收購Beats電子公司是一個異常現象,是因為它有可能加強蘋果公司的音樂業務,而不僅僅是Beats公司在音頻配件市場的高速增長。

我們可以來推測一下蘋果不會進行哪種類型的收購

包括電池和顯示器製造商在內的元器件供應商

:蘋果曾表示,它最終希望“擁有整個產品線”,這可能導致人們得出結論:應該收購屏幕,電池,玻璃製造商(如康寧),以及iPhone和iPad中使用的金屬部件製造公司。然而儘管有一些機會,但蘋果似乎會避免這種收購行為。在這個快速發展變化的領域,它可能希望保留自己選擇競爭優勢解決方案的靈活性,或者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收購可能會推動成本上升而不是下降。

增強現實技術公司:蘋果已經將增強現實確定為推動未來行業增長的關鍵技術之一,並且在相關領域的研發方面花費不菲。可以肯定的是,蘋果公司將繼續為專利和關鍵員工收購小型的增強現實公司。就個人而言,我懷疑蘋果相比於個人、家庭以及辦公室等應用場景,蘋果對車載增強現實技術有更多興趣。相比於收購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蘋果倒更有可能去收購一家研發車載增強現實顯示設備的公司。

特斯拉(Tesla:在“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火熱期間,蘋果公司曾與特斯拉(Tesla)鬧翻了兩年,這是蘋果試圖打造自家自動駕駛汽車的一個嘗試。雖然特斯拉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把蘋果試圖進入這個市場當作行業前景,但他也公開地嘲笑蘋果的行為。蘋果公司最終僱傭了1000多名工程師從事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研發,其中還包括從特斯拉挖來的員工,但卻在2017年8月終止了該項目。現在看,蘋果公司不太可能有興趣收購馬斯克的公司。

虛擬現實技術公司:直到最近蘋果Mac系列產品才開始支持虛擬現實技術。蘋果公司發佈的macOS High Sierra開始支持第三方虛擬現實耳機,虛擬現實外部視頻卡以及虛擬現實創作應用程序。儘管虛擬現實技術在遊戲領域越來越受歡迎,但除了作為增強現實的附屬品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跡象表明蘋果會對虛擬現實感興趣。隨著Oculus(Facebook),PlayStation VR(索尼)和Gear VR(三星)全部歸其他大公司所有,只剩下Valve和HTC的Vive可供蘋果考慮。

遊戲公司:儘管遊戲平臺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蘋果從未完全接受遊戲產業。一旦蘋果嚮應用程序開發者開放iOS,相關的手機遊戲業務就能夠賺取大量利潤。然而,蘋果似乎並不想擁有一家遊戲開發商。與業務競爭相反,蘋果會對遊戲和IAP銷售提成30%。所以除非有更重要的東西能夠改變蘋果的現行策略,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諸如AR,Electronic Arts,Activision Blizzard和Take-Two可能不會成為蘋果的收購目標。

相機制造公司:蘋果公司在數年前就有能力收購尼康,佳能等大型相機公司,但依舊選擇建立自己的相機部門。時至今日,?iPhone主宰了整個行業。許多小型人才和知識產權收購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與索尼公司合作的手機大小的相機傳感器也是如此。很難想象蘋果現在收購像佳能這樣擁有20萬員工的大公司,而擁有突破性技術的卻是另一家小型相機公司會如何?不言自明。

社交媒體和消息公司:有傳言稱蘋果有意收購Twitter或其他社交媒體公司,這些年來偶爾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這樣的話,Snapchat,WhatsApp,Signal和其他通信應用程序可能都被蘋果視為潛在的收購目標。

手寫筆公司:蘋果公司曾在數年前發佈過iPad手寫筆,也有不少尚未公開的相關專利。雖然很容易想象像Wacom這樣的數字輸入公司如何以對創意專業人士的吸引力來適應蘋果公司的穩定用戶,但考慮到其收購成本,它對蘋果的價值影響可能太過有限。但一些具有特定書寫,繪圖和識別技術的小公司可能對蘋果有更多潛在價值。

支付業務公司:幾年前在那個關鍵點,蘋果正在積極考慮收購Square還是一家較小的支付處理公司時,一旦成型可能會對蘋果業務造成很大的變化。現在,隨著Apple Pay在國際上的部署,蘋果已經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相當優秀的服務,顯然也已經有了面向消費者的硬件。它可以收購Square這樣的公司,後者在商戶手中擁有大量的支付處理硬件,或者選擇與First Data合作擴大業務,亦或是繼續讓商家和銀行解決他們自己的硬件問題。


全天候科技

其實不只是蘋果,對於很多科技公司來說,都是具有現金儲備的科技公司,比如Google、Microsoft,尤其是蘋果公司,在2018年到來之際,現金儲備高達2861億美金,合約人民幣1.8萬億,很多人對於這樣體量的資金覺得很多,但並沒有很直觀感受,舉個例子說,這個體量的資金,大致相當於中農工建以及螞蟻金服的資金體量,要知道這些金融企業是做資金聚合的,錢並不是自己的,但蘋果的現金儲備都是自己的,可以說是真正的富可敵國。

那麼既然蘋果這麼有錢,為什麼不花錢多收購一些互聯網公司,也打造一個互聯網帝國呢?

  • 資金迴流付出的稅務代價是極大的

首先是,為了合理避稅,很多科技公司都是VIE架構,企業註冊地都是股份政策寬鬆、當地法制比較健全的離岸金融中心,例如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除此之外,這些科技公司還往往愛爾蘭等避稅天堂成立分公司,為的就是合理避稅,減少運營成本,但這樣有一個巨大的壞處就是,雖然本質上減輕了稅賦,但企業資金迴流的時候往往也面臨著較大規模的繳稅代價。

企業併購往往意味著巨大的資金往來,很顯然這就意味著巨大的稅務負擔,這是企業收購阻礙的原因之一,甚至很多企業為了減少稅賦,即使像微軟、谷歌、蘋果公司這種富得流油的企業,任然會選擇類似於發行債券的方式來緩解資金壓力。

  • 現金儲備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不可輕動

一個高速發展的企業,尤其是科技公司,每年都面臨著巨大的研發投入、人力成本等等方面的問題,並且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因為不斷的融資,到IPO上市,中間過程經歷了很多次的資本運作,上市交易以後更是一樣。這時候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儲備,是能夠隨時應對資金壓力,並且隨時都能夠準備回購股權,一方面可以用於增強股民投資的信心,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對於企業不會因為發展過程中過分不斷稀釋以後,因為股權分散帶來的類似於萬科股權之爭的危機。

  • 收購兼併,未必就能實現1+1大於等於2的效果

最後就是收購兼併的問題,收購兼併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成功,甚至很多時候合併以後兩家企業因為彼此文化和基因的不同,造成了最終不能很好的兼容而失敗的案例,雖然有很多類似於皮克斯動畫和蘋果的合併,換來了喬幫主的第二春,以及Google收購YouTube和Android等等種種經典的案例。但是收購領域也有很多失敗的收購案例,比如微軟收購諾基亞移動雖然換來了無數專利,但是並沒有取得預定的目標,類似的Google兼併摩托羅拉,惠普收購康柏等等。國內騰訊對於易迅,阿里對於UC、優酷、天天動聽、雅虎中國、蝦米音樂、高德地圖等等的收購更是幾乎都是不算特別成功的收購,所以收購併不一定代表能增強企業的實力,也有可能剛好相反,成為發展過程中比較大的拖累。

而蘋果和阿里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那就是企業文化比較特殊,蘋果因為創始人喬幫主的本身就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也寫進的蘋果公司的基因裡面,阿里也是因為馬老師的性格特點非常明顯,所以阿里的企業文化跟馬老師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這種企業遇到合併尤其難以實現企業之間的良好兼容,企業的標籤越鮮明,那麼融合難度就越大,所以收購兼併未必就是好的辦法。

偉大的科技公司雖然家大業大,但一方面也是講究專注,蘋果發展這麼多年來,雖然出了很多經典的產品,但是反過來說在某一時段蘋果公司依然保持著極大的專注性,為什麼要把之間花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就好像蘋果和富士康一樣,各司其職,一旦發生合併,也許富士康就不是富士康、蘋果也不是蘋果了。除此之外,有錢並不代表任性,何況企業之間的合併其實一定上意味著融合,就像醫療手術一樣,器官移植還存在著排異反應,所以企業之間的融合也是一樣的道理。


EmacserVimer

收購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不完全盤點蘋果歷年來的收購:

2002年,蘋果公司以 3000 萬美元的價格音樂軟件Logic Pro;

2010年,喬布斯以2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Siri Inc 公司,後來演化出了蘋果語音助手Siri;

2011年,蘋果以5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位於以色列的半導體初創公司Anobit Technologies;

2012年7 月,蘋果以 3.56 億美元收購了指紋傳感器製造商 AuthenTec;

2013年7月,蘋果收購了加拿大眾包地理位置數據服務公司Locationary;

2013年7月,蘋果確認收購在線交通導航應用開發商 HopStop;

2013年8月,蘋果確認收購地圖軟件公司Broadmap;

2013年8月,蘋果確認收購視頻推薦網站Matcha.TV;

2013年11月,蘋果公司宣佈收購以色列3D掃描技術研發公司PrimeSense;

2013年12月,蘋果以2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社交網絡分析公司 Topsy Labs(2年後 Topsy Labs倒閉了);

2014年4月,蘋果公司宣佈收購語音識別軟件公司Novauris Technologies;

2014 年 5 月 29 日,蘋果官方正式宣佈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Beats Music 以及 Beats Electronics;

2015年4月,蘋果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LinX;

2015年10月,蘋果收購了英國語音技術初創公司VocalIQ;

2016年8月,蘋果收購了位於西雅圖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創業公司Turi;

蘋果本身已經足夠龐大了,公司越大意味著蘋果本身的壓力越大,從iPhone 6開始,到iPhone 6S、iPhone 7、iPhone 8、iPhone X,蘋果身上就面臨著諸多爭議,而在蘋果的營收體系中,iPhone佔比最大,2017年第四季度,iPhone佔總收入的69.7%。

手機作為蘋果的主營業務,其地位並不穩固,一方面,iPhone的用戶口碑明顯在下滑,另一方面,華為、三星、vivo、OPPO等手機廠商也在地iPhone產生衝擊。對於蘋果來說,手機業務才是重點,就算蘋果的現金儲備達到1.8萬億,但若是手機業務不盡人意,再多的現金儲備也是沒用的。

蘋果當下的市值在8000億美金左右,任何一丁點兒漲跌,都是數億美金進出,蘋果必須持續保證自己的優勢和創新度,才有可能穩住自己的股價,大量收購公司,並不能讓蘋果變得更好。

越來越巨大的蘋果,已經經不起失敗的考驗。2013年,微軟斥資54億歐元(約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最終證明,這是一筆失敗的收購;2011年,谷歌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2014年,聯想以29億美元的代價從谷歌手中接手了摩托羅拉公司,顯然,谷歌虧大了,而聯想,也沒賺到。


郭靜的互聯網圈

很多朋友對1.8萬億現金沒有一個概念,咱們換算成熟悉的萬元,就是180,000,000萬元,每天花100萬,可以花4931年,就是這麼炫酷。

國外企業的賺錢思路

好了,回到這個話題,有這麼多錢,買一些小公司不成問題啊,為啥蘋果不像BAT一樣收小弟建工會呢?

這就是中外企業的思路不同,國外企業一般是專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靠增加邊際利潤賺錢,說白了就是我這個產品就是NB,我還很貴,你買不買,蘋果BOM拆解的原材料成本不到售價的5成,毛利就是5成,有多少企業能做到?純利也基本到了20幾個點,在傳統企業裡面這個數簡直不要太殘暴,但是蘋果就是隻做電子產品,做到極致。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Netflix只做視頻做到極致,Facebook做社交做到極致,亞馬遜做電商做到極致(最賺錢的AWS雲計算業務也是電商衍生出來的,並沒有太不靠譜),再牛跨界的也只是鋼鐵俠埃隆馬斯克,頂多玩車和火箭兩個(都在製造業領域,也還能接受),他們的思路都是產品做到極致,以謀求高毛利,因為本國人口和市場有限,要推廣全球市場,不斷做大市場,獲得更高收益。

國外企業的利潤公式=高單品利潤×全球用戶數

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賺錢思路

國內的企業思路有所不同,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因為中國的市場夠大,所以根本不用出海,在任一領域做到中國市場頭把交椅就可以賺到盆滿缽滿,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思維是我們小時候都有的夢——每人給我1塊錢,我有14億。所以雷軍提出的互聯網思維七字訣:“專注、口碑、極致、快”,因為人口紅利(人口夠多。)在,所以只要迅速鋪開,每個人賺一塊錢,就可以賺14億,中國互聯網最關鍵的是一個快字,我們看滴滴也好,摩拜也好,都是最早鋪市場的那波企業,有資本助力,在技術門檻很低的情況下,後來者很難超越。

人口紅利最早的受益者是BAT,他們分別通過搜索、電商、社交壟斷了全國用戶的入口,幾乎全國的用戶在用這些產品,隨便做個Q幣一樣的產品就可以賺錢,但是這條路總有個頭,就是人口紅利是有上限的啊,收入利潤增長就會陷入瓶頸,於是從2013年開始,BAT把戰場放在了O2O、智能硬件這些領域,收購企業,以迅速增加旗下產品,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即用戶總量有限,原來每個用戶賺1塊錢,現在每個產品賺1塊錢,每個用戶賺10塊錢,來實現高增長,中國企業的毛利一直很低的,就是鋪市場和用戶,所以中國企業的思維是用戶思維,就需要做所謂的“生態”,這一點上賈總看的很明白,就是玩脫了。。。

所以中國企業利潤公式=產品數量×低產品毛利×高用戶數

這個公式多了一個變量,就是產品,所以BAT愛收購企業,但是對於蘋果等國外企業,打法和思路不一樣,所以產品鋪的最廣的Google ,頂多做一下相關的AI業務,但是絕不會收購一家外賣企業。

最後看看當爸爸是啥感覺吧。。。


悠雲掩月

首先題主所說的1.8萬億現金是從哪裡看到的數據,單位是人民幣還是美元?所說的1.8萬億現金是截止什麼時間的數據?我們來看下截止目前為止,蘋果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以年報數據來看,2017財年末,蘋果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等價物為202.86億美元,2018財年第一季度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74.91億美元。

這個數字雖然沒有題主說的1.8萬億那麼誇張,但確實是一個龐大的數據,也再度證明蘋果公司強大的吸金能力。


我們來對比一下騰訊控股和阿里巴巴的現金及等價物。


騰訊2017年三季報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73.43億元人民幣。


而阿里巴巴2017年三季報的現金及等價物金額為2121.96億元人民幣。其實從三家公司最新公佈的財務數據來看,我們以1美元兌6.3人民幣計算,可以發現,阿里持有2121.96億人民幣,蘋果持有1731.93億元人民幣,騰訊持有873.43億元人民幣。論現金,阿里最有錢。


蘋果的市值高達8144億美元,市盈率卻只有16.84倍,再次說明蘋果是家物美價廉的公司。

蘋果公司擁有數量龐大的現金,那是怎麼使用的呢?


派發現金股利是蘋果公司進行利潤分配的方式,近幾年,蘋果公司的股東都能收到穩定的分紅。


蘋果的產品大家肯定都很清楚。喬布斯對蘋果而言是神一樣的存在,蘋果公司作為一家科技企業,以追求創新引領風騷。它的盈利能力非常強,現金流非常強勁。

手握大筆現金卻不投資互聯網,建立互聯網帝國,這是題主的疑問。首先,蘋果公司與騰訊,阿里不完全相似,它是有實體產品的,比如手機,IPAD,騰訊,阿里則是做社交,做平臺的。二者屬性並不相同。

其次,蘋果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從1980年上市開始就已經是公眾公司了,今天它的股本已經是五十幾億股了,所以它做的每個決策都得遵循股東的利益。對於資本來說,它要有穩定的收益和回報,也天然地厭惡風險。蘋果是科技型企業,但並不完全與騰訊,阿里相似,也不同於谷歌和臉書,它有自己賺錢的主營業務,它不是私募,所以對於高風險,需要燒錢的互聯網投資項目,在自身並無優勢的情況下,股東也不會輕易點頭。後喬布斯時代的庫克是職業經理人,既然蘋果主業那麼賺錢,那還是聚焦主業吧。


生說

事實上,蘋果從未停止過收購它所需要的技術公司,並且已經建立了它所在領域的帝國。

有人說蘋果那麼多創新的產品中沒有多少是自己研發的技術,這句話其實是有一點道理的。本質上蘋果的戰略就是“資源整合”,把最新、最好的技術融合到自己獨特的設計和用戶體驗中,打造出極致的產品。

我們來看一下蘋果歷史上的一些收購:

收購瑞薩芯片

2014年4月2日,蘋果公司正在與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展開談判,計劃以約500億日元(約合4.8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旗下一個部門的股份,該部門的主要業務是為iPhone智能手機設計液晶顯示芯片。

收購Novauris

2014年4月4日,蘋果公司收購語音識別軟件公司Novauris Technologies,以便幫助該公司進一步完善Siri個人數字助理服務。但蘋果公司並未披露具體的收購價格。

收購Beats

2014年5月29日,蘋果公司同意以30億美元收購Beats Electronics LLC,獲得後者旗下的流媒體音樂訂閱服務和耳機生產線。據悉,此項收購為蘋果史上最大一筆交易。收購Beats將使蘋果能夠在基於互聯網的流媒體領域獲得立足之地,在當前流媒體市場上,谷歌旗下的YouTube、Spotify和Pandora等佔據了主導地位。

收購Siri

Siri 公司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應用軟件開發商,主要向蘋果用戶提供基於語音的個人數字助手服務。2010年4月,蘋果收購Siri,具體收購金額不詳。2011年,蘋果將Siri整合到iPhone4S中,並最終成為其iOS移動系統的一部分。

收購Emagic

Emagic是一家德國音樂製作軟件提供商。2002年,蘋果將其收入麾下,具體收購金額不詳。2014年Emagic旗下的Logic音序器軟件已融入到了售價200美元Mac版Logic Studio專業音樂軟件當中。

收購Nothing Real

Nothing Real是一家高端數字特效軟件製造商。蘋果在2002年2月收購了這家公司,並將該公司的技術應用到其特效軟件Shake中。2009年,蘋果關閉了Shake業務。[43]

收購Power

Power Computing是一家蘋果電腦克隆製造商,可授權使用蘋果操作系統。1997年9月,蘋果使用價值1億美元該公司股票收購了Power Computing。在喬布斯重新掌管蘋果公司後,最後還是決定關停這項克隆業務。

收購NeXT Inc.

在被蘋果解僱後,喬布斯在1985年創辦了NeXT Computer公司,並推出一款Mac和Windows系統PC替代產品——NeXT工作站計算機。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使用NeXT計算機創造了第一款網頁瀏覽器和服務器。由於銷售情況不好,NeXT後來將重心放在出售一款名為NeXTStep的操作系統上,該軟件吸引了蘋果的注意。1996年,蘋果以4.29億美元價格收購了NeXT,這筆收購也為喬布斯迴歸蘋果打下基礎。

收購Proximity

2006年,蘋果收購了Proximity公司及其產品Artbox,這是一款針對處理視頻片段、動畫、劇照和音頻的媒體管理和工作流系統。

收購P.A. Semi

2008年,蘋果收購了微處理器設計公司P.A. Semi,據悉當時的交易金額為2.78億美元。外界猜測,蘋果將開始為其移動設備打造屬於自己的處理器。事實上,蘋果確實這麼做了,這家公司後來開發出了A5處理器,這款處理器應用在iPad2上。iPhone5則採用了新款A6處理器。

收購Lala

2009年12月,蘋果收購了流媒體音樂服務Lala,據悉交易金額為8000萬美元,外界猜測蘋果將涉足流媒體業務。1年後,蘋果卻關閉了這項在線服務。

收購Quattro

2010年1月,蘋果收購了移動廣告公司Quattro,交易金額傳言達到2.75億美元。外界猜測蘋果當時正在打造自己的廣告服務。果不其然,蘋果在2010年4月就推出了iAd。

收購Intrinsity

2010年4月,蘋果收購了移動芯片製造商Intrinsity,據悉收購金額為1.21億美元,蘋果希望通過這筆交易來開發運行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處理器。

收購Placebase

2009年7月,蘋果收購了導航軟件製造商Placebase,具體收購金額不詳。當時,外界討論蘋果可能會跟谷歌地圖分道揚鑣,並開發自己的地圖服務。最後的結果也確實印證了這一猜測。

除此之外,前不久發佈的iPhone X的技術亮點幾乎全體現在其正上方凹槽處的原深感攝像系統(TrueDepth Camera System)所能實現的功能:Face ID 人臉解鎖,人像特效自拍、能實現 AR 三維效果的疊加,以及 Animoji 三維動畫表情。

所以事實上蘋果已經收購了大量的公司,並且已經基於iPhone、iMac、Macbook、iOS、MacOS、AppStore、iCloud等一系列硬件、軟件、服務構建了自己的的閉環生態

至於建立“龐大的互聯網帝國”,目前一個普遍的認識是:這是一個“大者恆大”的時代,在平行的領域中先發者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在美國亞馬遜和Facebook在電商和社交領域的地位,即使是像蘋果這樣的巨頭也很難撼動。

所以這個時代,在某個產業和領域中做到巨無霸已經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而在其它產業中和巨頭處於同一賽道的話,想要“彎道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高挺觀點

1、蘋果收購了非常多的公司。蘋果收購的方式與阿里收購類似,全部都是在蘋果硬件為支撐的軟件領域中進行拓展,對於專利技術的收購這是它經常乾的事情,並且買的價格不怕價高就怕你不賣。在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增量不會增加太多的情況下,對於萬物互聯時代的人工智能化應用,比如無人駕駛等行業,蘋果收購儲備了很多的公司專利,正在逐步消化。

2、蘋果公司的平臺本身就是一個互聯網帝國,而且它是互聯網時代的帝國基礎服務商。蘋果手機,平板,手錶,還有可能出現的蘋果汽車,它是唯一有可能把這幾個硬件全部打通,並且以供應鏈的手段完善到實際的生活中,帶給所有人,還有創新時代公司應用發展的探索。它又有這麼多的現金,估計在2018年大把收購那是肯定的。


魔投譚先生

1

蘋果自身業務經營不錯,盲目收購會增加包袱

目前蘋果所從事的更多的在於其硬件行業,在硬件領域做的非常好了,當然,蘋果有很多的現金流可以收購很多的大型公司,但對於蘋果來說,跨界互聯網領域可能有些失當。

首先,跨界互聯網,對於蘋果而言,形成多項業務,那麼業務線邊長,必不可少的帶來的是業務之間的衝突和管理上的衝突,特別對於蘋果目前沒有做過互聯網的大型硬件公司而言,很明顯處理起來就比較麻煩,內耗可能大於其目前的硬件盈利。

其次,跨業務收購,對於資本市場可能不會產生正面的影響。本來經營很好的業務,忽然轉型或者說大規模收購,會引起資本市場的波動,自然會對蘋果的主營業務產生一定的衝突和不利影響;

最後,蘋果自身沒有互聯網經營的管理方式和經驗,貿然收購,可能對於蘋果來說並一定是什麼好事。

2

美國的硅谷環境,對收購也有影響

美國的商業環境比較成熟,當然企業對於自身的現金流也比較關注,更多的互聯網企業都會保存一定的現金流來度過互聯網的週期,自然觸發收購的可能性就比較少,再說收購是雙方的事情,一方同意,另一方不同意,往往結果沒有想象中樂觀。

美國也有反壟斷,對於蘋果而言,貿然擴展,對於法律和政府的認可實則是一個非常複雜和漫長的過程。

3

收購很多的與資本市場有關,操作過程比較複雜

資本併購的場景很多都需要資本市場裡專業機構的參與,而不是輕輕鬆鬆就決定的事情,在做資本併購之前,往往需要衡量購買方和被購買方之間的結合所帶來的價值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往往這個過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而蘋果的很多收購案中,蘋果都是直接收購而很少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參與來實現收購。

就像相親一樣,往往硬上所帶來的效果可能並沒有一個媒人參與所帶來的結果要好,而顯然蘋果可能在收購的交易過程並沒有谷歌等公司做的出色,致使目前蘋果的收購更多的偏向於強行收購。

目前蘋果比喬布斯時代要差一些,但是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於蘋果的耐心還是非常大的,比其他的公司大很多,所以其股價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長。


sesameYang

♥喜歡可點關注↑↑↑

在現金為王的時代,任何一次併購都需要謹慎再謹慎,特別是大規模收購,搞不好就會陰溝裡翻船,得不償失。顯然蘋果是深知其中道理,所以才會佇立不倒。


從蘋果過往的經歷我們就會發現,蘋果是基於產品的精簡提升,並不熱衷於併購。1996年,喬布斯重新接手蘋果,將公司正在開發的產品由40種削減到4種。才成功打造了蘋果文化的品牌形象;設計,科技,創造力和高端的時尚文化,成為全球業界,消費者關注的熱點。


從 1997 年至2016年,蘋果總共收購了 82 家公司。包括從未對外公開披露的小規模交易,蘋果總共收購了 90 多家公司。如圖:


蘋果併購往往是為了獲取技術和人才。並不像行業某些重磅交易那樣吸引媒體大肆報道。 此外,每一樁併購交易的費用在蘋果現金儲備中所佔的比例都極小,未將賭注押在任何一筆併購交易上。雖然蘋果也併購過鉅額收購某公司,例如,蘋果曾在 2014 年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Beats,但只佔併購支出總額的 40%。如果不計 Beats,蘋果每筆收購的平均價格還不到 3000 萬美元。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蘋果收購是為了直接推高公司營收或利潤,相反,這些收購旨在改善蘋果產品質量。蘋果只是把併購當作一種學習工具,用以獲取人才和技術團隊。

企業的經久不衰,更多基於自身的領域生態深耕。盲目擴張往往把企業推向懸崖。例如樂視,樂視打造視頻產業、內容產業和智能終端的“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完整生態系統。在自身的生態系統裡玩得風生水起。賈躍亭卻要在美國投資的法拉第未來公司(FF),導致樂視資金鍊斷裂,負債累累。

其實,蘋果這種基於產品提升,技術,人才團隊獲取的併購方案才是最正確的。雖然蘋果多金,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量收購公司,亂燒錢,是多少都不夠燒的。

作者@阿梁哥兒(寫段子,談社會,聊科技)歡迎評論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