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些上市公司想要从新三板退市?

奔跑小车车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新三板迎来了它的退市潮。去年一年新三板公司拆牌的就有709家企业,其中上半年有160家公司摘牌,下半年猛增到549家。2018年伊始,企业摘牌数量仍然持续增加。1月31日,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负责人彭海表示,新三板退市率已经从年初的1%快速上升至当前的5.7%,这已经逐渐接近了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退市率水平
有统计显示,2017年,在新三板摘牌企业中,有40家公司因“暂停转让后未披露定期报告”,占比为6%;270家公司由于“生产经营调整”,占比38%;绝大多数是由于“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达到357家公司,占比约50%;

不是这也未尝不是好事,说明新三板已经逐渐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开始进入到一个整顿的时代。拥有一个合适的退市比例才是一个市场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常态。

新三板是中小微、高成长企业的重要平台。由于新三板企业质量良莠不齐,那些差没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并不能承受其需要交纳的各种新三板费用,以及挂牌后增加的税收成本(挂牌后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变得更加透明,这也增加了企业的税收成本)。同时也说明新三板严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些不符合挂牌规定的企业自然原形毕露。

相信在未来全面依法从严监管下,未来制度和退市机制将会进一步完善、公平,建立起投资者的保护措施也必不可少。只有那些健康的、符合规定的企业才有资格发展的更大、更好。


华尔街见闻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叫公众公司,不是上市公司。相应的,新三板公司也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叫“挂牌公司”。

一个公司为什么要挂牌新三板呢?主要是为了在新三板上规范治理和信息公开之后,获得社会投资人的认可,获得市场社会投资或者实现老股东的股份转让。

由于新三板的交易很不活跃,融资或转让股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了,如果不能融资或转让股份,在新三板市场上干耗着,就是净花钱了。

有的公司是注定不会获得融资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公司的业务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在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实现规模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我就曾经碰到过一些企业,就是一个项目而已,项目的收入就那么多,给钱也很难扩张。例如,有一个企业是做某城市的污水治理,说想挂牌新三板去融资。我问他们能否异地扩张,他们说不。我就继续问了,那融资干什么?答案竟然是:银行贷款要利息,把贷款还了。

还有一类公司,就是做点生意有了几千万年收入,他们想融资,是因为老板觉得还有别的生意可以做,挂牌的业务没有扩张的思路。

以上类型的公司,我估计至少占了新三板的一半。其中也有部分公司未来能找到新的业务模式,如果不能围绕特定业务模式打造公司竞争力,是不可能获得融资的。这样的企业,挂牌之后,恐怕还是最重要招牌的。

我们一直强调,业务规划,是公司获得市场认可的基础。有了业务规划,配合公司的股权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才有公司的未来。资本市场才会认可,资本规划才能够实现。

希望所有新三板公司,能否找到自己的业务模式,制订好业务规划,然后再匹配好的资本规划。

也只有新三板公司都提高质量了,新三板市场才会交易更活跃,否则,更多企业会主动摘牌。


孙建波

截至2018年1月31日,新三板共有11606家挂牌公司。据《华商报》统计,

截至2017年年末,新三板市场一共出现802家退市企业,其中有709家发生在去年,去年工作日249天,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接近3家。而在2017年以前的四年,共有93家公司摘牌。

新三板的摘牌潮,已成事实。一些新三板挂牌企业,从新三板摘牌,是因为新三板有弊有利,有些企业经营者权衡之下,觉得新三板没什么价值,味同鸡肋,嚼之无味,退了也不可惜了。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官网截图)

(单祥双的中科招商,曾经是新三板的明星企业,现在遭到监管部门强制摘牌的命运。)

(新三板的财富效应,一度被人寄予厚望。)

新三板好处

最大好处,是企业规范经营,尤其是财务规范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完善上,起码形式上的规范。

第二大好处,貌似有上市公司的光环。

其实准确来说,新三板上的企业,不能叫上市公司,叫新三板挂牌企业。新三板挂牌的门槛极其低,大量皮包公司和诈骗公司混迹其中。

好些互联网金融、P2P、搞传销的公司,拿新三板当上市公司,忽悠投资人。

(虽然没有财富效应,但是新三板,在企业规范治理上,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新三板挂牌的多,摘牌的也多。图表:犀牛之星)

新三板坏处

(没有活跃交易、产生不了财富效应的新三板,并没有吸引力。在路上的很多企业,都中途放弃了。)

(1)、新三板几乎没有什么交易,挂牌企业几乎融不了资(这是最主要的)。

(上面两张图看得出来,最近五年来股票发行不了多少,也成交不了多少。2017年,上万家企业,成交金额2000多亿,除了少数企业以外。很多企业一年下来,成交只有几十万,甚至没有成交。)

(2)、浪费钱。挂牌以后,每年还有后续成本。既然融不了资,每年还要多付出一些交易所、券商、会计师、律师等等几十万的开销,部分老板觉得就是在浪费钱。

挂牌费用:

(1)券商、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中介费用,150万。

(2)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初费,2万。

挂牌后费用(每年):

(1)券商督导费,5-10万。

(2)会计师年审,10万。

(3)股转系统年费,3万。

(4)信息披露费,1万。

(3)、新三板企业,现在太多了,都知道跟A股上市公司是两码事,现在没有光环了。部分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负面新闻还挺多的。破产的,都有一些。

2017年,还有108家新三板企业没能披露年报。 部分疑似已倒闭。

(新三板破产企业都有)

(部分新三板挂牌企业,冒充上市公司,诈骗跑路)

(4)、新三板挂牌后,企业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和市场信息,要公开透明。部分老板,不愿意公司信息和个人信息公开透明。

(市场上的信息公开透明了,税务信息也公开透明了,老板的信息也公开透明了,起码公开透明一部分。)

在纳斯达克非常成熟的做市制度,在新三板遭遇到水土不服。制度是个制度。

没有交易,就是一条死路。

五年下来,连券商都没赚到钱,谁还能从新三板上,赚到钱呢?

哎。真的是长叹一声。


金铲子

这是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一个很现实的状况,相对于主板A股,新三板的市场可谓更“进出有序”,退市的企业比较多,数据而言,2017年全年一共有709家企业从新三板退市,今年以来这一幕更加提速,一月份就有122家企业退市。而导致这一幕诞生的原因,从一些企业退市摘牌的理由来看,主要有二:

第一,企业业绩变差,不再符合新三板挂牌的要求,被清退。虽然新三板挂牌的门槛比较低,但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其中的“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第二,新三板市场的融资能力比较差,大多数企业挂牌新三板不过是图“企业已上市”的名声,最终却融不到钱,每年还是一系列繁琐的定期报告、挂牌的费用、给券商的辅导费等费用,让一些新三板挂牌企业烦了,干脆另谋出路,我身边有个长辈的企业就是这个状况。


风生焱起

这个要从上市公司的上市目的说起。

上市为了什么,很多公司会说,上市是为了融资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客套话,你想啊!既然公司盈利那么好,那么为什么不银行贷款呢?自己赚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利润分给股民。其实说白了,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大股东的套利。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有些公司上市确实是为了融资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了扩张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公司也是很多的。

而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为什么要退市呢?

因为新三板的股民太少了,交易不活跃,一天成交量没有多少。那么为什么交易量那么少呢?这是因为,新三板经过扩容之后,数量大幅增加了。而且现在主板发行的股票太多,把投资者都吸引到主板上了。而日后的注册制,主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加大,到时候新三板就基本没有人了。

因此,在新三板天天打酱油,还不如退市再谋发展,说不定以后注册制落地以后,还能到主板分一杯羹。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新三板都想着退市的,新三板中还是有不少的好公司的,这个要投资者睁大眼睛在沙堆里好好找金子了。


羽轩王者

首先要明确,新三板公司不是上市公司,只是在股转系统挂牌的公众公司,这和上市公司是两个概念。

新三板公司经过跨越式发展,目前挂牌企业已经接超过一万家。由于挂牌门槛偏低,所以挂牌企业供给数量巨大,但是参与新三板的资金有限。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均。

一方面,由于开户500万元资产的限制,使得很多人不能参与新三板,池子里的水非常有限;与此同时由于流动性很差,交投不活跃,新三板公司的股东退出很难,新三板公司的融资也越来越难。

挂牌也好,上市也好,要么为了融资,要么服务股东退出。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定向增发与发债融资很难,一方面各类投资者退出很难,很多专门从事新三板投资的基金,亏损严重难,基金净值下跌幅度惊人,这让更多的投资基金都对参与新三板投资望而却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市场曾经寄希望与新三板竞价交易,但是在没有增量资金进场的情况下,竞价交易也是一种没有实际作用的摆设。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新三板公司纷纷离开新三板,要么去转向创业板和中小板IPO;要么寻求被上市公司并购。


何毅

退市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盲目跟风上市,无资本运作经验,上市后成本增加很多,如果无法融到资,只能退市

2.想转板去主板,港股或纳斯达克上市,只能退市后才能转板

3.利润下滑,经营不善,只能退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