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兩金子等於多少兩銀子?

李子遲到了

中國人用金的歷史,可以上推到殷商時期。當時的青銅器上,已經出現錯金工藝,就是在青銅器的圖案花紋中嵌入黃金,看起來金碧輝煌,華貴無比。

先秦的文獻中,也常能見到“金”字。然而據學者考證,春秋時期的“金”多半是指銅。例如楚國曾賜“金”給鄭國,又怕對方用來製作武器,於是要求鄭國盟誓,答應只用這些“金”製作樂器。這裡所說的“金”,無疑是指銅。

不過那時文獻中的“金”有時也指黃金。戰國文獻中提到的“一金”,往往是指一斤黃金,或一斤黃金所代表的價值——一萬錢,直到漢代也仍然如此。按後來的換算,一萬錢不過才十吊,價值有限。可是在漢代,卻可以買一百多石米。只是那時的一石只相當於現在的五六十斤重,算下來,漢代“一金”可買五六千斤大米,按當下時價,約合人民幣二萬元。此外,漢代的“一斤”只有248克。照此折算,當時的金價還是相當低廉的,一克黃金合人民幣約80元。難怪那時的帝王十分大方,賞賜功臣,動不動就是“黃金百斤”、“黃金二百斤”。而東漢末年大軍閥董卓死後,在他的城堡中竟發現黃金兩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

金的價格在東漢以後開始上漲,到了西晉時,文獻中“一金”的含義,已由“黃金一斤”降為“黃金一兩”,價值在六千錢到一萬錢之間。唐、宋、元、明諸代,黃金作為貴金屬,常常用於賞賜、饋贈,有時也用來納稅、捐獻、行賄以及軍政開支,此外的用途就是儲藏保值。歷代帝王、權貴及縉紳、商賈,對黃金都有著特殊的嗜好。只是黃金始終不曾作為正式貨幣在民間流通。

在由唐至明的一千多年裡,黃金的價格大體穩定,金銀比值多半為1:5或1:6,稱作“五換”、“六換”。這跟印度、阿拉伯的金銀比值大致相等。歐洲的情況則不同,五世紀時,羅馬的金銀比值為十五換。

中國金艱比值在基本穩定的大趨勢中,也有變化較大的時刻。如北宋末年,金價陡然漲到三、四換。究其原因,金人以武力脅迫北宋朝廷納貢,大量黃金為金人壟斷,導致黃金稀缺、金價上揚。不過這個比價到南宋時又有所回落。元朝大一統後,金銀比價一度降為不足八換,後來又漲至十換。元代的法定貨幣是紙鈔,名義上不允許民間使用金銀,銅錢也很少使用。從元雜劇的情節可知,誰家裡有金釵、銀錠,都要到銀鋪子兌換成紙鈔,才能在市面上使用。

明代初年,官方規定一兩黃金抵四兩白銀。不過這個比價很快就升到六換、七換。晚明小說《金瓶梅》中,商人李三、黃四欠了西門慶一百五十兩利息銀,只好拿四個金鐲子來抵算。西門慶十分得意,因為四個金鐲子重三十兩,按當時的比價,值一百八十兩銀子,西門慶平白撿了個大便宜!不過此後金價持續升高,至明末崇禎時,已漲至十換以上。


鄧海春

黃金與白銀,是我們平時通用的兩種可以當貨幣使、跟錢鈔直接對等的貴重金屬。

今天的國內外市場黃金價格,大概是270元左右每克;今天的國內外市場白銀價格,大概是3.7元左右每克。也就是說,今天黃金的價格大約是白銀的70倍。

那麼,在咱們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兩白銀呢?

在古代,在今之紙幣、硬幣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貨幣一般有3種,最貴的是黃金――金元寶、金條、金錠,常見的是白銀――銀元寶、紋銀、銀元,以及廉價的銅錢――圓形方孔錢,俗謂“孔方兄”。

過去我們以為,黃金是非常昂貴的錢,肯定比白銀貴多了,其實不然。在漫長的我國曆史長河裡,歷朝歷代,黃金價格基本上就是白銀的5~10倍左右,到後來多數時候都維持在10倍上下,比現在的比值還低得多。你恐怕想不到吧?

換句話說,古代不但黃金開採少,白銀開採也少,不但黃金貴,白銀也貴,特別是跟普遍可見的銅錢比起來。

有人曾計算過,古代1兩黃金約等於10兩白銀,約等於180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等於180元人民幣。1枚銅錢即1文制錢約為0.15元人民幣,1貫銅錢有1000枚銅錢,約為15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為1貫銅錢,即1000枚銅錢。

換成等式: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枚銅錢=1800元人民幣(不是今天的市場價格)。

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一書,就是採用了這個說法。

當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方,情況會略有不同。

遠古時期,從秦漢到隋唐五代,金銀比價一直較為穩定,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動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紀中後期清乾隆年間1:14左右,到19世紀末光緒年間短時間翻了一番,達到1:20。



李子遲到了

中國白銀儲量並不豐富,銀礦開採也比較少,自遠古至唐宋,金銀價值大約維持在1:10左右。 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繁榮,以及歐洲航海發現美洲大陸,中美洲地區白銀儲量十分豐富,歐洲與明朝互通貿易,明朝貿易順差,中國白銀數量急劇增加,至明末 金銀價值比為1:20左右。 清代中前期閉關鎖國,但仍有廣州港為主的對外貿易,白銀依然流入中國,至鴉片戰爭前,金銀比值大約1:25左右。後十九世紀末期,歐美國家基本全部完成金本位制度,白銀價值進一步下跌,歐美與中國貿易欺壓,致使銀本位的清朝,金銀比值更加懸殊,清朝滅亡前夕,已經達到1:40左右。 像魯迅等人,年薪已可達五千大洋(一大洋重七錢二分,老式秤16兩一斤,五千大洋相對於3600兩,225斤,可見白銀價值之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