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十年烟雨999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也流传最广。通常的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如果沿着这样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哪《道德经》就成了心灵鸡汤了,而不是万世流传的不朽之经典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几乎没有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应天,讲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递推到圣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





华夏盛世,有你,有他,有每一个中国人。喜欢《道德经》的朋友关注我,一起学习进步。


崇儒

上善若水这一观念出自老子,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我想在你的身边,肯定又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上看似愚钝,实际上是大智若愚;他们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吃亏是福。这一类人,他们看淡红尘但并不是刻意的与红尘拉开距离,这一类人,他们甚至是你我身边的“老好人”,无论做什么都答应别人,也可能会成为被别人“欺负”的对象,但又恰好是这一类人,他们吃得了亏,知方圆,也拥有“上善若水”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格并不单单形容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学习老子说的这句话里面的含义精髓。道家的智慧总是一语中的,让你豁然开朗,这些话里面蕴藏着古代哲学的深广文化,告诉你如何提高情商,教会你做一个善良温柔、感恩谦卑但又充满智慧的人。

“上善若水”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深刻。现在的年轻人容易浮躁,但是,如若我们把这四个字里面的含义精髓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当你以善良的心态去感恩生活,你收获的,也是感恩;当你适时的以低头谦卑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收获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一种获得别人称赞与敬仰的美德;当你以水的力量去悦纳生活中的一切波浪曲折,以水的力量和柔软去包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你会发现,这些一切外表看似柔软,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力量,让你做人不卑不亢。

所以说,在这个迅疾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够以古代哲学们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美的鉴赏,也能收获一种智慧。愿你我都能够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


沈善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句经常互助互用,具体到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它的大意是水至善至柔,利万物生长,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私奉献,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提高到一定高度,与道德相提並论。我们常说“积善为德”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祖先,古人类依水而居,发展出黄河文明。(居善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友情,如同洁净的水一样,清彻如明镜。(心善渊)

人与人的行为以义为重,而与人为善。(与善仁)言语之间互尊互敬,用信义来交往,不求名利之争。(言善信)治国理政也应该是无私无欲,无欲则刚。(政善治)说到治国安邦理念上应该抛弃私心杂念,抛弃追求名利之心境,方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而不求私利。(事善能)只要心存人民利益,而不是争权夺利,中飽私囊,就能把握时机,一呼百应。(动善时)所以这样的人才为大丈夫,时刻将百姓冷暖放心上。

我们时常讲德,德行天下,做人先立德。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德行,君子有仁德,习武者讲武德,从艺者讲艺德,而对于无良之人,老百姓常说,此人没德了。

善莫大焉,积德行善。一般人们常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虚怀若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这是我对老子,上善若水的理解,有不妥之处,欢迎诸位朋友参与讨论!


亦平70667717

空口“上善若水“多数都是捣鬼!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不是写给一般人的,一般人也做不到,做不到,还要挂在嘴上,连“真”也没有了,所谓,真善美,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道家谓真人。也不是空穴来风吹出来的吧。做不到真,何来上善若水?

水是生命之源,善,利万物,不争,不自居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处在万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而能海纳百川。水具备这两样性德,足以称为上善了。

但是,世人有几个能利万物的呢?自利利人还做不到呢,所见尽是几多所谓“风雅”人物,窗明几净,净室书屋处挂的是“上善若水”,然行的却是厚黑学成片,潜规则成群,上善若水,这个“水”也是分好水坏水的啊,呵呵,好水是浇花花开,浇草草发芽,身脏可涤,口渴可饮,清凉凉、甜丝丝,春雨贵如油,这个可以说是上善若水;坏水是鱼鳖不生,虾蟹绝种,污臭难闻,身近则污,饮鸩止渴,倏忽命绝,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这个还可以说是上善若水吗??

所以,水是真水则才有上善若水。人是真人,然后才有能达到上善若水利万物的这一境界。否则都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差不多尽是附庸风雅罢了。装潢装潢,表一套,满口仁义道德,里一套,一肚子男盗女娼。人格分离的高手。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几于道。“几于道”,意思就是几乎与道同了。可见上善若水境界还是挺高的。然而,凡夫俗子连悟道也没悟道,崩谈得道,又哪来“几于道”呢,上善若水不是句空话装门面的吗?!道来说去,讲的头头是道,其实,没挨一点皮毛。一如,黑格尔有一句,“存在即合理”,这句的“存在”本是绝对的精神的存在,上帝的意志,这样的存在才合理的,然而,大多国人都套用到人事上,几乎就成了遮羞布挡箭牌了。动不动都套用“存在即合理”,试问,“理”到底是法理、伦理、道理、真理......?反正,难得糊涂,一糊涂,差不多,折中效应,就OK了。

上善若水,说着容易做着难,老君人家是一个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局外人,人家已经,太上忘情了,所谓水火无情吗,你我凡夫俗子,一个个都是人在局中迷的性情中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水之无情的性德,这就是一大难关。一如,佛家一句,放下,,放下,就这俩字,然而,有几个放下了;达不到,那样的公正那样的大公无私,一动念基本上都是利己甚至更多损人,还上善若水,附庸风雅,多数也就是变了味的,自我麻醉而已。若水着若水着就已经八面讨好了,岂不是水货了,水性杨花,墙上芦苇随风倒,岂不可笑!

吾看,真正的公正的公平的法律就是“上善若水”。法是“氵”。繁体字写法“灋”也是“氵”。“氵”的意思是啥,就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这岂不是上善,心如止水。心国的心能“心如止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吗?其实能“善利万民”就足够可以了!请记住,上善若水,水是无情的,天地是不仁,一视同仁的。谁是无情的?你要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请你先把自己交出来,以百姓心为心,去我去私,满中国自古至今有几个做到了啊?!

上善若水。是很好!不过吾这一番话是不“利万物”了,自知之明吗,但,是不是算“利些人”呢?!哈哈,水不会专门讨好人,可能随着打雷就浇你一头雨水。你说呢?


东声西音

我来谈谈我对上善若水意思的理解。

想要知道“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就要了解它的出处。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在第八章中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所以我们要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待老子思想,而不能人云亦云的就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


MrLee197493945

上善若水,是无争,还是有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中都出现过。

通行本《老子》原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最大的善就像水,虽然万物都受到水的滋养,但水却不去争这份功劳,它身处人人厌恶的下位,这一点接近于道。

老子的思想和庄子不同,也和儒家不同。儒家强调文质彬彬,也强调守之以质,对于古代的中道更为重视,这一点上庄子也一样,所以讲求齐物,要然不然,可不可。老子的思想则重视后、下、卑、黑、雌、诎,所以水身处下位的特点便近似于老子心中的道,并且,水虽然利万物却不去争功劳,也符合他心中的道。

另一个版本中则认为圣人有争,是根本上否定不争的,一般认为属于黄老学派的思想,是对老子不争思想的抛弃。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样。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的优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水的品行说不完,它始终为人类服务。

这里的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圣人的德行就是这样。我们应该像圣人学习。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

这个成语说的是个人修养方面的要求,和“厚德载物”、“大爱无疆”,等等,都是圣贤对人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诲。这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德!


明德尚行

我说一句吧!!!

没有“得道"的人还是不要解释″上善若水″了。一群凡夫儒子去解释开悟后的感知、去解释圣人的境界,不是井蛙语海么?

要想解释″善"就应先知道什么是善,这个世界上并无真正的″善恶是非"。一切都是相对的立场,都是一个个轮回。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救了一只鸟那是″善",可是鸟要吃许多虫,虫因我而死,我们就间接做恶了,如果我们救了一个人,一个恶人一生的破坏那就更大了😭,我们就间接造成了业障。

至此可能有人要骂我了,人和动物能比吗?各位想一想,你也只是站在人类的立场考虑而己!众生平等,在尘世中一个个利益,一种种名声,一种种欲望,一种种手段,尔予我诈,不知羞耻…

各位!动物好歹至纯至性、从一而终,有多少人真不如动物单纯!不如动物纯洁!这个金钱社会,你们的善哪里去了?你们的灵性哪里去了?你们的神性哪里去了?你们到达一个做为″人"真正的价值了吗?

儒家是治世之学,《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什么要止于至善呢?因为"至善"的上面是"上善",上善是善的上面,善的上面已经不是善了,“上善"是超越一切是非善恶的善,相当于佛家的“空",道家的″无为″。你们达到上善了吗?达到无为了吗?达到佛家的法相皆空了吗?

我们不可能学遍所有知识,自认无所不知的人,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人,他们还未踏入智慧的门槛,所以知识再多也是肤浅!更不要说你那一点无助的感性!我曾经得道、禅定、佛境,逻辑学的极致一一一(诸神的领域),圣人的境界一一一哲学。几十年间我在各领域走到极致…你拥有什么就会困于什么。拥有的越多困惑就越多,你就会越不自由。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的更多,而是为了打破一切知见,打破一切思想的束缚!

获得自由!自由!自由!🙏🙏🙏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啊!

自由才是做为一个人最终追求的价值,也应是我们初衷价值!这不是简单的自由,也不是肤浅的自由。而是绝对的自由,是自我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是″道″,是融于自然操控自然,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是物随心转、心随物转。

你们自由了吗?达到上善了吗?达到无为了吗?达到法相皆空了吗?

亲们!我在極致天國等你!😭😭


極致天國

上善若水。老子用水来比喻善的品格。意思是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哪水又是什么特点?“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老子的“无为”可是我们啥也不挣,逆来顺受就是“无为”吗?肯定不是。不争是在“水善利万物”的前提下,只有“善利万物”,才谈的上“不争”。

你啥也没有,根本没有价值,所以没有资格说“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在人所厌恶的地方。“故几于道”,“几于”接近的意思 ,所以接近道。

在后一句,例举七种水的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的意思是:居处善于卑下,这个不是说你住的地方,是说心态。心思善于沉静,与人交往善于仁爱,就是说不要浮浅,不要恃才傲物,不炫耀等。(我们一般说:枪打出头鸟。就这个道理,太招摇不好。)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成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

水的七种智慧,如果真的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一定是善利万物之人。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要珍惜,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力图让自己做一个“上善若水”是人。


曾惜5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了,历朝历代有许多人解释过“上善若水”,但是很多人解释的不到位,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要理解“上善若水”,还是要把它放到《老子》原文中,结合道家思想进行理解,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认为世间只有“道”是根本,人活着就像万事万物一样,体认道,实践道就行了,其他喜怒哀乐,欲望和所求都是累赘,只能扰乱人们的心,无法接近道。老子认为和道最相似的莫过于水了,所以,人们应该学习水的特性,做到“上善若水任方圆”,能让自己的心达到“任方圆”的境界,说明你的修炼就离道不远了。

水顺着河道向下游流去,河道向左,水就向左,河道向右,水就向右,水没有任何的抱怨和烦恼,只是默默地按照河道的安排流去,在流水的过程中还滋养了万物。水的这种境界值得人们学习,正如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那妥善安排我生的,一定会妥善安排我的死亡。既然这样,那么人生就是一场安排好的享受,你不必去计较得失,你只需要按照道的安排去经历就可以了。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明白,:原来世间没有那么多的纠结,只不过是人们自寻烦恼罢了。人们太过于执著和固执,才会导致诸多烦恼,只有让自己的那颗心平静下来,不受欲望、贪念、烦恼等心魔的困扰,才能真正活出自我,体认大道。理解了这些,基本就可以看明白《老子》和《庄子》等道家思想经典了。

本人愚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