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原东升

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在有意无意中揭示了中国历史一段“隐情”。

的确,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但问题是,中国历史记住了这三个小朝廷,但却“遗忘”了沙陀族这个背景。坦白说,即使是历史资深爱好者,在讨论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如果没哟噗人刻意提醒,根本不会想到沙陀人和少数民族政权这方面。

打个比方,我们总喜欢骂“儿皇帝”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和吴三桂并称的大汉奸,但事实上,创立后晋的石敬瑭就是沙陀人啊,连汉人都不是,谈何“汉奸”呢?

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论后晋和石敬瑭时,根本不会去考虑他是沙陀人这件事,我们打心底里是吧石敬瑭当作汉人,把后晋当作一个丧权辱国的汉族王朝的。

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时代,这几个王朝都是将契丹人视为“夷”,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将自己视作“华夏”正统政权,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外人。而契丹人那边呢?耶律阿保机就把沙陀皇帝们称作“恶汉儿”。

汉人怎么看后唐后晋后汉这些所谓的“沙陀政权”呢?杨家将的“创始人”、著名的抗辽英雄杨业也算是狭义上的民族英雄了吧? 但你知道么?杨业就曾是后汉的余脉北汉政权的大将,他和北宋打过仗,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在和同胞作对,宋人也没有觉得他“认贼作父”,就是两个政权在打仗罢了,特别单纯。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华(汉)文明无远弗届的融合能力,沙陀人都把自己当汉人了,后人自然也不必纠结这个了。


张明扬不说话

这个没啥不能提及的,后唐和后汉的创立者都是沙陀人。

后唐:

朱温灭唐,却又被唐所灭,历史实在是有意思。后唐的创业者是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沙陀为西突厥的一个分支,关于突厥的历史,可以看前面的文章),虽然李克用姓李,儿子建立后唐,但是与大唐没啥血脉关系。李克用与朱温曾经为同事,职位一样,因剿灭黄巢有功,封为晋王,长期占据河东。朱温建立后梁,想让李克用俯首称臣,独眼龙(李克用真是独眼龙,一只眼睛瞎了,而且自己也号称独眼龙)火爆脾气,怎么可能向自己的同僚称臣,而且你那个所谓的王朝,还不如自己的实力大。称后梁为闰朝(就是伪朝,伪政权的意思),一直以大唐为正宗。朱温也不是孬种啊,这么瞧不起我,我就跟你干。这两家就一直打打杀杀的。奈何老天不作美,李克用死在了朱温之前,自己没能干掉老冤家。就将这个历史重任留个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存勖,而且很有仪式感,留了三支箭,每一之箭代表一个敌人,要自己的儿子灭了刘仁恭,收复幽州;进攻契丹,解除北方威胁;灭了朱温这个死敌。李克用的这个儿子还真争气,将老爹留给自己的三支箭,供起来,并一一完成。将自己家的公司,弄成了一个上市公司,建立后唐,都城洛京(就是洛阳)。不过,越是大英雄,越是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李存勖这人爱看戏,自己也爱演戏,宠爱伶人,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兵变中,被伶人所杀。这段历史,在中学课本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有详细的介绍。

后唐被自己的大将石敬瑭篡立,享国13年。后唐是五代中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

后汉:

刘知远建立后汉,定都汴京。刘知远也是沙陀人,那些大明之后无华夏的拥簇们应该好好看看历史,我们的历史是一个大融合的历史。华夏族早就跟各个民族大融合了。不过刘知远点比较背,刚当皇帝一年,就驾鹤西去了。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继位。怎奈这位儿子没有杯酒释兵权的手腕,却猜忌大臣,最后逼迫郭威叛乱。郭威建立后周。

后汉仅仅建国三四年,实在是短命。不过刘知远的弟弟刘旻(原名刘崇)建立北汉,北汉一直持续到了宋朝建立。


东东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的的确确是由沙陀人建立的,但不能称之为沙陀人征服中原

沙陀族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名处月,属于西突厥别部。自唐灭突厥以来沙陀人归附李唐而获封官爵者不在少数。到唐末时沙陀已有两百余年的汉化历史,所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李唐官员的身份以复唐为名讨伐后梁朱温,国号也定为唐,这和之前匈奴、鲜卑、突厥等族进入中原具有明显的本质不同——匈奴、鲜卑、突厥皆是崛起于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他们进入中原依靠的主要是本民族兵力,当然可能有一部分汉人出于种种原因当了带路党,但这并不能改变匈奴、鲜卑、突厥属于异族政权的性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虽出自沙陀民族,但沙陀族并未形成自己的政权,李家父子一直以大唐臣子自居,其麾下将士也并非全是沙陀族人,严格意义上五代十国的更替从本质上而言是晚唐藩镇割据的延续,而不是外族入侵中原。

沙陀作为大唐臣属从未以外族自居,恰恰相反当沙陀族建立的后晋被契丹所灭后中原百姓又拥护另一个沙陀人刘知远建立了后汉王朝。这就说明沙陀其实早已融入中原汉人之中,他们和中原百姓并无文化上的隔阂,除了传承着祖上的沙陀血脉记忆之外他们和中原人其实已无差别。倒是契丹这样的域外游牧民族的南下一路烧杀抢掠,令中原百姓恨之入骨。中原汉人为了守护祖宗传承的江山、保护自己的家人而选择和早已汉化的沙陀人合作对抗威胁到共同利益的契丹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原汉人和沙陀人之间并没和匈奴、突厥、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蒙古之间那种民族积怨。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沙陀汉化程度较高。自唐太宗时期即以归顺唐朝,到五代时期已近两百多年,虽偶有反叛,但大多数时期是以唐朝臣民身份存在的,甚至中原军阀并不以外族蔑视之,如朱温即赞誉李克用的儿子‘生子当如李亚子’,沙陀统治者也未刻意实行诸如元朝四等人清朝八旗汉民分治等种族隔离政策。

2.沙陀统治中原时间短而且影响小。五代的三个沙陀王朝持续时间太短,而且影响较小,当然石敬瑭割让幽云让承袭他们的后周北宋吃尽苦头,但是这事即使是沙陀人刘知远也对石敬瑭颇为不屑,认为纳供可,称父皇帝不可,割地则更是不必,只是石个人意识的问题,沙陀人统治中原并未造成如金元入侵那样的种族屠杀危害,也没有满清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血案,更没有文字狱危害,沙陀统治者与其他残唐五代军阀没有太明显的种族区别。

3.沙陀人以恢复唐室为旗帜参与残唐五代混战,没把自己当外人。这种政治行为颇得中原民心,第一个王朝甚至以李为姓,以唐为国号,这就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沙陀统治者的民族意识上认同于中原唐朝,这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夷夏区分理论的,至少北宋以前是这样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所以后世的史学家和文人也不是太在意他们的沙陀起源问题。


军都长弓

没有只字不提呀?要是中国历史真的对这一点只字不提,那么题主是怎么知道的呢?在各种官修史书上,比如《前五代史》和《后五代史》里,这些都没有任何隐瞒,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记载下来,你怎么能说是只字不提呢?

难道你说教科书上没有记载吗?教科书上也应该有相关的段落提到沙陀人,但是并没有详细叙述沙陀人是怎样征服中原的。因为五代时本来就乱,很难跟学生讲清楚,又不是考试的重要考点,很容易被忽略掉。而且我国的历史书比较喜欢称颂盛世,一如强汉、盛唐,包括后面的宋朝都有很多赞誉。这种分裂的乱世,反而讲得比较少,给题主这样一种只字不提的错觉。

至于沙陀人,他们是怎么来到中原的?还不是李唐王朝危在旦夕,胡乱找救兵引来的?你说最初的沙陀人军头李克用,是不是比中原人皇帝朱温好不少?李克用还是正经李唐宗室,认了族谱那种。李克用的后代上台,还不是以李唐继承人自居,认同感很强?沙陀人政权做的不地道的事情是石敬瑭卖国求荣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自己甘愿做儿皇帝。即便如此,最后契丹大举入侵,赶走他们的还是沙陀人的政权后汉。可以说沙陀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很强,最后他们的后代也融合进了汉族。更何况沙陀并不是汉化程度低的民族,所做所为也一直倾向中原文化,没有辽或者金那样强烈的异族性在,这也让他们显得存在感不强。


猫图怪谈

我对五代十国的历史很感兴趣,对其中的历史也有所了解。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中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其中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和后汉建立者刘知远都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别部,这也是提问者的意思。

中国历史其实也没有刻意的对五代中几个朝代建立者是沙陀人只字不提。首先,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分裂大混乱时期,存在时间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很少有提到这段时期,大部分普通人对这段历史都不了解,估计很多人连五代十国中五代是哪几个朝代都不清楚,又怎么会了解其中有几个朝代沙陀人建立的。

其次,这三个朝代都是一脉相承的,而源头,就不能不提到李克用,李克用所在的沙陀族归顺唐朝日久,后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平乱中立下大功,被命为河东节度使,后期和朱温争雄。其子李存勖也是追随他的意志,建立后唐,打败后梁。李克用和李存勖口号是复兴大唐,深得民心,追随他们的不光有沙陀族人,还包括大量的汉人,其麾下很多大将也是汉人。而他们也有汉姓,深受汉家文化熏陶,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中原正统。

晚唐虽然实力衰弱,但唐朝的风气还在,入则华夏,出则蛮夷,唐朝文化充满了包容性,接受了汉家文化,那就是汉人。


历史的天空history

古代占驻中原就是正统王朝,经过魏晋南北朝后,少数民族入驻中原,已经司空见惯了,隋唐皇帝都有胡族血统,大家都正常了,都没有把他们当蛮族。

古人亡国跟亡天下是两码事儿。国,是一家一姓之国。亡天下是中华文化断绝。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的统治者虽说是沙陀人,不过早就汉化了,热爱汉文化,跟汉人没区别。当时的人都当他们是中国人,没啥奇怪了。


大侠独狐求败

大唐是个包容开放的时代,唐军中有一大批异族将领担任重要职位。高句丽人黑齿长之,高仙芝。突厥人契必何力,阿史那杜尔,契丹人李光弼。其中党项人拓跋思恭帮助唐政府镇在黄巢有功封为复国公,夏州节度使赐李姓,他的后代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政权。沙陀人朱邪尽忠,朱邪执宜,朱邪赤心不但名字起得好,一个为大唐尽忠,一个对大唐有赤胆忠心。在镇压黄巢起义的时侯立了大功,封河东节度使,赐李姓。赤心子李克用在大唐灭亡后怀念念不忘大唐和后粱朱温誓不两立。他的儿子后唐庄宗李纯勖灭了朱失贞后恢复国号唐,尽管他和李唐一点血缘关糸没有。后唐河东节度史沙佗人石敬塘和他妻弟后唐皇帝反目,勾结契丹人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把后唐灭了建立后晋。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建立后汉,刘旻建立北汉。这些人是汉化的沙陀人,统治的大部分是汉人,实行的是汉政策,汉文化与汉人无夷。从三皇五帝开始华夏人就是联合的,以后各朝代都有少数民族内咐,夷人入华夏者则华夏,自古汉人讲究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纯正,汉族正是这样不断发展壮大的。明明他们认同汉文化却用入侵,征服字眼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去割裂历史有什么意义?或许那些以大汉族主义自傲的人正是那些内附少数民族后裔。


关东侠客

我们并不是仅仅不提沙陀,几乎历史上所有异族进入中原我们都在选择遗忘,各种史书好像都不愿提及这不光彩的事。这种心情就类似于,我们自己身强力壮,忽然家里来了一个强盗,强盗个子弱小,但是我们害怕强盗的恐吓,我们乖乖把家里值钱的东西交了上去。事后我们怎么好意思跟别人说这事,因为强盗太弱了,我们竟然害怕这样的人,说出去多不光彩。

我们现在一直宣传的两次异族入侵都在近代,我们电视里一直播清宫戏,让观众有种错觉,满清和我们汉族一样。这一举动突出的是民族大团结,这是统战所需。还有我们每天都在看抗战剧,这也是为了凝聚我们民族自尊心,使我们牢记过去的屈辱。

纵观历史,我们现在宣传的历史除了以上两件外,其他的所有异族入侵我们都选择了遗忘。比如五胡乱华,比如南北朝,比如蒙元,比如契丹、比如沙陀…

为啥那些事不提了,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不一定熟悉那些历史?我觉得还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觉得那些历史对于我们好民族来说毕竟是不光彩的。还有就是民族团结的目的,毕竟当年的硝烟已经远去,如果刻意去宣传,搞得民族不和睦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我们知道五个据有中原的政权中就有三个是沙陀人建立的,分别是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和后汉(刘知远),但在讨论五代十国这段混乱历史时,鲜有人会去在意少数民族政权这个事情,更多的只是把它们当做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政权而已。甚至是在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称儿皇帝。历史评价也只是说后晋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汉族王朝而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一、

沙陀人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唐朝征突厥时依附唐王朝。旷日持久之下,大抵被汉化。他们承认唐的正统,以汉人的身份自居。甚至是在梁王朱温推翻唐统治后,仍以恢复大唐为由,灭后梁,建立(后)唐。


二、

沙陀人地处偏远的新疆金娑山一带,同时沙陀族也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民族,这造成了历史中对它的记载很少。加上北方游牧民族没有保留历史资料的传统,后人因此对沙陀族知之甚少。


三、

唐朝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中原文化也是开放的文化。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华文明不只是单纯的汉族主义,包容吸收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奇点历史(传承中国历史,弘扬国学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