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中學教科書說的貨幣是一種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可現代大都使用虛擬貨幣,移動支付。譬如,在美國,90%以上的貨幣已經沒有實物形態了,在英國這一比例則為97%。而按照中國目前的M0和M2總量來計算,我們也有超過95%的貨幣沒有任何實物形態了,而只是個商業銀行賬戶中的銀行卡——電腦存款數字。貨幣演化到現在的程度還是一種“商品”嗎?

這種商品貨幣說,現在受到了人類學家歷史研究的挑戰。馬汀在《貨幣野史》的第一章提出,如果說,貨幣作為一種“東西”是輔助市場交易的,那麼,雅浦島上那幾千塊直徑從30釐米到3米不等的又大又厚的石輪,搬運起來那麼笨重,那又是如何輔助和便利交易的呢?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由此,馬汀認為,“雅浦島的貨幣不是‘費’,而是背後一套以信用記賬以及靠這種賬目而進行清算所構成的體系”。因而,作為大石輪的“費”,只不過是用來記賬和進行清算的表徵(tokens):

“和紐芬蘭一樣,雅浦島的居民在交易魚、椰子、豬和海參的過程中,會積累信用與債務。這些信用和債務可以用來抵消交易中彼此需要清算的款額。賣方和亞浦島上的其他人都享有這種賒賬的信用,只要清算債務時叫上一些見證者到這塊石幣的前面做好交接。大石輪‘費’就是對這種信用的有形可見的記錄。”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從中我提煉出了一個結論,貨幣流通的本質是共同認可的信用體系下的交易行為。貨幣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價值媒介。所以貨幣不只是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也可以是電子貨幣,銀行的信用賬單。

貨幣本質是物物交易的價值媒介,只是一種記賬清算賬目的工具。用人民幣,虛擬貨幣等作為商品價值衡量的尺度,作為商品交易的橋樑。也是記錄個人財富信息的“賬本”,勞動創造的社會價值,出售的勞動“商品”,換取的點點滴滴“信用記錄”(貨幣),相當於記錄著社會對你欠下的債款,也是自己財富。可以用它來像社會上有共同貨幣價值認同的人換取商品。

前提就是要同樣的信用體系下,貨幣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貨幣的信用體系有國家做信用背書,維持貨幣的秩序,建立社會的共同貨幣認知。假若沒有信用體系,貨幣也只是一張白紙,一種特別的金屬或物品。商周時期以天然海貝為重要貨幣,但是發現更實用的銅錢更適合作為貨幣時,政治的傾斜,人民的共識改變時,天然海貝便將變得一文不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