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为什么那么多恩怨?

可随时更改5

核心一句话:同行是冤家。

相声并不是有科技含量的东西,如郭德纲说的,门槛低,什么人都能说。加上旧社会,就是饭碗的竞争,能不能吃上,多吃少吃,吃好吃坏。且这个行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争斗是难免的了。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也并非只有相声。而是一帮靠嘴吃饭的,是非更多一些。

这些恩怨的本质,是演出机会和位分。

首先,海青。全体演员排斥,没有摆知磕头拜师的,不能吃这碗饭!


其次,辈分。小年轻的,或者后开始说的,凭啥和我一辈,或还大一辈?所以坚决反对拜某某某。


第三,门户。师父一辈关系就不好,徒弟自然互相看不上。那些代拉师弟的不能算,因为只是个名分而已,其中关系更复杂。

第四,同台。一起登台,谁攒底,谁倒二,都是身份的象征。前面一个节目,不能把后面的包袱给用了,否则就是故意下绊。


第五,职称。解放后相声艺人都到曲艺团了,也要评职称。名额有限,为啥他是二级,我是三级?我哪里比他差?于是这样裂穴的也不少。

第六,分红。一起挨饿没问题。但挣钱了,谁该拿多少,人人心里有个标准,总是觉得自己少了。加上外人一鼓捣,走人另谋高就或自立门户了。


第七,大旗。这个门户大旗谁来抗呢?什么是主流?什么是高雅,哪个又三俗?不听我号令,我就必须打击你。我能卖座,我怕啥,我上不上春晚又能如何?……


几苇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声界有恩怨,其他艺术行业也有恩怨。之所以让人觉得相声界是非多,而其他艺术行业(特指曲艺行)很安静,是因为其他艺术行业快死完了,没人关注了,而相声又被炒热了而已。

一说相声界恩怨,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郭德纲德云社这个民间团体和体制内相声的是是非非,其实这都算不上恩怨,不过是所处立场不同,利益有所冲突,媒体又需要吸引眼球的话题而已。郭德纲一个出身天津靠自己本事挣钱吃饭的主儿,一没有跟别人抢职称待遇,二没有威胁到别人的官职地位,能有什么恩怨呢

要说相声界的恩怨,郭德纲这点冲突都算不上什么,也算赶上了好时代,毕竟活下来了,还大红大紫了。在之前演员只能靠电视电台出名的年代,多少好演员都被压的抬不起头来,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天津的马志明,艺术上谁也不敢轻视,可就是出不了天津,一辈子连个春晚都上不了,他的公子马六甲,从小热爱相声,那是正统的真传,童子功的功夫,报考个天津曲校都考不上,人家明目张胆的要钱,碰的就是你马家据傲不驯的脾气。侯耀文牛逼吧,到了后期也只能踏踏实实的带着铁路文工团走慰问演出的路子,想上春晚说相声?路子堵死了,给你个面子,也只能和黄宏弄个小品。

央视制作的《百年评书》,评书世家连丽如一个镜头都没有。说什么世家只有声名没有艺术,又说摄制组去了,连丽如挡着不让拍,一会儿又说拍是拍了,但是整体风格与纪录片有冲突就没用。呵呵,谁不知道当年的曲协主席是谁似的。想捧谁捧谁,想弄谁弄谁,说京津本地艺术太局限,却让东北评书和二人转名扬天下。


郭德纲贴吧

矛盾无处不在,其他艺术形式也有恩怨,只不过是没有相声界那么明显。




德云社没出现之前,曲协一家独大。曲协认为德云社不按套路出牌,搞小剧场相声,说得很低俗。可是德云社生意还挺好。


曲协相声界主流不愿意了,要发声了,极尽挖苦,诋毁之能事要搞臭德云社,可惜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市场经济时代观众说了算。所以搞来搞去,非但没把德云社搞下去,德云社越办越好了,还在全国各地开分会场。

但是老郭不是软柿子可以随便捏。想搞垮老郭,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老郭处事的原则是你不找我,我们相安无事,你若找我,我一定跟你掰扯掰扯。

老郭接招了,把所谓相声界主流的祖宗十九代问候了一遍。

相声界主流和老郭都太强势,把矛盾直接摆到了桌面上。

老郭和曾经的弟子的撕逼大战也是目前很热的话题。两人都感觉站在了正义的一边,谁都不服,具体情况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好在老郭还有个师父的样子,没有把他撕逼的水平发挥到极致。

其他文艺形式恩怨一定有,但是双方都理智,或是一方强大到另一方无法抗衡,所以矛盾都隐藏起来了。


曲艺杂谈

题主问相声界为何有那么多的恩怨,同行相轻,哪个行业都有恩怨,只是相声界的恩怨多一点而已。这里我就说一说侯宝林、马三立和马季这三位相声大家以及他们之间的一点往事。

侯宝林跟马志明同辈,但马志明是他代拉师弟,所以他跟马三立并排坐着

侯宝林与马三立都是相声界的大人物,但侯宝林在世时,马三立的地位并不高,至少跟他的艺术水准不相称。李文华想拜马三立为师,侯宝林不同意。为啥不同意?第一,李文华进说唱团是马季介绍来的。侯宝林一直把李文华看成是自己的学生。学生要改换门庭,成为自己的师弟,这个弯,侯宝林转不过来。第二,既然李文华是侯宝林的学生,他说的就该是侯氏相声,要是拜了马三立,别人还以为李文华说的是马氏相声呢。这一点其实比辈大辈小更重要。

侯宝林与马季

马季是侯宝林的徒弟。坊间一直传说文革初期马季打过侯宝林一记耳光。马季的儿子马东说,这件事,他父亲生前从没提起过。但黄宏的父亲黄枫告诉马东,没有这回事,并留下书面材料,怕马东以后说不清楚。郭德纲曾当面向侯耀文和侯耀华求证过,他俩都说“没有”。侯家人说没有,远比黄宏他爸说没有更有说服力。马季没打过侯宝林,但据说贴过他师父的大字报。这种事在那个时期也很正常,比马季更左的也大有人在。


萧陶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致力于回答好每一个问题。这是我少数的主观思想这么严重的答题,希望以后不会了。

上到国家势力,小到街边摊贩,有人就有争斗。

好多观众都觉得相声界这十几年来争斗新闻颇多,主流与非主流,舞台与剧场,团体与团体,说句主观思想严重的话,相声界那么多的恩怨都是内部自己人闹的!

第一、当初郭老板三入京城,没身份,没官职,没师承底子,他自己开“北京相声大会”,在剧场茶馆演出跟别人有关系吗?会影响那些挣国家钱的相声演员嘛?在那个时候,相声剧场都快黄光了,那些人几乎没去过剧场演出,会挤兑到对方的票房收入吗?

不会!

为什么折腾人家,打人家的报告?就是看老郭讲的相声跟他们不一样,还吸引观众,你比我讲的好,但是我背景比你强,一个行业的,有机会弄你还能放过?

第二、老郭红了之后,相声行业算是第二春了,不然相声演员都快改成小品演员了。这个时候某些的相声演员一看,嚯!郭德纲火了啊,压不住郭德纲了,但是我得让他知道一下在这个行业谁是主事儿的!

第三、郭老板就是个WIFI,谁都想蹭蹭,这就意味着流量、名气。

第四

、德云社相声剧场火了之后,好多团体开始演剧场,一般晚上的七点半开了,九点半结束很正常,但是在德云社七点半开了,演到十一二点很正常,二十五次返场就是个例子。观众除了德云社这个门去哪看都感觉亏。

比如德云社16年,五千人以上大型商演演了一百一十一场,现场观众六十多万,小剧场演出三千多场,现场观众九十多万,会不会遭人恨呢?

说这么多也是其他有传承的艺术种类不景气,没传承的比如小品老的老少的少,没啥争斗,就把相声的争斗显出来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主观观点。

如果您有什么想要交流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谢谢!


庆字辈儿

不该这么说,应该说任何行业都有恩怨,只不过在相声这种江湖行业表现的特别突出。

相声兴起于草根,艺人游走于江湖,所以相声艺人多有江湖气,而江湖气的人最大特点就是,不论对错论亲疏。关系亲的就是正确,不仅锦上添花还会雪中送炭;关系不亲就是错误,不但见死不救还会落井下石。

关系亲不亲看利益,有利益就亲,没利益就不亲,曾有前辈就评价相声行是“牛皮无义行”,所以说相声行业恩怨一直存在。

在相声行业舞台统筹是门学问,因为对于相声艺人来说,自身价值完全靠出场位置决定,这决定了自己的行业身份和后台地位。

当年马三立攒底、李伯祥的压轴,但是由于统筹没注意细节,李伯祥演的过了火,等马三立上台的时候,许多观众因为赶末班车都离场了。后来马志明知道后,在另一场演出用同样的方法回报了李伯祥,于是两家就有了恩怨。

看见了吗?这就是典型的江湖人思考方式,你怎么动我,我就怎么回敬你,谁先喊疼谁认怂。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与人结怨代表不了什么,不是说跟人有矛盾就代表品性不佳。

恩怨源自矛盾,矛盾来自误会,再加上相声这个行业时刻充斥同仇敌忾的江湖义气,所以交好远难于结怨,于是给人感觉相声行业恩怨很深。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我想最重要的是出了郭德纲这么个大人物,大家重新认识了相声,才会把相声界的恩怨无限放大了。不然没人关注相声,谁又知道这里面的恩恩怨怨呢。

一提到相声界的恩怨,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德纲,没错,行业的另类,不按套路出牌,抢大家的饭碗,在主流相声界看来,郭德纲,就是最大的异类,他的存在,从根基上动摇了主流相声界,你说,他们能不恨你,能让你过的舒服吗?其实在我看来,谁都没有错,主流相声也是历史的产物,郭德纲的出现,也是必然,这个社会需要什么,就会出现什么。

说起恩怨,不得不提到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当然,谁是谁非这里我持保留态度,毕竟事情过去这么多年,每个人又各执一词。当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对错,我相信某些徒弟的人性确实是差了点。

最后,无论多大的恩怨,毕竟相声再次火了,大家都有蛋糕吃了,只不过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有争议也挺好,毕竟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关注,才能继续走下去,说起来,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悲哀吧。


知识太冷

以前在电视上还能看到有昆曲的戏曲,现在看不到了,估计昆曲这行没恩怨了,一没人看,二没人唱了,只有哀叹的份了吧。

如果没有郭德纲的横空出世,没有掀起相声热潮,也许相声界还会是一片寂静。无论相声再怎么没落低谷,国营体制内的从业人员,应该是衣食无忧,福利待遇不会少。可苦了那些体制外的从业人员,有门有路的可改行,而既喜欢相声又没门路的从业人就苦不堪言了。

郭德纲为相声所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让相声又重新火起来,全国相声小剧场的兴起,与老郭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切又打破了相声界往日的沉寂,让那些无所作为的“艺术家“们羡慕嫉妒恨,从一开始的排挤演变成打压的态势。还有些蹭热度的说什么睚眦必报,意思是要郭德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理从哪说起。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孔圣人再世也未必能做到。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的,话虽如此,但墙倒众人推,树倒众人踩,那这些人的道义与正义何在。

曲协的宗旨是什么?以权谋私?在打压德云社之前,姜昆炮轰央视曲苑杂坛,是因为汪文华拒绝了曲协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其结果是曲苑杂坛下架央视,现在的相声界好比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举着正义大旗,围剿光明顶。美名曰,反三俗,搞内哄还一套一套的,为啥不多做点有益于相声的事情呢。


刚强204142387

相声门本没有恩怨,一个祖师爷,师徒教学法发展,投门拜师为了吃饭,怎么就有了恩怨了呢?



相声门最在意的是德,德字为先,这个是任何师徒教学门类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因为德不不先行就会对行业完成损失。

建国以后,相声一度是传帮带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下,颠覆了原有的相声传承体系,所以观念上就形成了冲击。

传统相声发展的模式是培养新人,出师后放出自我谋生,这个就是走江湖。

新模式下,传帮带的是社团本体内部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为本社团使用,为本社团的票房做贡献。

侯大师当年与马三立大师之间为了弘扬相声艺术相得益彰的行为一直为行业所称赞,马先生守着天津,侯大师坐镇北京,马大师也请侯大师去天津演出,而侯大师也请马三立北京出演,相声内部虽有不团结,但是并不妨碍行业发展。

如今,相声行业又是新的模式,又是传统模式,传统模式又用新的模式规范,于是就让人觉得行业恩怨浮出水面。事实上,就是模式发展和模式创新之间的冲突。


慕容晓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