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真的就只是一首寫東征勞苦的詩歌嗎?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真的就只是一首寫東征勞苦的詩歌嗎?


先秦《詩經》裡的這首類似於國風的漸漸之石,相對於其它的詩歌來說,可能讓人有些陌生。

初讀這首“漸漸之石”的時候,確實由詩句中的“武人東征”一語,可看出是一首征戰詩。

可不知為何的,越讀這首不太起眼的詩歌,越絕著意韻深遠。許是,這就是《詩經》的魅力所在?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皇朝矣。
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齊沒矣。武人東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

漸漸之石,實則是讀漸漸[chán],通“巉巉”,意思為險峻、陡峭。

全詩以“武人東征”為主題而敘事抒情,以三個段章來書寫將士東征情形之苦。

①.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皇朝矣。

山巒險峻巖疊峭,高高的聳立雲霄。

山重重來水迢迢,日夜行軍苦辛勞。

將帥士兵去東征,趕路不論夕或朝。


詩中的“維其”,指“何其”之意。“皇”同“遑”字,不遑、不論之意。“朝”讀[zhāo],指清早朝陽。

由於“勞”字有另一種說法,語同“遼”字,廣闊遼遠的意思。故而“山川悠遠,維其勞矣”又有另一層意思。這山水是何其的廣闊遼遠啊的一種對山川自然的興嘆。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真的就只是一首寫東征勞苦的詩歌嗎?​​

②.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其沒矣。武人東征,不皇出矣。

山巒險峻巖疊峭,高山陡峭難登攀。

山水逶迤且遙遠,不知何日到盡頭。

將帥士兵去東征,勇往直前不顧險。


詩中的“卒”同“崒”,讀[zú]、另讀[cuì],意指高峻山貌之勢險。曷[hé]同“何”、“沒”讀[mò],指盡頭或終點。

全詩的頭兩章,意思相仿,是描述在行軍途中一路所遇到的山水險峻而發出的興嘆。

以“維其高矣、維其卒矣”來感嘆這一路跋山涉水的艱難行軍與疲憊,以“山川悠遠”來形容內心的這種行軍何日是盡頭的煎熬,以“不皇出矣、不皇朝矣”來描述起早摸黑,不顧身險的行軍急迫,從而喻義“武人東征”這種痛苦難言的主題。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真的就只是一首寫東征勞苦的詩歌嗎?

③.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

白色蹄子大小豬,成群涉水踏波過。

明月臨近天畢星,滂沱大雨匯成河。

將帥士兵去東征,其他事情無暇顧。


末尾這章的突然反轉,使得全詩意韻更進一層。詩中的“豕”[shǐ]字,是古人給家畜豬的稱謂;蹢[dí]就是蹄子的意思。

“有豕[shǐ]白蹢[dí],烝[zhēng]涉波矣。月離於畢,俾[bǐ]滂[pāng]沱矣。”

這兩句是一種天氣星象。“畢”指星宿天畢星,故而月離畢喻為將雨未雨。

南朝祖沖之《述異記》中記載:“夜半天漢中有黑氣相連,俗謂之黑豬渡河,雨候也。”而民間也有“黑豬渡河”將要下雨的說法。

以詩論詩,這裡就是說晚間行軍,天空將要下雨,滂沱大雨自然會導致行軍難上加難。唯有加速行軍,無暇他顧,由此可見“武人東征”之苦累,層層遞進。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真的就只是一首寫東征勞苦的詩歌嗎?

從全詩看來,確實就是一首反應將帥出征,艱難行軍且不堪勞苦的征戰詩。然而換一種角度,大膽的想象一番,又是一種不同的韻味。

由另一種角度來說,此詩應不可能在軍伍中歌唱,以這首漸漸之石的風格來看,傳唱此歌的第一個壞處就會極其影響軍心士氣。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這更像一首送懷詩歌。將帥將要帥軍隊去東征了,自然會有親人送別,而這位無名氏應當也在送別之列,還可能曾經是位將領,知道這種征戰的辛苦,於是有感而發。

畢竟,他的親人就在這隻軍伍之中。以“武人東征”為背景主題,自然的有了離別之意。想象著曾經經歷過的那種“漸漸之石、維其高矣、維其卒矣”的山高路遠的景象,從而發出了“山川悠遠”的思念之情。

歷來軍伍辛苦,自然的就有了這種“不皇朝矣、不皇出矣”行軍之苦的幽怨。親人在受苦,不知生死的焦灼憂慮,擔心,害怕,思念等等情緒湧上心頭。

夜深人靜,詩人憂思的時候,遇上了“黑豬渡河”的這種天象,於是想到在遠方行軍的人是否也是如此,想象著遠方人的行路艱難,是否已到了目的的。最讓他擔心的不是行軍難,而是“有豕白蹢”般的無歸期。

於是詩人更為憂思,以至於有了“不皇他矣”錯亂而無暇顧及其它事的左右踟躕。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這首詩若更大的想象一番後,何嘗不是征夫未歸遙無信,痴婦踟躕淚相思的畫面呢?武人東征,一去嫋嫋。

若是你,會看到了什麼呢?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真的就只是一首寫東征勞苦的詩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