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坦克的“窩彈區”都很大?

薄荷女生




你以為坦克炮塔長這樣麼?


他其實長這樣這個才是炮塔的本體!這個方方正正的才是炮塔本體(現在坦克全是垂直裝甲(太厚沒法傾斜佈置了)



(被拆下來的爆2附加裝甲也就是這個東西容易讓人產生誤區什麼的


看出來點這倆塊在哪裡了沒有?



窩彈區那真的是你的錯覺

其次你是坦克世界和戰爭雷霆玩多了把?

你覺得現代這地方被擊中的幾率有多大?一公里外這麼點地方要求火炮精確命中是不是有點過分了?如果你都殺到幾百米以內了!打那裡不好啊....非得剛正面,主戰坦克除了臉其他地方都是紙糊的

還有這根本不是窩彈區!不要因為看起來像就說是窩彈區啊!這後面才是裝甲這只是這種空心裝甲。

空心裝甲的作用是很大的,提前引爆HEAT,使金屬射流在達到主裝甲之前就分散冷卻,以達到削弱其威力的目的(heat傳家原理就是高速高溫金屬射流)


順便空心x罩有一定防穿甲彈和破甲彈功能的,不過嘛面對apfstds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原因很簡單,脫穿的的彈體在穿透不同密度裝甲的時候彈體受力不均衡,想直走就很難了,所以說空心裝甲也就能讓脫穿們繞遠路了。

長杆彈體會被折斷,所以附加裝甲是帶角度的安裝,讓彈體受力不均更好斷)。

至於英國佬用的碎甲蛋,那效果就更拔群了,沒事你儘管崩,崩死人就怪了,

對車體主裝甲幾乎不會產生毀傷。

所以裝上唄願意的話還能來個雜物箱或者浴缸什麼的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從二戰後的歐美坦克發展來看,的確有些奇怪,缺陷太明顯。但我們不妨從戰術上的角度來看,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坦克要避免窩彈區?

擊中此區域可以對該坦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所謂“窩彈區”就是在坦克的車體與炮塔結合過程中,通過滾珠軸承連接車體與炮塔齒圈時而產生的結合部間隙。

“窩彈區”如果在正常範圍內,對坦克的生存不構成危害,但如果“窩彈區”過大,就會產生一定的危害。“窩彈區”對坦克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炮彈的危害。車體與炮塔的結合部就是“窩彈區”(正面最大,兩側略小),“窩彈區”的存在提高了火炮對坦克的毀傷效果。

如果對方能打中“窩彈區”,受危害和破壞最大的裝備當屬坦克的火控系統,它是火炮射擊反應速度和打擊精度的關鍵,是火力效能發揮與否的核心。對人來說,受危害最大的就屬炮長了(一炮手),其乘坐位置正好在車體與炮塔的結合部,他是火炮和並列機槍的操縱者,他的生死存亡對坦克自身火力的發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打炸”的危害。當步兵用火箭筒打擊坦克時,其打擊部位主要是坦克的側裝甲和“窩彈區”,尤其是“窩彈區”通常為最佳瞄準選擇點。當步兵用炸藥包炸坦克時,“窩彈區”為其提供了最佳的放置位置,有助於爆炸效果的提高。另外,由於“窩彈區”過大,在坦克潛渡時不易密封,很容易進水,同時還容易受塵土的“襲擊”,造成滾珠軸承磨損加劇。

歐美坦克為何窩彈區如此明顯?

首先從設計上來說,西方的三代坦克完全是被蘇聯逼出來的,60年代到70年代,蘇聯的T-62、T-72和T-80相繼出現並大量服役,這些坦克一定程度來說甚至已經在質量上超過了北約各國同期服役的坦克,而數量上蘇聯更是有著壓倒性優勢,北約國家迫切需要能夠在歐洲平原將蘇聯的鋼鐵洪流抵擋住的中堅力量。正是在這種防禦作戰的需求下,各國開始了第三代坦克的研製。

坦克嘛,防禦作戰也就意味著可以事先找到有利地形,舒舒服服的蹲坑等著敵人衝上來,哪種姿勢防禦效果最好就用哪種,而不需要考慮在任何姿勢下都有非常好的防禦效果。西方三代坦克選擇的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姿勢來對敵,那就是賣頭

東方坦克都是建立在平推進攻的思路上研製的,因此要求最大限度的提高正面迎敵的防禦效果,並儘可能避免窩彈區的出現,所以東方坦克基本都是底盤首上受彈,而炮塔則安在底盤的平面上,這種設計幾乎不存在窩彈區。

西方三代坦克則採用高高翹起褲襠的首下受彈模式,首上傾斜面則從炮塔根部就開始了,這種設計是為什麼呢?



如此設計的最主要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斜坡來賣頭。斜坡賣頭的時候,翹起的褲襠和俯下的炮盾會完全遮擋住炮塔和底盤之間的縫隙,而不這樣設計的東方坦克,最大的缺點就是幾乎沒有俯角。以窩彈區來換取俯角是西方國家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以劣勢數量的坦克抵擋住優勢數量坦克的進攻。

而關於窩彈區的另一問題,就是很多人都覺得三代坦克比二代坦克的窩彈區更明顯,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東方坦克普遍沒有明顯窩彈區的存在,西方坦克真正存在窩彈區的僅僅是炮盾下方露出的座圈部分,而臉頰兩側則完全不存在窩彈區。產生這種誤區原因的大概是因為三代坦克普遍加裝了複合裝甲





槍與火花

歐美坦克有窩彈區要從冷戰開始講,在英國的L7105炮沒有研發出來之前歐洲國家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褲襠都是溼的,除了增大坦克口徑來提高擊穿效果沒有別的辦法,看看歐洲的FV4005上面裝的183口徑炮就能看出來,就算L7105口徑炮被研發並且裝備以後面對蘇聯鋼鐵洪流也很吃力,所以歐洲當時的考慮的戰法就是先發現先打擊先消滅,防守為主,進攻不存在的,這輩子不存在的,在加上當時歐洲一票裝甲無用論,所以坦克射擊都皮薄餡大,俯角好(說的就是你,豹一),而像瑞典這種多山國家更是把有俯角看成必要的,結果一票喪心病狂的坦克設計,還有反坦克殲擊車型主戰坦克,被蘇聯嚇的科技樹都點歪了,說回正題,擁有俯角首先要犧牲掉車體高度,車體矮要俯角有毛用?還有就是窩彈區,不然就是炮塔前置或者類死德美法三國聯手研發的在現在看來也不落伍的輕型主戰,炮後面可以揚起在炮塔外面,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搜一下,坦克世界十級的德國輕坦就是在遊戲裡鮮不出來,現實是有夜視,自動機槍以及一大票當時的最新科技,不過德國要用105,美國要用150,沒錯分開以後的就是萊茵豹和謝里登,法國:我有一句mmb??,現代歐美坦克也是從那個時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更換射擊不利於成員訓練不說而且俯角好也不是什麼大缺陷,但是有窩彈區也不是沒有危害的,現實中就有坦克被炮塔擊中窩彈區沒擊穿但是炮塔被卡死沒發轉的情況。


填滿蒼井不再空15557238

歐美坦克不光是窩彈區大它是什麼都大,這是由設計思想決定的,歐美對武器的設計普遍注重人機工程對人的感受比較重視,要注重人的感受坦克就必須大因為這是由他們的體型決定的。因此歐美坦克全重普遍在50噸以上甚至60噸,為了應付這麼大的重量一般它們都是七對負重輪。至於上面提到的窩彈區這是無法避免的,炮塔與車身要結合肯定會有這一脆弱的結合部,再加上現在坦克炮塔外面普遍加掛反應裝甲就越發顯得所謂窩彈區更加明顯了。

那麼窩彈區的大小對防護有沒有影響呢,有而且還很大隻不過是在遊戲中,很多玩家專門打窩彈區這個部位只要擊中必定完蛋。不過在實際作戰當中這種影響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畢竟戰爭不是在打遊戲。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蘇式坦克,它們普遍要比歐美坦克矮小在戰爭中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被彈面小不容易被擊中,當然這也只是相對高大的歐美坦克來說。不過在戰爭中主要決定因素還是使用武器的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沙特阿拉伯與也門胡塞武裝的衝突。明明沙特武器裝備佔有優勢還是吃敗仗,可見人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異域邊緣


第一,在坦克對戰中,雙方對射距離非常遠,看似很大的窩彈區幾乎不可能被打中。

第二,歐美坦克也不想要這麼大的窩彈區,畢竟這是缺點。但歐美坦克都希望有更大的俯角,在坑窪地帶可以“賣頭”。這種思想也就是立足於“防守”而不是“進攻”。包括美國也一樣,從來不指望和敵人在陸地對抗,而且利用航空力量、遠程打擊力量來摧毀敵人,然後陸軍進去收拾殘局。


思享

首先,我們來看下為什麼會有“窩彈區”,準確的說就是會發生炮彈折射從坦克防禦的薄弱部位輕易打進坦克內部。這種情況二戰以來在各國坦克上都有出現,有些甚至是無法避免的。二戰時,德國的黑豹為了解決“窩彈區”的問題,直接把炮盾設計成與車體垂直,這樣就可以避免“窩彈區”的產生。

然而戰後由於蘇系坦克數量和質量均超過了同時期的歐美坦克,所以面對強調機動,車身緊湊、外形低矮的蘇系坦克,歐美坦克設計師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辦法。所以歐美坦克在設計時就要求能抗的住蘇軍坦克群的衝擊,同時要有較好的人機工程和射擊精度。而面對蘇軍坦克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己方坦克部隊利用地形打阻擊,所以歐美坦克相對來說都設計的比較高大,這樣配合更好的仰俯角,更有利於坦克利用地形斜坡“賣頭”(就是隱藏車身和底盤,就露一個腦袋)。此時選好阻擊位置的歐美坦克由於在斜坡上,所以即便有較大的“窩彈區”,也被車身擋住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正是由於設計上的原因,雖然高大的歐美坦克“窩彈區”十分巨大,但是一樣是可以接受的。此後,隨著歐美坦克都使用複合裝甲,炮彈打上去發生跳彈的概率已經很低了,加上歐美坦克又不會採用蘇系大規模突襲的方式進攻,所以對於較高大的車體和較大的“窩彈區”也就更不在意了。不過“窩彈區”大了還是會有危害的,比如適合炸藥包的安放,為步兵的RPG提供了最佳的瞄準點。


墜母的世界

因為歐洲坦克是從應對蘇聯時期的坦克集群發展過來的 蘇聯坦克在數量上擁有絕對優勢 講究的是平原地區的大規模衝擊 正面裝甲厚實 所以你會發現蘇聯坦克基本上沒有窩蛋區 但坦克炮也基本上沒有俯視能力 仰角也很不盡人意 而歐洲國家學習以色列抗擊埃及大規模坦克集群的經驗 在有一定坡度的山丘上從上往下射擊 你仔細從側面觀察歐洲坦克的裝甲 當坦克處於山坡背面 坦克炮下仰 你就會發現一個新天地……窩彈區被放平了 完美的角度 沒有任何窩彈區 專門為歐洲地形而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