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人类的历史夹杂着各种传奇,其中虚实并生,真假难辨,年代愈远,尘埃愈厚,本来的面目也更加恍惚迷离,久而久之,便有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汉时名将陈汤奔袭三千里,剿灭郅支单于后,放下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此固然是历史,但也是那个时代英雄的传说。这样的传奇事迹令人神弛想像,不能自已。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人们喜欢汉唐并称,汉有名将之迹,唐自当有其流亚之才。王玄策,唐太宗时期的一介文人,身为出国使节时,没有攻城野战的显赫军功,也无高品官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出使印度时,书写了一段传奇。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率三十余骑出使天竺(其时为戒日王朝),历经磨难,终于到达。但这个时个天竺发生了政变,阿罗那顺篡位为王,并派出二千余人伏击唐朝使团,除了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其余人等全部遇害。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王玄策与蒋师仁逃走之后,并没有归国,而是到了尼泊尔,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其时松赞干布一同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与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向尼泊尔王借七千骑兵,外加吐蕃骑兵一千二百人,同时传檄唐朝各藩属国,派兵参战,总兵力达一万余人。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王玄策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前部先锋,誓言尽灭其国,一雪前耻。双方在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相遇,经过激战,王玄策一举击破天竺七万战象大军。

唐军从后追赶,斩兵三千,被逼溺水者过万,俘虏一万一千余人。王玄策欺天竺人不通兵法,设下巧计,引其上钩,全歼中天竺残余势力,俘虏反王阿罗那顺,部众尽皆坑杀。一时间,天竺震恐,人人自危,心惊胆裂之余,纷纷称臣朝贡。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在灭亡中天竺的过程中,东天竺曾经援助阿罗那顺,王玄策以此为借口,移兵讨之,使其臣服。功成之后,将阿罗那顺打入囚车,装进木笼,押赴长安。唐太宗大喜,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王玄策虽然有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功绩,但史书中并没有立传,所以后世的影响并不大。

文学在人类文明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人们了解各个时代的风云激荡,文臣风流儒雅,武将智勇双全,如天上的星辰一般,熠熠生辉,在历史的天空中长明不灭。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从古到今,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不论文人学者,还是乡野老农,大都对李靖、秦琼、尉迟功这些开唐功臣大为熟悉,这与一些演义小说的传唱不无关系。

有时人是要宣传的,英雄也不例外。与王玄策同时的唐玄奘,之所以家喻户晓,还得要感谢吴承恩的大作《西游记》,没有孙大圣的名号,他大概也如东晋的和尚法显一样,无非是个取经的和尚罢了。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少有出现王玄策的身影,倒是几年前,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写了一本《天竺热风录》,让王将军风光了一把。

史书中描写这场战役只是寥寥数笔,语焉不详。而田中芳树却通过文学手段,以其想像力将其中的细节补全了。如王玄策以‘火牛阵’大破万象军,以云梯、抛石机、火攻等手段攻城,都是出自他的笔下。

将军灭国擒王不算稀奇,一个文官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一般了

这样的描写大概与史实有出入,但并不妨碍这段传奇的真实性,毕竟灭国擒王是真实存在的。太史公笔下的许多精彩历史场景,也都是这般摹画的,传奇本就是如此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