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韩信的死,该谁负责?

微斯

韩信,西汉第一功臣,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在楚汉争霸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英雄。不想最后却被吕后算计,落得惨死长乐宫,三族被夷,虽然世人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说得由自己来买单。

攻打齐国,埋下祸根

韩信犯错误就从攻打齐国开始。首先,不听指挥。当时刘邦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不想刚走到齐国边境之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齐国已然降汉了。

原来是刘邦派了个叫郦食其的说客去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结果此人凭着三寸不烂之时一举成功了,不用再打了,刘邦当然高兴了。

结果韩信听取谋士蒯通的建议,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结果反而不如这个郦食其动动嘴皮子的功劳大,如果就此罢兵,自己反而没有什么功劳可邀,所以并没有罢兵而是继续攻打齐国。

当时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白热化状态,自然不希望这节骨眼上横生枝节,能和平解决是最好的,结果韩信为自己的一点点小心思,强行起兵,不听指挥,种下了祸根。


恃功邀宠,拥兵自重

打下齐国后,韩信就给刘邦送了一封信,说齐国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封我做一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把这个地方镇住。

当是时,刘邦正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在荥阳,正眼巴巴等着韩信派兵去救他。可千盼万盼却等来的是一封邀功封赏的信,而且在情势如此危急之时,未尝不是一种要挟之意。

刘邦一看大怒,正要发火,陈平、张良在旁说劝他,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能得罪韩信,他可是能左右战局的人。刘邦此人也非常人,一听之后,立马醒悟过来,大声说,男子汉大丈夫,当大王就当真的,要个假的干嘛?随后派张良拿着齐王大印送到齐国,让韩信当真齐王。

虽说当时刘邦这口恶气吞了下去,可那是迫于形势,日后定会秋后算账。此时已然种下恶根,为其将来身死埋下伏笔。


重情思恩,格局太小,是名将而非政客

当时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带兵战必胜,攻必取,封为齐王后,更是声威大震。已隐然成为楚汉之后第三股新兴的势力。

以当时的情况来讲,楚汉两边都不敢得罪他,他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可能得天下。当时,如果做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胸中有大格局的话,趁势而起,三分天下唾手可得,甚至就此一统天下也未尝不可。

当时他的谋士蒯通进谏:你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可要选择好立场,一不能帮刘邦,因为此人野心很大,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如果项羽被灭,下一个就轮到你了。二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帮项羽;那最好的选择就是三分天下而王之,自己称王,鼎足而立,这样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太平了。

结果韩信并没有听从,一是太重情义,不忍背叛厚待他的刘邦,甚至直言宁死也不改其忠;其二本人格局太小,志不在天下,只在于扬名天下,衣锦还乡而已。


功高盖主,卖友求安

刘邦得了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掉韩信的兵权,因为以韩信此时的功劳以足够对他的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自古功高盖主,古今一同。

然后把他打发到邳州做了楚王,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

就在韩信当上楚王的第二年,就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而这时的韩信没有任何理由和条件要反,因而十之八九是诬告。

刘邦拿到这份举报信以后觉得是个机会,同陈平商量后,决定借此敲打一下韩信,借口南巡对韩信来个秘密逮捕。

而韩信接到这个消息,顿时慌了手脚,认为这就是刘邦要冲着他来,所以连出昏招。当时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正藏在韩信家里,韩信为了安刘邦的心,表明自己的忠心,拿了钟离昧的脑袋献给刘邦:

其一,卖友求荣,在道德上输了一招棋;其二,讨好献媚,在心理上又输了一着;其三,主动投降,在战术上又输了一招棋。

结果,韩信并没有因为出卖朋友而保全自己,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自己送上门去被刘邦捆了起来,带回京城,连降二级,为准阴候,自此禁在京城,成为刘邦手里可随时操控的棋子。


后史传韩信联合陈豨谋反,当时刘邦亲自带兵去讨伐,吕后以韩信“叛乱”为名,借萧何之手将其引入长乐宫中,被捆入麻袋中,用削尖的竹竿插满全身而惨死。

以当时韩信的状况和心气来讲,在什么都不具备的条件下,是不太可能这时反而有谋反之心的。而刘邦不过不想落个亲自杀死功臣的恶名,正好借此机会落个不在场证明。而吕后这个女人在当时没有刘邦的默认和许可,也不太可能行此手段杀死有功大臣。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二,反而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却谋反,实在让人无法信服。


而韩信的死,归根到底在于自己,他既没能学张良功能身退,也没趁势而起另立为王,从他请封齐王,决定帮助刘邦得到天下之时,他的悲剧就已注定无法更改。而古往今来之良将能臣,都很难避免“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结局。


八零印記

汉初名将韩信的墓前有一幅知名对联“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讲得是韩信年轻时因为家贫差点饿死了,被一位老妇给接到家里救活了,韩信从军后,由于得不到项羽重用,投奔刘邦阵营,依然得不到重用,准备离开之际,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后刘邦果然重用韩信,韩信也为刘邦夺取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建立后,刘邦的疑心也越来越重,不断地用各种手段诛杀功臣,韩信内心对此极为不安,最终联合夏阳侯陈豨密谋造反。萧何知道此事后,把韩信骗到皇宫,最后由吕后出手,当场将韩信诛杀,一代名将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之死,看起来与刘邦的猜疑、吕后的狠毒、萧何的狡猾有关,但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韩信本人,如果一定要分责任的话,韩信负80%责任,其它人负20%责任。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上述话是《史记.淮阴候列传》中

萧何对韩信才能极高的评价。当时刘邦力量弱小,军中将领很多逃跑了,萧何对刘邦说,其它人容易得到,象韩信这样的,是天下无双的国士。大王您如果只想长期固守汉中(当时刘邦是汉中王,封地在今天陕西汉中和四川北部一带),那不需要用韩信。想要争得天下,没有韩信就没有可以协商大事的人,现在就看您怎么考虑了。”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韩信确实很争气,他先是从战略上全面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然后连续打败了关中“三王”,最后东出函谷关,刘邦的势力大为增长,争夺天下的条件已经具备。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汉四年的时候,韩信打败了齐国,向刘邦要求希望能当个代理齐王,此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阳,听到韩信的要求,刘邦大怒,他被项羽包围,韩信不来帮忙,还要挟要当齐王。虽然刘邦迫于形式,在张良等人劝阻下,最后被迫封韩信为齐王,但刘邦心里已经给韩信记下一笔。

此时有个叫蒯通的齐人,看出韩信的权重,力劝他自立,等刘项两败俱伤时,出兵一统天下。但韩信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项羽灭亡后,刘邦迅速夺了韩信的兵权,并立即将他从齐国改封到楚地。当了楚王的韩信,先是重重地回报了当初救他的妇人,然后又大方地原谅并重用了曾经侮辱他的人。这种高调的行为当然传到了刘邦耳中。

此时还有一件事,韩信尽然隐藏了刘邦痛恨的项羽手下钟离眛。后来刘邦南巡,别人劝韩信献上钟离眛人头以自保。钟离眛看透了韩信,所以自杀了。韩信拿着钟离眛的人头见刘邦,却依然被逮捕,最后被刘邦释放,降为淮阴侯。

此事之后,韩信似乎收敛了不少,可是他又犯浑了,整天发牢骚。有一天路过刘邦的妹夫樊哙的门口,樊哙看见韩信来了,立刻出门欢迎,说大王光临寒舍如蓬荜生辉之类的客气话,可韩信却说,“没想到我韩信居然混到与樊哙你在一起啊!”

这是什么话,樊哙虽然只是屠夫出身,没有什么过人谋略,可他也是开国功勋,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还是刘邦的妹夫,地位并不算低,可此时开始落魄的韩信居然还能看不起他。

韩信的作死还不仅于此,最后竟然劝夏阳侯陈豨造反,自己在朝中作内应,最后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韩信是军事天才,又是政治低能儿。先是乘着刘邦之危要挟当齐王,当他本有可能君临天下的时候,却缺少刘邦那样的气度和魄力而失去机会。等刘邦称帝并巩固地位后,他却不知收敛,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


华哥杂谈

从刘邦听到韩信之死的表情:且喜且怜之。就能看出刘邦的矛盾心理,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是有大功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西汉,所以他为韩信的死觉得惋惜,但同时内心里又在窃喜,终于把这个石头放下了。



韩信之死,最要买单的不是刘邦也不是吕后,更不是萧何。有人说韩信的军事才华太高了,刘邦和吕后怕他造反,这个观点有点像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说法。跨界大师认为导致韩信被杀且夷灭三族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心理活动:升米成恩、斗米成仇。

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唯一独立运作且能决定刘邦项羽命运的就是韩信,最后他选择了刘邦。尽管韩信是他的部下,但韩信彼时已经成了刘邦的大恩人。



在刘邦和吕后看来,就是封王都不能报答韩信的大功,所以心理才发生了巨大的扭曲,以造反的名义先降韩信为淮阴侯,最后以造反的名义杀了韩信。没有人相信韩信会造反,当他有条件造反的时候都没有反叛,成了孤家寡人反而会造反吗?



所以,韩信之死的买单者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大,也不是刘邦怕他造反,也不是他的孤傲的性格。原因只有一个,就他的功劳太大了,对刘邦的恩太大了,大到刘邦不知道怎么报答了,大到让刘邦时刻坐卧不安了,韩信的死期就到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对他人有恩,你还每天在他面前晃悠,还喋喋不休地诉说恩情,他的感恩之心还有吗?也会反目成仇的。多少创业的伙伴被逼走,多少企业的功臣整掉,就是同理。

大恩不言谢,大功不讨封,或许可以救他自己,就像张良一样,隐居山林,不闻不问世事。


跨界大师

韩信的死,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韩信死前,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其实,兔死狗烹这两句,并不是韩信说的,而是春秋时期的越国谋臣范蠡所说。

当时范蠡说越王勾践这个人颈长鸟喙——典型的以貌取人,认为越王这个人同患难以,共富贵难。于是果断的选择了逃跑。和范蠡一同辅佐勾践的文种就比较忠厚老实,不以貌取人,最后被勾践赐死。

如果论战绩功勋,韩信完全可以和范蠡文种相提并论。但刘邦这个人其实也并非像越王勾践一样,过河拆桥。

韩信之死,主要在于其骄傲自负。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可谓妇孺皆知,如果因此而判断韩信是一个谦恭温和的人就打错特错了。韩信之所以能受胯下之辱,恰恰是因为其骨子里的骄傲。在他生活还没有着落的时候,他就打心底认为自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因此,压根就没把那几个泼皮放在心里。

用现在的话说,虽然被人欺负了,但他打心底的瞧不起哪几个人。如果韩信没有成功,那就是反面教材阿Q了。

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也欣然接受了——如果他能学范蠡,说不定结局不至于如此。平定外患之后,刘邦开始整肃朝纲,对很多开国元勋进行了打压。

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其实这是刘邦对于韩信的保护。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唯有韩信不知。有一次韩信去樊哙家里,樊哙跪迎“楚王”,韩信却自嘲“居然和樊哙之流同列了”。

樊哙是什么人?鸿门宴救过刘邦性命的人。和他同流怎么就折煞你了?

由于刘邦对功臣的打压,有些手握兵权的将领生出了反叛之心,这个时候韩信因为心中的愤恨,加上对自身实力的错误估量,以为自己帮刘邦取了天下,也能取了刘邦的天下,站错了队伍。

被吕后联合陈平、萧何设计诱杀了。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时候,加了一句:帝国破,谋臣亡。我感觉他心理应该是后悔了,可惜为时已晚。

到死的时候,他才明白一个道理,做人应该低调。不作死就不会死!


猫与史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大战项羽,不过被楚军打败了。而刘邦部下的韩信、彭越等手握重兵的大将。都不愿意出兵援助刘邦。为了得到韩信等人的支持,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说只要他们合力击楚,打败项羽后,就封他们为王。韩信彭越二人听了,马上积极配合出兵,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兑现先前的承诺,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二王连和原来的燕王,赵王等共七个诸侯王一同上书,共尊刘邦为帝。同年2月,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他就是汉高帝。

刘邦称帝后,首先解决的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得以解决后,刘邦就注重在政治上巩固皇权。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韩信等那些位高权重的诸侯王,这些人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凭军功受封的。他们在军中威望很高,一旦有异心,就是刘邦的大患。所以刘邦花了巨大的精力来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王侯。


刘邦首先以谋反之罪剥夺了威望最高的韩信的兵权,并将之软禁在京城。到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令萧何设计杀了韩信。当时有个谋士张良他曾劝告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过韩信不听,所以丢了性命。


G享耳先生W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战功赫赫,军事上的天才,最后窝囊而死,千百年来让人唏嘘不已!那么韩信的死谁该负责,谁该买单呢?

1、韩信的死,首先本人该负60%的责任,换句话说,是自己作死!虽然军事上牛逼,但是在政治上却是白痴,不知进退还不收敛,不愿意夹起尾巴作人,天下已定,那刘邦又怎么会忘了关键时刻被你逼封齐王,被贬后还在刘邦面前谈“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行事一点也不低调,怎么能让刘邦不忌惮,另外还不团结同事,看不起樊哙等,情商太低早晚出事!

2、韩信的死,刘邦要负30%的责任,在韩信刚刚打败项羽后,刘邦就偷偷进入大营,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忌惮之心可想而知,再者,项羽既平,韩信这个军事天才就没用了,不处理还会有很大的风险,没有安全感,所以不低调的韩信只有死了才能有安全感。

3、韩信的死,丞相萧何要负10%的责任,韩信一生的命运和萧何都分不开,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韩信之死中,萧何充当了不光彩的帮凶的角色,把韩信这个政治白痴骗的好惨,没有萧何,韩信也许不会死的那么难堪


南门岭的柿子树


shanxiao123

参阅史料,韩信可谓军事领域的主神,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地道的侏儒。不懂身处何位该如何处事,更要命的是不懂处理与皇帝的关系。在打天下过程中,你韩信对刘邦可以说是左膀右臂,可是在治理太平天下时就属可有可无的酱油党了。韩信不懂急流勇退,退居二线做个富家翁,实在是可惜之至。

皇权的威严不是哪个功臣重臣可以挑战的,再者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放着一个不受管教的军事天才在身旁时刻提防,越了解其人能力越会害怕。天下已定,韩信的大才彻底变成了刘邦心里的大患,他不死刘邦心不安,而为了汉室江山的长治久安,刘邦背上骂名也必须把任何有可能威胁到刘氏天下的文臣武将扼杀在可能发生的萌芽时期。其实换成任何一位开国皇帝坐在刘邦位置上,韩信都是死路一条,因为韩信诸多行为实为取死之道。其他不说,单一个回避上朝有几个皇帝能忍?就算换我们坐在刘邦的位置上都会搞死他吧!这可是对皇帝的一点点敬畏之心都没有的表现啊!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帝皇权威,实可预见其死!

个人拙见,韩信功成身死是必然!他为自己性格买单!

感谢阅览。


简单的平凡境界

韩信自己呗,在刘邦项羽鏖战之时,韩信手握雄兵,高居齐王,此时即使不能全歼二人也可割据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势,他打破这种平衡,灭项羽助刘邦成帝业,数年之后又想着谋反却过了最佳时期,死是必然的


江南游子

韩信之死,他愿不了别人。太狂妄自聪,从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他,聪明能忍胯下之辱,却不能忍皇上的军威。所以汉室军王刘邦想这个人太危险了,必除之!他的死不应说,大家都知道是他自巳酿造一杯死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