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程度很高的中國為什麼沒有首先產生資本主義工業文明?

偏執85698905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是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李約瑟難題”。這一問題從提出來時就引起了廣範的討論,至今,仍有很多學者從多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而對於該問題的解答對於如今的中國發展道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李約瑟

李約瑟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後,自己也嘗試性回答。他認為,一是因為中國不具備促進科學發展的自然觀;二是中國的科技發明都基本上是為了實用,這束縛了科學發展停留在經驗階段;三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中國人的創造力,束縛了中國人的思想。他的觀點有一定的啟發性。

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從社會制度、社會性質去再挖掘這個問題。中國自秦代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社會性質才漸漸改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是自然經濟,也叫小農經濟。這一經濟的出現是伴隨這土地私有制的出現而形成的,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以家庭為生產單位。這樣的經濟基礎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激發了人們的生產活力。而且有很大的穩定性和平和性,當然對物質的需求也比較低。但在當時的歷史階段已經是比較先進的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歐同為自給自足的莊園制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而開始發展變化,轉向商品經濟。而我國呢?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宋元時期至明清時期,統治者已感受到社會的變化,但選擇的是不斷地加強專制,固守傳統。看似,明清時期已經有繁榮的商業城鎮,有僱傭現象的發生,但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並不能使社會產生巨大的需求來促使社會轉型。這就使得科技發展的越來越沒有動力。所以,明清時期的科技成果幾乎都是對前代經驗的改進和總結。另外,從政治角度來說,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更加束縛了科技的探索。因為民主、自由的氛圍才更有利於知識的深挖。西方的科技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不就是由於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下對思想的解放,最後醞釀出了工業革命嗎?明清時期的八股文、文字獄,讓誰還敢對自然自由探索?所有的讀書人都去死讀四書五經,為皇權作“奴才”去了。還有,我國古代科學缺乏連續性,易失傳斷絕;儒家思想的演變,對人性的束縛;哲學思辨思想的匱乏等等。科學進步的關鍵到底是什麼?今天的社會仍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你這個問題是有毛病的,說明你對中國歷史不太瞭解。

中國兩宋時期是古代中國的頂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都領先於前朝和後三朝。宋朝政治環境寬鬆,農業工商業同步發展,冶鐵業和紡織業發達,僱傭大量工人開礦和紡織,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不是初中歷史上說的明朝中後期),這是早於西方的。清明上河圖展示的就是北宋的富庶與繁華。東京汴梁人口將近150萬,在當時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有如此規模。阿拉伯人,猶太人在街頭隨處可見。

南宋的滅亡不是由於政府的腐敗,而是由於外敵的入侵,這是野蠻對文明的征服與破壞。中華文明的歷史車輪被落後的民族阻遏,農業被破壞,工商業被廢止,社會精英被屠殺殆盡,漢民族性格由此發生變化。元朝導致中國將近100年停滯不前。

明朝使中華文明得以恢復與繼續,到明朝中後期,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大事由內閣大臣處理,這已經初步具有當今英國和日本的內閣政治特徵。工商業相當發達,蘇州絲織業作坊林立,僱傭大量工人,資本主義得以發展。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中國會逐步走上資本主義社會。

滿族的南侵,清朝的建立,是中華文明的災難。它打斷了中國的前進方向,使中國歷史倒退到西漢初期。建州女真是漁獵民族,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入主中原後,發覺農業比狩獵先進,所以重新重視農業,卻沒有注意到中國的經濟已經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階段,清政府壓制工商業,閉關鎖國,限制與外國貿易,給資本主義以徹底地摧毀,使中國社會重頭再來,又走了一遍農耕經濟。康乾盛世只不過是封建社會農耕文明的迴光返照。文字獄的興起,破壞了中國文化。君主專制集權的加強,阻斷了明朝君主立憲制萌芽進一步發展。從此,資本主義在中國被徹底扼殺。閉關鎖國,傲慢自大,鄙夷西方科技,最終給中國帶來了一百多年的捱打、落後和屈辱。可以說,清朝開了中國歷史的倒車!

綜上所述,中國的文明與社會發展,本應該引領世界的,如果不是元朝和清朝兩個野蠻朝代的打斷和阻礙,中國資本主義是能夠開花結果的,如果一直髮展下去,有沒有美國還真不好說!


劍心書韻889

看到“國家人文歷史”這個答主的回答後莫名想笑,不清楚這是官方問答機構還是偽裝成官方問答的機構,之前我在別的問答中已經舉出實際例子,中國自然科學的巔峰是宋明理學時期,而對於人性的問題也屬宋明理學最為開放。可能有人不信,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人性問題:


人性在宋明時期究竟是解放了還是壓制了?

很多人一提起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可能就會說宋明理學對人性的禁錮最嚴重,但實際上他們可能連宋明理學家到底指誰都不清楚。就人性論而言,宋明理學比早期任何時代都開放,故而這裡要指正兩個問題:

一,概念演變

宋明理學對於人性有兩個觀點,一個叫天地之性,即本善之性;一個叫氣質之性,即後天人們作惡的根源。宋明理學的看法是,這兩種性都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可能消滅任何一方——這是針對佛教和老學思想而提出的!因為佛老要消滅的恰恰是氣質之性。而宋明理學的“滅人慾”,實際意思是“滅掉不合理的慾望”,佛老才是“滅掉人的慾望”。

人慾被認為是惡,出自於唐朝韓愈的學生李翱,我們中國直到這個時候,才首次將人作惡的原因歸結於“情”,所以講“性善情惡”。再往上到魏晉玄學,有一個“聖人有情”和“聖人無情”之爭,很明顯,“聖人無情”命題贏了。所以,從魏晉至於南宋,“無情”、“滅情”的觀點是哲學史、思想史上的主流,可以說,這些時期,對於人性是真正壓抑著的,“無情”、“無慾”乃是成聖的追求。

理學正是有感於此,才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並認為二者都是人天生具備的,這裡面的氣質之性,指的就是理學以前所說的“情”和“欲”。很容易發現,理學相比於早先的理論,絕對是最開放的——那些連“情”、“欲”都要完全滅絕的思想,怎麼可能比理學開放?但是很多人缺乏基本的學術素養,便很容易信口開河人云亦云。如果不相信我說的,那麼可以看看當代學界的一些專著和論文。

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賀麟先生早已經指出,這句話絕無可能是程伊川發明的,而是脫胎於民間風俗。有人可能會不屑,說這不是為理學翻案嗎?對,確實是要翻案,因為進入到現代化社會以後,中外不少學者都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哲學家在和世俗交流時,通常是世俗影響哲學家,而不是哲學家拉著世俗跑。程伊川當時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官員,雖然在士大夫階層比較有名氣,但要想影響民間風俗,那絕無可能,可以說,任何一個哲學家都做不到這一點。

國內現在民間的學術素養,基本上還跟西方近代科學興起的時候差不多,在古代,人們通常會相信哲學家、思想家在方方面面都能影響到所在國。其實只要對比一下就能發現,今天美國是科學氛圍最為濃厚的國家,但一樣有非常強大的反智主義思潮,我們國家一直重視科學強國,但民間反科學的人士究竟有多少?任何人恐怕都不能反駁,科學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要遠勝於哲學、思想在古代社會的影響力,但即便如此,科學在面對世俗影響力時也基本處於下風狀態,就更別說古代的思想家們了。

現代社會中有社會學家做過統計,發現當代社會學、哲學基本都落後於世俗流行文化,通常是世俗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認識內容,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們才姍姍來遲——我以為,這未必不合於古代。而國內比較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的便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很早就指出,中國古代老百姓對儒家是冷漠且不熟悉的,可以說,在當時極為看重思想家們對現世產生影響並將過錯推在儒家身上的民國時代,這樣的觀點實在是振聾發聵,且符合於當代學界看法的。可惜,直至今日,民間依舊習慣於將思想家看作是國家結構層面上的主導者——誰能想象到,在西方人們會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影響了西方歷史、政治的進程?但在國內,這種愚昧隨處可見。

這裡還要說一點,魯迅說中國大致上根源於道教(大意)這句話是用來批評道教的,因為道教是宗教,最容易影響世俗社會,所以,中國的惡和過錯基本上是道教的問題——這是魯迅的本意。有人卻誤以為是在誇獎道教,又進而把道教替換成道家,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們了。


宋明理學的科技水平如何?

王太慶、汪子嵩先生曾指出,宋明理學乃是中國自然科學發展的巔峰,他們對分析與綜合的應用非常接近於西方近代產生出來的科學。而不少史學家和哲學家也都指出,宋明理學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為什麼呢?

之前我在別的問答裡專門指出過朱子的自然科學成就,這裡再提一次:

1、科學史上第一次對雪花的構造提出了假說。

2、北宋的渾天儀是用水環繞大地(和古代相比是最先進的),於是太陽如何經過環繞大地的水就成了很大問題,但大家一直沒辦法解決這個困境。到了南宋,朱子第一次指出渾天儀器具中使用水是完全錯誤的,應該把水換成氣——終於,一千年來的困境被解決了。從文獻資料來看,他自己很可能親自動手製作過渾天儀,因此能指出前人有許多妄言。他設想若是人能進入到渾天儀裡面,通過仔細觀察天上的星體運行軌跡或可得知星體的運行規律和狀態——天文望眼鏡出現以前,直接觀測天體是不可能的事情。

3、對《夢溪筆談》和北宋科學成果非常重視,鼓勵學生們觀察使用渾天儀,並動手測量天上星體的角度。朱子本人在測量到北極星仰角度數在不同地區存在差異後,沒有強行解釋,而是記載了自己的疑惑,這具備科學實驗精神。另外,他還試圖解釋北極星是否運動這個難題。

4、朱子通過觀察,發現山的形狀和海水沖刷出來的地貌非常相似,並結合山體中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推測——山體可能是沉積和海水沖刷的共同結果。但是直到三百年以後,西方自然科學家們還誤以為這不過是因為海平面曾經上升到了這個高度所致。更晚的時候,西方科學家才提出了根朱子近似的觀點。

5、提出九重天的設想,這裡的九重天指的是九大星辰,而不是神話中的九重天。其次,要求學生們編寫《星經》和《步天歌》,對天文知識極為重視。

同時,兩宋的其他科學成就也不少,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上面所言,還包括對於“聲音”如何傳播的構想,宋人的看法是,聲音的傳播可能類似於水波的波紋——雖然粗糙,但放在當時,卻是前無古人的設想。


李約瑟是從地理環境和古-今科學對比來談論中國何以不能產生自然科學的,但實際上,我們仔細比較西方近代科學和古代哲學(古代的科學包含於哲學中),也能夠發現二者簡直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框架。而且,並非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問——古代西方哲學怎麼可能產生出來近代科學呢?之後,在幾本《物理學史》和《科學史》中,我發現了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技術的革新。

在放大鏡和望遠鏡出現以前,我們能夠看到所有的古代科學在面對最大和最小的對象時,都是以思辨為主,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確切的實驗證據和具體觀測內容。而結果上,我們現代人所觀察到的原子、分子等全都依賴於近代技術革新後出現的放大鏡,對於宇宙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望遠鏡。

而諸多的技術發明,也幫助科學研究突飛猛進,而技術發明的熱潮,卻是在帝國全面戰爭期間產生的,各國皇室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搶奪霸權,便投入大量資金推動技術革命——雖然大部分失敗了,然一旦成功,便能對科技史產生重大影響。

隨後,現代科學建制出現,產生了專門的學術研究學科。

很多人以為清朝不重視科學,實則不然,清朝是皇家必須學習科學,民間則完全禁止學習科學,這樣一來,在科學難以大範圍推廣的清朝,便很難產生出專門的科學家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不邀自答,是因為對已有回答都不滿意。有位答君雖然說的洋洋灑灑,其實討論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但科學和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並不是一個概念。

我來說一下我的理解,要說清楚這樣一個問題,篇幅不會短,先提醒看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還要從經濟結構說起,中國這樣一個農耕國家,最基礎的經濟結構就是土地。說到土地,我們學到的第一個耳熟能詳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了。



我們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井田是八個私田圍繞一塊公田,各家共耕一塊公田,所謂私田就是農民私家的田。其實不然,那所謂私田從所有權來說也是公有的,只是統治者按戶授予農戶六十年耕種權和產出的所有權,六十年一到是要收回的,然後新的戶口授予新的六十年使用權。要知道封建封建就是封土建國,這土地都是由周天子授予諸侯,諸侯又給予卿大夫,論所有權都是貴族的。只是後來貴族一方面疏於授田收田手續的繁瑣,另一方面鼓勵開阡陌,新的田就歸開墾者,日久流變,漸漸田地的所有權就變成農戶的了。



但是其他山林池澤鹽田礦石所屬可從來沒有授予給其他人,而最早的商戶就是從以上產出中收益的,從法理上屬於違法行為。山林野地之大,貴族管不過來也禁止不了,最後索性就收點稅,但對這種經商獲利的行為就有了一個官方的定性,稱之為“奸利”,獲奸利的自然就是奸商,後世無商不奸的說法也就淵流成型了。在講述黃老治國思想的《管子》書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的結構,商人被排在社會底層,這既是自春秋戰國到漢初的觀念總結,又奠定了其下數千年中國社會的基本形態。



然後,要說到資本了。財富積累並不等於資本,只有投入再生產,產生利潤的財富才叫資本。資本存在的基礎無疑就是商人和商業。上點說到商人被壓在社會底層,商業被視為不正當之業,商人及其後代都不能做官不能科舉,等於都被隔絕在社會上升的渠道之外。如此這般,資本的力量怎麼可能在古代中國萌生?更談不上資本主義了。



最後由於以上兩點,造成商人作為一個階級(這麼說是因為有呂不韋等特例但不具普遍意義)不僅無法參與政治建構,也無法參與文化建構。導致的後果就是中國的文化理念進一步的鄙視商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利之辯成為主旋律。古代權貴們即使獲得了大量財富,也沒有動力去投入再生產,而是用以奢侈享受,竟相比富,難以形成“資本力量”,這點在南北朝石崇王愷的一系列鬥富故事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文化的潛移默化又反過來加強了商人的底層弱勢,也進一步滅絕了資本在這片古老土地上萌生幼苗的可能性。

其餘地理社會文化因素,在前面諸君的回答中都已提及,我就不再贅述了。


老老的月光

中國的古代文明發展程度雖然很高,但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或者說和中國域外的文明比起來,我們只能說是星光點點,有些若干貢獻,我們的文明並非主流。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比較全面的敘述了我們中國人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當然這當中也難免溢美之辭。


中華文明相比其他文明而言,我們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系統,雖然在歷史長河中有過幾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高潮,譬如漢代、隋唐、元代、明代前期,雖然我們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體系,但和歐洲、阿拉伯、印度等文明之間的頻繁交流相比,我們的中華文明是相對閉塞的,發展是緩慢的、反覆的、甚至可以說是缺乏營養的,儒學豐富和完善了中華文明,同時也禁錮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歷史上,地理因素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不能誕生近代文明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阻隔,世界其他文明之間交流頻繁,我們的中華文明卻成為了一個獨自發展的系統,可以說自得其樂。恰恰歐洲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在人類社會誕生以來的很長曆史時期彼此之間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極大的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在東西方文明之間,阿拉伯文明是一個重要的紐帶和支點,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好多科技發明大大影響了歐洲,但我們的閉關鎖國使中華文明慢慢遊離於世界科技發展的主戰場之外。西方資本主義的誕生是一個複雜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前後跨度幾百年,是多學科多個國家成百上千的科學巨匠上萬項的發明創造所支撐起來的。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科技創新催生出的西方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極大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教育和藝術的發展,從而使創建科學成為可能,資產階級革命為科學革命奠定了社會基礎。

科學革命開始於 1543年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 的發表, 在科學革命的進程中, 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理論不斷湧現, 最終形成了以實驗和數學為基本研究方法的近代科學。數學、天文學、(理論)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建築學等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同時,社會科學、哲學、商品經濟、法律、契約精神、大航海貿易、專利保護、保險業等為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工業革命的成功從社會學領域提供了保障。

所以說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發明創造放到宏大的西方近代科學洪流中都是顯得微不足道的,資本主義誕生在西方社會成為了一個必然。


清樂堂

而古代中國君主即是家長又是精神領袖,他的思想可以在領土範圍內一葉遮天,他的旨令可以讓任何人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在此禁錮下所有人不需要有思想,即使有也只能想君主之所想。而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其它的思想意識稍有萌芽就被視為異端邊緣化了。所以即使沒有外族入侵,宋明的資本主義萌芽因為缺人讓它長大的環境永遠也只會是萌芽。長久的重農抑商觀念使工商階層成為最底層看似風光實為朝不保夕承擔的社會義務最重,獲取財富後轉而收購土地以期提高地位。而士紳階層利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便於使用權力集中財富的特點財富來的相當快捷,誰還會自降身價勞心費力去投入資本創造財富他們的目標也是土地。農民在辛苦勞作的基礎上遇到風調雨順有了些錢大多也會再多置些土地擴大農業生產。社會各階層發展的目的似乎都是圍繞著土地,而小農經濟的效率卻是最低的,而上層建築的穩固更不會打破這種格局,政權穩定或變遷都只會為這種格局服務,若非西方堅船利炮敲開國門,恐怕還要轉上一段時間。


1380381CC

任何文明的產生髮展首先是取決於地理氣候環境,特別是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就更是如此了。

人類的發展總體上說白了是被自然、被周圍其它種群逼迫下的被動行為。為了生存就需要覓食;需要穿衣禦寒;需要有遮風擋雨、抵禦外敵的居住場所。

中國人很幸運,無論是從地理條件還是氣候條件都擁有了一大片適合農耕發展的國土。所以中華文明可以說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因為靠種地一可以保證整個民族的生存和不斷的發展壯大。所以雖然朝代更替,但因為生存條件並未改變,因此歷朝歷代都始終把農桑視為國本。

工商業在中國不是沒有,但它們在中國之所以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是必須需要發展的。在中國,工商業歷朝歷代都處於服務於農耕的從屬地位,即然如此,那麼夠用就行。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才會重農耕而抑工商。那麼當然與工商相關的科技、學科也就得不到發展了。

這種局面一直到1840年才為西方列強的艦炮所打破。

而歐洲之所以會出現諸如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這類高度重視商貿的國家 ,也同樣是因為地理和氣候原因決定了這些國家是半家農半牧的國家。這種條件不發展商業是無法生活的很好的,這就有了商業內在需求。通過貿易來謀求靠土地無法獲得的維繫生活與發展的物質資(這點同樣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江浙兩省、特別是溫州地區所證明)。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商品生產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商品來換取更多的利潤),也促進了經濟學的發展;商品生產的需求又促進了工業化進程,工業要發展當然對促進了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因如此,現代科技文化才會誕生於歐洲,而不是誕生於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


史可見證

文明程度很高只是個表象,並不是文明程度高才能發展出資本主義。

中國的傳統文明是農業文明,經濟生產也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加上君主專制制度雖然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是也使得社會缺乏活力,把人圈在土地上使得人喪失了追求財富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同時,土地也成為了衡量財富的重要標準。

但是歐洲就不一樣,歐洲的文明屬於商業文明,商業文明的經濟生產方式就是商品交換,通過商品交換來換取更多的利益。商業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財富和利益,而對利益的追求不僅刺激了商業的發展,同時也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為了利益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有了商品就必須有客戶,必須能做交換,陸地和海上的貿易路線又解決了這個問題。隨著商品經濟的長期發展,資本就出現了。

資本主義的特點就是資本作為社會主導,資本的存在不僅掌握了社會財富和生產資料,還要掌握政治話語權。而資本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必須要制定保護資本的法律以及對權力進行分散,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會實行分權制衡的原因。此外,資本主義也具有契約精神,社會一切個體和團體必須遵守契約,依照契約行事。契約往小了說就是兩方之間的章程,往大了說就是法律。

而傳統中國壓根就不具備這個基礎。什麼樣的地結什麼樣的果,傳統中國就是文明程度再高,也結不出資本主義這個果,說直白點,就是農業文明根本發展不出資本主義,更何況還有君主專制這條限制,想要發展出資本主義只能是天方夜譚。


北洋海軍陸戰隊

從今天的視角說,為什麼近代落後的中國,首產生了新時代,而歐美日全是舊時代的國家。道理是一模一樣的,社會形態上,任何大的地區,只會在一種形態的社會持續領先,下了形態就落後了,不會強者恆強,而是後發先致,

歐美先於中國資本化,原因只是因為,封建時代一直落後於中國,給了他們後發優勢,並且在高速度追趕中,很容易誕生新事物,高速追趕中本體事物,就很難保守龐大化,也就是固化。這也為將來新事物突破舊事物,樹立了一個並不強大的舊事物。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具體的原因可以舉出很多,但是我個人認為制度本身的一個特點可能是決定性的。

制度存在著一種惰性。凡是成熟制度,都很難調整改變。因此在發展中存在著一種可以說是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優秀的成熟制度往往會抑制新制度的產生。兩河流域和古埃及的奴隸制度是全世界最發達的,但是卻不能演化出先進的封建制度。中國的傳統社會是農業時代的世界最高峰。但是卻不能孕育出發達的資本主義。同樣英國雖然是第一個進入工業時代的國家,但卻在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落後。從歷史發展來看,美國社會作為工業資本主義的最高峰,也已經進入了衰落階段。新的社會形態應當在其他地區醞釀。制度的突破總是在邊緣地區產生的。

現代學者提出的很多觀點,比如黃宗澤提出的內卷化,還有一些西方學者提出的高水平陷阱論,都只是從一個側面提及了制度本身的惰性。過於強調個體的特徵。而沒有將中國放到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當中去考察。因此導致結論過於狹窄。

中國過於發達的農業社會不利於向工業社會轉型,但與此同時中國落後的工業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進入下一種社會形態的優勢。中國沒有能夠自主進入工業時代,並不能用來否定中國傳統社會的成就,也不是阻止中國未來發展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