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後,他的兒子和女兒都去哪兒了?

皇太女駕到


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是明朝的亡國之君。

他這輩子一共有7個兒子和7個女兒。其中有4個兒子早逝,分別是:懷隱王朱慈烜、悼靈王朱慈煥、悼懷王以及悼良王。

朱由檢的7個女兒中,有4個身份不可考,剩餘3箇中,長公主坤儀公主早逝,昭仁公主被朱由檢親手殺掉,最著名的長平公主,被朱由檢砍斷一隻手臂。

當時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朱由檢把自己唯一活下來的3個兒子,打扮成了平民的樣子,悄悄放出了城,這三個兒子分別是:獻愍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那麼這三個娃後來是什麼結果呢?

獻愍太子朱慈烺是三個娃裡最出名的一個。

朱慈烺是朱由檢的嫡長子,老媽是周皇后。崇禎2年出生,崇禎3年就被封為了皇太子,可見深得崇禎皇帝喜愛。

崇禎17年,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這個時候無恥的明朝文官們表示,皇帝要留守京城,但是百官們可以送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登基。

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誤用賊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問曰:何不速殺我?自成曰:汝無罪,我豈妄殺?太子問曰: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戮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無義。---《明季北略》

這就等於是要逼死朱由檢,擁戴朱慈烺登基,南京朝廷這邊,以史可法為首的文官也是這個意思,希望朱慈烺能夠暫避禍亂,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南下登基。

很顯然大家已經放棄了朱由檢這個皇帝,難怪他臨死前說群臣誤我。李自成的手腳比較快,不等朱慈烺逃跑,就打下了北京城,並且抓到了朱慈烺。

  1. 朱慈烺表示要為國殉難,可是李自成卻十分大度,認為朱慈烺沒什麼罪,不需要殉國。朱慈烺要求李自成朱由檢夫婦以皇帝禮節安葬,並且不能濫殺無辜。
  2. 李自成給他二兩酒,他就敢上頭,居然揚言,投降的這幫明朝官員,都是不忠不義之人,應該全都殺掉。這下子得罪的人可就多了,就算李自成不殺朱慈烺,那些官員也不會放過他。
  3. 朱慈烺被李自成封為宋王以後,吳三桂和多爾袞合作殺敗了李自成,李自成匆忙逃到西安,也沒去管朱慈烺。

按照吳三桂的意思,要把朱慈烺給接回來,可惜朱慈烺半路就不見了。不出意外是被滿清的人給宰了。因為北京已經有了一個順治皇帝,接朱慈烺回來難道是要登基奪權嗎?

南明小朝廷建立起來以後,弘光帝朱由崧以叔叔的名義,追諡朱慈烺為獻愍太子。而魯監國朱以海政權,則追諡朱慈烺為悼皇帝。南明政權的分歧可見一斑。

朱三太子朱慈炯,是傳奇故事最多的一個娃。

朱慈炯是朱由檢的第三個兒子,他老媽也是周皇后。周皇后給朱由檢生了3個兒子和2個女兒,田貴妃給朱由檢生了4個兒子。

朱慈炯壓根就不是什麼太子,他在崇禎16年的時候,被朱由檢封為了定王,基本上與繼承權是無緣了。

可是戰亂時代,朱由檢的任何一個兒子,都可以拿來做文章。尤其是明朝滅亡以後,南明朝廷要是有這麼一個朱由檢的親兒子在的話,也不至於分崩離析成那個德行。

但既受冊封,必具冕服,而《會典》開載,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禮。十齡受封加冠,二禮可並行乎?”於是禮臣歷考經傳及本朝典故以奏。定於是歲冊封,越二年行冠禮。九月封為定王。十一月選新進士為檢討,國子助教等官為待詔,充王講讀官,以兩殿中書充侍書。十七年,京師陷,不知所終。---《明史》

朱慈炯排行老三,所以被大家戲稱為朱三太子。崇禎17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以後,說巧不巧,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給抓了,真懷疑崇禎給這幾個娃打扮的時候,請了同一個化妝師,這麼好認。

老大朱慈烺都沒罪,這老三朱慈炯當然也是沒罪的,他被李自成封為了定安公。至於他的下場其實也是一個謎。

當時李自成和多爾袞大軍大戰一場後,戰敗逃竄,在逃竄的過程中,朱慈炯不知所蹤。此後朱慈炯到底有沒有真正露面過,其實在歷史上是有爭論的。

康熙朝出現的朱三太子,一直以反清復明作為自己的口號,他的原型就是朱慈炯本人。一度成為清朝最反感的政治人物。

朱慈炤應該是三個娃裡最幸運的一個,活了75歲。

朱慈炤是朱由檢的第四個兒子,是田貴妃所生。1644年,明朝滅亡,當時朱慈炤才不過12歲。

崇禎15年,朱慈炤就被封為了永王,因為朱慈炤是朱由檢活著的兒子裡面,排行第三的皇子,所以後世也有人把他稱為朱三太子。

前序:辛亥冬,友人傅君,在新城得一手鈔本,紙色黯晦,題曰張先生傳,為清初李方進所著。李與明崇禎三子定王為友。王變姓名,自稱張姓。案發,李以株連謫戌於新城,乃有此著。張先生者,所以名定王也。獨怪是編沉埋於塞外二百餘年,至前清命運既盡,亦遂出世。---《雞林舊聞錄雲》

朱慈炤算是這三個娃裡面,最幸運的一個了。因為他沒有被李自成抓到,也沒有被多爾袞給宰了,而是逃到了河南地區。

  1. 據說在河南還種了一年地,守護他的毛將軍在清軍追殺時,不得不獨自離開,從此朱慈炤過上了一個人浪跡江湖的日子。
  2. 在鳳陽地區遇到了一個姓王的明朝舊臣,得到他的收養後,被這位王姓舊臣改名為王士元,其實反過來就是原是王。
  3. 王姓官員死了以後,朱慈炤又遇上了一個胡姓的前朝舊臣,後來朱慈炤更是成為了他的女婿。打這兒開始,朱慈炤就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一輩子以王士元的身份教書為生。

一直到康熙47年,當時的朱慈炤已經75歲了,家裡有6個兒子3個女兒和1個孫子,算是一個非常大的家庭。

可惜身份最終還是暴露了,因此朱慈炤全家被康熙皇帝所殺,一個不留。為了降低朱慈炤的影響力,康熙甚至將朱慈炤和五皇子慈煥的身份對調,以此混淆視聽。因為朱慈煥的確早逝,所以朱慈炤一定也是假的。

總結:長平公主鬱鬱而終,明朝唯一的希望其實是朱慈炤。

朱由檢所有孩子當中,還有一個女兒是比較出名的。那就是後來傳言是獨臂神尼的長平公主朱媺娖。

李自成打進來之前,朱由檢未免女眷遭受凌辱,就讓周皇后、袁貴妃全部自殺了,隨後他又殺掉了其他女兒,包括長平公主。

不過朱由檢只是砍斷了長平公主的一隻手臂,以為她死了罷了。其實當時長平公主並沒有死,5天以後就醒來了。

順治皇帝入京以後,長平公主要求出家,可惜沒有批准,而且將她嫁給了周世顯。僅僅隔了一年時間,長平公主就因為憂鬱成疾去世了。

其實明朝最後的希望是朱慈炤。只要朱慈炤在弘光政權成立之前趕往南京,那麼南方所有明軍,就必須要聽從朱慈炤的調遣。

這就不會出現南明各路軍閥各自為政的狀態。這幫人都想要立一個皇帝,結果大家分崩離析,南明才會被清軍給一一瓦解。

《明史》

《清史稿》

《雞林舊聞錄雲》

《明季北略》


江湖小曉生


崇禎帝先後共有七子六女,其中第二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和四個女兒都幼年早夭,到甲申之變的時候還活著的有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以及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兩個女兒。

儘管同為皇帝親生的金枝玉葉,在危急時刻不同的性別卻有著絕不相同的命運。女性是要清白的,因而崇禎帝非常果決地用劍砍死了幼女昭仁公主,斬傷了長女長平公主。李自成進宮後,見到了奄奄一息的長平公主,覺得很可憐,就派人將其送往宮裡調養,之後便又送往外祖父周奎家中,數月之後傷勢才逐漸好轉。

三位皇子的經歷要比公主複雜得多。崇禎帝先是讓太監帶著三位皇子先逃亡宮外在成國公朱純臣等人的家中躲起來,三兄弟原本是分別出逃的,但是引導的太監們見大勢已去,也不敢隱匿皇子,直接帶著他們獻給了大順軍。

然後三位皇子就在李自成軍營裡碰了頭,李自成對崇禎帝的這幾個兒子還算寬厚,進入北京沒幾天,封太子為宋王,定王、永王二兄弟也改封為公爵。雖然李自成此舉有安撫民心和招降故明官員的考慮。

隨後李自成就一直帶著這三兄弟,出征吳三桂之時也帶著,撤離北京之後也帶著,三位皇子這段時間雖然過得相當狼狽,卻沒有受到什麼傷害,之後這三兄弟趁著李自成內部混亂之時,分別逃脫出來,從此各奔東西,自謀生路。

太子朱慈烺在逃脫之後,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居然前去北京投靠外祖父周奎,周奎看到朱慈烺之後也是大吃一驚,一開始周奎希望太子趕緊逃跑,不要連累他們,朱慈烺畢竟是太子,多少有點脾氣,然後就賴著不走,雙方大吵了一架,搞得周邊人家和巡捕都知道了,事已至此,周奎就把太子舉報了。

多爾袞此時明白出現一個前明太子對於滿清政權具有多大的衝擊力,於是他安排了一出認證真偽的鬧劇,指鹿為馬般強行將朱慈烺定為假太子處死,一些敢於發聲認為太子是真的人也被清廷處死,長平公主為此事受了很大刺激,之後的身體每況愈下,隨後就在哀怨中死去。

定王朱慈炯,就是民間各種版本中的那個朱三太子,最終他在康熙十八年被定遠大將軍安親王嶽樂在湖南抓獲。朱慈炯在甲申國破後,已經遁入空門,出家為僧,逃亡了三十多年。當吳三桂“三藩之亂”爆發後,他被一夥趁亂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挾,從此陷身於湘中地區。

朱慈炯被帶回北京之後,就被康熙帝以假冒為由處死,理由很草率,比起當年處理太子疑案更加漫不經心。

彼時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約是假

四皇子永王朱慈炤,一開始是一個人流浪,在鳳陽遇到一個故明給事中,便說明了自己的身份,這位官吏出於對明廷的感恩就收養了他,這段時間朱慈炤過得很穩定,還獲得良好的教育,等到這位給事中去世之後,朱慈炤便南下江南,在浙江又遇到了一位胡姓的故明官員,然後這位官民又一次收留了他,從此他便冒籍隱居在浙江餘姚,還結婚生子,以教書為生,成了清朝的順民。

就這樣安穩的生活了幾十年,這時期,朱慈炤已經有了一個很龐大的家庭,為了養家餬口,朱慈炤常常去當教書先生,還結識了不少清朝官吏,朱慈炤還嚴格按照明代宗室家譜的排輩順序給自己兒子們起來標準的佳名,都用“和”字排輩,最後一字都是帶有“土”部的怪字。

但是一場造反風波,讓朱慈炤的身份就此暴露,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發現時,苦苦哀求乞命,他原本只想自己妻兒們好好活下去,豈知康熙帝卻不肯網開一面,直接宣佈朱慈炤凌遲處死,他的五個兒子也被判斬立決,朱慈炤苟且偷生六十年,終究不得善終,滿門滅絕。

至此,崇禎帝的全體兒孫們都被殺了個精光,再也不能讓人奉為造反的旗幟了。


弈語


崇禎帝殉國之前,在世的兒子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三人,女兒有昭仁公主、長平公主兩人。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自縊前也對這五個兒女做了特殊安排:三個兒子化妝農家子弟逃出皇宮,這是要為大明老朱家留個種;為了避免兩個女兒遭到農民軍的凌辱,崇禎帝親手砍殺了6歲的昭仁公主,長平公主則用手臂擋住崇禎帝的劍,當場斷臂婚死,後在“送葬途中”甦醒過來,算是保住一命!這個傳奇經歷也被後世多次用於影視創作,如《鹿鼎記》裡韋小寶的師傅“獨臂神尼”。

三個皇子的結局

  • 道士太子

上面說到崇禎帝上吊前是想遣散諸皇子,可當時農民軍將北京城圍的水洩不通,喬裝出城並非易事。太子朱慈烺就沒能逃出皇宮,好在被李自成俘虜後,並未加害於他,而且歷史資料中記載了李自成與朱慈烺的一段對話。大體意思就是李自成很嘲諷的問朱慈烺,你老朱家為何失了天下,朱慈烺很清楚農民軍一路殺戮大明藩王的手段,估計也是抱了必死之心,不下跪不作答,將亡國之責算在百官頭上。

李自成見屈服不了朱慈烺,反而覺得此人頗有骨氣,於是說“汝無罪”,決定留他一命。後李自成與吳三桂作戰失敗,朱慈烺被吳三桂尋到救出,但在隨後的戰亂中失蹤,再無記載,所以歷史上著名的“南北太子案”由此產生。此案主要就是對朱慈烺的去處產生了爭議,一是說吳三桂想擁朱慈烺為明帝,被多爾袞拒絕,因此朱慈烺不再是政治籌碼,所以吳三桂西征途中將朱慈烺殺害。

(吳三桂劇照)

但在南太子“現身”後,史可法在一件給弘光帝的奏疏中說提到了“傳言太子為賊所害”,這個賊指的是李自成。陳洪範則說過“

臣遍訪北來諸人,僉謂流賊聞清兵將至,先殺皇太子,挾二王馬上偕行迎戰。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同樣將殺害朱慈烺的罪名算在李自成頭上。反正不管南北太子身份真偽如何,政客手中的兩位太子最終都是被殺。其中“北太子”被記載為假太子自投羅網,據《弘光實錄鈔》記載,順治元年(1644)農曆十一月,有“太子”投靠皇親周奎,攝政王多爾袞聞後徹查,最終結果是此人“偽稱太子”,遂被處死。

(多爾袞劇照)

但如史學家分析,大明太子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意義非凡,無論是李自成、吳三桂、還是南明、清軍都會如視珍寶,這張政治牌捏在手中不香嗎?為何非要殺掉?所以洛陽欒川老君山下的太子墓更令人相信,大明太子朱慈烺並未落入任何勢力手中,而是偽裝成道人。老君山下太子墓有碑文四篇,其中“即存一二孑遺,悉保殘息於他方”、“萬仞宮牆有門難進”、“住世者奉祭掃於冥宸”等字眼令人無限遐想。且據1934年盜墓案經歷者回憶,太子墓有玉帶、印璽、龍鳳劍等物品被盜,何等道士敢擁此物?

(老君山太子洞)

朱慈烺逃至老君山也不無緣由,據《盧氏縣誌》記載,萬曆年間,朝廷派太監至欒川開挖銀礦,這裡的地理環境由監工太監傳回京師,宗室無人不知此地。且萬曆皇帝信道,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建老君山廟宇,算得上皇家道教聖地,太子逃亡此處完全可以理解。據《明史》、《平寇志》、《甲申傳信錄》等史料記載,崇禎帝自縊前,對太子五次重託,主要意思是“國家重務,悉委太子”,可見太子朱慈烺帶著父親重託,復明大業逃遁的,所以前往老君山化身道人實屬謀劃未來之計。只不過復國不成,當了30多年道士的朱慈烺最後鬱鬱而終。

  • 朱三太子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對朱三太子映像深刻,因為朱慈炯是崇禎皇帝的嫡三子,所以有三太子之稱。甲申之變後,他也一樣沒能逃出皇宮,但也未被李自成殺害,李自成攜太子與二王戰吳三桂時,朱慈炯也在其列!所以李自成敗退時,朱慈炯跟哥哥一樣“失蹤了”,洛陽老君山的太子墓碑文也提到了“即存一二孑遺,悉保殘息於他方”,現代的學者解釋這句話時,就認為是碑文撰寫者故意隱晦的點出一子二王同時脫離李自成而逃跑,所以後文就不說朱慈炤了,他也是在此時“跑路”的。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逃跑路線為北京向西,經西安、南商、洛南、靈寶、盧氏、襄陽,太子與二王在這條路線上完全有可能輕鬆逃至欒川。

(朱三太子劇照)

而坊間傳聞最多的是朱慈炯從河南又跑到了鳳陽,即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而後更名出家,以掩飾身份。至吳三桂“三藩之亂”爆發後,他被一夥趁亂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挾,從此陷身於湘中地區。康熙十八年(1679),滿清安親王嶽樂的大軍,進剿武岡州楓木嶺,將他抓獲,解送京師。清庭到了康熙時期本就宣佈不再追究明朝宗藩室屬,但朱慈炯畢竟身陷造反一事,所以清庭對其態度是必殺!所以又製造出一個“偽太子案”,官方說“彼時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約是假”,因而以“假冒前朝皇子,謀反作亂”的罪名將其處死!

  • 難逃清算的皇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朱元璋陵墓時,為繼續收買人心,召諭“訪察明室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朱慈炤就是在此口諭宣佈後被清庭抓獲的。這個朱慈炤當年脫離李自成後,亦從河南逃至鳳陽,化名王士元(猜測為原是王的意思),後至江浙一帶當了教書先生,娶了一妻一妾,育有六子三女,小日子過的也算平靜。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慈炤身份洩露,被清庭抓獲,按理說康熙帝承諾不再迫害明朝餘宗,可朱慈炤並沒有逃脫被清算的劫難。清庭認為“朱慈炤雖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無反清之心”,於是將朱慈炤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除此之外,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外加一個孫子,全家十三口盡數遇害,崇禎帝的血脈,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萬曆皇帝、隆慶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脈,至此斷絕!當年清朝發動“金印案”,一次處決13名被羈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時,就公開發布諭旨,即“凡故明宗室……若窮迫降順,或叛而復歸,及被執獻者,無少長盡誅之”。意思就是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於無奈才投降,或者反抗過滿清卻又投降,或者被屬下挾制投降的,無分年齡老少,全部斬首。此時的朱慈炤75歲,當了60年順民被清算,也兌現了清庭當年的諭旨。

皇子的抉擇與南明的走向

崇禎帝的這三個皇子都選擇了隱姓埋名苟且偷生,當初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大臣建議南遷未成,便有人提出將皇子移至南京主持大局,倘若真是如此,或許南明不會那麼混亂。隆武年間,魯王朱以海割據浙東,自稱監國,不聽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鍵號令,兩相爭鬥中,浙東輕易丟失於滿清,八閩大地無險可守。福州陷落後,隆武帝殉國,唐王朱聿鐭自稱紹武帝,桂王朱由榔自稱永曆帝,兩個政權又開始爭奪南明皇位,唐桂之爭使南明實力進一步損耗,歷時一個月便被清軍趁虛而入,攻佔廣東,24名明朝藩王被處決。

以上這些事例都說明當時沒有一位能代表正統的皇子,這是南明無法凝聚反清力量的重要原因。這期間最有希望參與領導南明政權的人應該是朱慈炤,但他安安生生的當了順民,只是在給兒女取名時,依舊按照祖宗家法。即當年朱元璋定下的輩分“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中,取和字輩,以及最後一個用“土”字創造一個字。朱慈炤的這種行為顯然就是卑微的維持著祖宗家法,卻對老朱家的江山無動於衷。

不過我們也無法一味指責朱慈炤,畢竟那個時期豪傑並起,各股勢力皆非善類。很難說李定國是否真心擁保永曆皇帝,鄭成功被隆武皇帝欽封“國姓爺”,這裡又有多少尷尬和苦衷?作為崇禎嫡系子孫,是否真能一呼百應?或是成了挾天子令諸侯的傀儡?與其這樣,明哲保身並非不是良策,為崇禎一脈傳承香火,留得青山總歸是萬全之計。可是清庭基本撲滅反清勢力後,康熙帝詔喻“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裡;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這是清初最險惡的詐騙行為,二王紛紛落網,又紛紛被誅,這完全是清庭的不講信義,葬送了二王延續龍脈的願望。

“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發。於今事畢矣,不復采薇蕨。”——朱術桂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克臺灣,鄭氏政權滅亡。流亡在此的眾多明朝遠支宗室已非勳貴,在鄭氏集團也未染指軍政,又因血緣和皇室距離太遠,構不成太大威脅,因此僥倖得以活命。他們被清廷收繳譜牒和印信,安置於山東、河南等地,從此務農為業。唯有遼王一系的寧靖王朱術桂,一直作為明朝宗室在鄭氏軍中的代表,觀禮軍國大事,不甘剃髮易服,做滿清順民,故言“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當清軍克澎湖,鄭克塽決定投降時,朱術桂效仿崇禎帝,自縊而亡。

以上崇禎三子的下落多為後世推測,主要依據為史料、卷宗整合,以及考古推測,而就《明史》記載,崇禎帝三子在隨李自成西撤時失蹤。明遺太子、三太子的故事多為文學創作引用,因為這本就無法定論,加之滿清迫害明宗室是一個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史料中多有遮掩。如南北太子案,多爾袞所殺之人或許就是太子真身,只不過以偽太子定罪,遮掩滿清不仁不義之舉,平息社會輿論,降低民怨聲勢。反而是長平公主,被清庭圈養,順治帝還親自為其擇選駙馬,這種“仁義”之舉被記錄的相當詳細。民間反清勢力則非要傳言長平公主出家為尼,成為一代宗師,再好比“二王皆被害”的言論也出自南明,說明崇禎後裔的生死問題在當時屬於南北對峙的輿論工具,這才使該問題撲朔迷離,吊人胃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