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多半都有问题

父母的教育,多半都有问题

昨天看了一则腾讯新闻,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该男子为了阻挡政府拆迁,将亲生女儿从楼上抛下,幸好被下面的工作人员接住了她。

看到这个新闻,我简直快被气炸了。我无法理解这样的人怎么配为人父母,自己的亲骨肉尚可以如此对待,我更无法想象他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孩子什么时候成为大人施暴的工具了。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视频,有个老爷子骑电动三轮车,行驶中路上违规,交警对其批评教育。但老爷子脾气固执且不服气,与交警争吵起来。在争吵的过程中,彼此气焰越来越旺,他抱起不满一岁的孙女,狠狠地砸向交警。

不一会视频中一团乱麻,后来见奶奶抱着孙女。但老爷子越来越叫嚣,又不停的同奶奶争夺。

老爷子是个爷爷,但他同是也是位爸爸,作为一名长者,却是施暴的源头。什么叫言传身教?他或许不懂。

这群当爸称爷的家伙,真是没有十月怀胎过。而此刻,所有的词都无法形容我愤怒的心情,孩子那么的小,为什么你们暴力的时候,要拿他们出气。

就因为他们是弱小的群体嘛,她们不懂得还击,可以任由残暴的大人摔打,蹂躏。

这个社会真是弱肉强食,当你软弱,怯懦,那些施暴的群体,他们毫无理由的欺负你,践踏你。

身上的伤,随着年月慢慢的恢复,但心里的伤可能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如果他长大有能力改变,可能也要花上十年,二十年。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萎靡不振可能要一辈子。

记得《演说家》有个女孩,讲了一个敏感话题,家暴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家暴她的母亲,而母亲经常拿她撒气,每次都是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对她施暴。

他不敢向父亲告状,她怕父亲知道后再打母亲,母亲再打她,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变的变本加厉,她不敢想象。

她只盼着早点长大,可以逃出这个家,但她对母亲的恨越藏越深,越来越根深蒂固。

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要懂得感恩,懂的体恤父母的辛苦。但有些父母简直丧失人性,他们不能为孩子如明灯般指路,而是使劲摧残,让他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孩子的习惯、能力和教养,才是能陪他走完这一生的东西,而那每一个细节中,都藏着家教的影子。

原生家庭给予的教育,潜移默化的藏在骨子里。提到一个人想必大家比较熟悉,一个北大毕业留学生王猛。

12年没有回家过过春节,拉黑父母6年联系方式,写万字长信控诉父母。

从小他成绩数一数二,当地的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有次参加奥数考试,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15000多字的控诉字字诛心,他现在敏感,内向性格,影响着他的工作和人际交往。

他唯有拉黑父母的联系方式,中断和家人所有接触,方能得到一片净土。

但这样直接冷暴的处理方式好嘛?

老妖曾说,在面临如何化解跟父母之间的矛盾,逃离原生家庭里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的时候,跟父母决裂,把父母拉黑,不是最有用的办法。

因为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已经深到骨子里,血液里。

每个孩子背后,都在传递一种生活模式和家庭素养。敏感多疑,是因为父母没有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压力山大,是因为父母将所有的生活压力全部施加给你;竞争力低下,是因为父母溺爱的捆绑;内向自卑,是因为打压式的教育。

父母为何会如此处理与子女的关系,不妨我们追溯到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他们是在哪一种大环境下生存,哪一种大家庭教育背景下所生活。

或许他们经受的苦难,遭遇的不堪才会让他们活的这么偏激,话讲的如此激烈。我想心里会得到些许释然和理解。

既然父母给了我们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又是否反思,哪些对,哪些不对。等我们为人父母,给予下一代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值的我们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