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吴阶为何“三代守蜀”而不受猜忌?

野马250010009

朝廷一向对吴氏“继承权”的更迭极度敏感,如孝宗时,年过六旬的吴璘身体健康状况极其堪忧,“既老且病”,乾道二年(1166年)时,与吴璘共事的四川制置使汪应辰便“密奏以关陕大将系国安危,所当预图”,朝廷于是传旨,“若(吴)璘不起(遭遇意外),令制司(汪应辰)暂领其任”。

【吴玠、吴璘塑像】


朝廷对吴氏的猜忌是没有停止过的,吴氏的“世袭权”从来都是不稳固的,这里避谈吴玠、吴璘,只说在吴玠、吴璘后的吴氏子弟也很能说明问题,吴氏第二代子弟中的代表人物吴挺吴拱的经历最具典型性,如随吴璘征战西北的吴挺,在其父死后被朝廷召入朝中拜左卫上将军,直到近十年后才再次回到四川(当然,我想吴挺能够再次回蜀,与孝宗本人对其能力、忠诚的赏识密切相关,吴挺确实也不负所望)。《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赵子直丘宗卿杨嗣勋不欲吴氏世袭”一条,专门列出了孝宗、光宗时大臣赵汝愚等对吴氏世袭的极力阻止。

【宗室名臣赵汝愚】


《宋史》各列传中,不少文臣都对吴氏兄弟及其子弟有所论奏,这些文书的内容无外乎“不能让吴氏子弟回去四川去”、“把他们从四川调走”、“四川越来越危险啦”,比如立志“生无以报国,死愿为猛将以灭敌”的名臣丘崈(光宗时拜四川制置使,于开禧北伐后期主防江淮)曾说:“臣入蜀后,吴挺(吴璘第五子)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在吴挺之子吴曦通过关系得以逐渐掌握蜀地军权时,包括丘崈在内的诸文臣都曾对这一举措潜藏的危险有所预知。

在开禧北伐吴曦叛降金朝后,吴氏的厄运也就到来,一向对世代掌握蜀地兵权的吴氏不满的文臣们得到了实践自己理论的最好机会。除了与吴曦合谋叛乱的吴氏子弟被处死外,“诏(吴)曦妻子处死,亲昆弟除名勒停,吴璘子孙并徙出蜀,吴玠子孙免连坐,通主(吴)璘祀

”,因为此次的元凶吴曦是吴璘的直系子孙,所以吴璘的后代被赶出了蜀地,只有吴玠的子孙得以免遭连坐,并负责祭祀吴璘。


浔阳咸鱼

吴玠三代镇蜀,朝廷也一直对吴家不薄。为什么宋朝这么信任吴氏?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此题。首先,吴玠为何可以在蜀立足?再者,吴氏是否值得信赖?最后,朝廷对吴家依赖程度如何?



吴氏能在群臣中立足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内有军事能力,外有朝廷赏识。吴玠熟读兵法,精通武艺,未及弱冠参军。吴玠早年常驻西北,对当地乱军、西夏和金的作战胜多败少,令对手对其欲除之而后快,吴氏在驻地百姓的心中也有很高威望。


宋军全面败退后,吴玠又扼守和尚原一带,将金军逼退在汉中外。建炎四年后,南宋西线抗金基本依靠吴玠一军。独步川陕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足以让吴玠被推举为当地军事主官。其弟吴璘与吴玠履历相似,也极受荣宠。他们的儿子们早年也随父征战,吴玠、吴璘去世后,他们子代中年富力强者已是中级军官,较有威望。孙辈因之也得以恩荫入仕,借前人光辉继续守蜀。


而南宋官场对吴家也颇为客气。张浚对吴阶十分欣赏,一力保护提拔;吴璘晚年与沈介不和,朝廷拒绝吴璘退休的请求,并让吴璘面圣,还派太子看望吴璘,并封官受赏。宋高宗、宋孝宗对吴璘极尽荣宠;吴挺初以家门功勋从政,也受到皇帝宠爱,曾被越级提拔,晚年常受慰劳赏赐;吴曦也被韩侂胄寄以厚望,宋廷高层根本不怀疑其忠心。


既有立足蜀地的才学,又被皇帝认可、同僚赞誉,吴玠世代守蜀便可行。


我们再来看吴氏对朝廷的态度和朝廷对吴氏的依赖。吴玠兄弟和子代对宋廷都忠心不二。绍兴元年,吴玠、吴璘在和尚原,与中央的联系被切断,部下曾欲献主将投降,被吴玠用忠义感化,并与众将歃血为盟。吴挺也能礼贤下士,对同僚有礼有节。良好的家族声誉使韩侂胄放松了对吴曦的警惕,成就了吴氏三代守蜀之名。



而吴家的实力和势力则迫使宋廷必须在川陕问题上迁就吴氏。南宋西线战事先由张浚负责,其后最有经验的将领就是吴玠。尽管吴玠参与害死曲端,生活上也有缺点,但南宋此时在西线除吴玠,无人可独当一面。


吴玠、吴璘在蜀中打理军机、整顿财务和修理农事,说明他们在当地不止有兵权和人事权,还有部分民事和财政权。当地百姓对吴氏很拥护,吴氏似乎可被视作盘踞地方的军事实力派。蜀地靠近青藏高原,吴氏私设互市,以就近获得良马。而南宋整体缺少骑兵,战马不愁的吴氏军团之实力在当时可谓名列前茅。如是,朝廷也不得不依赖吴家。



此外,时机问题是朝廷依赖吴氏后人的另一原因。韩侂胄主张北伐,但当时老将所剩无几。当吴曦依附韩侂胄后,后者即使得知吴曦有异志,也很快决定将他放回蜀地。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宋代理学发达,伦理纲常对个体要求更高。这意味着一份事业,父死子继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所以,吴玠一门三代守蜀也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历史研习社

南宋守川陕抗金的将领主要有吴阶和弟吴璘、吴璘子吴挺等。吴璘的孙子吴曦(1162--1207),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叛宋降金,并自称蜀王仅41天被杀。

吴璘、吴璘都是智勇双全的南宋大将,在川陕屡败金军,使金人不得由川陕线路进军中原,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

1.宋高宗。网络配图

因为,吴阶好色,“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宋史·吴玠 吴璘 吴挺传》。所以,宋高宗放心和信任有嗜好的武将,且朝中有赏识的张浚等说话。

2.吴玠、吴璘抗金。网络配图

吴璘(1102-1167),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在南宋抗金斗争中,誓死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封新安郡王。南宋乾道三年(1167)病逝,宋孝宗追赠吴璘太师,加封信王。

3.吴璘。网络配图

《宋史》说“吴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4.吴璘。网络配图

吴璘子吴挺,字仲烈,以门功补官。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随父亲吴璘在抗金斗争中屡立战功。南宋孝宗(1162--1189在位)即位后,25岁的吴挺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南宋乾道元年(1165),升都统制;南宋乾道三年(1167)拜侍卫亲步军指挥使,节制兴州军马。

5.吴家抗金军。网络配图

吴璘死后,吴挺历任金州都统、金房开达安抚使、利州东路总管、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兴州都统、定江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职。南宋绍熙四年(1193)六月,吴挺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终年56岁,谥武穆。

6.宋孝宗。网络配图

宋孝宗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宋光宗也多次赏赐内府珍奇,以示厚爱。


汉水白石言

吴氏兄弟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连岳飞都杀,韩世忠都打算杀的赵构,他会不猜忌谁?

俗话说,自己做什么事,就会怀疑别人做什么事。赵构对自己所有至亲都那么无情,他是绝对不会相信任何人的。

只不过在当时,四川悬在外,而且相当重要,四川非吴氏兄弟不能守。

当时天下初定,南宋朝廷初步稳定,赵构愿意看到这样一个平衡,他就有时间来享受生活,和处理其他更棘手的事情。

基本上四川就成了一个国中国。按时进贡,保卫皇帝,宋金都不惹他,保持微妙的平衡。

最终,时间久了,吴氏的孙子还是反了。

所以赵构从未不猜忌他,只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说,人心都是会变的。就算某人不变心,他身边的人也会变心。所以人心是最不可测的。赵构自己就是从忠心耿耿变的阴毒无比,他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

吴氏孙子反的不是时候,就像后来的吴三桂,有机会反的时候不反,到了天下大定,再反就没是自寻死路了。


实梦阁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认为,吴阶和他的弟弟吴璘,三代人守蜀不受猜忌有三个原因。

一朝廷需要

吴阶少时参军,在剿灭乱匪和与西夏的战斗中崛起,宋金大战时,吴阶和尚原,仙人关都取得大捷,将金兵死死挡在川陕门口。川陕是南宋最关键的防线,如果川陕丢了,长江天险将不复存在,敌军可在川陕造船,顺流而下。南宋危矣。元朝灭宋之时就是尽取长江中上游之地,顺流而下夺取建康,长江天险一丢,宋恭帝只能投降。还有抗日战争时,日军也打算走元灭南宋的路,由关中入蜀,然后东西夹击重庆政府。幸亏国军和潼关人民死守潼关。才挫败了日军的图谋。

言归正传,吴阶兄弟在川陕门户经营数年,是守蜀的第一人选。如果因为猜忌换人而导致金军入蜀。那南宋朝廷的太平日子也就到头了。吴阶像岳飞。岳飞民族英雄,但是死了岳飞有韩世忠,有刘琦。吴阶吴璘没了有谁?不过也是朝廷对吴家太放松和依赖了,到了吴璘的孙子吴曦那,居然叛宋投金,想当蜀王。最终被杀。吴氏一门忠烈之名被其毁的一干二净。吴家“三代守蜀”不知道是美名还是嘲讽。

二吴阶会做人,懂钻营。

吴阶虽然战功赫赫,但是私底下也没少干脏事。岳飞成名时,吴阶花高价买了个美女送给岳飞,结果被岳飞生生逼回来,富平战败,吴阶和张浚和伙诬陷曲端谋反,转移朝廷视线,并且推出一个替罪羊。从这些事中也能看出吴阶圆滑,事故的一面。

三体量不一样。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身死,其余三人都被罢兵权。他们四个人手里的兵权加起来,几乎占据了南宋所有军队的十之八九。手握这样的重兵不被猜忌也难。但是吴阶吴璘二兄弟,虽然抗金立下大功,但是手里的兵从来也就没多少,而且常年驻守地方,对中央造不成威胁。



守仁看剧

吴玠与弟弟吴璘三代为将,均为南宋的名将,镇守川陕近80年。吴玠最有名的儿子是吴拱。吴璘最有名的儿子是吴挺。这两代人忠心耿耿,都受到朝廷的信任,朝廷也待他们不薄,一门封了两个异姓王。到了吴挺的儿子吴曦侄子吴晛,却发生了吴曦叛乱称王的,应了一句古话:将不过三代。古人认为:将军杀戮太重,会殃及子孙。

吴玠善于守险,在南宋富平惨败后,吴玠收集残兵,相继据守和尚原和仙人关。拥兵10万的金兀术来战,也无可奈何,最后金兀术中流矢而退。因为兵力不足,没有足够的骑兵,所以吴玠的进攻战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善于进攻。宋高宗赵构很欣赏吴玠,赏赐他皇帝穿的战袍、使用的武器盔甲,还亲笔写信给吴玠肉麻地说:“朕只恨相隔万里,不能亲手抚你的背啊!”。吴玠在绍兴九年去世,后来吴玠的儿子吴拱向皇帝诉说“父玠有保蜀功,而爵不称”,宋孝宗追封吴玠为涪王,位列南宋异姓七王之一。

吴璘在哥哥去世后,统制川陕,相继在绍兴十年、海陵王南侵识击败金国军队,在金国军队中威名远扬。晚年的吴璘亲自率兵到达城下,守城金军都观望赞叹,不忍射箭伤害他。

宋朝皇帝对驾驭武将有自己的家法,其中一个要点是:不允许一个将军长期驻守在一个地方。

吴玠的长子吴拱开始也在川陕立功,后来被调离西部防线,升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成为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地位接近于绍兴十年的岳飞。金军以水军进攻茨湖(今老河口市西北汉水南岸),吴拱率部击败金军。茨湖之战后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吴拱又攻占邓州,攻克汝州。吴拱战功累累,晚年再次调到四川战区。

吴挺是吴璘第五子,17岁从军。有一次到京城送文件,宋高宗亲自召见,四川战事,他对答如流。高宗十分惊奇,说:“真是将门虎子啊!”即下诏提拔吴挺为右武郎、浙西路兵马都监。淳熙元年(1174年),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四川兴州诸军都统制,吴挺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孝宗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

坏了吴家三世英名的是吴挺的儿子吴曦。由于吴家三代都在经营四川,旧部下满川。吴曦担任太尉时,就看到了南宋的衰弱,心怀异志,那时他已被调离四川担任闲职。开禧元年(1205年),夸大狂韩侂胄北伐金国。吴曦趁机依附韩侂胄、陈自强请求回到四川。吴曦回到四川后,把兵权和财权都抓到受,叛宋降金,请金国封他为蜀王。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自称蜀王,称王仅四十一天,后被部下所杀。


沂蓝书院赵月光

谁说不被猜忌的?吴玠死后一个月,临安方面的追悼词、抚恤金以及分割行营右护军的命令就打包送来了。 追赠吴玠为少师,赐钱三十万贯,谥号武安。 行营右护军的军权上交给川陕一把手胡世将,具体军权下分,由三个将领负责,分别是吴璘、名将郭成之子郭浩以及右护军老行伍杨政。 他们就是后来的“蜀中三大将”。这时,四川军权已经一分为三。四川终于不姓吴了。

后来完颜亮南侵、雍熙北伐等大战接连而起,逼着南宋必须倚仗吴璘、刘锜等宿将,这样蜀川的兵权才再度回到了吴氏手中。

再后来,吴挺儿子,准确地说是他的次子吴曦留在临安城里“侍奉”天子。谁都知道,这是人质。

这不是猜忌是什么?


电影贫道6

明·《草庐经略》:“吴玠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近利,故能保必胜,而蜀赖以安。”

从后人评价就能看出来,当初金兵分几路进攻,攻到他蜀地的时候都被他拦下来了。

他后来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有“守边”的作用。

你说为什么要猜忌他?猜忌他百害无一利,南宋君臣也不是傻子,他们还要靠着吴玠活命呢,要是蜀地守不住了,战线会瞬间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