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董培升

当前,创业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种创新平台、创业人物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全省“双创双服”活动蓬勃开展之际,我们编发一组创新人物的创新故事,试图透过他们的创新历程,探寻我省创业创新的发展路径,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投入到创业创新的浪潮中。

田权:凝聚“神医” 团队

“干就要干好,就要干出名堂来。”这是冀中能源东庞矿机修厂厂长田权坚守的信条。1988年从技校毕业后,他就开始从事机电工作。为能够尽快掌握维修技术,他边学边干,不分昼夜地钻研苦读,在一次次的处理故障中,掌握了上百种电器设备的原理和事故规律,并总结出一套简洁、易懂、实用的机电设备故障判断、排除流程,使事故停机时间降到最短,保证了矿井的损失最小。

一次,井下刚安装好的采煤机一牵引就黑屏罢工。一拨儿又一拨儿的技术人员下井诊断,一项项查,一条条找,怎么也找不到病因,只好找到了正在病床上打点滴的田权。田权在电话里详细询问了故障现象,指挥现场技术员采用排除法,顺藤摸瓜,最终查到是变频器的PLC死机。循着他的思路,现场技术员围绕变频器查找排除干扰源,不到半个小时,黑屏闪亮,采煤机恢复了工作。由此,他也成了闻名矿区的机电“神医”。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田权(左)在与同事商议解决技术难题

随后“田权创新工作室”成立,拥有骨干成员33人,参与人员140余人,精修电器设备万余台,攻克技术难题120余项,共提出创新项目2300多项,结题成果1380多项,其中具有重要价值创新成果870余项。从2012年7月开始,田权就设想模拟井下生产环境,设计一套“变频器加载试验台”,在地面实现对维修效果的检测。这种设备在国内属首创,直到2014年,“变频器加载试验台”终于顺利通过中国专利局审查,获国家专利。

田权和他的团队又将目光放在了低效率的焊接工艺流程上。田权从优化焊接工艺入手,提出了制作自动焊管机的构想。“田权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经过反复设计,利用现有的变频器、气体保护焊机、气缸、减速机、电机等设备组成1台可调速、易操作的自动焊管机。“以前,我们3人每天加工160米焊管,现在我一个人每天就能焊接640米的管路,人均工效是以前的12倍。”这台焊管机从管路上至托管架,到自动翻管至托料盘开始焊接,再到焊接完成后将管路翻下,全部自动完成,省时省力,只需一名员工就可完成焊接工作,成为田权获得的第二个国家专利项目。

“只有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已届不惑之年的田权始终认为创新没有休止符,现在的他仍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奔跑着,他的第三项国家专利正在申报中……

王敬贺:泥腿子搞“精尖”

“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产品反映人品,质量体现人格”。年过花甲的河北申科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敬贺深知产品质量的重要,严格恪守商业道德,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

1985年,还是辛集市裴辛庄村普通农民的王敬贺,仅凭七八个人、三五台机器办起了家庭作坊式电器厂,瞄准电子行业的高精尖,30多年在电子产业领域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从生产单一的电抗器,再到进军表计互感器中的高新技术领域,方向不变,目标不变。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王敬贺(中)在商议电子产业园区发展前景

为了推进企业创新,王敬贺先后制订了多项激励政策及考评办法,给予合理奖励,鼓励发明创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创新发明的积极性,每年的科技创新和小发明、小创新达五六十个,企业也拥有了国家专利48项,成为全国《电动执行机构术语》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电能表用微型电流互感器》等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他们的产品在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历次抽检及海关商检中保持了合格率100%,成为河北省“三个一百”战略百家领军企业和电子设备制造行业排头兵企业,在国内外保持了无投诉、无索赔、无纠纷的良好记录。

只有高中学历的王敬贺,先后聘请了20多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企业担当重任,确定了以自主创新、合作发展为主旨的科研开发思路,先后成立了企业科协、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河北省互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了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主线、以申科保定研发中心和石家庄研发中心为依托、以申科现有的各技术部门为基础的优秀研发及创新团队。申科的主导产品互感器、非晶微晶系列产品,被河北省发改委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开发的“数字直流互感器”,被评为河北省“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

目前,申科互感器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在全国保持第一。而王敬贺又将目光瞄准了下一个目标——申科国际电子科技园,规划占地500亩,总投资16亿元的产业园,将使申科成为集研发、生产、营销、检测、孵化为一体的高端电力、电子行业系列产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申晓雪在车床前工作

申晓雪:攻克“天书”程序

“这个数据我们都有问题?”

每周一次的实操考核时间,河北港口机械有限公司车工申晓雪在三台车床间来回跑动,仔细观察徒弟们每一步的加工操作并耐心地给徒弟们讲解。“你这个编程逻辑不对,再好好考虑一下。”“车刀定位这一步你不能省。”跑来跑去不大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车工这一行很苦很累,加工的铁毛坯有三四十公斤重,需要打孔、扒基准台、初车、半精车、精车五道工序,申晓雪要把铁件搬上搬下好多次,用腹部顶住钢坯才能用上力。如果活件较大较长,还要用力将卡盘卡紧卡死,一天下来经常是腰酸腿疼腹痛,但她以特有的坚韧和执著挺了过来。

“我虚心向师傅请教,仔细揣摩工艺细节,苦练车工基本功,慢慢地,我找到了干活儿的门道。”不服输的申晓雪白天学技术,晚上学知识,取得了数控专业的大专文凭,并靠自己的悟性,练就了一身车工绝活并崭露头角。

与车床打交道,小伤小痕免不了,有时甚至会有伤残的危险。一次,在快速车削螺纹时,铁刨花缠到刀把上,眼看车刀马上要撞到车床,申晓雪不顾一切地抓向刀把,右手两个手指被烫烂,鲜血直流,但却避免了车床损毁。

“车工的眼睛就是尺,用手捏起铁屑就知晓了火候。”“车工更多的是靠经验。”30年的车工生涯,让申晓雪百炼成钢、心得独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为此,厂里引进了数控机床,但由于没人会用而闲置。读程序书简直像读“天书”一样难,从不服输的申晓雪白天在数控机床上摸索,看说明查资料,夜晚捧起买来的书籍“啃”读。经历了3年的拼搏,她从“程序盲”到如今的“程序通”,一个人管理着6台数控机床,成为全厂数控操作第一人。

迄今为止,47岁的她已推出创新成果40多项。秦港煤四期扩容工程,需加工上千个轴承座,她大胆采用三爪以圆孔定心、横向进刀的方法,提高了3倍的加工速度;主持编制的“8模数”封闭蜗杆程序,成功解决了因成型刀具接触面积大而光洁度差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完成了卸车机制造工艺改造;根据实践经验,她还编写了一套数控机床入门教材,在车间对青年工人进行培训;为攻克数控机床加工大螺纹这一数控难题,她潜心研究了半年时间,凭借撰写的论文和出色技术获得秦港“十佳绝技绝活”称号。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郑静在实验室做实验

郑静:绽放的“花泥姐”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泡在实验室里,今年的新品生产和技术设备研发有一系列难题要解决,要完成今年企业发展目标,需要攻克一道道难关。”郑静在接受采访时说。从简单的生产花泥到花泥研发,再到技术设备的生产研发,河北汇亚花泥有限公司经过多年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花泥生产基地和国内唯一一家全自动鲜花泥生产线生产基地。

“原先由于技术设备和工艺的缺陷,导致产品质量低并且污染环境。”经历过失败的郑静说,“厂子要想‘活’起来,必须首先解决环保问题,攻克所有技术难关。”从2009年到2013年,她着手研发更新花泥生产技术和花泥生产设备。然而,当时国内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也无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我一边做家教挣钱,一边找资料、做实验,几乎全都投入到花泥研发中。”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郑静说,为了制作出最环保的花泥,她做了无数次实验。而每更换一种材料,就需要重复一次实验,这样繁琐枯燥的工作,她做了足足4年。在4年时间里,她来往奔走于山东、广东等十几个省市,行程40多万公里进行调研,从具有类似功能的机器中寻找最接近、最合适的机器,作为花泥生产设备的雏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郑静研发的第一套自动花泥生产线和与之配套的无污染鲜花泥生产工艺建成。历经半年时间,经过反复改进技术、调整配方、完善工艺,实现了鲜花泥生产线与工艺流程的完美匹配,填补了我国花泥行业自动化生产的空白,实现了树脂免脱水、自动连续发泡,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品质,生产成本也降低了15%。

2016年,郑静又成立了河北汇亚花泥专用设备有限公司,落户于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性公司,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外销印度、越南、伊朗等20多个国家,拥有了针对无土栽培基质、花泥及设备生产线等发明、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花泥生产和技术设备世界双领先。”郑静说。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没有“休止符”,郑静接下来要做的是对花泥配方及其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花泥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江泽参加无人机展

江泽:让梦想飞起来

“从小我就有一个飞行梦,高中的时候我梦想考上一所航空院校。”河北卓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泽感慨地说。2010年考入河北科技大学网络专业后,他在杂志上看到了关于全国无人飞行器设计大赛的消息,再一次点燃了儿时的梦想。

2012年7月,江泽参加河北省举办的“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得双机分离项目大学组第二名,其后又和队友们代表河北科大参加了“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并获得了双机分离模拟搜救项目的冠军。2014年,江泽又和队友一起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英国举办的“国际无人飞行器设计大赛”,打败了来自法国德国等航空大国的对手,获得了电动组的冠军,并且获得了大赛唯一的最佳设计奖。

毕业后,在一次无人机的展会上,江泽发现直升机操作既复杂成本又高且难以维护和保养,为何不用现在流行的多旋翼来代替呢?于是2015年初,江泽辞掉工作,开始自己创业。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研发,第一代植保无人机总装下线。

然而,一切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在他设计的无人机真正到农田里实际喷洒测试的时候,系统不稳定、喷洒效果不好控制、水泵堵塞……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江泽没有气馁,他泡在田间地头,向农民朋友学习农药知识,三伏天在农田里测试飞机系统的稳定性,手指时常因农药腐蚀而溃烂。经过半年多的测试和改进,无人机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控范围。

2016年2月,25岁的江泽成立了河北卓蓝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40多人,无人机20多架。团队核心成员均为飞翔创客空间优秀技术人才,均在全国比赛中获过大奖,团队研发制造的“六旋翼植保无人机”获得2015年河北省挑战杯特等奖。2017年,公司飞防队实施作业的农作物涉及棉花、辣椒、水稻、蔬菜、小麦和谷子等,人均作业约一万亩,平均每人每天作业一百多亩。

“在非作业季,我们主要做航拍、训练、航测及研发工作。”江泽说。他们还研制了电动航测无人机、警用无人机等,使用无人机成功为陕西某物探队完成了在西藏海拔5100米的航测任务,刷新了电动无人机的飞行记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