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創客,別樣風采

董培升

當前,創業創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種創新平臺、創業人物不斷湧現,有效激發了社會活力,釋放了巨大創造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全省“雙創雙服”活動蓬勃開展之際,我們編髮一組創新人物的創新故事,試圖透過他們的創新曆程,探尋我省創業創新的發展路徑,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和企業投入到創業創新的浪潮中。

田權:凝聚“神醫” 團隊

“幹就要幹好,就要幹出名堂來。”這是冀中能源東龐礦機修廠廠長田權堅守的信條。1988年從技校畢業後,他就開始從事機電工作。為能夠儘快掌握維修技術,他邊學邊幹,不分晝夜地鑽研苦讀,在一次次的處理故障中,掌握了上百種電器設備的原理和事故規律,並總結出一套簡潔、易懂、實用的機電設備故障判斷、排除流程,使事故停機時間降到最短,保證了礦井的損失最小。

一次,井下剛安裝好的採煤機一牽引就黑屏罷工。一撥兒又一撥兒的技術人員下井診斷,一項項查,一條條找,怎麼也找不到病因,只好找到了正在病床上打點滴的田權。田權在電話裡詳細詢問了故障現象,指揮現場技術員採用排除法,順藤摸瓜,最終查到是變頻器的PLC死機。循著他的思路,現場技術員圍繞變頻器查找排除干擾源,不到半個小時,黑屏閃亮,採煤機恢復了工作。由此,他也成了聞名礦區的機電“神醫”。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田權(左)在與同事商議解決技術難題

隨後“田權創新工作室”成立,擁有骨幹成員33人,參與人員140餘人,精修電器設備萬餘臺,攻克技術難題120餘項,共提出創新項目2300多項,結題成果1380多項,其中具有重要價值創新成果870餘項。從2012年7月開始,田權就設想模擬井下生產環境,設計一套“變頻器加載試驗檯”,在地面實現對維修效果的檢測。這種設備在國內屬首創,直到2014年,“變頻器加載試驗檯”終於順利通過中國專利局審查,獲國家專利。

田權和他的團隊又將目光放在了低效率的焊接工藝流程上。田權從優化焊接工藝入手,提出了製作自動焊管機的構想。“田權創新工作室”的工作人員經過反覆設計,利用現有的變頻器、氣體保護焊機、氣缸、減速機、電機等設備組成1臺可調速、易操作的自動焊管機。“以前,我們3人每天加工160米焊管,現在我一個人每天就能焊接640米的管路,人均工效是以前的12倍。”這臺焊管機從管路上至託管架,到自動翻管至託料盤開始焊接,再到焊接完成後將管路翻下,全部自動完成,省時省力,只需一名員工就可完成焊接工作,成為田權獲得的第二個國家專利項目。

“只有科技創新,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已屆不惑之年的田權始終認為創新沒有休止符,現在的他仍然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奔跑著,他的第三項國家專利正在申報中……

王敬賀:泥腿子搞“精尖”

“今天的質量就是明天的市場”“產品反映人品,質量體現人格”。年過花甲的河北申科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敬賀深知產品質量的重要,嚴格恪守商業道德,在產品質量上精益求精。

1985年,還是辛集市裴辛莊村普通農民的王敬賀,僅憑七八個人、三五臺機器辦起了家庭作坊式電器廠,瞄準電子行業的高精尖,30多年在電子產業領域持續不斷地探索創新;從生產單一的電抗器,再到進軍表計互感器中的高新技術領域,方向不變,目標不變。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王敬賀(中)在商議電子產業園區發展前景

為了推進企業創新,王敬賀先後制訂了多項激勵政策及考評辦法,給予合理獎勵,鼓勵發明創造,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員工創新發明的積極性,每年的科技創新和小發明、小創新達五六十個,企業也擁有了國家專利48項,成為全國《電動執行機構術語》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電能表用微型電流互感器》等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全國電工儀器儀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單位。他們的產品在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組織的歷次抽檢及海關商檢中保持了合格率100%,成為河北省“三個一百”戰略百家領軍企業和電子設備製造行業排頭兵企業,在國內外保持了無投訴、無索賠、無糾紛的良好記錄。

只有高中學歷的王敬賀,先後聘請了20多名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到企業擔當重任,確定了以自主創新、合作發展為主旨的科研開發思路,先後成立了企業科協、公司技術研發中心、河北省科技專家企業工作站、河北省互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形成了以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為主線、以申科保定研發中心和石家莊研發中心為依託、以申科現有的各技術部門為基礎的優秀研發及創新團隊。申科的主導產品互感器、非晶微晶系列產品,被河北省發改委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與華北電力大學聯合開發的“數字直流互感器”,被評為河北省“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

目前,申科互感器系列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繼續在全國保持第一。而王敬賀又將目光瞄準了下一個目標——申科國際電子科技園,規劃佔地500畝,總投資16億元的產業園,將使申科成為集研發、生產、營銷、檢測、孵化為一體的高端電力、電子行業系列產品的高科技產業基地。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申曉雪在車床前工作

申曉雪:攻克“天書”程序

“這個數據我們都有問題?”

每週一次的實操考核時間,河北港口機械有限公司車工申曉雪在三臺車床間來回跑動,仔細觀察徒弟們每一步的加工操作並耐心地給徒弟們講解。“你這個編程邏輯不對,再好好考慮一下。”“車刀定位這一步你不能省。”跑來跑去不大一會兒就滿頭大汗。

車工這一行很苦很累,加工的鐵毛坯有三四十公斤重,需要打孔、扒基準臺、初車、半精車、精車五道工序,申曉雪要把鐵件搬上搬下好多次,用腹部頂住鋼坯才能用上力。如果活件較大較長,還要用力將卡盤卡緊卡死,一天下來經常是腰痠腿疼腹痛,但她以特有的堅韌和執著挺了過來。

“我虛心向師傅請教,仔細揣摩工藝細節,苦練車工基本功,慢慢地,我找到了幹活兒的門道。”不服輸的申曉雪白天學技術,晚上學知識,取得了數控專業的大專文憑,並靠自己的悟性,練就了一身車工絕活並嶄露頭角。

與車床打交道,小傷小痕免不了,有時甚至會有傷殘的危險。一次,在快速車削螺紋時,鐵刨花纏到刀把上,眼看車刀馬上要撞到車床,申曉雪不顧一切地抓向刀把,右手兩個手指被燙爛,鮮血直流,但卻避免了車床損毀。

“車工的眼睛就是尺,用手捏起鐵屑就知曉了火候。”“車工更多的是靠經驗。”30年的車工生涯,讓申曉雪百鍊成鋼、心得獨到。隨著科技的發展,工藝也在不斷改進,為此,廠裡引進了數控機床,但由於沒人會用而閒置。讀程序書簡直像讀“天書”一樣難,從不服輸的申曉雪白天在數控機床上摸索,看說明查資料,夜晚捧起買來的書籍“啃”讀。經歷了3年的拼搏,她從“程序盲”到如今的“程序通”,一個人管理著6臺數控機床,成為全廠數控操作第一人。

迄今為止,47歲的她已推出創新成果40多項。秦港煤四期擴容工程,需加工上千個軸承座,她大膽採用三爪以圓孔定心、橫向進刀的方法,提高了3倍的加工速度;主持編制的“8模數”封閉蝸桿程序,成功解決了因成型刀具接觸面積大而光潔度差的技術難題,創造性地完成了卸車機制造工藝改造;根據實踐經驗,她還編寫了一套數控機床入門教材,在車間對青年工人進行培訓;為攻克數控機床加工大螺紋這一數控難題,她潛心研究了半年時間,憑藉撰寫的論文和出色技術獲得秦港“十佳絕技絕活”稱號。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鄭靜在實驗室做實驗

鄭靜:綻放的“花泥姐”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泡在實驗室裡,今年的新品生產和技術設備研發有一系列難題要解決,要完成今年企業發展目標,需要攻克一道道難關。”鄭靜在接受採訪時說。從簡單的生產花泥到花泥研發,再到技術設備的生產研發,河北匯亞花泥有限公司經過多年不斷更新和發展,已經成為北方最大的花泥生產基地和國內唯一一家全自動鮮花泥生產線生產基地。

“原先由於技術設備和工藝的缺陷,導致產品質量低並且汙染環境。”經歷過失敗的鄭靜說,“廠子要想‘活’起來,必須首先解決環保問題,攻克所有技術難關。”從2009年到2013年,她著手研發更新花泥生產技術和花泥生產設備。然而,當時國內既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也無處引進先進技術設備。

“我一邊做家教掙錢,一邊找資料、做實驗,幾乎全都投入到花泥研發中。”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鄭靜說,為了製作出最環保的花泥,她做了無數次實驗。而每更換一種材料,就需要重複一次實驗,這樣繁瑣枯燥的工作,她做了足足4年。在4年時間裡,她來往奔走于山東、廣東等十幾個省市,行程40多萬公里進行調研,從具有類似功能的機器中尋找最接近、最合適的機器,作為花泥生產設備的雛形。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鄭靜研發的第一套自動花泥生產線和與之配套的無汙染鮮花泥生產工藝建成。歷經半年時間,經過反覆改進技術、調整配方、完善工藝,實現了鮮花泥生產線與工藝流程的完美匹配,填補了我國花泥行業自動化生產的空白,實現了樹脂免脫水、自動連續發泡,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品質,生產成本也降低了15%。

2016年,鄭靜又成立了河北匯亞花泥專用設備有限公司,落戶於北方(定州)再生資源產業基地,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技術培訓等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性公司,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外銷印度、越南、伊朗等20多個國家,擁有了針對無土栽培基質、花泥及設備生產線等發明、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40多項。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花泥生產和技術設備世界雙領先。”鄭靜說。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沒有“休止符”,鄭靜接下來要做的是對花泥配方及其生產設備進行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花泥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

别样创客,别样风采

江澤參加無人機展

江澤:讓夢想飛起來

“從小我就有一個飛行夢,高中的時候我夢想考上一所航空院校。”河北卓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澤感慨地說。2010年考入河北科技大學網絡專業後,他在雜誌上看到了關於全國無人飛行器設計大賽的消息,再一次點燃了兒時的夢想。

2012年7月,江澤參加河北省舉辦的“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獲得雙機分離項目大學組第二名,其後又和隊友們代表河北科大參加了“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並獲得了雙機分離模擬搜救項目的冠軍。2014年,江澤又和隊友一起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在英國舉辦的“國際無人飛行器設計大賽”,打敗了來自法國德國等航空大國的對手,獲得了電動組的冠軍,並且獲得了大賽唯一的最佳設計獎。

畢業後,在一次無人機的展會上,江澤發現直升機操作既複雜成本又高且難以維護和保養,為何不用現在流行的多旋翼來代替呢?於是2015年初,江澤辭掉工作,開始自己創業。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研發,第一代植保無人機總裝下線。

然而,一切並不那麼一帆風順。在他設計的無人機真正到農田裡實際噴灑測試的時候,系統不穩定、噴灑效果不好控制、水泵堵塞……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江澤沒有氣餒,他泡在田間地頭,向農民朋友學習農藥知識,三伏天在農田裡測試飛機系統的穩定性,手指時常因農藥腐蝕而潰爛。經過半年多的測試和改進,無人機的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可控範圍。

2016年2月,25歲的江澤成立了河北卓藍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40多人,無人機20多架。團隊核心成員均為飛翔創客空間優秀技術人才,均在全國比賽中獲過大獎,團隊研發製造的“六旋翼植保無人機”獲得2015年河北省挑戰杯特等獎。2017年,公司飛防隊實施作業的農作物涉及棉花、辣椒、水稻、蔬菜、小麥和穀子等,人均作業約一萬畝,平均每人每天作業一百多畝。

“在非作業季,我們主要做航拍、訓練、航測及研發工作。”江澤說。他們還研製了電動航測無人機、警用無人機等,使用無人機成功為陝西某物探隊完成了在西藏海拔5100米的航測任務,刷新了電動無人機的飛行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