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績!父母更多地應該關注這一點!

之前看到有一家長,就因為孩子期中成績不理想,在大馬路上就開始罵孩子,說孩子笨,學習不努力。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孩子無地自容,眼淚止不住地流。


事實證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績!父母更多地應該關注這一點!

有不少家長都非常在意、看中孩子的學習成績,嚴格督促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最好可以給家裡考一個狀元回來。但是,高考狀元有用嗎?

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到2011年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不止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扯上關係。”

這說明了什麼?

事實一: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不知科學家的工作屬不屬於一個行業?如果屬於,那就意味著:高考狀元們也沒成為一流科學家。

事實三: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並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事實四: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一定關係”是多大的關係?強正相關、弱正相關、不同層次的科學家正相關程度不同?文章裡沒解釋——不過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讀書的時候成績並不怎麼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綜合結論:中央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認為 ‘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來的’。”請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到2011年6月的教育”。

事實證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績!父母更多地應該關注這一點!

這幾十年的教育怎麼了?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問題。這無非就是傳統的教育總是以填充的模式灌輸給孩子們,限制了孩子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下,別說文科課程、就是數理化生等理科課程,能有幾個老師認真、紮實地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0年1000餘高考狀元的悲慘下場

中國相關機構對中國從1977年到2006年30年間1000多位“高考狀元”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麼多數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如今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

原因一: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學生學習應試能力,而應試能力不能衡量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發展能力。

原因二:高考狀元們在考試中過分看重分數,使思維處在了僵化的神經質般的模式上。這種思維反映到將來的工作上,卻嚴重影響到了他們在事業上的發展。

原因三:許多高考狀元們對來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夠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務時往往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

原因四:高考狀元們只是在應試上取得了暫時的成功,而他們卻又往往以這一次成功引以為一生的驕傲。過分地回顧過去,卻喪失了以後為更高遠目標努力的動力。

原因五:高考狀元們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們在學習上心元旁顧,夢想擺脫某種困境。一旦實現理想,卻又陷入了沒有目標的窘境。而在就業上卻又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更為理想的指導。結果好多人也就聽天由命。

事實證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績!父母更多地應該關注這一點!

父母是該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注重孩子的個人品質?

這又是一個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問題。部分高考狀元的父母都表示,孩子高考之後的那幾年,他們總感覺很風光,人人都會向他們投去羨慕的眼神。然後孩子就業之後,這種驕傲卻成了失落。

孩子的已被傳統的教育模式所禁錮,很難創新,導致就業過程中屢次遭遇挫敗。然而那些曾經成績不好的同學卻“混”得很好。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掌握正確的方法尤其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