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南衙北司之爭和牛李黨爭有什麼聯繫嗎?

安琪兒露露

唐朝的南衙北司之爭和牛李黨爭有一定的聯繫。

先來看南衙北司之爭。在唐代,唐代朝官和宦官的衝突與鬥爭非常激烈。按唐制,當時朝官的衙門在皇城,宦官則居宮城,皇城在宦官衙門(在宮城)的南面,因此,便以“南衙”代指朝官,“北司”代指宦官。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軍權後,地位更加鞏固,權勢愈加膨脹,以至操縱官員的任命,掌握廢立皇帝乃至生殺皇帝之大權,引起與朝臣官僚集團的矛盾和衝突。其突出事件有“二王八司馬”事件和“甘露之變”。經此兩次打擊,朝官的地位進一步下降,而宦官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另一方面,朝官的地位下降也和朝官自身的矛盾相關。唐後期,官僚集團間也出現了激烈的朋黨之爭。出現朋黨之爭的主要原因,是官員們來源的不同,既有來自於科舉考試而入仕的官員,也有因出身於世家大族而自然而然當官的官員。從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門官僚兩大集團。他們各自結黨、相互傾軋,為禍甚烈,史稱“牛李黨爭”。兩集團在政治上的主張和建樹各有長短,但多各自交結宦官,黨同伐異,作意氣之爭,使國乏諍臣、朝政荒廢,加速了唐之衰亡。

當時曾有皇帝哀嘆說,除藩鎮易,去朋黨難。當以李德裕為首的舊黨官員被貶官海南,舊黨官員曾寫詩說,“八百孤寒齊落淚, 一時回首望崖州”,其實他們哪裡是孤寒,而是名門望族。

簡言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倪說歷史

南衙北司之爭,即晚唐後期,自唐肅宗至唐昭宗年間,中央政府中的南衙和北司之間的對立與抗爭。其中,南衙指的是以宰相為首的中央決策機構,北司指的是以樞密使,神策軍護軍中尉為核心的的宦官集團。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順宗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和唐文宗時的“甘露之變”,這兩次事件都以宦官的勝利而告終,宦官勢力進一步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