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兩位英雄,死後成為菩薩和神仙,被後人祭拜

水滸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中的兩位英雄,死後成為菩薩和神仙,被後人祭拜

被朝廷招安後,好漢們大多不得善終,能善終的也就以下幾位:

公孫勝:徵王慶後繼續回山學道。

李俊,童威,童猛:李俊回蘇州時推說中風,要留下童家兄弟照顧自己,後造船隻去日本了。

燕青:與盧俊義辭別後另找出路。

武松:不願做官,在六合寺出家。

魯智深:不願做官,在六合寺出家。

戴宗:因不願做官,在泰安州做陪堂。

柴進:因不願做官,回家耕種。

李應:因不願做官,和杜興一起回鄉。

阮小七:因穿著龍袍戲耍,被剝去官職。

朱武,樊瑞:投公孫勝出家。

但是水滸中的兩位英雄,死後成為菩薩和神仙,被後人祭拜

水滸中的兩位英雄,死後成為菩薩和神仙,被後人祭拜

時遷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鼓上蚤,高唐州人氏,出身盜賊,在與楊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雞被祝家莊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莊。他曾到東京盜取雁翎金圈甲,賺取徐寧上梁山,並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頭市的戰役中立下大功。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一百零七位,上應“地賊星”,擔任走報機密步軍頭領。徵方臘後病死於杭州,追封義節郎。

時遷在後世被盜賊奉為祖師爺,尊為“賊神菩薩”,很多地方還建有時遷廟,對他加以供奉。此外,時遷作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個能躥房越脊的人物,對後世武俠也起到很大的啟蒙作用。

另一個修成正果的則是浪裡白條——張順。

張順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浪裡白條,江州人氏,早年與哥哥同霸潯陽江,後到江州做魚牙。他參與營救宋江,大鬧江州,是白龍廟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三十位,上應天損星,職司為水軍頭領,在對抗官軍的水戰中生擒高俅。徵方臘時戰死於杭州湧金門,因“魂捉方天定”有功,追封金華將軍。李俊自訴:“小弟姓李,名俊,祖貫廬州人氏,專在揚子江中撐船艄公為生,能識水性。”張順的水性開始是從他哥哥口中介紹:“我有個兄弟,卻又了得。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沒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其實從這兩段描述就能看出來了,李俊是艄公,和張橫差不太多,和張橫又是結義兄弟,兩人知根知底。張橫說起弟弟的水性他也沒有反對,相信是比較認可的。那麼張順水性第一這個也沒有什麼懸念了。

但是,張順死後,魂魄卻飄到西湖下的震澤龍宮,當上了金華太保。之後,張順還附身在弟弟張衡的身上,一刀劈死了方臘的兒子,即方天定。至此,張順在人間的故事算是真正完結了,張順死後,故事卻尚未結束。他的幽魂在水裡飄浮,到了西湖的震澤龍宮,被收做金華太保,留於水府龍宮為神。其後在宋江攻破城池,太守方天定往南門逃出時,他附上張橫肉身,從江中走出一刀劈死了方臘之子方天定,之後再向宋江彙報後便即離開,結束了在水滸傳的故事。他便留於水府龍宮成為了神。

水滸中的兩位英雄,死後成為菩薩和神仙,被後人祭拜

張順和時遷雖然也都是早早就戰死、病死,但是死後卻得了其他好漢沒有的造化:一個成了菩薩,一個成了水宮神官,後世還為他們修建了廟宇,這也應該算是另類的善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