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那么商朝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同时也咯个

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这一结论本身就不对,事实上,无论国内外,学界没人认为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

很简单的道理,甲骨文已经是一门相当成熟的文字,一是数量上:目前发现的15万片卜骨中,共提取出4500多个有效文字(没有重复,只有极少数异体字),这么大的数量,说明殷商人可以使用这门文字表达非常丰富的语言。


目前只是在中晚商时期发现了卜骨,但是如果说中晚商以前的殷商人不太会说话,这合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是“质量”上——甲骨文在刚刚发现之初,基于它的古老年代,我们把它定义为象形文字,但是后来,一专家们很快就发现了,其实甲骨文绝非只有象形特征,事实上它已经具有了我们后来所说的“汉字六书”,即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的系统性。

如下面这几个例子:

因此,说甲骨文里没有记载殷商以前的人物,这点暂时可以成立(因为还有将近一半没有被破译)。但是,说因为甲骨文里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就得出殷商前的人物,也就是夏朝以及尧舜禹、炎黄时期的人物是不存在的,那却是不能成立的。

炎黄与夏朝的记载,目前可查的最早史料都是在周代出现的,其中夏朝在周初就在周人的记载中出现,而炎黄则在战国时出现。

种种迹象表明,遗留在《尚书》《春秋》《左传》等先秦古籍里被提及的上古书目,如:

《左传·昭公二十年》:(楚灵)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手头上有非甲骨文卜骨的其他文史资料。而甲骨文长埋地下,因此周人未曾得阅,但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迁却运用这些先秦学者整理的资料得出了高度可信的《商王世系表》——误差仅为二三世而已。

这就无比有力的证明了,除甲骨文外,先秦时期还有别的文字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殷商前的历史与相关人物的来源。


無風即風

甲骨文,它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一个骗局。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八九九年。地点是河南省安阳。发现的人为王懿荣。大家看下图
这就是甲骨文。说它是文字,还不如说它是


符号更准确。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个骗局,因为在以往任何典籍中,并无甲骨文的记载。而专家“确定”甲骨文是在殷商时期。我们知道,目前有实物的文字器物,是西周时期的大盂鼎。这是距离商代最近的文物。它的字体是“金文”。(西周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

金文除了甲骨文以外是最早的文字。而考古专家们忽略了一个环节:字帖。字帖里最早的字有仓颉的字二十七个,
大禹书十二个。


从早于甲骨文的大禹书和仓颉书来看,甲骨文似乎从形态上来看比他们更早的大禹和仓颉的字还要原始。
更令人生疑的是,十多万的量,仅仅集中于河南安阳的一个三十平方里的区域。

它的疑问点有这三点:文字原始。专家鉴定的殷商文字不可信。殷商时期没有实物可供参考,但古法帖中仓颉,大禹的字,比专家鉴定的甲骨文更成熟。此为疑点一。第二便是它的出土太集中。十几万的甲片,竟然只是在五乘六公里的范围内。其他地方再无发现。第三点,古代文字论述著作中,并无甲骨文记载。

由此看来,甲骨文要么是早于仓颉之前的原始字符。要么就是伪造的。


子衿tjk

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那么商朝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看似很难,仔细想象一下,参照殷墟甲骨文文献和现代我们的做法,其实殊途同归,是万法归宗的事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如何记录历史的。按照董作宾的说法,殷王朝共计八代十二王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包括武丁极其以前(即盘庚、小辛、小乙时期二代四王);第二期包括祖庚、祖甲时期(一代二王);第三期包括廪辛、康丁时期(一代二王);第四期包括武乙、文丁时期(二代二王);第五期包括帝乙、帝辛时期(二代二王)。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说:“以上世系、称谓、贞人,三位一体,是甲骨文分期断代的基础。”这里提到了世系、称谓、贞人。显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对这几个方面都有所记载。有了这个钥匙,我们不妨进入时空隧道推演一番。

那么殷商以前是如何记录当时的突出的人物的事迹和人名呢?其实前面的文字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之一,就是文字记录。在往前推,文字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是没有文字的,他们记录事的办法目前研究的结果有刻画符号、结绳记事说。既然当时聪明的先民已经知道应用这些办法记事,那么肯定也会记录人名和事,这种情况甲骨文中非常清晰,如贞人在甲骨上占卜并记录结果的情况,完全可以推断出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按照现代的说法,那些记录都是官方的做法。那么,在民间该如何记录呢,这个问题也有现成的答案,就是民间传说,甚至岩画。比如在一个小的群族里某人做了好人好事,就可以将其刻画在岩壁上,只要群族里的人都知道这个人和事,和刻画岩画的记录,过了一定时间,人们仍然会知道岩画的含义,这样就起到了记录的作用。随着刻画符号的不断演进,越来越丰富完善,就更不是个事了。

至于人们口口相传的情况,这个问题在现代的社会上人群中不照样存在吗,只不过由于民间的原因,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或演义。但人名还是会保留下来的。从前面的文字看,甲骨文的记录内容的完善性,这几种方法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妇好的名字和故事的流传,在已发现的甲骨上有记载,民间肯定也会存在这种情况。妇好墓发掘出的妇好鼎,也可以说是一种记录人名的方法。这种情况也不可能是在殷商时期才凭空产生,一定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毋庸置疑会在殷商以前,所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的记录,能够折射殷商以前的人类文明,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


翰墨书道

甲骨文刻字的速度,决定了它不可能作为日常交流的文字载体,但它的易保存性恰好说明了它可作为重要的文字载体。

这一点,和铸在钟鼎上的金文和刻在石鼓上的石鼓文一样,是专门用于记载重大事件或重要文献而存在,但都不可能作为日常的信息发布,交流的载体。

因此,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记载的文字很有价值,却又很有限。



在纸发明之前,最日常的文字载体是简牍。从发掘的里耶秦简来看,数万枚,20万字,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用毛笔在简牍上书写,长文用竹简,短文用木牍。这就是当时最日常和普遍的文字记载方式。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蒙恬首创。但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就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如果说蒙恬创造了现代毛笔,那么蒙恬以前古人用的是更原始和粗糙的古代毛笔。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代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可惜因为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商王朝的存在。



那为什么没有商朝的简牍保存下来呢? 最大可能是商朝人不是在简牍上书写文字,而是在更原始的树皮或树叶(如贝叶经)上书写,书写工具后期是原始毛笔,早期则很可能是更原始的木炭(竹炭)或骨笔(用动物骨磨成的尖锥,可在树皮树叶上刻字),如此,根本无法长久保存,流传。

总之,古人从仓颉造字开始,就开始广泛使用文字了,只是条件所限,绝大多都没能保存下来,但这并不能说他们当时就没使用文字。

而题主所说的尧、舜、禹的名字能够传下来,不仅不能证明没有文字,反而恰恰说明了当时文字的传承,只是那一段时期至今没有实物让我们看见而已。


大理的云下时光

首先,人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最开始肯定是口口相传的。其次,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在它之前肯定还有更古老的文字。最后,有可能是后人追述了。


口头传说流传下来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先有的语言然后才能有文字,而且不是说有了语言就马上有文字 了,语言的出现与文字的产生它们之间肯定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事情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播流传下来。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一样,虽然每位老人讲的同一个故事不一定一模一样,但大体都差不了哪去。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前人的事迹保留下来,这就是传说。传说不一定都是真的,但肯定有所依据,只是后期在流传中加入了个人的一些联想。


甲骨文并非中国最早的文字

关于已知甲骨文的年代,在盘庚迁殷时期就已经有了 。它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会意字,这与初期的象形字有本质的区别。再有,盘庚迁殷是在商代中期,我们的考古只是对商代中后期有深入的发掘,对前期的探寻还在进行中,随着发掘的不断展开,相信会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系统。

对于成熟的甲骨文而言,它不可能突然出现,在它之前肯定有一个漫长的文字发展时期,经过我们先人对文字不断的改进,甲骨文这种成熟的字体才出现。


后人对先人的追述

每个民族都有对祖先的崇拜,都愿意追述先人的功绩。大禹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禹”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出现过,在金文和小篆中像个“虫”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大虫,因此就有人怀疑大禹是传说,说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但我觉得这就是后人的追述,在上古时期肯定有这样一位治水的人,经过口口相传,人们也许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了,但是知道这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后人就给这个人起了“禹”这个名字。

后人追述先人的事迹,添加一些个人意愿在里面,并不能因此否认先人的存在。

喜欢就关注留言评论我的文章,谢谢!我是听涛轩书法。


听涛轩书法

谢谢你的精彩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出的问题,实际就是口头传说与文字记录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中国历史学非常深刻,也非常神秘的一个问题。

它涉及一个世界性重大历史问题:不是“当时”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信吗?

所以,中国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三皇五帝是不是可信?包括夏朝和姚舜禹三个帝王可信吗?

今天,千千千里马就与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历史是要分清楚层次和“现状”的。

甲骨文我们已经知道是成熟的文字了。

但是,我们至今还不了解的是:其实甲骨文,还不是记录人物、事件的“文字”。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文字不是记录人物、事件,那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你要知道,文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记录人物、事件,包括思想的符号,那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

早在甲骨文之前的两千年左右的时代,中国已经产生了“文字”,这就是陶器上的刻刻划划和一些符号。

这些符号发展到商朝,就形成了甲骨文。

之所以有甲骨文,这是古老符号的一次重要的飞跃。

甲骨文以前,这些符号的主要功能绝对不是我们想象的“文字”,但是,也是表意的符号。

所以,这些符号与甲骨文的很大系统性的区别就是:甲骨文已经有“象形”、“会意”、“指事”的成分,但是,甲骨文以前的“文字”却是纯粹的抽象符号。


但是,甲骨文的用途,并没有超出甲骨文以前的“符号-文字”的作用和意义。

甲骨文主要控制在“贞人”这些巫师手中,我们推测,商朝以前的巫师,就是商朝的“贞人”。

这些人是最早掌握“文字”的固定人群,他们仅仅把文字作为是与上天沟通的一种神秘符号而已。他们也不会用这些“神秘符号”关注人间的事件、人物的,所以,商朝的甲骨文中,关于人物、历史的内容并不多。

当然,甲骨文的文化等级很高,是直接服务商王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也有涉及军事、狩猎、农业当代,这些现实生活的内容,毕竟与上天沟通还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所以说,甲骨文还不是我们想象的文字,而是一个正在出生的文字胎儿。

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只能是一个“文字胎儿”的细胞了。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吧?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中并没有黄帝,伏羲这些远古祖先的原因。

那么,我们的祖先黄帝、伏羲在哪里“记载”?

千千千里马的回答是,在口头传说之中。


我们不要忽视了古代口头传说的地位,特别是关于帝王的口头传说的历史记载作用。

部落对自己的领袖和后代的传说,一定是很严肃的。

所以那些支脉派系,基本都是可信的。但是,我们发现,古代人物的名字与现在的文字的含义都不太一样,比如姚、舜、禹,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什么。这显然是后来用语言记录的发音。

为什么商朝没有在文字中出现祖先的名字,而是春秋战国时代?

这就要回到文字的发展上了。

商朝应该说是完成了文字现代意义创造的一个划时代,而周朝是发展了文字应用的时代。

例如,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学作品《诗》,为什么只能是周朝的西周,而不是商朝也能产生一部《诗》?因为,商朝真的还没有应用文字。


我们说的“应用文字”,就是以文字符号为记录人物、事件和学术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代是汉字应用的第一个高峰,文字已经从巫师手中解放出来,成为贵族的专利并且普及到小贵族。

例如孔子就是一个被文字普及的没落贵族孟子也是。

因此,春秋战国时代才会有著书立说的风气。而著书立说的典籍依据,主要就是口头传说。

事实上,我们今天也会依据口头传说,何况春秋战国时代。

那么,口头传说可信吗?应该说,基本是可信的,但是,毕竟是口头传说资料,所以,难免掺杂一些后代的“加工”这很正常。我们今天应该分析一下。

比如说仓颉造字以后“鬼夜哭,天粟雨”。鬼夜哭我们勉强信之,天粟雨,肯定神话了。


千千千里马


很有意思的问题。

商代甲骨文以前的历史名人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应该有三个方式。

第一,口口相传。

这个很好理解。

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

其所歌颂的格萨尔王事迹,源于11世纪,完全靠一代代歌手的演唱,流传至今。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描述的是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传说,经荷马(应该不止一人)整理后,《伊利亚特》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24卷,12110行。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公元前605-前527年的雅典时期,才用文字固定了下来。之前也完全靠口口相传。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曾有48000行;《摩河婆罗多》,20多万行。也皆靠吟诵留传了千百年。

如此看,甲骨文之前的中国名人,不论是盘古、女娲、轩辕,即便是夏桀这样的反派角色,留传下来并不是难事。

第二,史官家承。

中国上古时期,即已重视历史的传承。其中共同的特点,是历史典籍藏于官府,管理学术的史官则世代相传。

《荀子·荣辱篇》说:“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夏商周)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

号称中国古典史学终结者的章学诚,在其《校雠通义》中说:“三代盛时,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矣”——夏商周的时候,所有官员,都以史官的记载为标准。

学者们认为,夏商周三代,史官系统已经十分繁荣。结果是,五帝时代所探究的天道与人事之神巫学术,在三代得到了充分深化与细化。

江苏才子刘师培在《补古学出于史官论》里说:“盖古代之尊史官,非尊其官也,尊学术耳。古代学术,以天文术数为大宗。而天文术数,亦掌于史官。此史职所由尊也。”

他又在《古学出于史官论》中说:“是则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国政教之本,而一代王者之所开也”。“学出于史,有明征矣。故一代之兴,即以史官司籍。试观夏之亡也,太史终古去国;殷之亡也,辛甲把器归周;周之衰也,老聃去周适秦。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 他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代史官的重要性——学术和历史记载,都掌握在史官的手中,而且传于后世。

夏商周,是前后兴替的三个朝代,共达1200多年。在这段历史里,作为民族命运所系的史官学术,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可以说,三代的文明发展史,就是当时各民族的史官学术繁荣史。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始祖,是五帝中颛顼手下,掌管天文地理的大臣重黎氏。在后来的唐、虞、夏、商等世,重黎氏的后世代为天官史官。至周朝,重黎氏中的一支做了司马,赐姓为司马。周宣王时,司马氏担任史官,继守先祖之业而世代相传。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朝廷的太史令,掌管天象文史等职。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唐,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天文学家;杨何,是当时著名的《易》学家,山东淄川人;黄生,则为道家学高人。

司马迁正因为家学渊源,加上个人的努力,四处寻访考证,才写就了《史记》这样的不朽巨著。

中国上古时期重视史官的传统,使远古的人和事得以流传。

第三,文献记载。

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但已经有很多高人论证了,甲骨文已属成熟文字——在这之前,汉字还说不定存在了多少年。 的确,甲骨文是刻于龟甲兽骨的占卜之辞。它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在地下不易被腐蚀损坏。

田野考古已然证明,殷商时期,毛笔已经多用,甲骨文上即已有朱字和墨字。

难道当时的人们不会将文字写于其他载体么?肯定会,只是其不如龟甲兽骨更易保存,或者时间的流逝使其消亡了,或者我们还没有发现。

可以断定,中国的成熟文字一定早于殷商,而且,当时的各种文字记载,不论是史、事或人,一定相当完备。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文字文献,在先秦的记载中,就不下七八十种。

比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世》;《经世》;《世传》;《上古记》;《故记》;《春秋之记》(非孔子春秋);《史记》(非司马迁史记);《春秋》(仍非孔子春秋);《鲁春秋》(此乃孔子修改春秋);《周春秋》;《齐春秋》;《燕春秋》;《宋春秋》;《乘》;《志》;《上志》;《前志》;《军志》;《周志》;《郑志》;《书》;《丹书》;《刑书》;《虞书》;《夏书》;《周书》;《郑书》;《楚书》;《儒书》;《虞箴》;《夏箴》;《商箴》;《周箴》;《诰》;《康诰》;《唐诰》,等等。

这些文献的内容,多见于春秋战国前的文献转述。

墨子曾说,他读过百国春秋。还有很多关于读过周之前古文的文献记载。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之王者世有世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他说的“古之王”,是指夏商周的君王。这段话里,不仅讲了史官的责任和重要性,也讲了三代对事和人记载的重视。

这些文献,对于商代以前的事和人留传下来,是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的。

那么后来呢?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令”了。

李斯奏请秦始皇说——“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于是,除了《秦记》,其他各诸侯国史官所藏的史书,一并灰飞烟灭。

《史记・六国年表序》记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我们现在的很多历史疑难,皆缘于彼。

这也给少数疑古,抑或抹黑中国上古史的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一老沈一

商朝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能够被记录下来,我个人认为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甲骨文之前,中国还存在更古老的文字,及其他记事方法;二是人们的口口相传;三是后人给某个做了重大事迹的先人起的名字

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中国文字甲骨文

目前,世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距今约3600余年。

从清代光绪年间,到现在,世界各地共发现保存了20来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确认的甲骨文单字达4500个之多,其中2000多个字已经被释读。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书写方法,跟历代中国文字的造字和书写方法非常相似,现代中文是一脉相承自甲骨文,也毫无疑问。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甲骨文主要记录了,从盘庚迁殷到纣王之间,殷商二百七十年间卜辞。

那么盘庚之前的帝王或者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国存在更古老的文字,它就是贾湖龟甲文

贾湖遗址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舞阳县舞渡镇贾湖村,经过C14等现代科学的测年方法测出,贾湖遗址距今9000―7500年。

该遗址除了发掘出了震惊世界的贾湖骨笛外,还发掘出了一大批,刻有符号的带孔龟甲甲板。这些符号中的一部分跟殷墟甲骨文类似,说明中国在至少8000年前,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可以用来记录些简单的事件。

贾湖龟甲文的时间,也跟传说中的伏羲造书契的年代相同,从燧人氏的结绳记事,转变为了书契记事。

重要人物的名字口口相传

这个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听老人家讲过故事,特别是乡下的,他们可能根本就不识字,但是他们照样可以讲出很多名人的名字。这就是口口相传的力量,而远古时期有一个口口传承的最重要途径,巫师文化。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调查借鉴了很多当时流传的故事。更明显的一点,古籍里面对某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称呼会有多个版本的名字,特别是五帝之前的,比如三皇之一伏羲,又叫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但是都是指同一个人。

这是古代没有文字记录时,人名的重要流传方法。

后人给古人取的名字

中国的创世神话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出现的时间很晚,到三国时期才有的,完全是后人创造了这个人,并且给与了他一个名字盘古。

还有一个传说,华胥生伏羲。伏羲在古籍中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华胥。但是人类的共识是“妖是妖他妈生的,人是人他妈生的”,那么伏羲也应该有个妈妈呀,于是就给伏羲的妈妈取名为华胥。

包括会钻木取火的叫燧人,会盖房子的叫有巢。甚至是炎帝、黄帝还有蚩尤的名字都是后人给取的。炎帝是火德,所以称他为炎帝。黄帝是土德,土是黄色的,那就叫黄帝吧。帝在远古时是位居中心的意思。

以上三种是我个人所能想到的,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名字留下来的方式,如果您还有其他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奕天,喜爱历史,欢迎加我好友,大家一起谈天说地,聊历史。


奕天读历史

的确,甲骨文主要是在商朝的都城遗址殷墟发现的,那么在商朝之前的历史人物,其名字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呢?比如司马迁就曾经在《史记》之中记载了商朝建立之前,商汤之上历代商族首领的名字。司马迁还记载了夏朝从夏禹到夏桀的完整世袭。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文字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文字的产生也不例外。今天我们看甲骨文,可能会觉着那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字。但这是和今天成熟的汉字来比较,甲骨文显得原始。但实际上,甲骨文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了。从道理上说,在甲骨文之前,应该就已经有了文字。所以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夏代就已经有了文字。只不过,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早于甲骨文的文字。当然,没有发现并不等于就没有。

而且,甲骨文是刻在动物的骨骼和乌龟的腹甲上的,这是出于占卜的原因而刻上去的。可以想知,在商代肯定会有其他的文字承载材料。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未必只有在甲骨上刻字这一种记录方式。当时可能会写在木板上,写在绢帛上,写在其他的材料上。只不过甲骨是最为坚硬的,所以保留到了今天,其他的东西都无法保存而最终化为了历史的烟尘。《尚书》之中就称殷商的先人“有典有册”,典和册都是象形字,可见在商朝肯定还有写在简牍上的文字。这些都是无法保存的。但在当时,人们可能就是靠这些东西来记录了自己先人的历史。

再有,早期的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并不完全靠文字的记录,在很大程度上,早期的先民更多是靠口耳相传来记录历史。今天的人们由于信息量巨大,我们的背诵能力是下降了的。但对于古人,能背下整本书的人所在多有。到今天,我们也有人能把圆周率背诵到数百位。在甲骨文之前的历史,有很多就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被保留下来。等到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再把他们记录下来。不仅是在中原地区,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往往能够背诵许多远古先民的史诗。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类似《荷马史诗》这样的史诗。


野叟杂谈

第一,甲骨文、金文也称钟鼎文、石刻文等是以载体名称命名的文字,它们都不是文字的起源。目前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只是刻在坚硬甲骨上的卜辞一类。文字发明后的用途不会只是用于卜辞,记事、下达命令、报告情况等都可能用。如果其它载体或朽烂或易燃,则很难保存下来。古代占卜还有一种荖草等,如何占卜等均失传,也未见物。

第二,殷商甲骨乙经是成熟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了,说明之前早有文字。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古籍说黄帝时代苍颉造字惊风雨注鬼神,证明古人对文字之敬畏。

第三,甲骨、青铜发现之前的文字可能经历千百年,才能达到殷商水平。最早的载体也许是某阔叶或木片或石片或陶片等。陶器上的刻划文己经发现6000年左右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都有。只是有的象符号,有的象文字。山东昌乐发现一批六七千年刻骨,较难识别,可能早于商代文字。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发见,只是有待认识。

第四,古人名称和《三坟》《五典》说法不一。应该是先口传后整理的东西,久已失传。黄帝、尧、舜、禹故事记录成册的可能不能排除,但谁也未见。我认为流传在前。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是经历传说、文字的过程。对历史传应持科学分析,全盘否定是错误的。考古证史,不能以考古取代传说。考古未发现,不能证明没有过,只是未发现而已。考古需要长期积累,今天未发现,不能决定明天明年。如果最早的文字写在树皮、羊皮或郑玄用崂山书带草上,也许永远找不到。

这是个大题目,仅凭记忆只能说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