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在反導系統領域發展得怎麼樣?

何何果果

其實,說反導系統,就是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與海軍水面艦艇用防空導彈和近防炮系統攔截反艦導彈,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必須要區別開來,對此概念,非軍迷確實不是很清楚。

導彈防禦系統,是極為複雜的一套系統,包括目標識別系統、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反彈道導彈導彈、引導系統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等。

反彈道導彈導彈,是防禦系統的攔截器,按攔截空域分為高空大氣層外,以及低空大氣層內的攔截導彈,大都是動能彈,即用彈頭撞擊來襲的導彈,而並非一般導彈用引信啟動彈頭爆炸,靠碎片打擊來襲的導彈,所以對攔截導彈的要求極高。

儘管反彈道導彈導彈,是在防空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要求卻更高,彈體更復雜,製造難度大,都是大國才能玩得起的高科技產品,目前也就美俄中等少數國家有此類型的導彈。

反彈道導彈導彈,也即攔截彈,是由戰鬥部、彈上制導設備或系統、動力裝置、彈體、電源系統等組成,其中,戰鬥部大都用核裝藥,或高爆彈頭,動力裝置通常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

據網上公開的消息,國內最早於2010年1月11日,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成功地在大氣層外擊毀來襲彈道導彈,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陸基中段反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 。

彈道導彈預警系統是關鍵,越早發現來襲分導道導彈,就越能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越利於已方對來襲的導彈進行跟蹤、引導攔截彈進行攔截。


國內目前尚無專職預警衛星,所以早期預警相對較困難些,這方面的短板以國內科技發展的水平,相信很快就會彌補。

由於來襲的彈道導彈飛行高度較高,易於探測,地面大型預警雷達對數百乃至數千公里外的來襲目標都較易捕捉,仍可滿足戰區反導作戰的基本需求。

因為反導系統,是國家高度保密的,所以外界包括國內軍迷對其知之甚少,只能根據網上公開報道的內容來加以判斷。


作為論壇軍迷,個人以為國內的反導系統發展儘管很快,但至少在當前依然落後與美國,美國的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引領全球,即使在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方面,也是最為先進的。

國內反彈系統水平應該與俄羅斯並駕齊驅,但在中段反導領域,國內卻一枝獨秀,絕對領先於美國與俄羅斯。

個人分析,因為彈道導彈最容易攔截的是初始起飛階段,紅外特徵特別強烈,但彈道導彈作為戰略進攻性武器,都是在本土發射的,所以起飛階段就沒法攔截了。

末端攔截,即使有效果,但大都已是在頭頂甚至有的到了攻頂階段,即使攔截住了,彈頭在高空、中空甚至低空爆炸,殺傷力都是極大的,實際上已失去了攔截的必要。

因此個人認為,國內發力中段反導,是最為切實可行的,也是效果最佳的,反映了國人的智慧,即用最低的代價,取得最佳的成效,可謂事半功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美國的優勢在於反導涵蓋領域非常齊全

美國在較早時間內全面鋪開反導研究,其反導技術已經較為成熟,而且涵蓋面非常廣泛,包括對導彈的上升段、飛行中段和末段進行層層攔截,並且對不同射程的彈道導彈有研發對應的防禦系統,而且開始戰備值班和實戰部署,開始應用。

美國最初的上升段攔截是應用ABL空基激光攔截,但該系統體型過大,使用波音747這種自身安全沒有保障,美國已經取消,但未來美軍計劃將小型化後的空中激光武器應用到無人機和第六代戰鬥機上,同樣要值得關注。

目前,美國執行上升段反導的是宙斯盾系統和標準3導彈。通過海上宙斯盾艦在對方沿海前沿部署,以及陸上宙斯盾系統的前沿部署,在對方導彈上升段進行攔截和扼殺。美國現在在羅馬尼亞和波蘭修建陸上宙斯盾攔截系統,名義上講是應對伊朗導彈威脅,實際上劍指的就是俄羅斯。

在彈道導彈最難以攔截的飛行中段(彈道高度最高區域),美國安排的是GBI攔截彈,這是一種使用金牛座中型固體運載火箭改裝而來的攔截彈,使用攔截器對對方進行點殺傷。目前美國已經在阿拉斯加和珍珠港部署了約60枚GBI攔截彈,用來攔截射向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在應對彈道導彈的末端攔截上,美國同時部署有兩套攔截系統,末端大氣層外攔截的薩德THAAD和大氣層內攔截的愛國者3(PAC-3),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攔截高度速度以及制導方式,大氣層外背景溫度低,使用紅外製導方式更利於遠距離發現鎖定目標。而大氣層內因為與空氣劇烈摩擦,紅外製導難以工作,所以使用雷達導引頭的方式。

薩德反導攔截系統

愛國者-3反導攔截系統

所以美國這一套反導系統,可以說是種類齊全,層層攔截,而且都開始實戰部署,這方面,美國投入的精力是其他國家難以達到的,目前反導最強國家還是非常穩固。

俄羅斯的反導專注於末端攔截,靠吃老本和S-500系統

由於國力、財力有限,再加上地理位置侷限,俄羅斯目前基本上放棄了上升段和中段攔截,專注於末端攔截系統,他主要有兩套系統。

一套是老毛子留下的老本,A135反導體系,這是美蘇爭霸時期的產物,第一代反導攔截系統A35“橡皮手套”的升級版,其核心奧義是以核彈來攔截核彈,這種早期反導理念類似的有美國的斯普林特,我們有反擊一號,但最終實戰部署的只有前蘇聯的A-35,現在毛子把他拿出來改進下,使用一枚1萬當量的核彈頭作為戰鬥部,在大氣層外進行反導攔截,可以清掃爆炸範圍2公里內的所有核彈頭,因而對於精度什麼的要求都比較低。作為末端反導系統來說,A-135體積過於龐大


因為是用核彈來反核彈,所以A-135屬於大氣層外攔截,導彈需要短時間內飛出大氣層,所以A-135攔截彈飛行速度非常快,達到21倍音速,發射時效果非常震撼,堪稱爆炸。

而在未來,俄羅斯將要投入使用的是S-500反導防空系統,該系統實際上屬於毛版薩德,可以攔截高度在200公里的彈道導彈。

最後重點:我們的反導系統是在中段和末段反導攔截

上升段攔截,最重要的是前沿部署,顯然,我們現在還沒法到美國國土前面進行前沿部署,所以我們研究重點是在中段反導攔截和末段反導攔截。目前全世界上,成功進行彈道導彈飛行中段進行攔截試驗的也只有中美兩個國家。所以我們在反導領域是優於俄羅斯,次於美國。

我們進行彈道導彈飛行中段攔截的核心武器是“動能”系列攔截彈的動能-3攔截器,這是一種類似於美國GBI攔截彈的外太空攔截器。目前已經進行4次反導攔截試驗,全部取得成功,目前實驗成功率上優於美國GBI攔截彈。

疑似新聞聯播中曝光的動能-3攔截器,跟美國一樣採用硬碰撞的方式摧毀來襲彈頭


新聞越短,越給力

在末端反導攔截領域,我們同樣是構築大氣層外和大氣層內反導攔截體系,執行這兩項任務的,分別是紅旗-19、紅旗-26和紅旗-29。紅旗-19類似於薩德的地位,主要負責大氣層外攔截,對於中程彈道導彈也可以進行中段攔截,使用動能-1型外大氣層攔截器。

紅旗-26是紅旗-16的發展型號,類似於美國海基的標準-3導彈一樣,預計未來主要使用者是海軍。紅旗-29則是類似於愛國者-3導彈,大氣層內最後一道關卡。


五嶽掩赤城

基本對標美國,部分領域超出!

反導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包括天基紅外衛星預警、紅外探測跟蹤識別系統、大型地面相控陣雷達預警、遠中近多層反導攔截系統。

天真以前寫過關於我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實驗的文章,但那也僅僅只是管中窺豹而已,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信息我們根本就看不到,只能從側面去了解,根據天真瞭解的到的情況,和大家簡要說明一下。

我戰略反導工程的起步,應該是始於640工程……

以下內容截取自網絡,天真不負責內容的真實性,僅給大家做個參考;




圖注:這兩張網絡圖片據信就是“反擊一號”,
天真根據與俄羅斯的對比後發現,可信度應該很高。

於此同時,640工程不僅有反導彈導攔截彈系統,還有一種炮射反導項目。







同時,在640工程下,高能激光反導項目也正式上馬;

根據天真看到的國內光學權威論文
來看,這兩個項目,應該就是“640-3高能釹玻璃激光系統”與“張存浩”院士領導的“脈衝氧化碘化學激光系統”。


圖注:已經廢棄的7010戰略預警雷達。

但是整個“640”工程已經在80年代正式下馬!至於今天國內的反導系統,根據天真看到的部分權威論文來看,如果天真分析的沒錯……在換了個部分民用馬甲的偽裝下,整個工程可能極其驚人、所涉及到的高新技術和工程系統之廣可能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天真一直堅信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認為拖垮前蘇聯的是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但是如果星球大戰計劃沒有一點的可行性,你們認為前蘇聯會上當嗎?



這麼多年過去,星球大戰計劃真的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嗎?天真相信這值得很多人去思考!

而至於國內目前反導攔截系統的整體工程進度,天真不方便多寫,但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的是,除紅外探測預警跟蹤系統的組網外,在大型陸基預警雷達,和反導攔截系統已經可以對標美國了,尤其是反導攔截彈(部分民用馬甲比如“鯤鵬7探空火箭”性能很驚人)。

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天真小科普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反導作戰的相關研究,並研發了一系列配套的設施和武器,這也為中國後來的反導體系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網友津津樂道的在中國北方某山坡上的大型相控陣雷達,就是那個時候的產物,為我國當時洲際導彈預警提供了相當有力的支撐。

在2016年美國薩德系統部署韓國最緊張的階段,中國第一次向全世界公開了自己的陸基中段反導作戰系統的相關信息。央視等中央媒體通過大篇幅報道反導技術專家陳德明的事蹟,並透露向全世界宣告,早在2010年中國就首次成功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3年再次試驗成功,中段反導技術達到預期效果,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極少數掌握陸基中段反導技術的國家。

當然了,這僅僅是中國反導作戰體系的冰山一角,相信類似的技術,中國掌握的絕不僅僅是官方宣佈的那麼多。根據外媒猜測,中國目前已經掌握了一個從高空到末端在內的一個完整的反導作戰體系,其中代表的反導武器包括紅旗26和紅旗-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