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在反导系统领域发展得怎么样?

何何果果

其实,说反导系统,就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与海军水面舰艇用防空导弹和近防炮系统拦截反舰导弹,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必须要区别开来,对此概念,非军迷确实不是很清楚。

导弹防御系统,是极为复杂的一套系统,包括目标识别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反弹道导弹导弹、引导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

反弹道导弹导弹,是防御系统的拦截器,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大气层外,以及低空大气层内的拦截导弹,大都是动能弹,即用弹头撞击来袭的导弹,而并非一般导弹用引信启动弹头爆炸,靠碎片打击来袭的导弹,所以对拦截导弹的要求极高。

尽管反弹道导弹导弹,是在防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要求却更高,弹体更复杂,制造难度大,都是大国才能玩得起的高科技产品,目前也就美俄中等少数国家有此类型的导弹。

反弹道导弹导弹,也即拦截弹,是由战斗部、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动力装置、弹体、电源系统等组成,其中,战斗部大都用核装药,或高爆弹头,动力装置通常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据网上公开的消息,国内最早于2010年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地在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弹道导弹,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是关键,越早发现来袭分导道导弹,就越能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越利于已方对来袭的导弹进行跟踪、引导拦截弹进行拦截。


国内目前尚无专职预警卫星,所以早期预警相对较困难些,这方面的短板以国内科技发展的水平,相信很快就会弥补。

由于来袭的弹道导弹飞行高度较高,易于探测,地面大型预警雷达对数百乃至数千公里外的来袭目标都较易捕捉,仍可满足战区反导作战的基本需求。

因为反导系统,是国家高度保密的,所以外界包括国内军迷对其知之甚少,只能根据网上公开报道的内容来加以判断。


作为论坛军迷,个人以为国内的反导系统发展尽管很快,但至少在当前依然落后与美国,美国的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引领全球,即使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也是最为先进的。

国内反弹系统水平应该与俄罗斯并驾齐驱,但在中段反导领域,国内却一枝独秀,绝对领先于美国与俄罗斯。

个人分析,因为弹道导弹最容易拦截的是初始起飞阶段,红外特征特别强烈,但弹道导弹作为战略进攻性武器,都是在本土发射的,所以起飞阶段就没法拦截了。

末端拦截,即使有效果,但大都已是在头顶甚至有的到了攻顶阶段,即使拦截住了,弹头在高空、中空甚至低空爆炸,杀伤力都是极大的,实际上已失去了拦截的必要。

因此个人认为,国内发力中段反导,是最为切实可行的,也是效果最佳的,反映了国人的智慧,即用最低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成效,可谓事半功倍。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美国的优势在于反导涵盖领域非常齐全

美国在较早时间内全面铺开反导研究,其反导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而且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对导弹的上升段、飞行中段和末段进行层层拦截,并且对不同射程的弹道导弹有研发对应的防御系统,而且开始战备值班和实战部署,开始应用。

美国最初的上升段拦截是应用ABL空基激光拦截,但该系统体型过大,使用波音747这种自身安全没有保障,美国已经取消,但未来美军计划将小型化后的空中激光武器应用到无人机和第六代战斗机上,同样要值得关注。

目前,美国执行上升段反导的是宙斯盾系统和标准3导弹。通过海上宙斯盾舰在对方沿海前沿部署,以及陆上宙斯盾系统的前沿部署,在对方导弹上升段进行拦截和扼杀。美国现在在罗马尼亚和波兰修建陆上宙斯盾拦截系统,名义上讲是应对伊朗导弹威胁,实际上剑指的就是俄罗斯。

在弹道导弹最难以拦截的飞行中段(弹道高度最高区域),美国安排的是GBI拦截弹,这是一种使用金牛座中型固体运载火箭改装而来的拦截弹,使用拦截器对对方进行点杀伤。目前美国已经在阿拉斯加和珍珠港部署了约60枚GBI拦截弹,用来拦截射向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在应对弹道导弹的末端拦截上,美国同时部署有两套拦截系统,末端大气层外拦截的萨德THAAD和大气层内拦截的爱国者3(PAC-3),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拦截高度速度以及制导方式,大气层外背景温度低,使用红外制导方式更利于远距离发现锁定目标。而大气层内因为与空气剧烈摩擦,红外制导难以工作,所以使用雷达导引头的方式。

萨德反导拦截系统

爱国者-3反导拦截系统

所以美国这一套反导系统,可以说是种类齐全,层层拦截,而且都开始实战部署,这方面,美国投入的精力是其他国家难以达到的,目前反导最强国家还是非常稳固。

俄罗斯的反导专注于末端拦截,靠吃老本和S-500系统

由于国力、财力有限,再加上地理位置局限,俄罗斯目前基本上放弃了上升段和中段拦截,专注于末端拦截系统,他主要有两套系统。

一套是老毛子留下的老本,A135反导体系,这是美苏争霸时期的产物,第一代反导拦截系统A35“橡皮手套”的升级版,其核心奥义是以核弹来拦截核弹,这种早期反导理念类似的有美国的斯普林特,我们有反击一号,但最终实战部署的只有前苏联的A-35,现在毛子把他拿出来改进下,使用一枚1万当量的核弹头作为战斗部,在大气层外进行反导拦截,可以清扫爆炸范围2公里内的所有核弹头,因而对于精度什么的要求都比较低。作为末端反导系统来说,A-135体积过于庞大


因为是用核弹来反核弹,所以A-135属于大气层外拦截,导弹需要短时间内飞出大气层,所以A-135拦截弹飞行速度非常快,达到21倍音速,发射时效果非常震撼,堪称爆炸。

而在未来,俄罗斯将要投入使用的是S-500反导防空系统,该系统实际上属于毛版萨德,可以拦截高度在200公里的弹道导弹。

最后重点:我们的反导系统是在中段和末段反导拦截

上升段拦截,最重要的是前沿部署,显然,我们现在还没法到美国国土前面进行前沿部署,所以我们研究重点是在中段反导拦截和末段反导拦截。目前全世界上,成功进行弹道导弹飞行中段进行拦截试验的也只有中美两个国家。所以我们在反导领域是优于俄罗斯,次于美国。

我们进行弹道导弹飞行中段拦截的核心武器是“动能”系列拦截弹的动能-3拦截器,这是一种类似于美国GBI拦截弹的外太空拦截器。目前已经进行4次反导拦截试验,全部取得成功,目前实验成功率上优于美国GBI拦截弹。

疑似新闻联播中曝光的动能-3拦截器,跟美国一样采用硬碰撞的方式摧毁来袭弹头


新闻越短,越给力

在末端反导拦截领域,我们同样是构筑大气层外和大气层内反导拦截体系,执行这两项任务的,分别是红旗-19、红旗-26和红旗-29。红旗-19类似于萨德的地位,主要负责大气层外拦截,对于中程弹道导弹也可以进行中段拦截,使用动能-1型外大气层拦截器。

红旗-26是红旗-16的发展型号,类似于美国海基的标准-3导弹一样,预计未来主要使用者是海军。红旗-29则是类似于爱国者-3导弹,大气层内最后一道关卡。


五岳掩赤城

基本对标美国,部分领域超出!

反导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天基红外卫星预警、红外探测跟踪识别系统、大型地面相控阵雷达预警、远中近多层反导拦截系统。

天真以前写过关于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实验的文章,但那也仅仅只是管中窥豹而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信息我们根本就看不到,只能从侧面去了解,根据天真了解的到的情况,和大家简要说明一下。

我战略反导工程的起步,应该是始于640工程……

以下内容截取自网络,天真不负责内容的真实性,仅给大家做个参考;




图注:这两张网络图片据信就是“反击一号”,
天真根据与俄罗斯的对比后发现,可信度应该很高。

于此同时,640工程不仅有反导弹导拦截弹系统,还有一种炮射反导项目。







同时,在640工程下,高能激光反导项目也正式上马;

根据天真看到的国内光学权威论文
来看,这两个项目,应该就是“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与“张存浩”院士领导的“脉冲氧化碘化学激光系统”。


图注:已经废弃的7010战略预警雷达。

但是整个“640”工程已经在80年代正式下马!至于今天国内的反导系统,根据天真看到的部分权威论文来看,如果天真分析的没错……在换了个部分民用马甲的伪装下,整个工程可能极其惊人、所涉及到的高新技术和工程系统之广可能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天真一直坚信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认为拖垮前苏联的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但是如果星球大战计划没有一点的可行性,你们认为前苏联会上当吗?



这么多年过去,星球大战计划真的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吗?天真相信这值得很多人去思考!

而至于国内目前反导拦截系统的整体工程进度,天真不方便多写,但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的是,除红外探测预警跟踪系统的组网外,在大型陆基预警雷达,和反导拦截系统已经可以对标美国了,尤其是反导拦截弹(部分民用马甲比如“鲲鹏7探空火箭”性能很惊人)。

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天真小科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反导作战的相关研究,并研发了一系列配套的设施和武器,这也为中国后来的反导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网友津津乐道的在中国北方某山坡上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为我国当时洲际导弹预警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撑。

在2016年美国萨德系统部署韩国最紧张的阶段,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陆基中段反导作战系统的相关信息。央视等中央媒体通过大篇幅报道反导技术专家陈德明的事迹,并透露向全世界宣告,早在2010年中国就首次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2013年再次试验成功,中段反导技术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极少数掌握陆基中段反导技术的国家。

当然了,这仅仅是中国反导作战体系的冰山一角,相信类似的技术,中国掌握的绝不仅仅是官方宣布的那么多。根据外媒猜测,中国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个从高空到末端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反导作战体系,其中代表的反导武器包括红旗26和红旗-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