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比較難考上名牌大學?答案很現實

網友一:

農村孩子考名牌大學的難度一直都有,而且也不是說農村孩子。這個與每個省份具體的人口數量有著相對更加直接的聯繫。以湖北省為例,由於湖北人口本身就較多大,但是各所大學尤其是好的大學的人數招錄都是有限的,主要根據人口基數來決定。

比如:武漢大學某專業招錄200人,那麼湖北省本省招錄120人,福建省招錄20人,湖北省的人口招錄基數比例為100:1,但是福建省的人口招錄基數比例為:40:1,在這樣的情況下,湖北省學生必須以更高的分數才能夠被武漢大學錄取,而福建省則相對更加的輕鬆,所以這和大家所在的省份人口基數有關。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這和大家所在地區的教學資源也有關係。教學資源好的地方,孩子整體各方面發展教育會相對更加的均衡,因此對於很多農村孩子來說,確實在起點會處於弱勢,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弱勢,也有不少農村孩子經過自己的長期努力考上了比較好的大學,在社會上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比較難考上名牌大學?答案很現實

網友二:

時代不同了,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資源的不均,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而教育也是一樣的,越是發達的地區,教育資源越是好,學生獲取的知識更加豐富,知識不僅僅是來自書本,也來自所見所聞,見識多的人和見識少的人坐在同一個考場做同一張試卷,基礎考題可能無法分高低,可是閱讀和寫作方面一定有高下。

而教師資源,則決定了該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的高下。再有天賦的學生,也需要老師領進門,老師厲不厲害,直接影響到學生,農村教育資源少、條件差,教師工資低,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面前,這些問題不解決,如何提高學生的水平?

考場如戰場,而高考則是刀刀見紅血染成河的戰場,一分的差距,可能就要從一本掉到二本,一分的差距,可能就要從名牌掉到非名牌。你有多少財力可以讓孩子上補習班?你有多少財力可以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貧困地區的農村,這幾乎是辦不到的。

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比較難考上名牌大學?答案很現實

網友三:

即使很多省的文理科狀元不乏農村長大且家境貧寒的孩子,但是90後大多數的農村孩子是沒有上大學的的,村裡考上大學的寥寥無幾,很多都中途輟學了。我認為主要是成長環境不同。

首先是學習環境:師資力量、學習資源都要比城裡的水平低。城裡的老師崗位待遇優厚,競爭激烈,師源優於農村。學習資源也很豐富,多媒體教學、各樣的學習資料、補習班之類的都很常見。

其次是生活環境:父母的教育、性格養成。如果經濟條件有限,發展資料消費,比如書籍消費就少,旅遊娛樂機會少,見識與格局都會受其侷限。我見過很多農村的孩子,從小都是跟在爸爸媽媽身邊只知道玩,尤其是年輕的媽媽(學歷不高),她們很慣孩子,孩子們渾身髒兮兮的,而且很熊,就想著這孩子很難成才了。

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比較難考上名牌大學?答案很現實

網友四:

的確在最近幾年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名牌大學了,所以就有更多的人開始質疑真的是寒門難出貴子嗎?不得不承認,尤其在現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寒門想要出貴子確實是比較困難的。這並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只是更多的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而且這個社會的真理似乎也一直在驗證著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與你的出身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之前的還有農村孩子能夠考上名牌大學,是因為在前十多年前乃至幾十年前,那時候的信息都是比較落後的,那時候的高考是純粹的依靠書本和不斷的反覆練習來獲得真正的純粹的理論知識;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奧數,沒有什麼特長,所以那個時候只要農村的孩子夠刻苦,夠拼搏,夠有忍耐,就一定能夠考一個不錯的大學,乃至於那個時候的農村更多的學生能夠考上大學,反倒是城市的孩子不一定能夠上個好大學。

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比較難考上名牌大學?答案很現實

網友五:

就把寒門當作貧困家庭來說,建國至90年代末,大部分孩子是在一個平臺上競爭,這是歷史機遇。一方面義務制教育的普及縱向來比是中國史上絕無僅有的德政,另一方面,當時階層沒有分化,絕大多數家庭全都沒有繼續投入教育的能力。

網友六:

我是廣西農村的六零後現務農兼養中華蜜蜂。個人認為考上名牌大學不能等於就出貴子。那些未考上名牌大學的也不一定不貴。作為農村的孩子他出生的地方是貧窮落後的。哪有那麼多資源去培養他,這點人們必須、三代,第三代就會出貴子。

古語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諾要生富貴,須下死工夫,本人身為農村人,育有二個男孩,大子大專文憑,打一般的工種。小孑初中畢業去闖世界。可算是走南闖北,最遠到西非,最後成家落業定居於廣東順德。

為什麼農村的孩子比較難考上名牌大學?答案很現實

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