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比较难考上名牌大学?答案很现实

网友一:

农村孩子考名牌大学的难度一直都有,而且也不是说农村孩子。这个与每个省份具体的人口数量有着相对更加直接的联系。以湖北省为例,由于湖北人口本身就较多大,但是各所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的人数招录都是有限的,主要根据人口基数来决定。

比如:武汉大学某专业招录200人,那么湖北省本省招录120人,福建省招录20人,湖北省的人口招录基数比例为100:1,但是福建省的人口招录基数比例为:40:1,在这样的情况下,湖北省学生必须以更高的分数才能够被武汉大学录取,而福建省则相对更加的轻松,所以这和大家所在的省份人口基数有关。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这和大家所在地区的教学资源也有关系。教学资源好的地方,孩子整体各方面发展教育会相对更加的均衡,因此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确实在起点会处于弱势,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弱势,也有不少农村孩子经过自己的长期努力考上了比较好的大学,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比较难考上名牌大学?答案很现实

网友二:

时代不同了,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资源的不均,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而教育也是一样的,越是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越是好,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书本,也来自所见所闻,见识多的人和见识少的人坐在同一个考场做同一张试卷,基础考题可能无法分高低,可是阅读和写作方面一定有高下。

而教师资源,则决定了该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下。再有天赋的学生,也需要老师领进门,老师厉不厉害,直接影响到学生,农村教育资源少、条件差,教师工资低,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这些问题不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水平?

考场如战场,而高考则是刀刀见红血染成河的战场,一分的差距,可能就要从一本掉到二本,一分的差距,可能就要从名牌掉到非名牌。你有多少财力可以让孩子上补习班?你有多少财力可以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农村,这几乎是办不到的。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比较难考上名牌大学?答案很现实

网友三:

即使很多省的文理科状元不乏农村长大且家境贫寒的孩子,但是90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是没有上大学的的,村里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很多都中途辍学了。我认为主要是成长环境不同。

首先是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学习资源都要比城里的水平低。城里的老师岗位待遇优厚,竞争激烈,师源优于农村。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多媒体教学、各样的学习资料、补习班之类的都很常见。

其次是生活环境:父母的教育、性格养成。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发展资料消费,比如书籍消费就少,旅游娱乐机会少,见识与格局都会受其局限。我见过很多农村的孩子,从小都是跟在爸爸妈妈身边只知道玩,尤其是年轻的妈妈(学历不高),她们很惯孩子,孩子们浑身脏兮兮的,而且很熊,就想着这孩子很难成才了。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比较难考上名牌大学?答案很现实

网友四:

的确在最近几年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名牌大学了,所以就有更多的人开始质疑真的是寒门难出贵子吗?不得不承认,尤其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之中,寒门想要出贵子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而且这个社会的真理似乎也一直在验证着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与你的出身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之前的还有农村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是因为在前十多年前乃至几十年前,那时候的信息都是比较落后的,那时候的高考是纯粹的依靠书本和不断的反复练习来获得真正的纯粹的理论知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奥数,没有什么特长,所以那个时候只要农村的孩子够刻苦,够拼搏,够有忍耐,就一定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大学,乃至于那个时候的农村更多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反倒是城市的孩子不一定能够上个好大学。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比较难考上名牌大学?答案很现实

网友五:

就把寒门当作贫困家庭来说,建国至90年代末,大部分孩子是在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是历史机遇。一方面义务制教育的普及纵向来比是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德政,另一方面,当时阶层没有分化,绝大多数家庭全都没有继续投入教育的能力。

网友六:

我是广西农村的六零后现务农兼养中华蜜蜂。个人认为考上名牌大学不能等于就出贵子。那些未考上名牌大学的也不一定不贵。作为农村的孩子他出生的地方是贫穷落后的。哪有那么多资源去培养他,这点人们必须、三代,第三代就会出贵子。

古语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诺要生富贵,须下死工夫,本人身为农村人,育有二个男孩,大子大专文凭,打一般的工种。小孑初中毕业去闯世界。可算是走南闯北,最远到西非,最后成家落业定居于广东顺德。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比较难考上名牌大学?答案很现实

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