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烁今!

摘自《二十四史》

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7.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12.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14.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15.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16.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17. 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18. 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19.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20.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21. 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22. 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23.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24. 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25. 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26. 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2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28. 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29.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30.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烁今!

《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烁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