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貴州很多方言都是文言文?

唐唐工作室

其實,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研究方言的專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貴州的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是文言文,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我們有時候也常常想,北京話被定為普通話之前,不同地方的人怎麼交流呢?其實,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是有辦法的,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雅言之說,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裡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是說孔子在誦讀《詩經》、《尚書》和主持典禮的時候,都是說雅言而不是說自己的家鄉話魯國方言。孔子有來自天下各國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可以推想孔子在講臺上一定是說雅言而不是說魯國話。

後來明清又有官話之說,我們看《水滸傳》,很多對話都有現代普通話的雛形。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貴州話,貴州話不同於官話,屬於西南官話又稱上江官話,因為地處官話邊緣區,貴州省內的官話方言保留了不少不見於現在普通話的古漢語和古白話文詞彙。因為所說人數眾多,民國初年曾以一票之差落選於北平官話,差點成為中國國語。當時候選的3個方言是西南官話、北平官話、廣東話。廣東話是最接近古代的,因為孫中山自己是廣東人,為了利於聯合北方政府,他排除了廣東話成為國語的可能,而西南官話以一票之差敗於北平官話。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

首先我得先給你普及什麼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貴州,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是一座風景秀麗、自然環境舒適、經濟正快速發展的地方。


貴州的方言不是文言文,作為一個貴州人我有責任告訴你。在我們貴州的方言雖然不好聽懂,但絕對不是你理解的文言文。




由於貴州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貴州方言有四川口音的,有云南口音的,也有自成一派的貴州話(俗稱:西南官話)。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口音,如果我去廣東或上海,我也會說我聽不懂,聽不懂就是文言文嗎?不存在的


行進貴州

首先,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我們在學習古文中,常聽老師講“這的名詞當動詞用”,我就像憑什麼他這麼用,語法都有錯誤憑什麼就是大詩人?!原來中國的古文中並沒有所謂的“動詞”“名詞”之說,這些概念不過是在新文化運動中在英文裡引申來用的,所以也造成了中華文化的破壞,中華語言中的一些美被忽視了。這也是文化界對於新文化運動的指責原因。

不管是“普通話”還是“白話文”都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帶有政治性的對文化的“侵略”,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不可能消滅所有的文化。文化是有生命力的。

古文絕不能被拋棄,古漢語的美和精煉是別的語言學不來的。方言也絕不能被拋棄,它代表著被人為忽略的文化,我們以前用的那麼多帶“口”字旁的語氣詞,可以代表那麼多的感情,其實在方言中都有體現。但是現在的人卻多用現代詞“耶”(yeah),不得不說也是個悲哀。


止步一點

貴州方言有帶文言文,這個我覺得不奇怪,但是說都是文言文這個根本不可能的,全國各地的方言裡或多或少都保留一些古漢語詞彙,這不單單是貴州方言裡面有。

在我的家鄉黔東南州里,很多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成漢語,有些翻譯成文言文或者古白話文確實要直接明瞭一點,這裡我用侗語舉例說一下。日常生活中,我們有的稱呼、話語則直接套用古漢語裡的一些話,現在普通話裡比較少見了,比如:【姑嫜】古漢語是兒媳對丈夫父母的稱呼,而我們那裡不是而是稱呼妯娌的。

如果用侗語說【沒曾想你是這號人】一字一音翻譯就是這樣的比較確切,如果不這樣翻譯,而用現在普通話就不一樣了,但是侗語還是那樣說,方言漢漢語也是這樣說。當然啦由於語言不同,即便現在很多人都不說侗語而說方言漢語,古漢語詞彙保留還是比較多,這在粵語,閩南語等語言中都有表現,而且也保留大量古漢語古音,所以說不單單是貴州方言。因此沒必要大驚小怪。


為你退避三舍

貴州很多方言確實有文言文的痕跡。比如罵人‘小斯兒’‘勾回克’…,添酒叫酌酒、加茶水叫酌點水等等。還有古老語言如封禪的禪在貴州東部苗語方言中指的是高度、旱魃指的是慾女、買完賣完稱為買罄賣罄;古地名中的洞庭湖叫淌罄務(完全被水淹沒)、鄱陽湖叫保秧務、昆明湖叫袞彌務、(遼闊的大湖),小偷叫古柳蹠;鍋盤瓢碗生鏽或有異味叫皆爨;半道攔截叫狙打、追擊叫擊寇等等。


手機用戶東玄西現

貴州地方話與四川話有相似之處,也聽過幾個貴州不同地方方言,感覺六盤水地區方言略微難懂點,但決無文言文般,文言文之所以謂文是以文字書寫方式表述,非口語也!若日常口語以文言文方式交流,豈不怪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