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2万以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虾米Minnie

之前看到一篇报道,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出发,中国人财务自由分为九个阶段:

  • 阶段一:菜场自由

  • 阶段二:饭店自由

  • 阶段三:旅游自由

  • 阶段四:汽车自由

  • 阶段五:学校自由

  • 阶段六:工作自由

  • 阶段七:看病自由

  • 阶段八:房子自由

  • 阶段九:国籍自由

从上面财务自由的等级来看,月收入两万是可以满足菜场自由的标准的。也就是说不用看标签价格,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如果你没有贷款或房租等额外限制的话,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饭店自由。

那么收入2万元以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这个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和自身条件确定。

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或一线城市,月收入2万,连中产阶级都算不上,因为在这些城市,拥有1000万以上的资产才能勉强划入中产阶级。所以2万元只能说满足日常正常的使用。在一线城市,一个月的房租、交通、饮食与一些娱乐活动基本就会占到月收入的一大部分,2万的收入基本没有剩余。但是在二三线等小城市,2万元的月收入都可保证你衣食无忧。前提都是不需要还房贷的情况下。

拿我来说,刚毕业时,收入在5000左右,除去房租和饮食基本所剩无几,所以去超市时会选择一些特价或者促销的食物,现在月收入基本就是2万左右,在北京不用租房子,工作室离家很近,没有太多额外的花销,再去超市采购食物时,我也会看价格,不过是挑一些价格高的食物,变得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而不是性价比。

总的来说,2万元的月收入在大城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可以达到基本的菜场自由。


——END——

你觉得2万元的收入有没有给“中产阶级”这一阶级拖后腿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你说得没错,月入两万的人,如果没有特别大还贷款的压力,去超市确实可以不用看价钱。

月收入 2 万(税后)大概是我刚开始工作时的水平。在那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家的洗衣液用完了,于是去超市里采购洗衣液。

进入卖洗衣液的区域,我直接营业员:“洗衣效果最好的是哪一款?”

营业员回答:“是 X,不过呢,最近 Y 在搞促销活动,买一送一,你要不要考虑下?”

我摆摆手:“不用了,拎着两桶洗衣液太重,懒得拎。”

我并不是在装逼。因为在我看来,为了省几块钱,去拿着很重的洗衣液回家,而且质量可能还不是最好的,实在没有必要。

事实上,月入两万,还有更多的想象力。比如:

  • 不太喜欢坐公交车,尤其是在高峰的时候,因为嫌浪费时间。打车是更好的选择;


  • 手机和电脑基本是要最好的,不太注重性价比;

  • 对普通购物节往往不太热情。毕竟,为了省几个钱去花大量时间,不太值得;

……


有一张很火的图:

实际上,月入两万的人,不仅能基本做到“菜场自由”,而且也基本能做到“饭店自由”。除非是那些特别顶级的饭店,去一般的饭店吃饭,人均花上两三百,也基本不会太心疼。偶尔人均四五百,甚至上千,也是可以轻松承担的。


但我并不是说月入两万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这张图里,在饭店自由上面,还有 7 个自由。对于月入两万的中产阶级来说,光房子车子就是很大的一笔负担了,有这两个大件物品压着,月入两万的生活水平也不过是比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稍高一些罢了。


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苦恼啊。


曾加

其实很多没有达到月收入2万的人,都会觉得月收入2万,就已经能过上非常悠哉的日子了,实际上这一个标准是非常分人和城市的。

首先,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那么这样的城市,他们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例如我在北京,从租房到加工成本,每个月至少就要花到5000块钱以上,同时再加上吃饭等一些日常开销,那么每个月的开销其实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如果你非得要按几个财富自由的尺度来看的话,那么超市自由跟菜场自由,其实是真的可以实现了。
月入2万以上的话,你在购买菜品和在去超市采购的时候,你会更加关注东西的品质,而非性价比。更加关注购买这个东西之后,我到底能使用多长时间,能为我的生活质量提高几个档次,而并不会去,因为贪图便宜购买一些只是价格便宜,但是用不了很长时间,而且使用体验非常不好的东西。
同时也更加舍得投资自己,并且去购买很多工作上必备的东西,例如手机跟电脑,一定会在购买能力之内选择最好的东西,因为这可是我们吃饭的家伙,而且在对于自身的投资方面,例如自己的身材管理,健康管理,保险,还有学习方面,都会更加舍得进行投入,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投入,才能得到长期以来更大的回报。

最后会去尝试进行理财

购买房产和投资方面的学习

因为现在去学习,才能为将来挣到更多钱之后进行财产管理,做好相应的准备。

综合来讲,在一线城市,月入2万,其实真的连中产阶级都算不上

因为有更多的人月入10万,百万千万,而这些人大有人在,只是现在我们可能接触不到而已,所以说我们还需要继续的努力,比如说月入2万就代表着你的工作量一定非常的大,加班只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并不觉得加班辛苦,而是要通过加班创造更有意义的价值,让自己过得更快的提升,也就将来得到更好的回报。


朱少锋

月收入两万,去超市还是要看价签的。
因为要挑贵的买。
这是句看上去像开玩笑,但实际上并不是玩笑的话。
去超市一般买的都是日常用品或小件,是关系到生活质量的,价格差别不会太大,虽然物美价廉客观存在,但对于大部分没有辨别能力的高收入消费者来说,挑贵的买才是最踏实也最能带来心理满足感的决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厂商和品牌,喜欢把明明质量差不了多少的商品定价高低档的原因,高档的那件,就专杀有钱人。
不过从现实情况讲,月收入2万的体验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有房贷和没房贷,是两种境界。
没房贷的境界,是我刚说的看价签挑贵的买。
而有房贷的境界,就是看价签挑便宜实惠的买了。
也不是他不懂享受生活,而是生活没给他这个选择的权力。
有了房贷,那实际节余的月收入,很可能就是1万,或者1万都不够。
还有另一个区别,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以及三四五六七八线收入2万,过的日子也完全不同。
在北上广深,月收入2万不能说少,但也有很多人有这个收入水平,过的日子连中产都达不到的,顶多是有点闲钱买买买,出国旅游一两回。
而在二三线,月收入2万可就了不得了,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通常消费起来就无所禁忌了,哪怕有房贷。
而在更小的县城,如果能达到这个收入,那简直可以放开了享受,因为通常这个收入已经是当地同龄人的6~10倍。

这是怎样一种体验,自己想象。


(欢迎点赞、关注我的头条号)

张兆杰说

我已经很久没有月入2万的体验了,因为现在常常是月入20多万,上一次月薪2万左右的时候刚好在一家小公司。

体验很是很复杂的。

首先是刚拿到这个公司的offer,知道自己成为月入2万一族之后,非常兴奋,感觉自己是有钱人了。

以至于第一周上班都有点飘,第一个月工资下来,看看银行存款,确实比较兴奋,在公司,真想大叫一声“有钱了”。

过了第一个月,慢慢就平静了,渐渐的发现,这份月入2万的工作,实在太他妈累了,每天从早上九点上到晚上九点,周末常常需要出差和加班。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老板开给你较高的薪水,当然是要从你身上压榨出更多的价值,那时常常感觉自己精疲力竭。

至于生活上的体验,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月薪2万虽然在北京还可以,但也不算特别多,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像题主说的,超市买东西是不是可以不看标签,我觉得这个看性格吧。我月薪几千块钱的时候,去超市买东西也不怎么看标签,更别说月薪2万了。

月薪两万的时候,每个月收入都会有一些剩余,可以存一部分,也可以给爸爸妈妈买点东西,但是你要做什么投资,也比较困难。

所以总体来讲,月薪2万在北京还是一个比较平淡的状态。希望这只是大家的一个中间态,而不是最终态。


吴寒笛可爱多

月入两万,其实按照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来说,已经算是很厉害的了。

但就像我之前说过一样,如果月入两万,这笔收入来自于你的工资收入的话,那你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在北上广深,压力一定会高到飞起。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月入两万,其实在这些城市里面,处于不上不下的水平。

你想买房买车,发现自己这点钱,根本就买不起;你不想买房买车,又怕自己的钱放在余额宝里面,随着通胀一点又一点的贬值。

所以你的内心是十分纠结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月入两万块钱,是你的「主动收入」,而不是你的「被动收入」。

在大城市里面打拼的白领,幸福度为什么不如城中村的收租老太婆?

因为白领每个月的收入,大部分依赖于「主动收入」,手停意味着工资也会停;而收租的老太婆则不同啦,她们每天的工作日常,主要是收收租金,喝喝茶,打打麻将就行了。

至于工作上的事情?根本不用工作啊,有别人帮你在挣钱呢!

所以,月入两万块钱的体验怎么样,关键是要看这笔钱,是你的「主动收入」,还是「被动收入」。

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来源。


曾少贤

月收入2万以上曾经也是我非常憧憬的,但等我达到之后,才发现也不过如此,因为你还会有更高的目标。

我的确去超市都是不用看价签的,主要是因为时间更宝贵,买完需要的东西赶紧走。

对于我这个还未结婚,在深圳打拼的女性来说,我来分享下我的生活体验。我一直有记账的习惯,所以我总是很喜欢检查我月消费跟年消费的模块在哪里。从分析消费习惯其实也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生活如何了。

居家物业

大概每个月房租、水电煤气管理费总共4500。因为住得舒服很重要,所以也就没有找便宜偏远的农民房,这样上下班时间太长,而且女生并不安全。

小区有花园,有时候可以在小区走走,物业也很尽职,外来人出入要么需要房子主人从电话中开门,要么需要登记才能进入。但这样算是比较大块的一笔支出了。

而且比较气氛的是,遇到过刚新搬进去才住了4个月的房子,房东就说卖掉了,让我提前搬走。这是我第一次迫切觉得应该自己买房,有属于自己的家,不然总是会担心政策变动,房东卖房之类的不确定事件。

学习进修

学习进修的费用主要是培训、软件付费、买书、买线上课程、参加线下社群活动等学费。这一部分是我目前第二大头支出,平均每月3000元,其实也是今年才这么厉害的。

因为今年开始做培训师,因此自己也参与多点同行的课程,除了向同行学习培训技能,也能结交同行人脉。因此我今年的进步也非常大,也是今年收入才番了几倍。

因此我觉得我的时间十分紧张。

食品酒水

这就是日常的早午晚饭,水果零食之类的。月均2000左右,其实以前月收入1万以下周末还会自己出去买菜煮饭,偶尔还能研究出新的菜式。

但是现在基本没有下厨了,因为觉得太麻烦了,光是准备食材加煮的时间,已经去掉大半天了,很可能一天周末时间就没了。

但是为了吃得健康,妈妈说外面的油特别不干净,平时上班吃快餐多,所以周末干脆叫外卖,吃沙拉,就是比较原汁原味的食材,虽然那些一份都要50元左右,但是毕竟吃的好。平时自己也买牛奶、水果,这方面花销也挺大的。

衣服饰品

这个我的需求不会特别大,也不追求大牌,月均1000左右。

休闲娱乐

这部分主要是朋友聚会、人情往来的一些费用,月均500左右。

医疗保健

因为公司有医保,似乎不怎么花钱,自费的部分也能商保报销。主要还有每月600左右的健身房费用。

行车交通

基本地铁,急的话会选用的士、滴滴,月均170。

家庭照顾

主要是给家里人一些生活费,买些礼物之类的,月均2000。

我用2万减去以上所有的费用,也才剩下6230理财了。最后总结来说,生活时间很紧凑,因为每月才剩6230并不够存钱理财,自己目前也处于事业发展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需要学习提升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

所以我基本会买一些扫地机器人、洗衣机、洗碗机来代替人工的时间,当然我也消费一些好的笔记本电脑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目前觉得非常迫切想学习如何理财,自我感觉自己的消费还不太健康。


悄悄请教大家,我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在深圳买房?欢迎留言你的高见!

你也想月入2万吗?想职场升值加薪吗?欢迎点击头像,关注我的头条【职场老学姐】

职场老学姐

一、月收入2万的人群体验

坤鹏论针对这个问题分别向不同的城市及不同的人群发放了问卷,月收入2万的人在不同城市的体验是不同的,幸福指数也各不相同,比如农村家庭月收入2万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况,幸福指数较高,除了身体上比较劳累,大部分人的压力小,过着比较安逸和富足的生活。在消费上农村人大多数还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如果在三四线城市,通常这个收入的人群都是自由灵活就业人员,有自己的小生意,收入不错,但是会有一些小压力,比如说近几年实体经济不如从前,能够感觉到些许危机感,不太敢消费。而一线城市的高级白领通常月收入也在2万以上,以北京部分收入超过2万元的调查人员为例,如果是地道的北京人,有住房,这类人群的幸福指数较高,几乎没有压力。而一些外地到北京发展的高收入人群表示压力比较大,主要压力来自于住房。五环以外的住房,虽然便宜,但每天来回上班花费在路上的时间需要4至5个小时,需要转好几次车,非常麻烦。如果想购买离单位近的住房,房价每平达到10万以上,对于月收入2万的人群望而生畏。

二、消费观念取决于收入水平吗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及学识文化不同,所以消费观念也不同,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消费人群。比如说一朋友家产千万,居住在三线小城市里,现在每年的收入也能达到五六十万,但是生活特别节俭,剩饭剩菜一定要吃光,连吃饺子剩点蒜酱也得留着下一次炒菜时放里。家里养着一辆八十多万买的进口丰田吉普,但却舍不得上路花油钱。由此可见,消费观念并不完全取决于收入水平,但跟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我曾有个叔叔辈的亲属,很多年也不与这些亲戚走动,人家背底下都说他过死门子。意思就是眼里没有亲戚、朋友,过死日子。几十年后,这个亲属过年的时候挨家串门时才说,当年他与媳妇都下岗,即使有看望这些亲属的心,但却拿不出串门子的礼品钱。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即使想不计较钱的得失也是不可能的。至于有钱了是否去超市不用看价签,估计题主只是举个例子而已,还是想知道消费观念是否取决于收入水平。那么很明确的告诉你,消费观念不完全取决于收入水平,但跟经济收入有一定的关系。


坤鹏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坐标在深圳。

作为屌丝的我,月入刚刚和超过这个数字,每个工作月税后到手两万多一点,上下有浮动。

即使月入两万,但我可以说刚刚好达到在深圳生存的基线而已。

另外本人除了工作,还兼职做其他,比如接私单,比如自由撰稿人,比如给担任培训班讲师。这些兼职多多少少给我带来一些收入,加起来每个月收入三万左右,这么辛苦的我,在深圳这个城市,我依然觉得生活很苦逼,同志依然需要努力。

估计不少人要喷我,月薪2w才算能生存?我tm在深圳挣3000块钱不也活得好好的?

诚然,深圳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就算有人是每月拿着800块钱也有活下去的办法。但是能够活下去就足够了吗?

在前两年公布的2015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上,深圳位居第十四

对了,这还是两年前的统计,时至2017,估计只有升没有降。

这样一个高消费水平的大城市,资源配置好,工作机会多,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年轻人怀揣梦想,来深圳奋斗。我想,仅仅活下去绝对不是他们的目标。

那么生存下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基本上可以用人生三阶段来衡量:

第一,成家立业

第二,赡养父母

第三,培育孩子

以30岁为标准,从这时到退休大概有30年要奋斗

我们采用倒推的方法,算算这30年内到底要花多少钱。

1、房子是一座大山

在深圳,如果你有父母准备好的房子,恭喜你!你已经比别人少奋斗100年了。

如果没有,这是深圳各区的房价,你们感受下↓

按最低坪山新区的2W一平,50平的房子也要100多W,加上中介费,税费,装修费,凑个整,130W。

也有不少人说,干嘛一定要买房?我租房也很滋润啊。没问题。我们算算租房的成本。深圳一个三口之家的房租至少也要3000,租房30年,就算房租不涨也要100W,这钱等于全给了包租婆,自己什么也没得着。这么算下来,你觉得买房合适还是租房合适?别老说什么人家美国人都不买房,老美不光买房,人家还买学区房呢。(当然,纯从享受生活的角度,我是支持租房的,想住哪里住哪里,好地段,好小区随便选,确实非常爽!)

只是最终还是得有套房吧,为了结婚,为了下一代。“家”永远是中国人传统里渴望的。


2、车子

深圳的公交地铁基本属于挤死人不偿命,有句话说得好,宁愿堵在路上,也不愿意挤在地铁里。所以买辆车还是相当有必要的,一辆各方面差不多的车子大概15W,然后你将遇到下列情况↓

费用就按每个月2000吧,(我常常珠三角到处出差),从30岁起到60岁就是2000×12×30=72W,再加上30年内,每10年换一次车,15W×3=45W,就是117W。


3、结婚

戒指,买个40分的1W元。婚宴,差不多的也要10W起。

婚后不能就没了夫妻生活呀,约会还是必要的嘛,按俩人一星期约会一次,吃个饭200,看场电影100,结婚头三年下来,也要4W。

虽说能收份子钱,但是别人结婚你也要掏啊,就按打平。

于是在孩子出生之前,这些开销在15W。


4、孩子:前世的债主子

又一个消费大头来了,之前有统计说,在深圳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需要216W↓

这肯定是土豪的算法了,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深圳养孩子真的是笔大开销,我们实打实的算一下:

养孩子粗略统计,大概经历下面6个阶段↓

怀孕时期:产检及生产,5000元

月子时期:请个月嫂,一个月8000元

孩子学前时期:尿布+奶粉+玩具,一个月大概2000元,两年差不多5W

学前教育:早教班一节课200,按一周一节,两年下来差不多2W

幼儿园:一个月大概2000元(当然还有更贵的),除去寒暑假,四年需要8W

小学至高中:包括学费加上吃穿用按一年2W,12年下来就是24W

大学: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大概3W,大学四年就是12W

养一个孩子到他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成本大约是52W左右。

看了这个算法,估计不少深圳的父母还要大呼便宜呢!实际开销远比这要多,各种补习班,择校费,今天有个夏令营,明天有个集训营。送出国留学的更别说了,一年花销至少十几,二十万。

我可以说,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大。



5、孝顺父母

父母养育我们数十年,有能力了当然要回报父母。

普通家庭一个月各给双方父母1000左右,一年就是差不多2.5W。

过年需要给父母、亲戚发红包买礼物,一家就按1W,一年是2W。

没事需要给双方爸妈买点营养品呀,带老人去旅游呀,还有其他的物件什么的,一年也按2W。

赡养父母30年,算下来差不多195W。



6、生活日常开销

柴米油盐酱醋茶

水费

电费

话费

网费

医药费

聚个会

请个客

旅个游

还有其他杂七杂八,购物什么的我们就不说了……

这些平摊下来,就按一年5W,30年就是150W。



(以广州和深圳比较)


7、最重要

存款啊喂!不存款有突发情况怎么办?总要为以后考虑吧!

按俩人每人每月存1000块,1000×2×12×30=48W


8、总结

综上所述:130+15+117+52+195+150=659W

平均一个月(按30年)需要差不多18000,将近20000。

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至少要挣将近20000才能维持基本的开支。



你问我月入两万有什么体验,只能说酸甜苦辣咸不同滋味,但在深圳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只要肯努力,总有希望。

还有去超市不用看价格了?我不会,我会比较,那个实惠那个买,平时衣服鞋子什么的能网上淘就网上淘,价格维持在五百以内的消费水平。

不管怎么样,理想依然很丰满,生活依然很骨感,屌丝逆袭靠努力,没有其他路径。

与各位共勉。祝大家2017飞黄腾达,更上一层楼。


盛长安

我40周岁,在天津的报社工作,说实话月收入还从未达到2万以上,但看到这个问题很受关注,也想凑热闹回答一下。

我每年税后收入大概十五六万,在天津的单位里也算中等偏上水平。老婆每年税后收入10万左右。前几年才买了一套60多平米的两室一厅,三口之家够住就行。房价涨得这么厉害,再买肯定是买不起了。平时生活花销并不刻意节省,除了吃穿用,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一年两三万,养车每月1000多,不想做饭就去饭馆,也不买名牌,一年下来还能存几万块钱。

去年单位效益不好,年终奖少了很多,往年年底都能拿到五六万年终奖(税后)。今天还跟老婆聊起收入话题,我开玩笑说从去年开始我的收入就不如你啦,感觉在家里地位明显下降啊。上小学的儿子插话说,我以后上班了收入肯定会比我老婆高,呵呵。

虽然我的收入近十年都徘徊不前,但我很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工作。也曾有朋友介绍过其他企业的高薪职位,但我并不打算跳槽,因为目前的工作还算稳定,压力也不大。高薪总是和高能力、高压力、高风险相对应的,以我现在的状态和心态,还没被逼到去挑战更高收入的份上,能保障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就行啦。

但是我认为,人在职场一定要有危机感和敬畏心,做生意也一样。生活中充满了变化,现在月入2万以上,并不代表一直可以维持这个水平。因此,要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不断增值。如果面对任何变化,都能保证随时获得高收入的能力,才会真正让自己不为预期收入而担心。

我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在报社努力打拼13年,从门外汉变成了专业的资深媒体人。如果想跳槽,短时间内找到年薪四五十万的工作并不难。更重要的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今后的状态能越来越好。

我也认识几个身价不菲的朋友,他们虽然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对待工作或事业同样认真、执着,有时压力也不小,说明有钱也未必总快乐。我虽然和他们相比,收入差距可谓巨大,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反而常常因为能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增加价值,而得到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你开豪车、住豪宅是你的生活,我也能过我平淡滋润的小日子,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大家才会成为朋友,否则免谈。

最后,我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或收入高低,总要努力多做一些正能量、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亲情、友情、获得感、幸福感、存在感等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不是能用收入来简单衡量的。

祝大家的收入都越来越高,生活都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