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的經濟結構分別是什麼?

相片故事

說一說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的產業結構吧。2017年,上海、北京和深圳,以及廣州市中國經濟總量最高的四個城市,GDP分別是30133億元、28000億元、22438億元和21503億元。四大城市經濟總量合計10.2萬億元,佔全國比重12.34%。



上海,2017年GDP30133億元,同比增長6.9%——和全國增速相同。

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9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521.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783.47億元。三大產業比重比例是0.33:31.60:68.07。上海第三產業比重68%,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在工業領域,上海六大產業工業總產值23405億元,其中汽車製造業增長19.1%。

北京,2017年28000億元,增速6.7%,位於四城之末。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0.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310.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569.4億元。三大產業比例分別是0.43:18.96:80.63。

深圳,2017年GDP2243838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位於四城之首,比全國高1.9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18.5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266.8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153.02億元。三大產業比例是0.08:41.30:58.62。


廣州,2017年GDP21503億元,同比增長7%。第一產業增加值233.4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015.2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254.37億元。三大產業比例是1.09:27.97:70.95。

從第二產業比重看,深圳最強,上海次之,廣州第三,北京最末。這個和我們切實的感受是一致的。深圳是中國重要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地,電子科技、新能源等產業全國領先,工業增加值比重很高。而上海作為我國傳統的製造業工業基地,汽車、鋼鐵、造船等產業發達。從第二產業增加值絕對值看,上海最高,深圳次之,廣州和北京分別是第三和第四。從增長速度看,深圳的工業增加值將很快超過上海。

從第三產業比重看,北京最高,廣州次之,上海第三,深圳最低。

從產業結構來看,深圳和上海經濟增長更依賴於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北京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三產業,廣州亦是如此。


紅谷新視界

這個,經濟結構犯不上,文科生談談直觀印象

帝都:高度集中的行政權力下圍繞著一大票央企國企,不是國資背景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特點:機構冗大,效率低下,服務態度和意識不如南邊,權味高於錢味。

魔都:外資登陸中國的橋頭堡,多年殖民地生涯讓居民個人意識和權利觀念更強烈,最好的去處無非是陸家嘴一眾外資銀行和企業。

特點:開埠早,對外經濟意識強,服務態度好,倡導成熟的管理體系,精緻的工商業者天堂。

妖都:改革開放發源地,最活躍的民營經濟地區。居民多以開廠經營店鋪為生,勤勞踏實。

特點:低調務實,悶聲發大財的很多,實用主義小生產者。

最後,很多人跟我說北京的互聯網經濟比南方強多了。我想了下,嗯,主要是錢多,投資人多,自然成功概率要大一些。

想想咱們國家所謂的互聯網企業,有幾個真正的科技企業?沒技術含量的好嗎?就是利用個人口流量罷了,比如滴滴,比如大眾點評…沒門檻,誰都能做,所以競爭一直很大。

這樣想來,咱們國家的經濟,還真是,挺危險的


球型博美姐

上海基本上是工業時代的企業,造船造車造飛機和外資製造業。看似是製造業,其實主要員工是搞後臺支持的,所以南京西路寫字樓70%都是女性也就不稀奇了。(並不需要開疆拓土,只需要維持運營。)

北京深圳杭州就“屌絲”多了,各種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男青年遍地都是。這其中北京的產業結構又是尤其高大上……基本都在做決策和研發。

在這個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比外企經理工資高得多的年代,上海應該感到一絲危機感。看似高大上的城市,其實有決策權的企業比例非常非常低。大多是什麼外企運營中心,聽著賊高級,“亞太總部”!外企做過的都知道有多呵呵……大部分外企的高技術含量和高回報的崗位,放印度都不放在中國。


西崗李宗盛

北京: 科技、金融、文創、地產。

上海: 金融、物流、化工、汽車。

深圳: 科技、金融、物流、文創。

廣州: 化工、批發、日系車、房地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