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为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

再看三国之为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总能出现形形色色的能人志士,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管仲、白起、孙膑、伍子胥、张仪、苏秦。隋唐时期的魏征、徐茂公、薛仁贵、郭子仪、袁天罡、李靖、房玄龄、长孙无忌、狄仁杰。明朝也涌现出过如徐达、刘伯温、胡大海、李善长、常遇春、解缙等高人。宋朝也有岳飞、狄青、包拯、庞吉、苏轼、司马光、杨继业、呼延庆。还别忘了汉朝时期的张良、陈平、韩信、萧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不论是翻史书还是看演义,中国人依然是最愿意拿三国时期的名臣勇将来说事儿。

那么第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三国时期的人才质量真的完爆其他朝代?还是单单只是艺术夸大?说到这里,关于前者我们可以和历史其他时期的人物进行一次对比就可以得知。

其实从人才的贡献来看,对文化推进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其实还得属东周。学究派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庄子、墨子对学问的研究成果绝对是空前的。而且善于变法创新的人才也有商鞅、伍子胥、管仲等高人,可谓是推进历史性的创新。但是三国时期前期群雄逐鹿共计三十一年(189年~220年)、三足鼎立共计60年(220年~280年)、也有说法是四十三年(220年~263年,蜀国灭亡且司马炎登基),而春秋战国时期则达到了五百四十九年(前770年~前221年)。而且两个时期所处的环境也大不相同。所以单一的从历史推进贡献点来判定春秋战国的人才质量远远高于三国时期是不公平的。

三国时期有他的历史特殊性的原因也在于当时东汉末年汉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百姓因为灾祸或者瘟疫且战争不断,人口数量极具下滑,在三足鼎立时期,全国户口仅仅一百三十余万户、人口约2300万人(魏蜀吴总和)。而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数量最高时达到了3000万人。其他朝代西汉鼎盛时期达到了6000万人。经过隋唐的战乱初唐时期也达到了2500万人。盛唐更是达到了9000万人。后虽有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等连年战争,但是到了宋太祖初期,人口同样超过3000万。之后北宋在最鼎盛时期人口首次实现过亿。明朝时期最鼎盛时期达到了2亿。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相对短而且人口十分凋零的时期。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对于人才的定义也同样会发生变化。

再看三国之为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

其实自古以来,关于身材也有着其等级属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才俊、俊杰、俊逸、那么关于人才的定义古人是这么总结的:最低的又略带讽刺称谓为庸才,稍稍高于一般人又具德的为中庸,百里挑一的为俊、千里挑一的为杰、万里挑一的为贤、十万里挑一的为圣。

所以结合当时东汉末年人口极具下降的指数,三国时期还能涌现出诸如十三岁拜水师都督的周瑜、当时鬼才的郭嘉、毒士贾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天下无双的吕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有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可谓史学家也对他们青睐有加而且能力被后世肯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看他们的对手或者队友,诸如荀彧、荀攸、陆逊、吕蒙、程昱、徐庶、庞统、张飞、典韦、许褚、田丰、沮授、张辽、鲁肃,同样和他们以同等级别的身份活跃在同一个历史舞台上。

但是三国演义又是否又被艺术夸大的成分呢?其实有,而且成分很足。虽然三国演义是到了明朝时期才编纂完成的,但是不论民间流传故事还是戏曲都早就开始流传。人们更多的也是只能间接的从故事中来了解评断三国的人物。比如关羽在虎牢关正史中关羽并并没有温酒斩华雄,而且正相反关羽是被华雄打败了、而后孙坚击败了华雄。

但是虽然三国时期人才质量有被艺术夸大的成分,但是对于其人才辈出这个主题同样影响不大。因为在当时来讲,生存的条件十分的恶劣,如果想要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立足也是需要比盛世时候付出多很多的努力才可以,整个时期少年成名的人才也不在少数比如郭嘉、周瑜、夏侯惇、姜维、钟会、曹彰、曹植、陆逊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知名人物。而且前期群雄逐鹿时期各家主公也是挖空心思去深度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比如注明的三顾茅庐同时还有曹操赤脚迎许攸等都说明了对人才的重视各家主公都纷纷的放低姿态。

再看三国之为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

除了武将的骁勇善战,谋略在三国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作用同样堪称历史之最,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谋略方面的闪光点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围魏救赵”、“直捣黄龙”等。但是在三国时期短短的九十多年时间诸如“声东击西”、“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水淹七军”更是精彩绝伦。这比同样是以正史为背景再结合演义题材的《隋唐演义》、《明英烈》、《楚汉争雄》要精彩的多。

所以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看来说的真的没错,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共同驰骋在同一个舞台,有悲有喜的故事,也有令人惋惜的英雄逐个殒落。更给我们的今天留下了这么多可以去探讨、研究、学习的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