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作为省会,应该如何培养向心力?

神风之主~罗

合肥作为省会,应该如何培养向心力?安徽城史来回答。


合肥对于安徽全省的向心力还不是很强,主要辐射地区也仅限于皖北和江淮的部分地区,皖南受南京向心力大。相对于成都辐射全省、武汉辐射全省,还是挺尴尬的。

首先,合肥自己本身的实力就不强,作为省会也就一代人的时间,经济最初也是很差,最初不敌芜湖、安庆,零几年才得以超过,所以一直被两座城市诟病,发展迅速也是最近十年内,自然向心力不强。

和其他辐射全省的省会城市不一样,武汉、成都可是一直在全省经济第一,且已经辐射全省多年,自然对于全省的向心力就会变大。

换种方法思考合肥省会向心力!

但是你换种想法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省会向心力足够强,说明这个省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城市。例如;四川,成都经济总量早就跨万亿了,第二名居然才1000多亿,经济差距令人咂舌,发展就不用说了。安徽需要的是全省均衡发展,所以培育多核心中心城市才是正确的方法。

安徽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合肥!

安徽作为一个南北狭长、地理因素复杂的省份,一个中心城市肯定是不够的。皖中丘陵地带有合肥;皖北全军覆没;皖南虽然有芜湖,但是辐射范围还是有限。所以安徽地区应该培育强大的区域中心城市。

如皖北(蚌埠、阜阳);皖南(芜湖、安庆)。多扶持这些城市发展,让他们发展壮大,辐射周围地区,才能让全省发展更好,不然省会富死、其他穷死,安徽永远不富。

合肥提高向心力的方法就是先提升自己的经济,有经济才有话语权;联通全省高铁、高速(现在全省交通太不方便了);多引进全省人才留在合肥等······才能真正的提升合肥的全省向心力。


读者对合肥向心力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其他读者交流沟通。

安徽城史,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安徽城市的前世今生,更多精彩,关注安徽城史。


安徽城史

合肥当前对于安徽的拉动肯定是不足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管合肥的民众高不高兴,这都是事实。

说实话,当下对于多数的安徽人来说,除了上大学可能要去合肥之外,就是周边的部分地区坐高铁必须去合肥,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省考必须去合肥。

除此之外,合肥对于其他的地级市,影响不是特别大。特别是沿江和江南的地区,多数年轻人出去工作都不会考虑合肥,没有地域攻击的意思,这是事实。合肥的外来人,多半是皖北的。这也并非皖北人民热爱合肥,因为周围没有更好的去处了。合肥目前所有的实力不管是真的有实力还是吹出来的实力,目前都只是对于合肥市有存在感。

作为一省的省会,安徽几十年来重点发展的最大城市,各种大工程大项目迁往合肥,三分巢湖增加体量,建设地铁提升城市形象,引江济淮加入长三角。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这个霸都越来越霸气。

但是霸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吸引全安徽的暴发户去合肥买房子,拉动合肥的房价,然后GDP数字很好看?还是追上了南京,武汉,证明自己才是安徽真正的省会,南京的“徽京”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立足当下,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合肥以及安徽的各种产业,提升整个安徽的经济实力?

显然,当下的安徽和合肥都要冷静的看待这些。不要天天抱怨安徽其他地方的民众不支持,不团结。老百姓都是活在当下,看重的也是当下。当下其他地方特别是皖西和皖北发展的不太好,皖南看上去旅游发展的还可以,人均产值还行,但是和同样多山的浙江相比,皖南毫无优越感。整个安徽目前也就合肥,芜湖,马鞍山个别地区看上去还可以,除此之外都最多是人均数字好看而已。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民众有抱怨,向心力不强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提升合肥的向心力?


首先,米字型的高铁网可以建设,但是各地的交通更要发展。

合肥的铁路修的再好,也就是你一个城市的交通,安徽众多的地级市,县城高铁,高速都修的不好。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合肥大力发展交通的时代里,一定要重视兄弟城市的交通建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县域交通建设。家乡的交通发展好了,县城到市区,到合肥的交通都方便了,各个地级市有向心力了,整个安徽也就有向心力了,大量的人口也不用年复一年的跑到外地去打工了。

其次,重点发展合肥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没大毛病,但是地方的经济必须更加重视。

目前合肥的GDP数字已经超过芜湖近4000亿了,不要天天扯什么其他的内陆省份首位度更高,人家首位度高是你首位度也高的理由吗?内陆其他的省份多数省会都是明清时期就是省会了,几百年来都是省会,首位度高很正常。成都首位度高,成都古代就是扬一益二。武汉首位度高,武汉明清以来就是九省通衢,发达的地区。合肥首位度是没他们高,不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厚道,因为合肥建国时在安徽省经济排不到前四,40多年的时间才超过芜湖、安庆,又花了30年时间甩开了芜湖,很有自豪感吗?

不要贪慕虚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放眼望去,目前的中国,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区,就越是平衡发展,越是落后的省区,就越是追求什么所谓的做大做强。要和好的学,不要向落后看齐。发展兄弟城市的经济,刻不容缓!

最后,合肥加入了长三角,就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视长江,重视淮河。

引江济淮,是一个加强合肥水运的大工程,也是一个有效强化江淮联系的大工程,这个工程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是合肥,没毛病,但是必须要好好的利用好这个工程,加大淮河流域的开发,长江黄金水道的利用。这么好的一个资源,如果都不好好利用,简直是对不起上天的恩赐。

作为一个安徽人,多余的话不想说,地域攻击也不想讲,希望合肥立足当下,好好谋划,做大自己的同时,也要时刻想着拉动兄弟城市的发展,只有如此,安徽才有向心力,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耗尽繁华

向心力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除了自己本身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带动周边兄弟城市的发展,比如今年我们会建立与六安之间的城际轨道,缩短与六安两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两地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次,与其他兄弟城市之间,加强互助合作;提升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实力;

其次,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更多的起到带头榜样的作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市的精神面貌和城市形象;

科技是合肥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合肥开设分校等开始,一大批的高校先后入驻合肥;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合肥的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科技的整体实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确立,表明了合肥已经走在全国科技的前端,未来合肥的将打造自己的国际性科技之城;

高铁南站,合肥新西站,空港建设,合肥轨道交通建设等等,合肥打造现代化交通枢纽,带动合肥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交通枢纽的确定无疑会成为合肥市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带动经济及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

未来,合肥不仅发展自己,也需要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提升安徽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活力。


合肥生活通

合肥是安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创新中心。高等教育的优势,吸纳了全省的资金,千家万户为供子女读书,在合肥花了多少钱?安家还要多少钱?就业既拉动了消费,又提高了劳动力的水平。另外,合肥扩张后,土地财政高居全国第二。其三,借助科大的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向心力够强大了。


抑扬8

合肥应该更加积极的走出去,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高新产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把以该科技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做大做强。经济基础起来了,人才自然源源不断。这就是筑巢引凤。你若家里一贫如洗,哪有什么向心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