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后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应对晚年的养老问题?

西阳悲歌

50后,现在已经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了。

养儿防老的时候已经过时了,现在已经到了「养儿防啃老」的时代。



独生子女父母和多儿女父母面临养老问题的不同点在于:一个孩子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比较大,身为父母更想着帮衬唯一的孩子,而多个孩子,想每个都照顾到,也是有心无力。

总结一下就是,独生子女父母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去安排老年生活。

有这么几种形式可供参考:



  • 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去独生子工作城市居住。把自己房子卖了可以再买一个小房子,和孩子离的近一点,或者给孩子置换一个更大的房子,当然前者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更好一点。这样在身体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带第三代,很不错。
  • 老两口自己居住,偶尔出去旅游,偶尔去看望孩子。这种情况很多,现在总是提倡孩子常回家看看,但是现实情况却相反,逢年过节都是老人去看孩子。所以老两口自己居住,相互照应,如果一人先离世,再请一个保姆即可。


  • 如果可以接受去养老院,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很多人是不接受去养老院,具体原因在此不再阐述了。但是,如果两个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根本没必要去养老院。

    自己考虑养老生活,是一种趋势。靠谁都不如靠自己,靠孩子,孩子一堆事;靠国家,国家不能负责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自己去安排养老生活,做好经济预算,很好。


养老那些事

我是1956年出生的人,我也是独生子女家长,我现在退休了,可是老伴走了,儿子又在外地工作,有孙女了。

一个人住在一个空房子里,现在还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进入真正的老人,看到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我真的感到很害怕,特别是看到那些痴呆的老人,老眼昏花的老人,又在街上的门槛上,就在那个老树下,在太阳照射下,昏昏沉沉的,似睡非睡状态真害怕了。

怎样才能度过自己最后一段路程呢?一,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玩就玩,不要去想那么多,过一天是一天,过了今天是明天,过了明天是后天,过了后天是大后天,过一天就快乐一天,过好今天,不要去想明天,不要去想昨天,二,放开心态,有钱赶紧花,花钱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老年人的钱应该存一点,其余的都去花,我儿子就是这样说的,花了钱才是你的,你花钱就是我的孝心,我没有钱了,儿子就寄给我,所以我出去时候,有飞机就不坐火车,有火车就不坐汽车,有汽车就不坐自行车,自己享受人生。

三,不要干涉儿孙的事情,不要太操心儿孙的事情,不要太担心儿孙的事情,趁自己走的动的时候,多出去看看,去看看祖国的山水,去看看祖国的风景。

四,如果有缘份找一个老伴,两人相依为命走完最后的路程,。如果没有缘分就攒两个钱,自己一个人过。在不能动的情况下,找一个保姆,如果病重,不过度医疗,最好是去安乐,坚决支持安乐。


劉金子

说几个五零后老了的真实故事吧:



一、5000元钱和一张纸条

有一天,我在某著名景区溜达,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张长凳。

走近一看,原来长凳上躺着一个人,死了!警察正在验尸。

原来,是一个老汉死在景区的长凳上。

警察验尸的结果是服毒自杀,老汉身上除了5000元钱还有一张纸条,再没有别的东西了。

纸条上写着:我今年61岁,该死了。我只有5000元钱,别问我是谁,麻烦好心人把我送去烧了吧!

二、丁阿姨的养老梦

丁阿姨也是知青,下农村时因为成分不好,总也难回城。为了回城,嫁给了一个可以把她办回城的人。

回城后她就把老公公的房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

后来她发现丈夫有些毛病,于是就有了相好的。此事被丈夫发现后,跟相好一拍两散,丈夫也从此喝酒打牌,彻夜不归。

好在独生儿子生了二胎,丁阿姨全力以赴照顾孙子。指望着将来儿子孙子给她养老。

谁知媳妇不买账,不让她过夜,她只能在儿子家做钟点工。

媳妇认为婆婆不是个好人,那些不检点的事,令媳妇不耻。虽然房子过户给孙子了,但那本来就是他爷爷的财产。

丁阿姨现在逢人便诉苦,诉说儿子媳妇不孝顺。

丁阿姨的养老梦能实现吗?



三、王大爷这老再怎么养?

王大爷,年轻时候也混的风生水起,把独生女儿送去美国读书,嫁给了美国人。

王大爷退休不久,老伴儿去世了,女儿把他接到美国,住了一些日子实在受不了,又回来了。

王大爷中风后又得了一场怪病,大小便失禁了。请什么保姆都伺候不了。

女儿飞回来,把他送进了最贵的养老院。

现在,王大爷开始精神模糊不认识人了,只有女儿打来越洋电话,他才有意识。平时一睡一整天,即使起床了,也是一个人一坐一整天一句话没有。

王大爷这个老再怎么养?这样的老你愿意养吗?

这几个故事听起来怪怪的,好像比较特别,其实五零后这一代人就是比较特别的。



五零后更多的情况恐怕是,自以为经历了很多,最后又一无所有,死都死不起。怎么养老?

五零后是真的老了,不要牢骚,不要沮丧。

建议大家及时调整心态:肆意地活着,悄然地离去!

希望国家还是出台安乐死的法规比较好!


呆呆熊沙龙

说一件真事


看了上面朋友的文章,我不仅想到前几年襄阳鱼梁洲的一件毛骨悚然的事情。


一对夫妻,都还不到50,老家是农村的。进城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有了孩子,买了房子,孩子也上了大学。


本来应该风顺帆起,三口之家幸福的生活。可是,女方在前一些年为做生意挣钱饥一顿饱一顿,身体出现了问题,不到50就因病去世。



男方在妻子去世以后,陷入悲痛之中。不久,男方也病了,肝硬化。不知道那一天。在武汉上学的儿子给父亲打电话,父亲没有接。儿子想到父亲忙,也没有在意。大概到了暑假,儿子回来了。打开门一看。一具白骨躺在沙发上。白骨的裤子乱了,红毛衣穿在白骨上身。


儿子吓的拼命的撕叫。后经过公安局鉴定,非他杀,是病亡。


说到这里,我劝一下单身老人,如果有条件,最好再婚。因为需要相互照顾。其它细节,我就不说了。


岘山石头


大提琴心声

不只是五零后还有六零后吧,甚至还有部分七零后。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已是一个社会化问题。昨天刚回答过一个关于老年人得问题,“如果你老了最害怕什么”,可能好多独生子女父母也会害怕和担心自己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吧,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是养而防老,老人老了由子女照顾似乎天经地义,而现实是独生子女家庭就一个孩子,而且他们除了工作还要养育自己得孩子,再照顾四个老人,即使再分身有术也很难做得到吧,这是个社会化的问题,也是五零后、六零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六十岁到七十岁身体比较好,自己照顾自己就可以了, 过了七十岁,身体没病没灾的,生活还能自理,这是自己的福分,不要再逞强,不要再去管这管那,管儿管女,自私一点,好好照顾自己,把自己的健康状态尽量保持的长一点。不拖累子女就是最大的安慰。到了八十岁有的人甚至不到八十岁, 身体多病多灾的季节到了,需要有人来照顾啦,但现实是子女们根本就照顾不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根据自己的情况或是进养老院,或是用人居家养老,量力而行吧。

世间万物皆有荣枯,生命总会走到尽头,还是好好把握当下,有个好身体才是最大的财富。


香融庭院春晓时

“养老”一直都是社会的一个难题。

在过去养儿防老的年代,即便很多老人儿孙满堂,也过得不是很幸福。兄弟姐妹多了,就会不自觉地去比较,总是害怕自己吃亏了;甚至会觉得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偏心了,所以在赡养老人的时候,被偏心的那个子女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久而久之,那个曾经想着养儿防老的老人也就渐渐地被子女所“抛弃”。

而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在子女身上,以至于很多时候会让子女没有学会分享与分担的能力。乃至晚年,子女依然习惯了索取,或者没有能力去分担。

所以,其实无论是独生子女父母,还是任何其他老人,都应该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为自己留条退路,买好养老保险,留下养老物资,等老年真正到来的时候,不至于惶恐,不至于溃败,给子女和自己都留足私人空间。

但对于那些无力照顾好自己的老人,还是需要和子女共同协商,以期一个幸福的晚年。


老年网校

其实“养儿防老”这个概念早就要改改了。

以前说养儿防老,是因为以前的老人很多没有收入。特别是在农村,人老了,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之后,他们就没有了生存来源,,他们需要依靠儿子来养他们的老。那样的养老,一般都是几个儿子,一年给老人提供几担米,再稍微给点零花钱。毕竟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能做到这样就不错了。

现在的老人,基本上都有退休金,生活费靠自己,有能力还拼命支持儿女。我认识一位大姐,快七十了,是典型的50后,天天在外面奔忙,精神状态比我还好。最近正在跟人筹划合伙办学校,还拉我去上班,我是真正佩服她。

所以,人在尚能自理的时候,别过多地去想养老事,等真正不能动的时候,儿女没有时间,也就是去养老院度过最后的时光吧。


苏小妮

应对晚年养老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照顾好自己!独生子女绝大多数能够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不会给父母添麻烦,所以独生子女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的孩子去南方二十多年,我们当父母的从来不要求孩子逢年过节一定回家而是鼓励孩子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让孩子在工作学生活上分散时间和精力,孩子日子过得好就对父母的最大孝顺,父母保持自己的良好状态就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


老老宋6

谢!我是六零后~一个独生女儿的老妈,我对日渐老去的晚年有了非常不安的紧迫感。现在是夫妻都健在~再过二十年一旦剩一个人独立生活该如何面对所有生活琐事?和女儿远隔万里与永别没什么区别,不敢想~在人生最后一站的无助时刻该指望谁能帮助自己?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健身、调剂营养~尽可能的保持身体健康,只要生活能够自理还好办~就怕突发疾病。方方面面的想~咱们这代人活的太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