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後獨生子女父母如何應對晚年的養老問題?

西陽悲歌

50後,現在已經開始享受退休生活了。

養兒防老的時候已經過時了,現在已經到了「養兒防啃老」的時代。



獨生子女父母和多兒女父母面臨養老問題的不同點在於:一個孩子所承受的壓力相對比較大,身為父母更想著幫襯唯一的孩子,而多個孩子,想每個都照顧到,也是有心無力。

總結一下就是,獨生子女父母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去安排老年生活。

有這麼幾種形式可供參考:



  • 把自己的房子賣了,去獨生子工作城市居住。把自己房子賣了可以再買一個小房子,和孩子離的近一點,或者給孩子置換一個更大的房子,當然前者有一個獨立的空間更好一點。這樣在身體好的情況下,還可以幫帶第三代,很不錯。
  • 老兩口自己居住,偶爾出去旅遊,偶爾去看望孩子。這種情況很多,現在總是提倡孩子常回家看看,但是現實情況卻相反,逢年過節都是老人去看孩子。所以老兩口自己居住,相互照應,如果一人先離世,再請一個保姆即可。


  • 如果可以接受去養老院,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很多人是不接受去養老院,具體原因在此不再闡述了。但是,如果兩個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根本沒必要去養老院。

    自己考慮養老生活,是一種趨勢。靠誰都不如靠自己,靠孩子,孩子一堆事;靠國家,國家不能負責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自己去安排養老生活,做好經濟預算,很好。


養老那些事

我是1956年出生的人,我也是獨生子女家長,我現在退休了,可是老伴走了,兒子又在外地工作,有孫女了。

一個人住在一個空房子裡,現在還是一個年輕的老人,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進入真正的老人,看到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我真的感到很害怕,特別是看到那些痴呆的老人,老眼昏花的老人,又在街上的門檻上,就在那個老樹下,在太陽照射下,昏昏沉沉的,似睡非睡狀態真害怕了。

怎樣才能度過自己最後一段路程呢?一,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該玩就玩,不要去想那麼多,過一天是一天,過了今天是明天,過了明天是後天,過了後天是大後天,過一天就快樂一天,過好今天,不要去想明天,不要去想昨天,二,放開心態,有錢趕緊花,花錢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老年人的錢應該存一點,其餘的都去花,我兒子就是這樣說的,花了錢才是你的,你花錢就是我的孝心,我沒有錢了,兒子就寄給我,所以我出去時候,有飛機就不坐火車,有火車就不坐汽車,有汽車就不坐自行車,自己享受人生。

三,不要干涉兒孫的事情,不要太操心兒孫的事情,不要太擔心兒孫的事情,趁自己走的動的時候,多出去看看,去看看祖國的山水,去看看祖國的風景。

四,如果有緣份找一個老伴,兩人相依為命走完最後的路程,。如果沒有緣分就攢兩個錢,自己一個人過。在不能動的情況下,找一個保姆,如果病重,不過度醫療,最好是去安樂,堅決支持安樂。


劉金子

說幾個五零後老了的真實故事吧:



一、5000元錢和一張紙條

有一天,我在某著名景區溜達,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張長凳。

走近一看,原來長凳上躺著一個人,死了!警察正在驗屍。

原來,是一個老漢死在景區的長凳上。

警察驗屍的結果是服毒自殺,老漢身上除了5000元錢還有一張紙條,再沒有別的東西了。

紙條上寫著:我今年61歲,該死了。我只有5000元錢,別問我是誰,麻煩好心人把我送去燒了吧!

二、丁阿姨的養老夢

丁阿姨也是知青,下農村時因為成分不好,總也難回城。為了回城,嫁給了一個可以把她辦回城的人。

回城後她就把老公公的房子過戶到自己的名下。

後來她發現丈夫有些毛病,於是就有了相好的。此事被丈夫發現後,跟相好一拍兩散,丈夫也從此喝酒打牌,徹夜不歸。

好在獨生兒子生了二胎,丁阿姨全力以赴照顧孫子。指望著將來兒子孫子給她養老。

誰知媳婦不買賬,不讓她過夜,她只能在兒子家做鐘點工。

媳婦認為婆婆不是個好人,那些不檢點的事,令媳婦不恥。雖然房子過戶給孫子了,但那本來就是他爺爺的財產。

丁阿姨現在逢人便訴苦,訴說兒子媳婦不孝順。

丁阿姨的養老夢能實現嗎?



三、王大爺這老再怎麼養?

王大爺,年輕時候也混的風生水起,把獨生女兒送去美國讀書,嫁給了美國人。

王大爺退休不久,老伴兒去世了,女兒把他接到美國,住了一些日子實在受不了,又回來了。

王大爺中風後又得了一場怪病,大小便失禁了。請什麼保姆都伺候不了。

女兒飛回來,把他送進了最貴的養老院。

現在,王大爺開始精神模糊不認識人了,只有女兒打來越洋電話,他才有意識。平時一睡一整天,即使起床了,也是一個人一坐一整天一句話沒有。

王大爺這個老再怎麼養?這樣的老你願意養嗎?

這幾個故事聽起來怪怪的,好像比較特別,其實五零後這一代人就是比較特別的。



五零後更多的情況恐怕是,自以為經歷了很多,最後又一無所有,死都死不起。怎麼養老?

五零後是真的老了,不要牢騷,不要沮喪。

建議大家及時調整心態:肆意地活著,悄然地離去!

希望國家還是出臺安樂死的法規比較好!


呆呆熊沙龍

說一件真事


看了上面朋友的文章,我不僅想到前幾年襄陽魚梁洲的一件毛骨悚然的事情。


一對夫妻,都還不到50,老家是農村的。進城以後,經過二十多年的拼搏,有了孩子,買了房子,孩子也上了大學。


本來應該風順帆起,三口之家幸福的生活。可是,女方在前一些年為做生意掙錢飢一頓飽一頓,身體出現了問題,不到50就因病去世。



男方在妻子去世以後,陷入悲痛之中。不久,男方也病了,肝硬化。不知道那一天。在武漢上學的兒子給父親打電話,父親沒有接。兒子想到父親忙,也沒有在意。大概到了暑假,兒子回來了。打開門一看。一具白骨躺在沙發上。白骨的褲子亂了,紅毛衣穿在白骨上身。


兒子嚇的拼命的撕叫。後經過公安局鑑定,非他殺,是病亡。


說到這裡,我勸一下單身老人,如果有條件,最好再婚。因為需要相互照顧。其它細節,我就不說了。


峴山石頭


大提琴心聲

不只是五零後還有六零後吧,甚至還有部分七零後。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已是一個社會化問題。昨天剛回答過一個關於老年人得問題,“如果你老了最害怕什麼”,可能好多獨生子女父母也會害怕和擔心自己老無所養、老無所依吧,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一直是養而防老,老人老了由子女照顧似乎天經地義,而現實是獨生子女家庭就一個孩子,而且他們除了工作還要養育自己得孩子,再照顧四個老人,即使再分身有術也很難做得到吧,這是個社會化的問題,也是五零後、六零後必須面對的問題。

六十歲到七十歲身體比較好,自己照顧自己就可以了, 過了七十歲,身體沒病沒災的,生活還能自理,這是自己的福分,不要再逞強,不要再去管這管那,管兒管女,自私一點,好好照顧自己,把自己的健康狀態儘量保持的長一點。不拖累子女就是最大的安慰。到了八十歲有的人甚至不到八十歲, 身體多病多災的季節到了,需要有人來照顧啦,但現實是子女們根本就照顧不了我們,也沒有什麼好怕的,根據自己的情況或是進養老院,或是用人居家養老,量力而行吧。

世間萬物皆有榮枯,生命總會走到盡頭,還是好好把握當下,有個好身體才是最大的財富。


香融庭院春曉時

“養老”一直都是社會的一個難題。

在過去養兒防老的年代,即便很多老人兒孫滿堂,也過得不是很幸福。兄弟姐妹多了,就會不自覺地去比較,總是害怕自己吃虧了;甚至會覺得父母在撫養子女的過程中偏心了,所以在贍養老人的時候,被偏心的那個子女應該承擔更多的義務。久而久之,那個曾經想著養兒防老的老人也就漸漸地被子女所“拋棄”。

而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他們傾注了全部的愛在子女身上,以至於很多時候會讓子女沒有學會分享與分擔的能力。乃至晚年,子女依然習慣了索取,或者沒有能力去分擔。

所以,其實無論是獨生子女父母,還是任何其他老人,都應該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留條退路,買好養老保險,留下養老物資,等老年真正到來的時候,不至於惶恐,不至於潰敗,給子女和自己都留足私人空間。

但對於那些無力照顧好自己的老人,還是需要和子女共同協商,以期一個幸福的晚年。


老年網校

其實“養兒防老”這個概念早就要改改了。

以前說養兒防老,是因為以前的老人很多沒有收入。特別是在農村,人老了,一旦失去勞動能力之後,他們就沒有了生存來源,,他們需要依靠兒子來養他們的老。那樣的養老,一般都是幾個兒子,一年給老人提供幾擔米,再稍微給點零花錢。畢竟那時候大家都不富裕,能做到這樣就不錯了。

現在的老人,基本上都有退休金,生活費靠自己,有能力還拼命支持兒女。我認識一位大姐,快七十了,是典型的50後,天天在外面奔忙,精神狀態比我還好。最近正在跟人籌劃合夥辦學校,還拉我去上班,我是真正佩服她。

所以,人在尚能自理的時候,別過多地去想養老事,等真正不能動的時候,兒女沒有時間,也就是去養老院度過最後的時光吧。


蘇小妮

應對晚年養老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己照顧好自己!獨生子女絕大多數能夠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不會給父母添麻煩,所以獨生子女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的孩子去南方二十多年,我們當父母的從來不要求孩子逢年過節一定回家而是鼓勵孩子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讓孩子在工作學生活上分散時間和精力,孩子日子過得好就對父母的最大孝順,父母保持自己的良好狀態就是對孩子的最大支持。


老老宋6

謝!我是六零後~一個獨生女兒的老媽,我對日漸老去的晚年有了非常不安的緊迫感。現在是夫妻都健在~再過二十年一旦剩一個人獨立生活該如何面對所有生活瑣事?和女兒遠隔萬里與永別沒什麼區別,不敢想~在人生最後一站的無助時刻該指望誰能幫助自己?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健身、調劑營養~儘可能的保持身體健康,只要生活能夠自理還好辦~就怕突發疾病。方方面面的想~咱們這代人活的太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