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苏轼哪首诗词?

(原题:探寻诗词背后的故事之苏轼与王弗 东方无疾原创)
那一年,他来到中岩书院王方先生处求学。闲暇之余,他喜欢到中岩壁下临流观景。她是王方先生的之女王弗,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那一天,他在中岩山水间读书。时值初春,流水清泉,山花烂漫美不胜收。她也走出闺房,到山间欣赏花开正浓的飞来凤,她最钟爱的花。她早已耳闻他才思敏捷英姿倜傥,赏花是随意的,看他才是目的。绿草丛中,她痴痴地远远望着他,只是丫鬟的呼声却不合时宜的传来,铿然一叶,她如同沉睡中被唤醒,同时也打断了他的思绪。他回首,只见一妙龄少女亭亭玉立于春草丛中,身姿飘渺如遗世独立。四目相对,红云飞上了她的粉颊,她微笑着转移星眸,娇羞地转身跑开了,只留下身后的他呆呆望着那翩翩而去的倩影。轻风微拂,脚下的那泓绿水荡起了丝丝涟漪……
苏轼这首词简直就是“催泪弹”……
唤鱼池
那一天,他与老师同窗再次来到丹岩壁下,只见那泓绿水,宛若弯月,静如处子,他凝神观赏片刻,禁不住抚掌叹道:“如此好水岂能无鱼?”不料话音刚落,岩穴处竟群鱼踊跃而出,于水面嬉戏腾翔。众人欢呼之余,王方先生让学子们为此弯水题名。各学子题就一一展示却不尽人意。他正展出自己题字之际,却见她的侍女走来,递给先生一纸题字,展开一看,赫然“唤鱼池”三字跃于纸上,竟与他题字相同。众人皆惊叹二人的心意相通,不谋而合,韵成双壁。他对耳边惊叹却充耳未闻,只是深深地凝视着她的题字,犹如在纸上看到了她那飘然而去的身姿……
他发觉,自己已经喜欢上她了,且他也能感受到她的心意,他开始了对她的思念……
为老师祝寿的那天,他醉倒在老师的家中。在酒意渐消之后,他踱步来到翠竹掩映的后院。明月如霜,院落一片清凉寂静,只有那秀窗内灯火依旧。他抬眼望去,窗前的她正对镜梳妆,如娥双眉长带绿。莫非她也正在思念我么,他想。一向性情豪放的他快步走到窗前,将怀中早已准备好的飞来凤花取出,向窗内投去。她先是一惊,继而心跳不已,将那簇浓郁芳香的飞来凤花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口,露出了甜蜜的欢颜……
他和她从此相爱了。中岩壁下唤鱼池中,留下了他们依偎而立的倒影;明月下矮松前,夜虫静静地聆听着他们切切私语的情话;他们漫步于山花烂漫的山野间,清风为他们歌唱,溪流给他们奏乐,连白云也亦步亦趋的追随着,仿佛想分享他们的欢愉……
苏轼这首词简直就是“催泪弹”……
苏轼与王弗
半年后,他们成婚了,那年她十六岁,他十九岁。从此后,二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她孝顺贤惠,白天,孝奉公婆于堂前,夜来,伴君幽读于书房。她知书达理,伴读在侧偶遇夫君遗忘,皆能从旁提醒。她敏慧谦谨,每每有客来访,她常常立于屏后倾听,事后与夫君提出对来人看法与预测,结果皆无不言中。她是他的贤内助,他对她更是恩爱有加,二人琴瑟和鸣,堪称神仙眷侣。
忽忽间十一载过去,可恨造化弄人,天命无常,那年初夏,年仅二十七岁的她因病芳华消逝驾鹤西去,只留下孤独的他悲恸不已……次年,他将她葬在眉州父母坟茔八步之侧,以了却她的遗愿:伺奉公婆于泉下。下葬之日,他再次哀恸不已,写下了《亡妻王氏墓志铭》纪念她,赞叹她,悲痛她……那年他三十一岁,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土。此后的宦海沉浮,人生境遇让他身不自主,他飘零于江湖,再也回不到她的坟前诉说思念的衷肠及人生的凄凉,但她却时常萦绕在他梦中,不曾离去。
苏轼这首词简直就是“催泪弹”……
小轩窗正梳妆
这一年,他已四十岁,1075年正月二十日,在密州这一夜,他又梦见了她:她依然那么美,依然是那种淡墨染不出的风采,静静地坐在窗台下的妆台前梳妆,他走了过去,她发觉转过身来,眼前的他经已双鬓如霜,二人四目相对,热泪千行落下,他忍不住冲过去想要紧紧抱住她,只是却发现怀中转眼间空空如也,他失魂落魄般四处寻找,只是景物依旧,人去园空……
醒来的时候,枕巾已经湿透,泪珠还不停地从眼中滑落。他披衣起身,望着窗外清冷的月色,这凄清的月光想必也正洒在千里之外她的安身处,山荒水冷棺木寒,孤坟无处诉断肠……思念至此,他忍不住又落下的泪水,提笔写下他心头千般衷曲。
苏轼这首词简直就是“催泪弹”……
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这首词简直就是“催泪弹”……
……… ……
敬请关注下期之:解读诗词背后的故事
若是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点个赞,您的鼓励就是东方的动力,谢谢。

东方无疾

目前最喜欢苏轼的《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重点喜欢的一句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他的意思说,自己虽有写一些文章,但并不为大家所看重,但是呢,他也不难过,反而还有乐和天真存在。这种豁达自在的心情,太难做到了。




比如说我自己,虽说也有写一些文章,但像当时写诗的苏轼一样,没有太多人看,更没有人重视了。我就特别地焦虑,但是苏轼没有,他的心情是开阔自在的。正是这种心境,让我喜欢了他的这首词。



看整首词,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从开头的对景色的大处描写,到对人生的境况的思考,从三个典故:“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中感叹人生沉浮。也用文章之事的来喻写自己的不为人世容纳的艰难处境。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些而绝望,没有因为这些而颓废。




在“几时归去”中,他又回到了现实,想做一和与自然与人生和谐相处的闲人。他在这些世事变幻不定的动荡中,依然保有一颗平静的自然之心。让人佩服和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