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司马牛腩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时任北京副市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和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等人试图打开明十三陵,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他们最开始准备发掘的是长陵,但是由于长陵规模太大,挖了很久都没有找打地宫入口,进展十分不顺,于是就决定换一个陵墓来挖,经过勘查研究,把目光锁定到了定陵,定陵的发掘还算顺利,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就挖到了“金刚墙”也就是明朝地宫的墓墙,至此明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地宫就被发现了。



下面再来说说为什么挖了一个定陵就不再继续发掘其他陵墓了。定陵的发掘导致众多文物收到毁灭性破坏,留下了考古史上无法磨灭的污点。下面来细说下那些令人痛心的文物破坏之事。

首先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挫骨扬灰,棺木被劈坏扔下山沟。


然后是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毁坏严重。定陵出土的文物众多,有3000多件,其中丝织品占很大部分,但是当时发掘出来后,条件有限加大保护不当,被扔在普通库房堆放半个世纪,丝织物碳化严重,已经无法修复了。


历史爱好者MY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发掘活动,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场浩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合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十三陵,首选的对象是永乐皇帝的长陵。获得批准之后考古专家们开始寻找长陵墓道,然而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却意外的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现象,于是考古专家们决定先发掘定陵作为试验场,待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挖长陵。

之后考古专家组织考古队,由赵其昌担任考古发掘队队长,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随后进入地宫。挖掘过程中也发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钉钥匙,用来移开墓门后面的自来石。考古队在地宫里找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并对帝后棺椁进行了发掘。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丝锦和帝后冠冕等3000余件珍贵文物。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引发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落后以及保存方法的失当,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丝织锦缎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如今我们能看到各类布料残片。更为严重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革命小将们将万历及两位皇后的遗骸拖出来进行批斗,并放火焚烧,化为灰烬。定陵中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丢弃在野外,最后不知所终。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定陵地宫文物大多都是仿制品。

令人可耻的是,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定陵发掘遭受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还向国务院上书,要求发掘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来总理予以驳回并做出重要批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国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护,做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流传于世。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小谈一下,定陵的发掘,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是由吴某最先提出,并且伙同郭某某和夏某一起上书。而最先发掘的目标,并非定陵,而是永乐皇帝的长陵。发掘的目的,郭某某说是提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实践经验和寻找明朝的秘密等。但实际是满足一己之私,寻找永乐大典。天可怜见,就在一群人寻找长陵地宫入口时,北京昌平地区下起了大雪,大地一片白。夏某上书郭某某,希望把目标改为离长陵不远的明仁宗的献陵,但是郭某某则建议发掘更大定陵,至此,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十三陵中,长陵(永乐)永陵(嘉靖)定陵(万历),这三个是最大的。可以说,定陵是代人受过,或者说是,早就被人盯上了。十三陵的陵区分布中,长陵是最大,而且居中的。定陵就在长陵的左边,也很大。加上神宗皇帝传奇的一生,万历新政,三大征和不上朝等,使这个皇帝相比于其他的皇陵更具吸引力。所以,定陵就成了第一个发掘的明朝皇陵了。

为什么后续没有发掘其它的皇陵,其实很简单。发掘定陵,损失很大,很失败。首先,定陵发掘,前后两年的时间,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被带到中科院进行修补,还差点出国展览。修补完成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放在定陵门口展览。其次,由于技术有限和人为的无知。定陵中的金属制品和丝织品,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长时间的和氧气接触。发黑,变硬。甚至有些无知的工作人员,随意的将文物实验和拆卸,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最后,由于定陵发掘的消息传遍中国,很多省份都上书,希望发掘本省的皇陵。为了抑制这种风气,周总理下令,停止陵墓的发掘。

无耻文人之首的郭某某,在环境平稳以后还希望发掘其他皇陵,面对定陵发掘的恶果,周总理做出,皇陵不主动发掘,除非抢救性质的。五十年不考虑,一百年不动摇。


龚小胖子

这要从1955年说起,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郭沫若、邓拓等人,联名上书要求发掘明长陵(朱棣的陵墓)。但是考古队并未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只好放弃发掘计划。考古队决定先发掘其他明帝陵。而在考察明定陵的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定陵地宫的入口,自然是先发掘明帝陵。

明定陵的发掘历时两年多,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但是,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并不先进,许多文物遭到难以挽回的损坏。故此,我国此后规定:不再主动开掘帝王陵!所以,明十三陵中的其他陵并未发掘。


子月谈史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明朝十三陵为什么要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呢?



上世纪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请发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运动。说到底,也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好奇心,特别是明十三陵中的永乐陵,很多人想一睹当年"永乐大典"的风采。而中央当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开发十三陵。


在整个十三陵中,唯属永乐皇帝的长陵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开发长陵。只是没有想到,在开发的过程中,居然又意外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出现了坍塌现象。于是,既是为了安全,就是为了累积经验,考古队决定从定陵开始挖掘。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定陵被挖掘之后,为什么不挖掘剩下的12座陵墓呢?

这就不得不令人惋惜了。在长陵发掘之后,的确是出土了相当多的珍贵文物,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当时保管文物的方法太过落后,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些从定陵里出土的文物几乎已损坏殆尽。

而国家为了不重蹈覆辙,好好保护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于是便出台了法律,不允许继续再挖掘剩下的十二座陵墓。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历史惊文

由于我国的文物政策为:对于历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动开掘。除非已经被盗墓分子非法盗挖的 ,政府相关文物部门才会有限度的保护性挖掘开发,也就是开放。

十三陵中
1、定陵被 ,故而对外开放定陵的地下宫殿;
2、长陵:由于其是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个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故而开放其地面宫殿群—— 大殿

3、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修缮完毕就可以对外 。


北明超丽

明十三陵主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宝城一侧的,短短几十米的长度,完全用土夯实,在这种条件下,地表上庞大的宝城寻找地宫入口可谓是难如登天。这是明十三陵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善的原因,除了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墓之外,

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被盗过,其他的十二陵基本保存完整。

朱由检

他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生平勤勤恳恳,不是昏君但却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天灾人祸各地爆发水旱灾害,瘟疫横行,朝廷之上官员结党营私,本来就空虚的国库,根本拨不下钱赈灾,这种情形下,人们都没有了活路,各地人民只能揭竿起义,放手一搏,其中以闯王李自成市里最为浩大。李自成破城之后,

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上吊自缢殉国,亡国君主大多昏庸,朱由检作为一个勤勉的帝王,落得如此结局可以说是很悲惨了。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之后,北京城内乱作一团。清理战场时发现了朱由检和他皇后的尸体,这两具尸体的处理方式用两扇门板抬放到了北京东华门外。可怜的皇帝此后尸体居然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荒唐的是流民乱窜的年代,不知道谁把他的头砍下来。

后来李自成还算仁义,令人做了一个纯金打造的头颅,安放在了这个皇帝的头上。这个举动隐来了盗墓者的垂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有过几年,安葬崇祯帝的思陵墓门被打开,朱由检的金头已经不见了。可怜这位皇帝生前时运不济,死后还不得安宁。


品读武器装备

明朝历经十六帝,其中有三位皇帝没有葬于北京天寿山,他们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于开国都城南京;第二位是明朝第二帝建文帝朱允炆,由十其帝位被叔父朱棣所篡而流亡,不知所踪;第三位也就第七帝明景帝朱祁钰,由于英宗被俘临时登帝,后英宗复位后不承认其帝位,而以亲王身份葬于北京其它地方。其于十三帝都葬于北京天寿山,故曰明朝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墓最多的一处帝陵建筑群。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多位妃嫔,还有两位太监。


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最早提出这个计划,挖掘计划中,长陵是首选目标。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多方调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近二年的开发,整个万历陵重见光日,发掘出了万历皇帝及二位皇后的尸身,以及大量随葬品,消息公布后,震惊整个世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发掘的技术条件的有限以及及缺乏科学的保存方法,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丝织锦缎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万历及两位皇后的遗骸拖出来进行批斗,并放火焚烧,化为灰烬。定陵中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丢弃在野外,最后不知所终。

定陵发掘遭受如此的结果,这无疑给中国文明、文化、文物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带来巨大损失。惨痛的教训之后,周恩来总理做出重要批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国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护,做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流传于世。






尔东的世界

挖了定陵,郭某人可是遗臭万年啊!

祖先的东西不想着好好保护,却为了一己意愿把他挖出来,挖出来又没有技术保护,反而白白损毁。郭某人嘴脸,着实可恨。

明十三陵前后几百年历史,明清交替之际没损毁,满清入主没损毁,北洋混战没损毁,甚至倭乱时期也没有损毁。却在新时代被郭某人损毁了,莫大的讽刺。

好在周总理及时制止,否则其他历史遗迹,也难逃挖掘。因此十三陵其他陵墓才得以保全。


苏绽

万历皇帝陵墓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主动去发掘的帝王陵墓,里面的陪葬品之多,之丰富,令我们大开眼界,但是也给我们深身的上了一堂课,留下了很深的遗憾。

最早打算挖掘计划的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等一批相当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主力挖掘的,原本打算挖掘的是明成组朱棣的长陵,但是,考古人员考虑到长陵内可能有,永乐大典。当时的保存技术也达不到,就拿定陵先练练手,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都知道万历皇帝生前是个大财迷,30年不上朝,最大的爱好就是数钱玩,所以他的陵墓没肯定会有数不清的文物。

1956年春,考古人员终于进入了定陵,打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瓷器,金器,以及丝织品。工作人员被这些精美的文物深深折服,但就在半天之后,丝织品就开始氧化,直到灰飞烟灭。这也给考古学界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所以中央决定,以后决部主动发掘帝王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