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司馬牛腩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由時任北京副市長的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和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等人試圖打開明十三陵,對其進行考古發掘,他們最開始準備發掘的是長陵,但是由於長陵規模太大,挖了很久都沒有找打地宮入口,進展十分不順,於是就決定換一個陵墓來挖,經過勘查研究,把目光鎖定到了定陵,定陵的發掘還算順利,經過幾個月的發掘就挖到了“金剛牆”也就是明朝地宮的墓牆,至此明朝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地宮就被發現了。



下面再來說說為什麼挖了一個定陵就不再繼續發掘其他陵墓了。定陵的發掘導致眾多文物收到毀滅性破壞,留下了考古史上無法磨滅的汙點。下面來細說下那些令人痛心的文物破壞之事。

首先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挫骨揚灰,棺木被劈壞扔下山溝。


然後是定陵出土的絲織品毀壞嚴重。定陵出土的文物眾多,有3000多件,其中絲織品佔很大部分,但是當時發掘出來後,條件有限加大保護不當,被扔在普通庫房堆放半個世紀,絲織物碳化嚴重,已經無法修復了。


歷史愛好者MY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首選的對象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獲得批准之後考古專家們開始尋找長陵墓道,然而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卻意外的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現象,於是考古專家們決定先發掘定陵作為試驗場,待積累一定的經驗後再挖長陵。

之後考古專家組織考古隊,由趙其昌擔任考古發掘隊隊長,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隨後進入地宮。挖掘過程中也發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釘鑰匙,用來移開墓門後面的自來石。考古隊在地宮裡找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並對帝后棺槨進行了發掘。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絲錦和帝后冠冕等3000餘件珍貴文物。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

”這個消息一經公佈,引發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落後以及保存方法的失當,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絲織錦緞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如今我們能看到各類布料殘片。更為嚴重的是,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革命小將們將萬曆及兩位皇后的遺骸拖出來進行批鬥,並放火焚燒,化為灰燼。定陵中的金絲楠木棺槨也被丟棄在野外,最後不知所終。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定陵地宮文物大多都是仿製品。

令人可恥的是,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在定陵發掘遭受如此慘痛的教訓之後,還向國務院上書,要求發掘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來總理予以駁回並做出重要批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國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護,做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而流傳於世。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小談一下,定陵的發掘,開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是由吳某最先提出,並且夥同郭某某和夏某一起上書。而最先發掘的目標,並非定陵,而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發掘的目的,郭某某說是提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實踐經驗和尋找明朝的秘密等。但實際是滿足一己之私,尋找永樂大典。天可憐見,就在一群人尋找長陵地宮入口時,北京昌平地區下起了大雪,大地一片白。夏某上書郭某某,希望把目標改為離長陵不遠的明仁宗的獻陵,但是郭某某則建議發掘更大定陵,至此,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十三陵中,長陵(永樂)永陵(嘉靖)定陵(萬曆),這三個是最大的。可以說,定陵是代人受過,或者說是,早就被人盯上了。十三陵的陵區分佈中,長陵是最大,而且居中的。定陵就在長陵的左邊,也很大。加上神宗皇帝傳奇的一生,萬曆新政,三大徵和不上朝等,使這個皇帝相比於其他的皇陵更具吸引力。所以,定陵就成了第一個發掘的明朝皇陵了。

為什麼後續沒有發掘其它的皇陵,其實很簡單。發掘定陵,損失很大,很失敗。首先,定陵發掘,前後兩年的時間,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頭骨被帶到中科院進行修補,還差點出國展覽。修補完成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放在定陵門口展覽。其次,由於技術有限和人為的無知。定陵中的金屬製品和絲織品,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長時間的和氧氣接觸。發黑,變硬。甚至有些無知的工作人員,隨意的將文物實驗和拆卸,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最後,由於定陵發掘的消息傳遍中國,很多省份都上書,希望發掘本省的皇陵。為了抑制這種風氣,周總理下令,停止陵墓的發掘。

無恥文人之首的郭某某,在環境平穩以後還希望發掘其他皇陵,面對定陵發掘的惡果,周總理做出,皇陵不主動發掘,除非搶救性質的。五十年不考慮,一百年不動搖。


龔小胖子

這要從1955年說起,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郭沫若、鄧拓等人,聯名上書要求發掘明長陵(朱棣的陵墓)。但是考古隊並未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只好放棄發掘計劃。考古隊決定先發掘其他明帝陵。而在考察明定陵的過程中,考古隊發現了定陵地宮的入口,自然是先發掘明帝陵。

明定陵的發掘歷時兩年多,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但是,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並不先進,許多文物遭到難以挽回的損壞。故此,我國此後規定:不再主動開掘帝王陵!所以,明十三陵中的其他陵並未發掘。


子月談史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明朝十三陵為什麼要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呢?



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請發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運動。說到底,也就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好奇心,特別是明十三陵中的永樂陵,很多人想一睹當年"永樂大典"的風采。而中央當時也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決定開發十三陵。


在整個十三陵中,唯屬永樂皇帝的長陵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於是考古隊決定先開發長陵。只是沒有想到,在開發的過程中,居然又意外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出現了坍塌現象。於是,既是為了安全,就是為了累積經驗,考古隊決定從定陵開始挖掘。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定陵被挖掘之後,為什麼不挖掘剩下的12座陵墓呢?

這就不得不令人惋惜了。在長陵發掘之後,的確是出土了相當多的珍貴文物,具有很大的價值。但是,由於當時保管文物的方法太過落後,特別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從定陵裡出土的文物幾乎已損壞殆盡。

而國家為了不重蹈覆轍,好好保護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於是便出臺了法律,不允許繼續再挖掘剩下的十二座陵墓。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由於我國的文物政策為:對於歷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動開掘。除非已經被盜墓分子非法盜挖的 ,政府相關文物部門才會有限度的保護性挖掘開發,也就是開放。

十三陵中
1、定陵被 ,故而對外開放定陵的地下宮殿;
2、長陵:由於其是地面建築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陵,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築保護最完整,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故而開放其地面宮殿群—— 大殿

3、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修繕完畢就可以對外 。


北明超麗

明十三陵主要的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寶城一側的,短短几十米的長度,完全用土夯實,在這種條件下,地表上龐大的寶城尋找地宮入口可謂是難如登天。這是明十三陵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善的原因,除了打開萬曆皇帝的陵墓之外,

明思宗朱由檢的思陵被盜過,其他的十二陵基本保存完整。

朱由檢

他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生平勤勤懇懇,不是昏君但卻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天災人禍各地爆發水旱災害,瘟疫橫行,朝廷之上官員結黨營私,本來就空虛的國庫,根本撥不下錢賑災,這種情形下,人們都沒有了活路,各地人民只能揭竿起義,放手一搏,其中以闖王李自成市裡最為浩大。李自成破城之後,

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上吊自縊殉國,亡國君主大多昏庸,朱由檢作為一個勤勉的帝王,落得如此結局可以說是很悲慘了。

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之後,北京城內亂作一團。清理戰場時發現了朱由檢和他皇后的屍體,這兩具屍體的處理方式用兩扇門板抬放到了北京東華門外。可憐的皇帝此後屍體居然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荒唐的是流民亂竄的年代,不知道誰把他的頭砍下來。

後來李自成還算仁義,令人做了一個純金打造的頭顱,安放在了這個皇帝的頭上。這個舉動隱來了盜墓者的垂涎,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沒有過幾年,安葬崇禎帝的思陵墓門被打開,朱由檢的金頭已經不見了。可憐這位皇帝生前時運不濟,死後還不得安寧。


品讀武器裝備

明朝歷經十六帝,其中有三位皇帝沒有葬於北京天壽山,他們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於開國都城南京;第二位是明朝第二帝建文帝朱允炆,由十其帝位被叔父朱棣所篡而流亡,不知所蹤;第三位也就第七帝明景帝朱祁鈺,由於英宗被俘臨時登帝,後英宗復位後不承認其帝位,而以親王身份葬於北京其它地方。其於十三帝都葬於北京天壽山,故曰明朝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墓最多的一處帝陵建築群。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多位妃嬪,還有兩位太監。


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最早提出這個計劃,挖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經過近二年的開發,整個萬曆陵重見光日,發掘出了萬曆皇帝及二位皇后的屍身,以及大量隨葬品,消息公佈後,震驚整個世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發掘的技術條件的有限以及及缺乏科學的保存方法,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絲織錦緞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萬曆及兩位皇后的遺骸拖出來進行批鬥,並放火焚燒,化為灰燼。定陵中的金絲楠木棺槨也被丟棄在野外,最後不知所終。

定陵發掘遭受如此的結果,這無疑給中國文明、文化、文物遺產乃至世界文化遺產帶來巨大損失。慘痛的教訓之後,周恩來總理做出重要批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國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護,做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而流傳於世。






爾東的世界

挖了定陵,郭某人可是遺臭萬年啊!

祖先的東西不想著好好保護,卻為了一己意願把他挖出來,挖出來又沒有技術保護,反而白白損毀。郭某人嘴臉,著實可恨。

明十三陵前後幾百年歷史,明清交替之際沒損毀,滿清入主沒損毀,北洋混戰沒損毀,甚至倭亂時期也沒有損毀。卻在新時代被郭某人損毀了,莫大的諷刺。

好在周總理及時制止,否則其他歷史遺蹟,也難逃挖掘。因此十三陵其他陵墓才得以保全。


蘇綻

萬曆皇帝陵墓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主動去發掘的帝王陵墓,裡面的陪葬品之多,之豐富,令我們大開眼界,但是也給我們深身的上了一堂課,留下了很深的遺憾。

最早打算挖掘計劃的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等一批相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主力挖掘的,原本打算挖掘的是明成組朱棣的長陵,但是,考古人員考慮到長陵內可能有,永樂大典。當時的保存技術也達不到,就拿定陵先練練手,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都知道萬曆皇帝生前是個大財迷,30年不上朝,最大的愛好就是數錢玩,所以他的陵墓沒肯定會有數不清的文物。

1956年春,考古人員終於進入了定陵,打開了萬曆皇帝的棺槨,出土了眾多精美的瓷器,金器,以及絲織品。工作人員被這些精美的文物深深折服,但就在半天之後,絲織品就開始氧化,直到灰飛煙滅。這也給考古學界留下了慘痛的教訓。所以中央決定,以後決部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