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108将为何之前没有一人死亡,征方腊却死伤70人?

用户67308932718

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根源,我觉得是施耐庵笔下的水泊梁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梁山好汉的结局早就是施耐庵构思好的,在收拾完最后威胁大宋江山的方腊以后,已经是没有用武之地,应该走向灭亡了。



至于战争里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几点,

一,方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的方腊,已经占据了江南,拥有了天下半壁,方腊本人也已经称帝,其实力不亚于宋朝。而且南方各类地形交错,在地理上方腊也是占得了防守的位置,处于上风。至于方腊手下的大将,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连斩梁山数将的石宝,万人敌的王杰,都不亚于梁山五虎将。


二,张清死的莫名其妙

宋江在讨伐辽国时,其未有损伤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有张清。辽国本来的勇将也有很多,林冲甚至也战之不下,但这些人都被张清一个一个石子给砸死了,死的估计也很憋屈。反观宋江讨伐方腊,张清一员猛将都没有砸死,反而自己被莫名其妙给斩了。我记的没错的话,应该是衣服被树杈挂住,导致被斩杀的。在丧失张清这个远程输出以后,真刀真枪难免会有损伤的。

三,作战战略一般

宋江在讨伐方腊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战略无非就是稳扎稳打,几乎没有奇兵和大战略。面对实力强劲,依托地形的方腊,无疑会折损很多的人马,梁山好汉折损过半符合战争实际。要知道,虽然梁山号称108好汉,但大将之才的没有多少,很多只能充当步兵头领,也就是个小军官而已。吴用在此次战争中也就派柴进去当个卧底,作为最后减少损伤的一步棋,作用虽有,但也不算多出彩。所以,以均势兵力稳步推进,能赢已是不易,损伤多一点十分正常的。


说到这里,还是想回到开头那句话,梁山好汉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不得不亡。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一点问题的是,在征方腊过程中,如果算战死的将领应有59人,再加上后来病逝的有6人,总的死伤应该只有65人。

接着讲一下会造成梁山好汉在战场上战死过半的原因。

其一,方腊一方实力不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方腊是一股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领导的起义军之所以能够让宋朝害怕,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方腊军队的实力实在不可小觑,几乎有很多敌方将领的武力都能与梁山众好汉匹敌,这也不能怪征方腊会导致如此惨重的损失。

其二,一开始出现有人员伤亡,没有及时安抚军心。

梁山泊108好汉尽管很多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却情同兄弟姐妹一般,一旦有好汉战死沙场,就让在世者心寒和悲痛,进而失去取胜之心和决敌之斗志,在战场上没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其三,作者的有意为之。

在水浒全传中加入了征田虎和王庆的故事情节,但估计不是作者所写的内容,作者在写梁山好汉征方腊过程损失惨重,打败方腊之后又离散的离散,被奸臣害死的害死,自杀的自杀,梁山起义至此算是失败了,作者可能要让宋江等众好汉保留着忠义的名节,这样就不能让好汉们无一人伤亡地归来,因为归来后必然会有奸臣会再次陷害他们,他们进而会再次起义造反,这就与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表达的忠义相违背了,如果真的这样,梁山的众好汉其实死的很冤,这也是水浒想要向世人展现的一部堪称悲剧的史诗。



个人喜欢看水浒中的中英雄好汉义气豪爽,嫉恶如仇,惩奸除恶,真是无比大块人心,他们都同样被逼上梁山,同甘苦,共命运,他们只是想要在一个与世无争的水泊梁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被迫为了“忠义”而为早已腐败无能的国家卖命,最终迎来自己命运的终结归宿,尽管如此,他们在面对死亡和痛苦之时,我相信他们依旧毫无后悔和畏惧,他们死也死得像一个好汉。


乱世史诗

是什么造成了打方腊的惨胜呢?

梁山好汉在之前的战斗中攻打史文恭和祝家庄,虽然是梁山是进攻方,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梁山的实力在二者之上,也就注定了胜利无伤亡的合理性。

之后对抗征讨的官军时,是守势,占据了地利。而且当时朝廷当时的军队要么是能战之人太少,比如当时的关胜和呼延灼,要么就是指挥者无能如当时带了大批将军的高俅军队。当时梁山利用的地势水泊,也采取了合适的战术如钩镰枪破连环马。总而言之是聪明的防守战。

打田虎,王庆时二者实力也不足守城。更有甚者,田虎手下竟有投降之人。投降的人成了打王庆的炮灰,让梁山获得了情报。这样梁山人马完胜。

征辽国是费了一番周折打的轰轰烈烈。其中更是有公孙胜施展道法的精彩演出,在对抗异族的战斗中,我们的宋先锋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在困难时九天玄女赐予其天书,可见这是老天的庇护(还能说什么😂😂),让梁山进退有据。

然后就是攻打方腊了,我们都知道当时宋江龙盘于山东而方腊虎踞于华东地区,两地气候相比于之前的征战地点对比更明显,山东干而冷,华东湿而热。宋军攻打方腊劳师远征,方腊以逸待劳。宋军为北军,很容易水土不服。就像赤壁之战的曹军一样。

梁山泊军为半腐朽官军加上梁山原班人马,方腊则是反抗意志坚决的起义军,导致方腊军特别顽强。梁山虽然108将不过出征人数不足,比较严重的是没有神医安道全和入云龙公孙胜的跟随。伤者没有有效的医治,也没有公孙半仙的火力支持。而且108将中并非人人都是真正的好汉其中确实有滥竽充数之人。反观方腊,阵容齐整。方腊,水浒传八大金刚 此八人为:兵部尚书王寅 镇国大将厉天闰 庞万春 吕师囊 方杰 邓元觉 司行方 南离大将军石宝。这几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鲁达对抗同为大和尚的邓元觉不占上风。同时方腊也有其他战将。而且上天也没有庇护宋江人等。方腊占地势,宋江不占,谢珍谢宝就是毙命于此。但即便如此宋江实力也略优于方腊,在一城一池的攻打中,宋军惨胜。奠定了梁山的悲惨结局。

有研究表明当时施耐庵写作是在杭州的西溪湿地,水泊梁山地理是以湿地为基础的。爱好水浒的人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图片来自影视剧照,仅为描述和评论《水浒传》作品)


大眼大世界

很高兴能狗回答您的问题,水浒传是我最喜欢读了名著之一,我对水浒有颇有些研究和想法,至于朝廷派人征缴梁山,梁山好汉一个也没有伤亡,征缴方腊却死了一大半,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出征和被征讨是有区别的!

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八百里水泊梁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要想进入梁山必须长途跋涉还要行驶水路!朝廷来征缴梁山,此时朝廷的兵马人困马乏,梁山则可以以逸待劳,而且梁山好汉们还占据了地利的优势,所以梁山人马不需要多大损失就可以把朝廷的兵马拒之门外!



第二:朝廷下来的人来征讨梁上,大多都是左左样子,而方腊如果输了就是灭顶之灾,所以方腊会做困兽之斗,殊死抵抗!

朝廷派下来剿灭梁山贼寇的人基本都被体制化了,大都抱着做做样子就行了,没有真卖命全力的去和梁山好汉硬钢。而梁山好汉如果失败了就会被“灭团”所以梁山好汉都会殊死抵抗,和方腊的境遇是一样的!



第三,还未开战方腊就抢先下手占得先机!

梁山好汉准备是先礼后兵的,方腊为了表定决心率先动手杀死了浪里白条张顺,万箭穿心而已,很多梁山好汉都比较气愤,人在愤怒之下容易发狂,说白了就是杀红眼了,就会很少去仔细想想,所以就很容易遭到暗算,很多人都是死于城防的鸿沟啊、滚木、雷石的机关之下的!梁山人马长途跋涉,这次方腊却是以逸待劳,所以剿灭方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实在是让人惋惜!



第四:方腊的手下厉害的角色也不少!

石宝、庞万春、邓元觉、王寅等等,也有很多得力战将!虽然没有梁山武功高强的人多,但是实力也不能小觑,相比之下算是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所以没有惨重的代价,很难拿下方腊!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觉得我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讨论,我会及时的看评论和一一回复的,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

小小孙说

说到底还是梁山干不过方腊。

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大到施耐庵老先生都不好意思把梁山写成零死亡的传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根据两者实力做出了三方面对比:

1、势力范围;2、政权雏形;3、人员素质。

现在再简略的说一说。

梁山最巅峰时仅有一州之地,并还保留着占山为王的作风,草台班子仓促已极,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上下级的终点是君臣关系,梁山连这个雏形都不曾有;三十六天罡朝廷武官几居其半,七十二地煞十九虚名。

方腊据有江南八郡之地,自称天子,造宫阙内苑,设文武各职,三省六部一应俱全;麾下官员文武双全,以兄弟方貌守苏州,太子方天定守杭州,自据歙、睦二州(遣丞相守之),驻跸清溪,其上阵将领无不弓马娴熟,铁骨铮铮,除秀州段恺及常州副将金节投降外,尽皆战死,无一人通敌变节。

可以说,无论哪一点,方腊方都对宋江方形成了碾压。

方腊方既无神仙佑护,又没用阴谋阳谋,甚至清溪败亡时都不知道战略撤退——施公不止不给方腊一方开金手指,在“兵者,诡道也”之上更将他们塑造成了白痴。然而就是这样一群牵线木偶似的、被动等着玩家组团来杀的NPC们,形之于战阵,仍能给予梁山一方高速有效的杀伤,只能说,梁山一方实在菜逼而方腊一方实在生猛。

是哪里出了问题,竟使得上有作者狂开金手指、中有神仙山神道术护持、下有全书位面气运眷顾的梁山主角们战损率超过五成呢?

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人员素质尤其是个人武艺及作战素质上出了问题。

1、梁山好汉品质不值一提:宋江上山,提出招安的终极目标,迅速为梁山高层所接受,但也变相的抽走了梁山众人的精气神,再不复先前虎虎生风之概。如林冲、秦明、关胜、索超、董平等五虎将八骠骑诸人,原为朝廷将官,一俟被捉,便即投降。我在这里做个推测,他们既能降宋江,自也能降方腊。因何直至战死也没降?原因有二,一是方腊尚未席卷天下,一是不得其便而已。

可以说108位好汉的品质都极其一般,他们能被朝廷招安,倘若方腊能击败朝廷,他们当然也能投降方腊。

既然如此,恐怕除了宋江真心想立功之外,别的人大半都是来军中挣资历混日子的,他们不出计只出力,要死便死,得生便生。

2、个人武艺对战阵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公认的梁山第一高手卢俊义,分兵后跌跌撞撞,反不如宋江推进顺利;又如马上林冲和马下武松,在江南杀伤敌人也极其有限,林冲和另外四人围攻尚书王寅便是他最后的绝唱。

3、黑三郎调度失措:方腊军中有包道乙、郑彪等异人,如武松之臂,被包道乙飞剑所断,王她英夫妇,死在郑彪术下。而宋江吴用和卢俊义等人显然没有丝毫反制措施,只能被动挨揍——梁山这样的小草窠里都有入云龙及戴宗有道术,江南何其大,傻子也该防备南军中有有此奇人异士啊!

4、及时雨有大招不放:水浒英雄排座次时他安排天降石碣,被逼得装供桌时九天玄女授了他大招,征辽时又曾与九天玄女谋面,张顺杀方天定时也曾显灵……我就奇了怪了,宋江装神弄鬼一辈子,又在征辽时验证过了兵书战策有用,在征方腊进为何一次不用?

5、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宋江征方腊种种反常表现,是白痴、还是故意为之?


王事情

一、历史上方腊起义规模很大,宋朝花了巨大的代价才予以平定;而宋江起义规模小,一个小小的济州太守张叔夜就搞定了。施老先生写《水浒传》多少参照了历史,写历史演义小说可以夸张,但不能太过分,因此,如果施老先生把《水浒传》写成梁山好汉征方腊得全胜、无一人阵亡而归,则《水浒传》会因太假而得不到流传。

二、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果宋江征讨方腊后,仍然得以全师而归,下一步,只能写宋江要么再度造反,而这是与《水浒传》主题…忠义…相违背的;要么是宋江率梁山好汉走上抗金救国的战场,而抗金历史在施老先生所在的明朝是为大众所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施老先生不能把梁山写成抗金主力,也不能写成抗金取得胜利,这样的情节和结局无法更加彰显宋江的忠义和梁山好汉的英勇,故施老先生选择了不写。

三、在上述两种思路指导下,施老先生只能写成梁山好汉征方腊遭到了重大损失,而这是施老先生不愿意又不得不写的结局,这样,对《水浒传》征方腊章节的潦草,就很好理解了。不过,施老先生在写宋江征方腊前就暗示了读者:前往征方腊时,梁山人马已经不是108将的整体了,梁山的离析已经开始。


洞庭一苇1188

梁山108将,除了个别技术工,那都是武林高手。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不必说了,就算是排名老末的段景住,那也是寻常百十人不得近身的狠角色。

为什么梁山一百单八将在官军围剿中屡战屡胜,一百单八将甚至连根毛都没伤到?招安后“征大辽、平王庆、灭田虎”除了几个受点轻伤外,梁山一百单八将更是未损失一人。但在征方腊的战役中,梁山一百单八将损失惨重,只有36人活着回来,阵亡率高达三分之二。为什么?

第一,梁山水军颇弱。

当然,这里的弱是相对的。在李俊的指挥下,在梁山泊中还是比较有建树。但从内部来讲,步兵、骑兵、水兵这三大兵种,水军毋庸置疑是最弱了。从构成上来看,步兵和骑兵大多数人均是正规军出身,而水军则是李云龙式的泥腿子。碰上官军围剿,也的确出奇制胜,但是在江南,碰到的方腊是泥腿子中的泥腿子,显然要吃亏。

其次,江南不比辽国骑兵,江南更精于水战。结果,有不少梁山将领因为不会游泳而活活淹死!比如金眼彪施恩、独火星孔亮、通臂猿侯健、金毛犬段景住。还有水性平平,掉入水中没来得及潜水就被乱枪扎死,如 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

第二,方腊的坚守。

同征辽不同,人家辽国是正规军,遇到挑战必然出关迎敌。而方腊人家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闭关,你敢过来就乱箭射死你。看看36天罡那两位猎户兄弟,再看看最惨的浪里白条。

第三,南北水土差异,水土不服。

历代多少军队在南征时都败给了瘟疫。比如曹操,真实历史上曹操败退,主要不是因为赤壁火攻,而是全军瘟疫。而梁山遇到瘟疫可能是夸张了,但不争的事实是林冲,杨志、张横,穆弘,孔明,朱贵,杨林,白胜,穆春,朱富都病倒了。这还不算其下边的兵将,几何级的数字。

第四,方腊手下猛将强于梁山。

说方腊的战将整体强于梁山,应该没人会质疑,不然人家也不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组织。邓元觉、石宝、司行方、厉天闰、方杰、王寅各个都不是善茬,若真是一对一单挑,恐怕梁山好汉同样不是对手。第一武将梯队双方尚可打平,但第二第三梯队,梁山明显弱于方腊了。

第五,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自从宋江正式接受招安后,梁山好汉们没了脾气,但不吭声就代表没有怨言吗?在平定辽国、田虎、王庆后,所有梁山好汉都觉得应该歇歇,享下清福了。没想到朝廷又派去打方腊。这下就算是当初支持招安的人心中也不满了。但此时,宋江说要打,谁敢说不。

第六,孝义黑三郎,真黑了一把。

很多人非常讨厌宋江,其实,笔者也挺讨厌他的。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重新翻看一下梁山征方腊回来后的阵亡名单,但凡死掉的,都是反对招安或晁盖时代的人马。而宋江的嫡系部队,基本都活了下来。

不过,宋江再黑,依然黑不过朝廷,最终朝廷还是弄死了宋江。


刀墓手札

首先,真实历史中梁山并没有108将之多,有记载的大概也只有30多位,其余的基本都是因为情节和艺术需要由《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虚构的。

再者,实际上的梁山规模也远远没有方腊起义规模大。官军围剿梁山应该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招安才是梁山唯一的出路。而作者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也基本围绕史实进行,即保证结果与实际相同,对过程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

其次,官军围剿方腊的力度远远大于围剿梁山,两次围剿所用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指挥者的素质肯定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当一个朝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不再需要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的人了。那这些高手就只能在民间了,事实是方腊方面都吸引了很多不得志的能人、牛人,如邓元觉、石宝、司行方、方杰等。这些能人与很多开国功臣相比,想必也不分上下,所以水浒传里能折了梁山好汉70多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历史性演义要尊重史实,中间的过程可以发挥,甚至可以从水浒传的结局验证,可能历史上只有108-66=42个人真实存在,其余阵亡的大部分都不存在属于虚构的,最后以阵亡结束,不会影响其他历史中的结论。


原野的风

因为梁山好汉本就没心情去打方腊的啊,好汉们本来就是在山上自由自在过的潇洒快活,而宋江却把擒到手的高俅给放走了,让他去和皇帝帮梁山说说好话,给他们梁山兄弟们一个好的未来,他却忽略了高俅的为人。所以宋江从把高俅放回去时就已经寒了部分好汉的心了,林冲更是被气的一口老血喷出,卧床不起就再也没起来过,而好汉们出于仁义不想多说什么,其实心早已经散了,特别是鲁智深,好像征方腊之前他就离开了宋江找个寺院继续坐自己的和尚了。梁山好汉估计也是都知道高俅的为人,觉得放高俅回去他也不会在皇帝面前替梁山说好话的,估计诏安肯定没戏,都没怎么在意,谁曾想宋江他们几个领头的人这么能折腾,去京城去了几次,还真成了,然后就是派他们去征方腊。这下梁山好汉也没办法了,本以为不会成的事,却被办成了,而现在要去征方腊,这时候要是谁走了的话,多少有点不仁义,有点贪生怕死的意味。没办法了,只能去征方腊了。而方腊当时的势力并不弱,加上是在他们自家的地盘,你梁山来打我我不是随便布点机关啥的就能把你们搞垮吗,就像是朝廷派兵打你梁山一样,不也是打不赢梁山吗,你现在梁山就相当于是那时候打你们朝廷一样,这个地形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哪里能埋伏,方腊肯定比梁山好汉知道的清楚啊。就像是我在这设了个陷阱,你必须要有人来试探怎么破,你来了人我就在暗中把你来试探的人给宰了,你这是没办法的,要想破陷阱就要有人牺牲,你梁山不是好汉多吗,那就来送人头吧。再说梁山好汉,本来就是没想打的,可是到了地方之后,地形都没看熟悉呢就死了很多好汉了,这对于讲义气的好汉们当然不能忍啊,还没打就有人牺牲了这我们一定要为死去的兄弟报仇啊,于是乎一个个陷阱,一条条好汉。本来不想打到后来牺牲的人越来越多,越打越气,为了给死去的兄弟报仇我这条命算什么,豁出命也要捉了你方腊。你地形能设的陷阱不是多吗,我们人多啊,我们几条命来破你一个陷阱埋伏。对于打出火来的梁山好汉们,命算什么,主要争口气,我们本来来和你方腊好好谈谈的,这还没谈呢,兄弟命就被你们弄走了,为了一口气也要让你们知道厉害。当然其中还有朝廷中的人在中间搞鬼,让他们最好两败俱伤,胜也不能让好汉们活太多,不然征方腊完了之后,不好除掉。(本人没读过水浒,全是按电视里边看的理解的,只是个人看法,不对的地方多多谅解)


陌路雅风小妖仔

内战无豪杰、英雄和胜利者!

管两个孩子太麻烦,一会我打那个打赢的就好了!省事!

宋江那厮帅兵征辽时,是在帝御外辱!上下齐心,精诚所至,故未有战将的损失!这和敌人不了解这支刚转正的军队和将领是有关系的!也算奇兵制胜吧!


但是征方腊确实典型的“狗咬狗一嘴毛”“两败俱伤”!用刚投顺的一群“土匪”去剿灭另一大波土匪,这真是朝廷的一个上上策!绝了!

宋江闹了那么多年就想“清君侧”!其实本意也不是想清!也就是想让高俅、蔡京他们正眼待见一下他们!这就是使得梁山的政策措施和日常工作没有核心的指导思想!没有终极暴力达成的理想目标!“替天行道”也可理解为免费为朝廷办事!不计报酬,只图制造舆论压力!促使自己尽早转正!

方腊是有理想目标的,而且差点成功!他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新的封建体系来代替宋朝的历史地位!这也是宋朝庭只是采用剿灭的方法,而不招安!这是根本仇恨!不可调解!必须武力消灭!


同为农民起义军的两只队伍打起来的结果就只有一个,宋朝庭受益最大!(记得《钢锯岭》电影里有句台词挺好:两个孩子打架,父亲一旁观战,母亲问他为什么不管!父亲说:管两个孩子太麻烦,一会我打那个打赢的就好了!省事!)

两只结构形式接近的队伍打在一起,大法、策略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大量的死伤很正常!宋江这伙能惨胜也是实属不易!如果方腊再多一个石宝可能战局将逆转!

十停折去七停!我记得是损失了72个战将!

还剩36个!(水浒传始终在围绕着36、72做文章)

回头看看近代史,损失于抗日战场的名将远不及先后打了好几次的内战损失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