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108將為何之前沒有一人死亡,徵方臘卻死傷70人?

用戶67308932718

這個問題,最主要的根源,我覺得是施耐庵筆下的水泊梁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了,梁山好漢的結局早就是施耐庵構思好的,在收拾完最後威脅大宋江山的方臘以後,已經是沒有用武之地,應該走向滅亡了。



至於戰爭裡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幾點,

一,方臘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的方臘,已經佔據了江南,擁有了天下半壁,方臘本人也已經稱帝,其實力不亞於宋朝。而且南方各類地形交錯,在地理上方臘也是佔得了防守的位置,處於上風。至於方臘手下的大將,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連斬梁山數將的石寶,萬人敵的王傑,都不亞於梁山五虎將。


二,張清死的莫名其妙

宋江在討伐遼國時,其未有損傷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有張清。遼國本來的勇將也有很多,林沖甚至也戰之不下,但這些人都被張清一個一個石子給砸死了,死的估計也很憋屈。反觀宋江討伐方臘,張清一員猛將都沒有砸死,反而自己被莫名其妙給斬了。我記的沒錯的話,應該是衣服被樹杈掛住,導致被斬殺的。在喪失張清這個遠程輸出以後,真刀真槍難免會有損傷的。

三,作戰戰略一般

宋江在討伐方臘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戰略無非就是穩紮穩打,幾乎沒有奇兵和大戰略。面對實力強勁,依託地形的方臘,無疑會折損很多的人馬,梁山好漢折損過半符合戰爭實際。要知道,雖然梁山號稱108好漢,但大將之才的沒有多少,很多隻能充當步兵頭領,也就是個小軍官而已。吳用在此次戰爭中也就派柴進去當個臥底,作為最後減少損傷的一步棋,作用雖有,但也不算多出彩。所以,以均勢兵力穩步推進,能贏已是不易,損傷多一點十分正常的。


說到這裡,還是想回到開頭那句話,梁山好漢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了,不得不亡。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存在一點問題的是,在徵方臘過程中,如果算戰死的將領應有59人,再加上後來病逝的有6人,總的死傷應該只有65人。

接著講一下會造成梁山好漢在戰場上戰死過半的原因。

其一,方臘一方實力不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方臘是一股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他領導的起義軍之所以能夠讓宋朝害怕,在眾多的農民起義軍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方臘軍隊的實力實在不可小覷,幾乎有很多敵方將領的武力都能與梁山眾好漢匹敵,這也不能怪徵方臘會導致如此慘重的損失。

其二,一開始出現有人員傷亡,沒有及時安撫軍心。

梁山泊108好漢儘管很多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卻情同兄弟姐妹一般,一旦有好漢戰死沙場,就讓在世者心寒和悲痛,進而失去取勝之心和決敵之鬥志,在戰場上沒能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實力。

其三,作者的有意為之。

在水滸全傳中加入了徵田虎和王慶的故事情節,但估計不是作者所寫的內容,作者在寫梁山好漢徵方臘過程損失慘重,打敗方臘之後又離散的離散,被奸臣害死的害死,自殺的自殺,梁山起義至此算是失敗了,作者可能要讓宋江等眾好漢保留著忠義的名節,這樣就不能讓好漢們無一人傷亡地歸來,因為歸來後必然會有奸臣會再次陷害他們,他們進而會再次起義造反,這就與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表達的忠義相違背了,如果真的這樣,梁山的眾好漢其實死的很冤,這也是水滸想要向世人展現的一部堪稱悲劇的史詩。



個人喜歡看水滸中的中英雄好漢義氣豪爽,嫉惡如仇,懲奸除惡,真是無比大塊人心,他們都同樣被逼上梁山,同甘苦,共命運,他們只是想要在一個與世無爭的水泊梁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被迫為了“忠義”而為早已腐敗無能的國家賣命,最終迎來自己命運的終結歸宿,儘管如此,他們在面對死亡和痛苦之時,我相信他們依舊毫無後悔和畏懼,他們死也死得像一個好漢。


亂世史詩

是什麼造成了打方臘的慘勝呢?

梁山好漢在之前的戰鬥中攻打史文恭和祝家莊,雖然是梁山是進攻方,但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梁山的實力在二者之上,也就註定了勝利無傷亡的合理性。

之後對抗征討的官軍時,是守勢,佔據了地利。而且當時朝廷當時的軍隊要麼是能戰之人太少,比如當時的關勝和呼延灼,要麼就是指揮者無能如當時帶了大批將軍的高俅軍隊。當時梁山利用的地勢水泊,也採取了合適的戰術如鉤鐮槍破連環馬。總而言之是聰明的防守戰。

打田虎,王慶時二者實力也不足守城。更有甚者,田虎手下竟有投降之人。投降的人成了打王慶的炮灰,讓梁山獲得了情報。這樣梁山人馬完勝。

徵遼國是費了一番周折打的轟轟烈烈。其中更是有公孫勝施展道法的精彩演出,在對抗異族的戰鬥中,我們的宋先鋒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在困難時九天玄女賜予其天書,可見這是老天的庇護(還能說什麼😂😂),讓梁山進退有據。

然後就是攻打方臘了,我們都知道當時宋江龍盤于山東而方臘虎踞於華東地區,兩地氣候相比於之前的征戰地點對比更明顯,山東干而冷,華東溼而熱。宋軍攻打方臘勞師遠征,方臘以逸待勞。宋軍為北軍,很容易水土不服。就像赤壁之戰的曹軍一樣。

梁山泊軍為半腐朽官軍加上梁山原班人馬,方臘則是反抗意志堅決的起義軍,導致方臘軍特別頑強。梁山雖然108將不過出徵人數不足,比較嚴重的是沒有神醫安道全和入雲龍公孫勝的跟隨。傷者沒有有效的醫治,也沒有公孫半仙的火力支持。而且108將中並非人人都是真正的好漢其中確實有濫竽充數之人。反觀方臘,陣容齊整。方臘,水滸傳八大金剛 此八人為:兵部尚書王寅 鎮國大將厲天閏 龐萬春 呂師囊 方傑 鄧元覺 司行方 南離大將軍石寶。這幾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魯達對抗同為大和尚的鄧元覺不佔上風。同時方臘也有其他戰將。而且上天也沒有庇護宋江人等。方臘佔地勢,宋江不佔,謝珍謝寶就是斃命於此。但即便如此宋江實力也略優於方臘,在一城一池的攻打中,宋軍慘勝。奠定了梁山的悲慘結局。

有研究表明當時施耐庵寫作是在杭州的西溪溼地,水泊梁山地理是以溼地為基礎的。愛好水滸的人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圖片來自影視劇照,僅為描述和評論《水滸傳》作品)


大眼大世界

很高興能狗回答您的問題,水滸傳是我最喜歡讀了名著之一,我對水滸有頗有些研究和想法,至於朝廷派人徵繳梁山,梁山好漢一個也沒有傷亡,徵繳方臘卻死了一大半,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出征和被征討是有區別的!

古代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八百里水泊梁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要想進入梁山必須長途跋涉還要行駛水路!朝廷來徵繳梁山,此時朝廷的兵馬人困馬乏,梁山則可以以逸待勞,而且梁山好漢們還佔據了地利的優勢,所以梁山人馬不需要多大損失就可以把朝廷的兵馬拒之門外!



第二:朝廷下來的人來征討樑上,大多都是左左樣子,而方臘如果輸了就是滅頂之災,所以方臘會做困獸之鬥,殊死抵抗!

朝廷派下來剿滅梁山賊寇的人基本都被體制化了,大都抱著做做樣子就行了,沒有真賣命全力的去和梁山好漢硬鋼。而梁山好漢如果失敗了就會被“滅團”所以梁山好漢都會殊死抵抗,和方臘的境遇是一樣的!



第三,還未開戰方臘就搶先下手佔得先機!

梁山好漢準備是先禮後兵的,方臘為了表定決心率先動手殺死了浪裡白條張順,萬箭穿心而已,很多梁山好漢都比較氣憤,人在憤怒之下容易發狂,說白了就是殺紅眼了,就會很少去仔細想想,所以就很容易遭到暗算,很多人都是死於城防的鴻溝啊、滾木、雷石的機關之下的!梁山人馬長途跋涉,這次方臘卻是以逸待勞,所以剿滅方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實在是讓人惋惜!



第四:方臘的手下厲害的角色也不少!

石寶、龐萬春、鄧元覺、王寅等等,也有很多得力戰將!雖然沒有梁山武功高強的人多,但是實力也不能小覷,相比之下算是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所以沒有慘重的代價,很難拿下方臘!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說到底還是梁山幹不過方臘。

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大到施耐庵老先生都不好意思把梁山寫成零死亡的傳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根據兩者實力做出了三方面對比:

1、勢力範圍;2、政權雛形;3、人員素質。

現在再簡略的說一說。

梁山最巔峰時僅有一州之地,並還保留著佔山為王的作風,草臺班子倉促已極,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上下級的終點是君臣關係,梁山連這個雛形都不曾有;三十六天罡朝廷武官幾居其半,七十二地煞十九虛名。

方臘據有江南八郡之地,自稱天子,造宮闕內苑,設文武各職,三省六部一應俱全;麾下官員文武雙全,以兄弟方貌守蘇州,太子方天定守杭州,自據歙、睦二州(遣丞相守之),駐蹕清溪,其上陣將領無不弓馬嫻熟,鐵骨錚錚,除秀州段愷及常州副將金節投降外,盡皆戰死,無一人通敵變節。

可以說,無論哪一點,方臘方都對宋江方形成了碾壓。

方臘方既無神仙佑護,又沒用陰謀陽謀,甚至清溪敗亡時都不知道戰略撤退——施公不止不給方臘一方開金手指,在“兵者,詭道也”之上更將他們塑造成了白痴。然而就是這樣一群牽線木偶似的、被動等著玩家組團來殺的NPC們,形之於戰陣,仍能給予梁山一方高速有效的殺傷,只能說,梁山一方實在菜逼而方臘一方實在生猛。

是哪裡出了問題,竟使得上有作者狂開金手指、中有神仙山神道術護持、下有全書位面氣運眷顧的梁山主角們戰損率超過五成呢?

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人員素質尤其是個人武藝及作戰素質上出了問題。

1、梁山好漢品質不值一提:宋江上山,提出招安的終極目標,迅速為梁山高層所接受,但也變相的抽走了梁山眾人的精氣神,再不復先前虎虎生風之概。如林沖、秦明、關勝、索超、董平等五虎將八驃騎諸人,原為朝廷將官,一俟被捉,便即投降。我在這裡做個推測,他們既能降宋江,自也能降方臘。因何直至戰死也沒降?原因有二,一是方臘尚未席捲天下,一是不得其便而已。

可以說108位好漢的品質都極其一般,他們能被朝廷招安,倘若方臘能擊敗朝廷,他們當然也能投降方臘。

既然如此,恐怕除了宋江真心想立功之外,別的人大半都是來軍中掙資歷混日子的,他們不出計只出力,要死便死,得生便生。

2、個人武藝對戰陣的影響微乎其微:比如公認的梁山第一高手盧俊義,分兵後跌跌撞撞,反不如宋江推進順利;又如馬上林沖和馬下武松,在江南殺傷敵人也極其有限,林沖和另外四人圍攻尚書王寅便是他最後的絕唱。

3、黑三郎調度失措:方臘軍中有包道乙、鄭彪等異人,如武松之臂,被包道乙飛劍所斷,王她英夫婦,死在鄭彪術下。而宋江吳用和盧俊義等人顯然沒有絲毫反制措施,只能被動捱揍——梁山這樣的小草窠裡都有入雲龍及戴宗有道術,江南何其大,傻子也該防備南軍中有有此奇人異士啊!

4、及時雨有大招不放:水滸英雄排座次時他安排天降石碣,被逼得裝供桌時九天玄女授了他大招,徵遼時又曾與九天玄女謀面,張順殺方天定時也曾顯靈……我就奇了怪了,宋江裝神弄鬼一輩子,又在徵遼時驗證過了兵書戰策有用,在徵方臘進為何一次不用?

5、一個細思極恐的事實:宋江徵方臘種種反常表現,是白痴、還是故意為之?


王事情

一、歷史上方臘起義規模很大,宋朝花了巨大的代價才予以平定;而宋江起義規模小,一個小小的濟州太守張叔夜就搞定了。施老先生寫《水滸傳》多少參照了歷史,寫歷史演義小說可以誇張,但不能太過分,因此,如果施老先生把《水滸傳》寫成梁山好漢徵方臘得全勝、無一人陣亡而歸,則《水滸傳》會因太假而得不到流傳。

二、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如果宋江征討方臘後,仍然得以全師而歸,下一步,只能寫宋江要麼再度造反,而這是與《水滸傳》主題…忠義…相違背的;要麼是宋江率梁山好漢走上抗金救國的戰場,而抗金歷史在施老先生所在的明朝是為大眾所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施老先生不能把梁山寫成抗金主力,也不能寫成抗金取得勝利,這樣的情節和結局無法更加彰顯宋江的忠義和梁山好漢的英勇,故施老先生選擇了不寫。

三、在上述兩種思路指導下,施老先生只能寫成梁山好漢徵方臘遭到了重大損失,而這是施老先生不願意又不得不寫的結局,這樣,對《水滸傳》徵方臘章節的潦草,就很好理解了。不過,施老先生在寫宋江徵方臘前就暗示了讀者:前往徵方臘時,梁山人馬已經不是108將的整體了,梁山的離析已經開始。


洞庭一葦1188

梁山108將,除了個別技術工,那都是武林高手。魯智深、武松、林沖等人不必說了,就算是排名老末的段景住,那也是尋常百十人不得近身的狠角色。

為什麼梁山一百單八將在官軍圍剿中屢戰屢勝,一百單八將甚至連根毛都沒傷到?招安後“徵大遼、平王慶、滅田虎”除了幾個受點輕傷外,梁山一百單八將更是未損失一人。但在徵方臘的戰役中,梁山一百單八將損失慘重,只有36人活著回來,陣亡率高達三分之二。為什麼?

第一,梁山水軍頗弱。

當然,這裡的弱是相對的。在李俊的指揮下,在梁山泊中還是比較有建樹。但從內部來講,步兵、騎兵、水兵這三大兵種,水軍毋庸置疑是最弱了。從構成上來看,步兵和騎兵大多數人均是正規軍出身,而水軍則是李雲龍式的泥腿子。碰上官軍圍剿,也的確出奇制勝,但是在江南,碰到的方臘是泥腿子中的泥腿子,顯然要吃虧。

其次,江南不比遼國騎兵,江南更精於水戰。結果,有不少梁山將領因為不會游泳而活活淹死!比如金眼彪施恩、獨火星孔亮、通臂猿侯健、金毛犬段景住。還有水性平平,掉入水中沒來得及潛水就被亂槍扎死,如 八臂哪吒項充、飛天大聖李袞。

第二,方臘的堅守。

同徵遼不同,人家遼國是正規軍,遇到挑戰必然出關迎敵。而方臘人家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閉關,你敢過來就亂箭射死你。看看36天罡那兩位獵戶兄弟,再看看最慘的浪裡白條。

第三,南北水土差異,水土不服。

歷代多少軍隊在南征時都敗給了瘟疫。比如曹操,真實歷史上曹操敗退,主要不是因為赤壁火攻,而是全軍瘟疫。而梁山遇到瘟疫可能是誇張了,但不爭的事實是林沖,楊志、張橫,穆弘,孔明,朱貴,楊林,白勝,穆春,朱富都病倒了。這還不算其下邊的兵將,幾何級的數字。

第四,方臘手下猛將強於梁山。

說方臘的戰將整體強於梁山,應該沒人會質疑,不然人家也不是北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非官方組織。鄧元覺、石寶、司行方、厲天閏、方傑、王寅各個都不是善茬,若真是一對一單挑,恐怕梁山好漢同樣不是對手。第一武將梯隊雙方尚可打平,但第二第三梯隊,梁山明顯弱於方臘了。

第五,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

自從宋江正式接受招安後,梁山好漢們沒了脾氣,但不吭聲就代表沒有怨言嗎?在平定遼國、田虎、王慶後,所有梁山好漢都覺得應該歇歇,享下清福了。沒想到朝廷又派去打方臘。這下就算是當初支持招安的人心中也不滿了。但此時,宋江說要打,誰敢說不。

第六,孝義黑三郎,真黑了一把。

很多人非常討厭宋江,其實,筆者也挺討厭他的。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重新翻看一下樑山徵方臘回來後的陣亡名單,但凡死掉的,都是反對招安或晁蓋時代的人馬。而宋江的嫡系部隊,基本都活了下來。

不過,宋江再黑,依然黑不過朝廷,最終朝廷還是弄死了宋江。


刀墓手札

首先,真實歷史中梁山並沒有108將之多,有記載的大概也只有30多位,其餘的基本都是因為情節和藝術需要由《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虛構的。

再者,實際上的梁山規模也遠遠沒有方臘起義規模大。官軍圍剿梁山應該是遲早的事情,所以招安才是梁山唯一的出路。而作者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也基本圍繞史實進行,即保證結果與實際相同,對過程進行虛構和藝術加工。

其次,官軍圍剿方臘的力度遠遠大於圍剿梁山,兩次圍剿所用軍隊的戰鬥力以及指揮者的素質肯定不是一個檔次的。而且當一個朝代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刀兵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不再需要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於帷幄之中的人了。那這些高手就只能在民間了,事實是方臘方面都吸引了很多不得志的能人、牛人,如鄧元覺、石寶、司行方、方傑等。這些能人與很多開國功臣相比,想必也不分上下,所以水滸傳裡能折了梁山好漢70多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歷史性演義要尊重史實,中間的過程可以發揮,甚至可以從水滸傳的結局驗證,可能歷史上只有108-66=42個人真實存在,其餘陣亡的大部分都不存在屬於虛構的,最後以陣亡結束,不會影響其他歷史中的結論。


原野的風

因為梁山好漢本就沒心情去打方臘的啊,好漢們本來就是在山上自由自在過的瀟灑快活,而宋江卻把擒到手的高俅給放走了,讓他去和皇帝幫梁山說說好話,給他們梁山兄弟們一個好的未來,他卻忽略了高俅的為人。所以宋江從把高俅放回去時就已經寒了部分好漢的心了,林沖更是被氣的一口老血噴出,臥床不起就再也沒起來過,而好漢們出於仁義不想多說什麼,其實心早已經散了,特別是魯智深,好像徵方臘之前他就離開了宋江找個寺院繼續坐自己的和尚了。梁山好漢估計也是都知道高俅的為人,覺得放高俅回去他也不會在皇帝面前替梁山說好話的,估計詔安肯定沒戲,都沒怎麼在意,誰曾想宋江他們幾個領頭的人這麼能折騰,去京城去了幾次,還真成了,然後就是派他們去徵方臘。這下樑山好漢也沒辦法了,本以為不會成的事,卻被辦成了,而現在要去徵方臘,這時候要是誰走了的話,多少有點不仁義,有點貪生怕死的意味。沒辦法了,只能去徵方臘了。而方臘當時的勢力並不弱,加上是在他們自家的地盤,你梁山來打我我不是隨便布點機關啥的就能把你們搞垮嗎,就像是朝廷派兵打你梁山一樣,不也是打不贏梁山嗎,你現在梁山就相當於是那時候打你們朝廷一樣,這個地形哪裡能走,哪裡不能走,哪裡能埋伏,方臘肯定比梁山好漢知道的清楚啊。就像是我在這設了個陷阱,你必須要有人來試探怎麼破,你來了人我就在暗中把你來試探的人給宰了,你這是沒辦法的,要想破陷阱就要有人犧牲,你梁山不是好漢多嗎,那就來送人頭吧。再說梁山好漢,本來就是沒想打的,可是到了地方之後,地形都沒看熟悉呢就死了很多好漢了,這對於講義氣的好漢們當然不能忍啊,還沒打就有人犧牲了這我們一定要為死去的兄弟報仇啊,於是乎一個個陷阱,一條條好漢。本來不想打到後來犧牲的人越來越多,越打越氣,為了給死去的兄弟報仇我這條命算什麼,豁出命也要捉了你方臘。你地形能設的陷阱不是多嗎,我們人多啊,我們幾條命來破你一個陷阱埋伏。對於打出火來的梁山好漢們,命算什麼,主要爭口氣,我們本來來和你方臘好好談談的,這還沒談呢,兄弟命就被你們弄走了,為了一口氣也要讓你們知道厲害。當然其中還有朝廷中的人在中間搞鬼,讓他們最好兩敗俱傷,勝也不能讓好漢們活太多,不然徵方臘完了之後,不好除掉。(本人沒讀過水滸,全是按電視裡邊看的理解的,只是個人看法,不對的地方多多諒解)


陌路雅風小妖仔

內戰無豪傑、英雄和勝利者!

管兩個孩子太麻煩,一會我打那個打贏的就好了!省事!

宋江那廝帥兵徵遼時,是在帝御外辱!上下齊心,精誠所至,故未有戰將的損失!這和敵人不瞭解這支剛轉正的軍隊和將領是有關係的!也算奇兵制勝吧!


但是徵方臘確實典型的“狗咬狗一嘴毛”“兩敗俱傷”!用剛投順的一群“土匪”去剿滅另一大波土匪,這真是朝廷的一個上上策!絕了!

宋江鬧了那麼多年就想“清君側”!其實本意也不是想清!也就是想讓高俅、蔡京他們正眼待見一下他們!這就是使得梁山的政策措施和日常工作沒有核心的指導思想!沒有終極暴力達成的理想目標!“替天行道”也可理解為免費為朝廷辦事!不計報酬,只圖製造輿論壓力!促使自己儘早轉正!

方臘是有理想目標的,而且差點成功!他的核心目標就是建立新的封建體系來代替宋朝的歷史地位!這也是宋朝庭只是採用剿滅的方法,而不招安!這是根本仇恨!不可調解!必須武力消滅!


同為農民起義軍的兩隻隊伍打起來的結果就只有一個,宋朝庭受益最大!(記得《鋼鋸嶺》電影裡有句臺詞挺好:兩個孩子打架,父親一旁觀戰,母親問他為什麼不管!父親說:管兩個孩子太麻煩,一會我打那個打贏的就好了!省事!)

兩隻結構形式接近的隊伍打在一起,大法、策略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大量的死傷很正常!宋江這夥能慘勝也是實屬不易!如果方臘再多一個石寶可能戰局將逆轉!

十停折去七停!我記得是損失了72個戰將!

還剩36個!(水滸傳始終在圍繞著36、72做文章)

回頭看看近代史,損失於抗日戰場的名將遠不及先後打了好幾次的內戰損失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