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

冯学余

来来来,我们总结一下都有哪些明朝元素周期表皇子。从下图来看简直朱元璋就是门捷列夫的化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问题,而且清末化学先驱徐寿的锅。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19世纪60年代因精通技术,开始在安庆内军械所为洋务派造船,设计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完全自制的蒸汽船“黄鹄号”。


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他又去做翻译,一生翻译了13部科学著作。

当时翻译和现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都是有外国人口述,然后中国人整理成书,比现在翻译难度大多了。《化学鉴原》等中国最早的化学著作就是这么产生的。这部书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进行口译。

徐寿先生在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个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就是在英文发音的字前面加一个“金”部首,就成了一个新的金属元素。



朱元璋为皇族定下的名字规则以金木水火土为顺序排下来,金字部首的就那么多,朱元璋的子孙又那么多,当然几乎都被占用了。

当然有人也对这种标准有意见,可是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所以沿用至今,不过我觉得蛮好。


渔耕樵读

我就知道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智商收割机」,在知乎上让不少人交纳了智商费。

这么多人答题,就是网上这一搜,不审查、不核实,然后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结论搬过来。

诸如:

  • 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

  • 徐寿翻译化学看《朱家族谱》。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就我看到的资料,这些说法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元素周期表》跟《朱家族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首先说一个很浅显道理:

如果不是简单、自明的历史常识问题,你下任何结论必须「言必有证」,要用靠谱文献证据证明,或者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是不是应该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简单、自明的历史问题,比如你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我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很多证据能证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说:秦始皇身高是175厘米。

这就不是自明的历史问题,你就要提供靠谱的证据来证明,或者你提供靠谱的间接证据,在进行推理证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这就跟胡说八道没有什么两样,是不是这样的?

------------------------------------------

好,我们以「言必有证」这个简单的道理和标准,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后代取名规则:

朱+辈分+五行,名字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字。

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为有很多可靠文献可以佐证,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孙名字中确实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汉字。

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

这一点就不多谈了。我也承认。

二、因为老朱家子孙太多,偏旁为「金、木、水、火、土」的汉字不够用。

所以,朱家人创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从「金」的汉字,有机化学中从『火』的汉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这种说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对《明史》没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样,我就用网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进行考证。

很简单,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献中找到这些字,就证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红字就是朱家子孙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吗??目测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样子。

经过考证发现:

这些字没有一个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说文》、《广韵》《集韵》《玉篇》《龙龛手镜》等等中反复出现:

还有什么【老朱家的发明了有机化学】:

我们就来考证一下有机化学中的「烷、烯、炔、烃」,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录:

我就服了:

《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和有机化学中表示有机物的汉字,没有一个汉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随便查都能查到。

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算到朱元璋头上呢?

告诉我?

-------------------------------------------

三、近代科学家徐寿从西方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不可信:这完全是张口胡说,一个证据都没有列出来证明,证据呢?

我是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徐寿翻译化学元素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请用脑子想一想,中国字典以部首和读音分门别类。《康熙字典》上以「金、木、水、火、土」为部首的汉字,哪一个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两百个汉字。

徐寿是参考《康熙字典》之类的字典书方便,还是参考《朱家族谱》《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谱》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献吗?族谱是私域文献,而《康熙字典》这种公开出版的文献,更容易得到。

我实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寿会去参考什么《朱家族谱》。

我们看看宋辽金时代的字典《龙龛手镜》金字旁的汉字有多少:

《龙龛手镜》一页大概有50-60汉字,金字旁的汉字一共收录了34页,也就是快两千个金字旁的汉字,这TM还不够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孙用?

这还仅仅是金字旁的汉字,说什么子孙太多了,字不够用,完全就是信口开河。

我就想问一下:汉字造形声字很难吗?恐怕是小学生都会吧?科学家还要参考《朱家族谱》吗?

比如表示气体元素:氢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学家造的,造得简直天衣无缝:

形音兼顾,从字形还可以分析出氢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质子和中子数:

  • 「气」表示气体元素

  • 「一撇」表示质子,
  • 「一竖」表示「中子」,

「氕」一个质子,「氘」分别表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氚」就是表示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么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参考《朱家族谱》,把他们当弱智?

另外,还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样,但是意义不一样。

  • 如:「柜」在古代表示一种树木,今天表示「储物柜」。

  • 「女红」的「红」,其实跟「红色」的「红」,其实是两个字吗?「女红」的「红」表示女人的针线活,读作「女工」。
  • 淡「泊」和停「泊」虽然都是〖泊〗,其实是两个字,恰好同形。

其实,化学家是不是参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怀疑,就别谈什么《朱家族谱》了。

因为利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学家造了一个字,恰好与古字同形。

汉字演变过程中经常出现:造新字与旧字同形。

我再说一个例子:这是今天最新发现的四种元素:

(石田)、(气奥)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镆、鉨」两个在古籍中就有,

你认为化学家有没有参考古籍?我觉得很可能没有,因为我觉得根本没必要,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出来。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这两个字当姓名,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能不能说今天的化学家参考了《朱家族谱》?

民国时代的物理学家胡刚复,根据热力学原理,灵机一动就造了一个〖熵〗字,完全没有必要参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这个字。

你能说当初造这个字的人,是热力学之父?

――――――――――――

好,经过分析和考证,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综上所述:

汉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古人用过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废弃了。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声表意原理,我们今人可以继续拿来用,表达一个新意义。

今人造了一个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义不一样。

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汉字演变现象。

朱家子孙的名字跟化学元素汉字,就是属于这两种情况,不要过多的联想附会。

-------------------------------------------

这个所谓的【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个叫做「檀信介」的家伙胡扯的,不知道为什么就风靡了网络。

这是他最开始的答案:

最早的时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质疑,他就改了答案,说什么「朱家子孙提高了这些字的曝光率,让这些顺利入选《康熙字典》,给徐寿提供了参考」等等这些鬼话。

其实,「汉字的边际效用」决定了汉字所谓的「曝光度」。

汉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谓的【齐夫定律】,也是一种【正态分布】,细说就很复杂,这是数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比如:汉语〖的〗和英语的〖of〗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

朱家子孙使用的冷僻字,是边际效用极其低的。在几百年前的以前,几乎没有报纸、电视,怎么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样,比如刘备也算是王子,到了东汉也照样卖草鞋。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画家,鬼都不会记得他。

你以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国的威廉王子一样,如同好莱坞明星人竟皆知?

这么愚蠢的话,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让这些冷僻字、死字流传下来的关键因素是字典。


其实,我也抱着人艰不拆的目的,我也懒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丝天天骂人,真的不堪其扰,真的没办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报:

这种结论几乎经不起那怕一丝一毫的质疑,你稍微动下鼠标核实一下,或者稍微用点常识想一下,也会发现问题。

为什么就能风靡网络?

我就不懂!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到处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而是相反。就是因为信息太多了,我们就降低了信息的审查门槛。

所以,不要随便放弃自己的思维自主权,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即便看起来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说的结论,有没有用可靠的证据证明过?

这难道不简单吗?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么领域的专家,只要你有这个敏感性,可以识别九成以上的错误、虚假信息。

你可能要说:

你装什么逼,你那么认真干什么?我们就是图个乐子,娱乐一下。真假对我无所谓,也没有损失。

如果这样想,就没办法了,我认为求真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我不喜欢被骗。即便没有什么利益损失,我养成了怀疑的习惯。

如果这是装逼,我就将这个逼装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错误,真的不要紧,其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我惊讶的是这种很明显的错误广泛传播,没有人怀疑一下。

我并不是想针对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说我想当方舟子,竟然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徐寿没有借鉴」。

人类基本智力活动规则「谁举张,谁举证」,你举张,你就要举证。

如何能证明一个什么东西没有呢?逻辑上无法证明。

因为不能经验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事物。所以,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因为科学理论是经验的。

我说我对面有条隐形的喷火飞龙,你能举出证据没有吗?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上帝、外星人、飞天面条怪、葫芦娃、变形金刚不存在。难道这些东西都存在?

假如是这样,人类的社会的法庭、听证会、大学、科研机构都不需要了,因为什么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说过,思考任何问题,一定恪守这个原则:谁举张,谁举证,非常之结论,需非常之证据。

也就说:拿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我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没有证据证明我就暂时不相信。


小汉字见大历史

这个问题就是个“逗比”,聪明的网友发现两件事特别像:明代藩府宗室的姓名用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名称。

比如“镭”“铑”等等(好多字打不出来,需要造,就不多举例了)。

元素表里的字有两大特征:一是字多非常,不是常见字;二是字多带“金”,金字偏旁的字特别多。这恰恰也与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有点像(只能说有点像)!



于是有人搞了一个皇子与元素表同名的怪,实为逗趣,不料颇有答主,对此十分义愤。不必要嘛!笑点太高不行的。

我不懂化学(所有知识积累均来自中学,跟大家一样,早忘的一干二净,十分彻底),但细看元素周期表,不难发现,带金字旁的字最多,其他气字旁、石字旁的,也有一些。可见自然环境里,“金”(金属)最常见的,另外还有一些“石头”“气体”类的物质。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对大自然五种基本元素的高度归纳。

除了中国人的五行,印度人也有“四大”:地火水风;希腊人有“四原质”:水火土气

相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偏旁只有金、石、气,“元素”最少!这么一比较,是否更加有趣。我不懂化学,讲到这里赶紧都收住,更不可妄下结论,不然就要露拙了。



(五行运行分“相生”与“相克”两种/皇帝不称朕)

不管是不是中国人讲的“五行”,在对自然的归纳上还不够最“精炼”,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凡事都讲五行。一个与本题有关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在规定后代姓名用字时,除了第一个字固定用“派儿”,第二个字则依五行(火土金水木)循环之法取固定偏旁的字。以第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一系为例,其子孙名字为:

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钰(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至此五行第一轮循环完,显系依“五行相生”的规律(如果是“相克”,五行顺序就要变了)。下面开始新一轮循环:

朱厚照祝、朱厚熜(四点水就是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检(木)。

不多不少,两轮循环完成,明朝灭亡。



从燕王一系的名字,可见明朝宗室取名的一般规律,就是名字的第一个字,即“派儿”,是依辈分不变的,变化的,是第两个字,但又规定了以“五行相生”的规律,选用带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

这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非常有限,可大明的皇子皇孙们,却在近三百年里繁衍无尽,到明朝灭亡时,其人数可能达到几十万之众。女性不要紧,男子取名就有大问题了。

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不是由爸爸妈妈给取的,而是实行“请名”制。即某藩府新生子孙达到一定人数,就由亲王集中奏报到北京,请朝廷颁赐名字。这事由礼部负责。

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毕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众多,字不够用啊!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礼部想出的办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另外半边随便凑一下就行了,形成许多新字。

礼部这么做,不必担心造成社会上汉字用字的混乱,反正也就是远方的某个宗室用一下,他人一死,这字也就消亡了。我们今天还能遇到这些怪字,主要因为某个名字少见的宗室因为某事被史书(最多的是《明实录》)记录下来了。古代的书多是抄写,遇到疑难字不要紧,当然今天更不要紧,但碰见了,就必须“造”。word或WPS里的造字功能,其实就是部首偏旁配字。

没想到,在网络时代,元素周期表里的怪字和明代宗室成员的怪名字来了个撞脸(实际上撞得很有限,就是一个“金”字旁),一撞撞出个有趣的历史话题。说历史,当求真,但心态和面孔却不可板起来。(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不期然而然的巧合

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喜欢

臭显摆、立规矩,他给后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则,简单说就是:

1.给每支皇族一套辈份表,20个字,比如燕王这一支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里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老朱有20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20个字,还不重样,真够他(或者大臣们)想的。

2.每个皇子皇孙的单名都要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来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关(火生土),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的儿子呢,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这套体系实在是太考验老朱家人的文化水平啊。汉字就那么多,但是皇族们养尊处优很能生啊,据说明末皇族有上百万人。这上百万人的名字要硬往上面这个规则里套,还不能重名,结果可想而知。许多人的名字都是生僻字,读起来也不好听,比如下面这些: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

瑞金王——朱在钠;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韩王——朱徵钋;

稷山王——朱效钛;新野王——朱弥镉;楚王——朱孟烷

这不都是元素周期表吗?

1896年徐寿引进了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怎么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译成中文呢?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谱里找到了灵感。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上个音译的汉字呗,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

世界太奇妙,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孩子们学化学的时候,起码得稍稍对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谢,否则,他们很可能不是背诵氢锂钠钾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还好,答主早毕业啊!


饮水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前面很多答主也从各个方面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回答,不过很多都提及到了族谱这一文献,主要的说法如徐寿在翻译时参考了明皇族朱氏的家谱,故兹就家谱而论,仅谈及个人的一些看法。

中国人起名(当然不限于名,也包含字等)的规范化很早就开始,同一家族同一辈都带有相同的字或者相同的偏旁,如魏晋著名的司马防八子“司马八达”,都有一个“达”字,至宋代,赵匡胤兄弟五人俱从“光”字辈,字派始正式出现,其后匡胤、光义、光美三支后裔又分别订立字派。至明代朱元璋,26子俱从“木”字派,并为每一子分别订立20字字派(其中二子早丧,实际24子)。明中后期,宗族始在民间大规模出现,开始兴建祠堂、修纂族谱,字派也被延续。

而朱元璋规定子孙起名极为严格,名字都由两个字构成,第一个字是各支系字派,第二个字必须以“木火土金水”其中之一为偏旁,依次循环(如朱棣,“棣”从“木”;其子朱高炽,“高”为燕王系字派,“炽”从“火”;四代朱瞻基,“基”从“土”;五代朱祁镇,“镇”从“金”;六代朱见深,从“水”;七代朱祐樘,又从“木”;其后无限循环),取五行相生相生之意,寓意大明王朝的生生不息。

朱元璋24子,除郢王、湘王、潭王无子,朱标后裔未知外,还有二十子。首先从整体数量来说,明朝宗室之盛是人所共知,至万历三十年,明朝宗室在籍者已有十三万之多。再者从“金”字主要是第五代和第十代

,仅一王一子,至第五代也传了二十人,但实际上远远不及此,仅帝系,朱瞻基有两子朱祁镇、朱祁钰,朱瞻基亦兄弟十人,五位无子,另有四人藩王,再如庆成王有百子,传至第十代,一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所以,藩王数量众多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元素周期表的元素不是加“金”,而是加“木火土金水”中的任意一个,都是会大量和朱氏宗室名字重合。再者,说徐寿翻译时参考了朱氏族谱,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观其中的藩王名字,囊括了秦王、楚王、辽王、沈王、晋王、代王、庆王、周王、唐王、韩王、伊王、燕王(帝系)十二个藩王,想找到这么多的藩王家谱真的特别困难。


楚邾

不是明朝的皇子们按照化学周期表取名字,而是化学周期表在翻译的时候借用了很多五行偏旁的汉字。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的永久流传,在开国之初就给自己未来的子孙规定了一套取名字的规章制度。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名字的第二个字是辈分,现在很多地区也会有这种取名字的做法。第三个字必须要有五行的偏旁按照木,火,土,金,水这样的顺序一直世世代代的排列下去。


另朱元璋没有意料到的事,皇室后代基本上呈指数型增长,到了明朝末年到处都是朱家的子孙,拿朱棣来讲,他是明朝正儿八经的第三代皇帝,虽然这个位置是抢夺他侄子的,好歹他在位期间做的不错,也就功过相抵了。从他这一代开始往下传是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名字的第三个字咋一看十有八九都不常见。虽然朱元璋最初设立这个规范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巨大,汉字表达的信息量大是以组合取胜,特别是以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常见字数量有限,完全满足不了朱家取名字的需求。到了后来各种带着五行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翻出来了。


而到了现代之后,无论是化学还是医学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汉字在造字的时候也没有能够准确表达这些元素的词语。而且中国五行和元素在某种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古代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五行,而到了现在才发现都是由元素构成。所以为了形象的翻译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带有五行偏旁的汉字,从而导致朱元璋的子孙名字可以变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而到了现代以后,因为这些字的偏旁都是带着金木水火土的,在现代化学、医学等学科传入中国后,很多元素的翻译,为了形象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字。可以说,朱家的子孙名字可以编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品读武器装备

那是因为太祖朱元璋奉行“五德始终说”,所以他的子孙名字严格遵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往下取的。朱元璋儿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单名,而从孙辈开始则按字辈和五行取双名。

我们以朱棣世系为例,名字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字辈顺序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第三个字便严格按照五行取。

第一代,木:朱棣

第二代,木生火: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

第三代,火生土: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朱瞻墡、朱瞻堈等

第四代,土生金: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锳、朱祁镛、朱祁镐、朱祁铨等

第五代,金生水:朱见深、朱见泽、朱见潾、朱见湜、朱见浚、朱见治等

第六代,水生木:朱祐极、朱祐樘、朱祐杬、朱祐棆、朱祐槟、朱祐楎等

第七代,木生火:朱厚照、朱厚熙、朱厚熜、朱厚烨、朱厚炫、朱厚燆等

第八代,火生土:朱载基、朱载壡、朱载垕、朱载圳、朱载垓、朱载㙺等

第九代,土生金:朱翊釴、朱翊铃、朱翊钧、朱翊镠、朱翊镬、朱翊鉁等

第十代,金生水:朱常洛、朱常溆、朱常洵、朱常治、朱常浩、朱常润等

第十一代,水生木:朱由校、朱由检、朱由楫、朱由模、朱由栩、朱由橏等

第十二代,木生火:朱慈燃、朱慈焴、朱慈炅、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灿等

……

这仅仅是朱棣这一脉的后代,朱元璋为自己的十二个儿子分别取了字辈,例如长子朱标子孙的字辈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刚开始朱家子孙不多的时候名字还比较好办,可是老朱家的子孙们太能生了,家族人口越来越多,取名字的时候又不能跟祖辈一样,所以常见字就不够用了。于是各种带着五行偏旁的生僻字就被翻了出来,更有甚者,实在找不到能用的字就只好造字了。

于是很多生僻字甚至是造出来的字都被收入了《康熙字典》,并一直流传了下来。到了近代之后,随着化学、医学传入我国,对元素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免就会用到带有五行偏旁的字,所以老朱家子孙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名称重合就恨正常了。

综上所述,要明确的是先是有了这些字,而化学传入中国是之后的事情,只是在翻译的时候选取了这些字而已。所以只能说元素周期表抄了朱元璋后代的名字,而不能说名字抄了元素周期表。


香茗史馆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堪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为朱家子孙取名字定了很多规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规律是:朱姓+辈分+五行,其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


他的下一辈有25个儿子加一个侄子,就给每一家都定了一份二十字的辈分表,比如太子家里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一家一份就这二十个字,一辈接着一辈轮流用,用完了再回转着用。

而第三个字则是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关系采用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的字,如他的儿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如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到了孙子辈就是是火字旁的字,如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


每个皇族的名字只有一个是用来区别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还必须一样,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轮回一次。

重八兄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朱家的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孙后代每一代人口都会呈几何增长,一开始还能用通用常见的字,可是很快,悲剧了,朱家子孙发现字都不够用了。


怎么办?只能翻找各种古籍,什么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都搜罗了个遍,还不行,就只有造字了。


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等。这些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而化学周期表直到1896年才由徐寿引进中国,当时并没有能对应的汉字。为了能翻译好这些元素,达到形声兼备,这个老哥翻看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朱氏家谱,这一个可不得了,这不再合适不过了吗。


于是,徐寿就将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只能说是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八零印記

不是和化学元素重合率高,中文版化学元素表直接用了老朱家的发明创造

朱元璋给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定下来二十字的家族辈分排序比如:

长子朱标 嫡系:“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四子朱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劳模就是劳模,朱元璋不辞辛劳的给每个儿子的子孙都排了辈分,其本义大概是想确定嫡庶关系维护朱标朱允炆的统治,奈何老四朱棣后来做了家长。自此之后明朝皇帝的排辈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

不但排了辈分还为了让人一看就知道谁是老子谁是儿,哪个是远房叔叔哪个是远房侄儿。朱元璋创造性的规定不但皇室子孙第二个字排序第三个字要体现出五行相生来。

比如朱元璋的儿子都是木字旁,如朱棣朱标。那么木生火孙子辈都是火字旁比如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允炆和朱高炽平辈,由于不是一个爹排字不同但第三字都是火字旁的。然后火生土朱高炽的儿子叫朱瞻基,土生金朱祁镇,金生水朱见深,水生木朱佑樘。当然比较特殊的比如朱高煦和朱厚照,根据楼下大神提示他俩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四点低,四点底通燚,火的很。

但是出了个问题,他们老朱家挺能生没过几代人发现字不够用了,为避讳祖先们用过的名字是不能重复了,还非得体现出金木水火土来,他们老朱家就只能造字了。所以化学元素上的生僻字一个个被他们老朱家造了出来,原则就是哪个音好听加个偏旁部首就是个字了,所以到了明朝后期王爷们的名字都不一定叫的出来了。

另外多说一句朱元璋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家族辈分排序: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这一支出了个好总理


烛火映时

准确说法应为“为什么明朝宗室们的名字和化学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其实不是重和,而是清末科学家徐寿侵犯朱明子孙的“姓名权”哈!

准确说法的依据:除了明太祖外,明朝后来的皇帝们的名字也跟周期表不是重合的重合!



朱元璋何止是的化学家?!还是植物学家、消防专家、地理学家,水利专家!哈哈,下面说具体原因。

因为朱元璋太喜欢传统文化——五行了。周易、八卦、干支、五行源远流长,乃国粹,而朱元璋信

五行运德,渴望子孙昌隆,帝位千秋万代。除了废相及建五大都督府还有厂卫机构外,就连取名也是相当地讲究的。朱元璋取名空前绝后!朱元璋其父、兄、弟、子、侄的名都是他取的!还为给儿孙定辈分和五行偏旁的名!



自其子起,就以木、火、土、金、水五行做偏旁循环为名。如明太宗朱-明仁宗朱高-明宣宗朱瞻-明英宗朱祁-明宪宗朱见-明孝宗朱佑(cheng)……




因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嘛!说起来朱元璋应该叫朱元漳或朱兴淙更符合他的规则。他学名叫朱兴宗是兴字辈的,用字不在五行中。有没有不在五行中的朱家族人?



有朱元璋兄弟!还有就是靖江王朱守谦这支,其父朱文正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不在五行中,他儿不在辈分中。但朱元璋为他的儿子的子孙们定下了辈分。定得最好的是燕王一支,不是因为朱棣夺帝成功而是……



燕王(明帝)朱棣辈分: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太子朱标(上图为朱标)这支辈分: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其他诸王都有各自辈分,基本都是五言绝句,最符合押韵(一二四句尾押韵)的是朱棣这支,其他诸王就连太子朱标的辈分也二四句尾押韵,一点都不押韵的有潭王、鲁王等后裔。鲁王辈分: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辈分五言诗循环还好说,但五行偏旁循环就非常麻烦了。子孙繁衍越来越多,五行偏旁的字就那么多,取名还不能与长辈和祖先重字。取名难!怎么办?查字典把所有的五行偏旁字用完,可还不够,怎么办?有字要用,没字创造字也要取名。


然而即使这样仍有字没用——楻、煌、堭、鍠、湟。明朝五行帝起自楻(朱棣不承认朱允炆,而朱元璋又非五行帝)终于楻(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崩、1662年明昭宗朱由榔崩、1683年靖江王朱术桂薨)灭。

因为化学涉及到很多金属和易燃气体,清末科学家徐寿(1818-1884)只能用金字旁、火字旁的字来形容这些物质。而这些字因为五行偏旁问题早被朱元璋的子孙占用,于是就出现了下图不是巧合的巧合的尴尬。





化学用字感谢朱元璋也不算哗众取宠,取名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图上看,就这还是坏了规矩,出现了重名!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有!窃以为直接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做字辈,取名上双胞胎:两男同偏旁、两女同声,龙凤胎双声叠韵连绵词。如此避免成为语文是化学老师、生物老师、地理老师等混合教的尴尬。

您说福垊穿越给朱元璋出这好主意,朱元璋会封我什么爵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