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需要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吗?

清ai小叁

对于北方的游牧部族尤其是柔然,北魏不但需要防范而且很重视,有时还很头疼。北魏自建国之始几乎从未摆脱柔然的边疆袭扰,不胜其烦而又无可奈何。北魏也曾对柔然进行过主动的、专门的军事打击,但多数时间则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即修筑长城和建立军镇等防御体系。

北魏崛起时柔然也随之而兴,并裹挟高车一起兴风作浪,这对于成长中的北魏是非常不利的。作为性质单一的游牧部落,柔然瞅冷子袭击的游击战让北魏防不胜防。而它拥有北方广袤草原、戈壁以及更加广阔的西伯利亚大后方的灵动作战空间,也让北魏无从下手和实施精准打击。

柔然的存在牵扯了北魏很大一部分精力,多线作战也让它无法全身心地参与中原争霸——比如柔然趁道武帝拓跋珪攻打后秦时发动偷袭。在没有彻底消灭对手的实力和能力时,北魏也只好采取一些防御措施,尽可能地阻挡柔然进扰,其标志就是修筑了三道长城——包括阴山以南明元帝时修筑的从赤城到五原的一道,以及阴山以北——献文帝在六镇之北、孝文帝在六镇之南修筑的两道。不厌其烦地大规模修筑长城耗费了北魏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也足见柔然对北魏威胁的严重性和持久性。

长城防线从阴山之南向阴山之北的跨越,以及孝文帝第三次修长城时的位置南移,也是北魏与柔然强弱对比的一个见证。北魏也没少主动出击柔然,但最初并不具备消灭或重创对手的实力——比如明元帝时长孙嵩北伐反被柔然围困,防线只能压缩到临近国都的阴山之南,而且还经常被突破。柔然在太武帝继位之初的一次袭击甚至攻下盛乐威胁到了平城,气得拓跋焘改称他们为“蠕蠕”,也就是无知的虫子。

在试图联合西域夹击柔然的想法破灭后——彼时西域也被柔然控制,拓跋焘果断采取强硬对策,以三次亲征并深入腹地的持续性军事打击重创对手,迫使柔然可汗朝贡和亲,暂时解决了北部边患。之后他在阴山南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个军镇,对长城防线形成有力支撑。

太武帝之后柔然卷土重来,已经统一北方且实力雄厚的北魏依然以防御为主——因而才有了献文帝和孝文帝在六镇南北继续修筑长城之举。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疆防御能力随之减弱,但一些行政和军事措施的加强——比如孝文帝设立北镇都督区和御夷镇,宣武帝新建9座戍城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项缺憾。

需要说明的是,绵延纵深的三道长城防线也仅仅是地理上的屏障,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还是北方六镇,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充当着边防主角。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爆发后,北魏的北疆防御体系也随之崩塌。


路卫兵

历史的机遇出现在强大的前秦政权崩溃后,在强有力的新首领拓跋珪率领下,重新得以聚集的拓跋部落联盟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连续挫败劲敌,如狂风暴雨般把北方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统统归并于北魏王朝之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各民族汉化程度不一的政权,纷纷灭亡于更加野蛮、落后的索头部落(索虏正是当时中原诸族对拓跋鲜卑的称呼),是中国历史进程上的一次倒退。

在北魏王朝倾其所有、全力南下,与后燕、后秦、大夏、北燕及刘宋王朝激烈角逐的时候,其北方原有领地的防御力量不可避免的被长期削弱,使得北方另一股本被拓跋鲜卑轻视的民族——郁久闾氏统治下的柔然人逐渐崛起,几乎在北魏建国时期起,北方柔然的威胁就一直存在。在北魏王朝兵强马壮的早期,北魏针对柔然威胁的对策,就是在南方战事停息的时候,组织以骑兵集团为主的大军进行远征讨伐,几乎每次均能击溃柔然等漠北诸民族的军队,赢得大批战利品。然而,每当回军后,柔然政权总是能迅速恢复元气,重新威胁北魏的北部边疆。

到了北魏军事优势逐渐减少的中期后,更由于孝文帝南迁首都、并倡导汉化后,北魏王朝已经再也没有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北上远征作战了,以边疆防御为主的新战略思想得以确立,其中以六镇为代表的北方军事重镇成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重要设施,其汇集了大量军队和军事给养,而执掌这一切的边将们又多骄横不法之徒,六镇重兵日益成为悬在北魏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了。。。。。。


史海悠游闾春晖

首先要界定北魏是个什么国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呵呵。。。如果像之前一样界定北魏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外族国家,那它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意义何在?但是历史上又明确表明北魏确实防范并持续打击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北魏以及其他北方的国家准确的定位应该是,由少数高度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以汉人为主的汉文化政权,而正是其属性决定,北魏必然要防范北方掠夺性质的游牧民族,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