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亞偉頻踩雷從“業績王”實現華麗轉身成“虧損王”?

雪山飛狐FH

王亞偉的事蹟,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不介紹了。我主要談談他從業績王轉變為虧損王的兩個原因。


一個是平臺原因。他起步的平臺是華夏成長基金,揚名立萬的平臺是華夏大盤精選基金。這兩個基金同屬華夏基金旗下,而華夏基金在基金行業內一直是龍頭老大。在這種大平臺上,王亞偉取得的成功與其說是他的功勞,不如說他是公司的代言人,其個人的能力在整個業務線上佔的作用根本不大。所以,他奔私千合資本後,這個私募註冊資金僅1000萬人民幣,明顯是個小平臺。這樣的平臺,再折騰也翻不起風浪,變身虧損王略有過分,但是要想做的很好也很艱難。此後和平安信託做的私募資金也很小,都是小平臺。所以,這主要是平臺的力量,和私人能力基本沒有很大關係了。


第二個原因是股市背景的力量。王亞偉揚名立萬的時代是2005年12月至2012年5月4日辭職期間。最出名的還是2006年和2007年兩年的業績。老股民都知道這兩年是大牛市,所以王亞偉執掌的基金獲取翻倍利潤根本不算很出色的業績,不過是搭了大牛市的順風車而已。當然,他敢於重倉也是有一定的眼光,但個人能力已經不是主要因素了。


最後,說說王亞偉成為虧損王的原因。根據我個人對他奔私後的持股追蹤,他重倉的題材股較多,已經完全偏離了成名時華夏精選基金的選股思路。坊間一度謠傳其做內幕交易為主。雖然不知真假,但是其重倉概念股的風格容易造成業績大起大落,成為虧損王也就不難理解了。


總而言之,從一個操盤手的角度看王亞偉,我覺得他的起落都是和平臺和市場背景高度相關,和他個人能力關係不大。可嘆的是他毫不自知,脫離了這些優勢,從業績王變身虧損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毫不奇怪。他這個案例也告訴投資者,認識股市大背景是第一位的,要敬畏市場。在市場面前,個人的能力實在不值一提。


思考A股


首先說第一,業績王轉身變成虧損王。在我看來,在任何一個競爭激烈的公平公開市場進行投資,所有投資者都存在盈利和虧損的雙重可能。拋開一些憑藉不公平手段進行交易的違規獲利者不算,所有合法合規的投資者,不管是基金機構的投資行為,或者是散戶的炒股行為,都有可能盈利或者是虧損。所以,王亞偉從業績王實現華麗轉身成虧損王只是市場上許多投資者的一個正常縮影而已。



當然,作為一個在A股市場鼎鼎大名的頂尖投資人,王亞偉在從業績王轉身成虧損王后已經光環不再,也被大眾從投資聖殿的王座上攆下,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調侃對象。


更為嚴重的是,作為一個私募基金經理,還要面對那些對他寄予厚望的投資者解釋為什麼賺不到錢和虧損那麼多。這種場面和以前作為業績王受到大家眾星捧月的情形逆差太大,簡直是天上地下之別,想必王亞偉也是頗為頭疼吧。



第二個問題就是頻頻踩雷。這個問題倒是令我深思,作為一個擁有專業投資團隊的基金經理,選股不應該是非常謹慎和有優勢的嗎?在我看來,如果是因為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導致虧損並沒有太多不妥;可是如果是因為頻頻買入一些壞股票導致虧損卻是需要追尋背後的原因。


一般散戶由於資金量小和專業知識不夠全面,在投資選股的時候沒有能力去詳細的調研上市公司,導致在判斷股票內在價值的時候以主觀猜測為主。但是作為有調研實力的基金機構,應該比其他投資者擁有更全面的上市公司信息,並且擁有實地調研考察條件,有機會在公司基本面明顯變壞之前賣出脫身,避免遭受嚴重虧損。



總結頻頻踩雷的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投資團隊工作不認真或者是能力差;二是上市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有問題。如果是第一個問題我不想說什麼,作為一個相信公開信息的投資者我對第二個問題表示擔心,因為專業能力優秀的基金團隊都不能甄別公開信息的真假,那麼其他專業能力一般的投資者要如何應對。


白馬華菲特

王亞偉作為曾經的“公募一哥”,在管理華夏公募基金期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007年,王亞偉則獲得“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的殊榮,2010年-2011年,王亞偉更是以48.17%的超越基準幾何年化收益率,連續兩年奪冠。但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時,2012年王亞偉做出了一個令公眾費解的決定,離開華夏,離開公募,進軍私募。

不過王亞偉在進軍私募之後,雖然沒有了公募的那種光環和成功,也踩到了中科招商、廊坊發展這種大雷,但也不至於題主所說的成為了虧損王。

但是從公募基金“奔私”之後很成功的人基本沒有卻是一個大事實,就連王亞偉這種公募牛人也沒能倖免這個怪圈。在金融行業這麼久了,對這個群體多少也有些關注,我自己的分析是,這和私募基金成功的兩個必要條件有關:一是絕對回報的觀念和風控意識,二是和投資人溝通並建立信任的能力。

在這兩點上,公募基金經理有很大的短板。一方面,公募基金一般做的是相對回報,作慣了相對回報,就很難有絕對回報的觀念,這不是換個投資方法就能行得通的。另一方面,“大廠”的公募基金經理通常與最終的投資人是隔絕的,所以自己出來做私募,和客戶直接溝通時就發現沒有和陌生人建立信任的能力。而一般從券商經紀部門、財富管理出來的人往往“奔私”後卻往往能夠取得成功,就在於他們善於同客戶溝通的能力,同時之前在做專戶的時候形成了一種絕對回報的概念。

要知道無論是國內還是在歐美國家,高淨值客戶大多對虧損的容忍度很小,所以私募基金在做私募基金時必須要有絕對回報的觀念。雖然以王亞偉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即使不會溝通也不會出現發行基金無人買的情況,但是絕對回報的觀念還是要具備,不然踏雷之後,會面臨客戶巨大的贖回壓力。


侯賢平

其實很多公募基金成績出眾的基金經理在投奔私募之後,業績大多出現較大的滑坡甚至虧損累累,昔日的公募基金一哥王亞偉也不例外。這一幕和公募基金風控機制更強,投資更為穩健,更有整個公募基金大團隊作為調研分析的支撐,而私募基金則是相對小團隊操作模式,追求更高的收益自然伴隨更高的風險,在行情不好的時候稍有不慎或投資判斷失誤就容易加大虧損有關。無可否認,過去兩年來王亞偉管理的千合資本旗下的私募基金產品業績都並不出眾,還頻繁踩雷,其中包括定增參與新三板第一市值股中科招商鉅虧、重倉賭一汽集團整體上市卻延遲、大敗於三聚環保,但是也不至於成為虧損王,問題的標題有些誇張了。


風生焱起

一個從讀書時期到工作都自帶光環的傳奇人物王亞偉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這一切都要從他離開華夏基金,從公募基金轉型做私募基金開始,王亞偉逐漸褪去了公募一哥的光環。


看看上面數據,是不是覺得業績還可以,但是接下來才是悲劇開始:

中科招商,2015年五月參與定增認購接近5億,在2016年12月被zjh一紙公告叫停禁止私募機構掛牌融資,於是中科招商一路下跌,虧損金額達2.6億。

重倉一汽系股票成為王亞偉第二個敗筆,在知道一汽轎車傳出即將重組的消息後,王亞偉義無反顧的衝進去了。由於後來zjh對重組監管愈發嚴格,一汽轎車無法按時履行承諾,股票又迎來斷崖式下跌,王亞偉所持有的股票預測虧損將近3億。

最後沉重一擊來自三聚環保,沉澱五年,最後落得虧損7.7億下場。

2012年之前王亞偉是神一樣的存在,而之後的王亞偉卻已跌落神壇,王亞偉還是那個王亞偉,但是股市規則早已不是當年的規則。用不變的思維模式去對待變化莫測的股市,或許這才是他到今天這個地步的根本原因。


不過對於我們散戶來說王亞偉依然是值得我們去尊敬的前輩,人總有遇到挫折的時候,或許有一天他會再次創造出奇蹟。我是看影視學股技,喜歡股票的說朋友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交流。


看影視學股技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啊?股市如戰場,沒有常勝將軍。王亞偉和許許多多的所謂“高手”一樣,在股市裡進進出出,不可能每戰必勝!在中國股市裡的確出現過許多和王亞偉一樣的“高手”。他們曾經在股市裡叱吒風雲!也曾經是小散戶們崇拜的偶像!可他們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把自己當成“股神”了!在中國股市裡總是喜歡玩一夜暴富的遊戲。總是在尋找那些已經頻臨退市的股票,或者乾脆直接參與那些已經爛到根的股票進行提前炒作,妄想以最小的資本運作獲取以後“資產重組”後的最大利益。的確,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股市裡小雞變“瘋狂”的故事,確實能吸引股民們的眼球,也是股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過,隨著管理層不斷的加強監管和股民們防範風險意識的不斷提高!股神們想靠虧損股票炒作的算盤正在慢慢落空。在虧損股裡想富貴逼人的事恐怕有點不靠譜了!這可能就是王亞偉們折戟沉沙虧損的原因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file_sign": "6f3f288fb727cc5f48b9053da7e0c721\

帥氣光光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一朝天子,一朝臣,人都有走背運的時候,咱也別笑話人家踩雷。

作為之前的公募一哥,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之前的業績已經證明了人家的厲害。

頻頻踩雷,似乎也說明王亞偉存在調研方面的失誤,之前王亞偉所在的公司———華夏基金,是老牌公募基金公司的領頭羊,他們投研團隊非常龐大,調研實力在業內屈指可數,在信息獲得、信息篩選等方面都達到了效率的最佳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王亞偉實施精準選股創造了條件。

現在這些優勢都不具備了,王亞偉的短板也顯現出來了,這也是頻頻踩雷的主要原因吧!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王亞偉合理利用資源,補齊團隊的短板,明年沒準要翻身了呢!

大家認為呢?歡迎下方留言發表您的觀點!


牛京大叔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股市裡的人,往往會倒在最熟悉的方法上,除非他不斷進步,不斷修正自己的投資方法、投資理念等。因為市場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我們的投資總是有期限的。

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分析大師諸如江恩,窮困潦倒;可以看到交易之神利弗莫爾幾起幾落;可以看到炒殼高手辛宇快速崛起,潮水退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這是自然規律。

王亞偉也不能免俗,他曾經的套路是博重組,曾經重倉過一汽夏利、樂凱膠片,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看看這些票最近幾年的走勢,是不是如果王亞偉沒有改變套路,很容易被埋沒?

上述觀點,權當拋磚引玉,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丁臻宇

簡單查了一下,手機打字就不貼圖了。從公開的資料看,王亞偉的幾隻私募都還不錯,不是特別突出,但是收益還算穩定,而且都跑贏了50%以上的同行。我看是挺好。相當湊合了。

那負面報道是哪裡來的?樓主為何那麼問呢?

其實基金都是組合買股,幾十只是少的,上百很正常。簡單說,基金經理不可能不踩雷,買錯股很正常,關鍵還是看他的組合,長期能不能跑贏市場。如果能跑贏,賠錢了也是好的。我記的有一年王亞偉的第一,就是賠錢最少。

老王名氣大,媒體願意炒他,某一段時間虧了也會拿出來說事,踩雷了更是要拿出來說。他又不可能重倉幾隻股,真踩雷實際影響也有限。

更何況,媒體很多時候只是知道王亞偉買過某隻股,是不是已經賣了,就不知道了。

股市,還是要長跑,跑了這麼多年,王亞偉不再領跑,但是一直位於第一集團,還是很厲害。可惜,私募門檻太高了,離普通人還是遠。


不是劍客的大千世界

1、王亞偉並不是虧損王。2017年,王亞偉創立的千和資本取得了28.58%的年華收益,就其管理的資產規模而言,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了。

2、王亞偉確實有過一些不正面的報道,主要是旗下的基金踩雷。包括一汽、中科招商、三聚環保等等。頻頻踩雷,有王從公募到私募轉變後缺乏強大的投研有一定關係。但主要還是媒體過度的報道。畢竟,這些標的在於他們基金或者管理的規模而言還是少數。

3、當然可能2018年初始,他們也沒有那麼幸運。確實今年的市場振幅很大,不確定因素較多。王亞偉也不是萬能的,也可能犯錯。但總體而言,至少在國內還算是頂級的基金經理。僅僅就短期的行為和結果看,並不能證明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