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与内心的对话还是和别人对话?

lin曼蕾

艺术原本就是人对于自身和周遭社会以及自然的一种深入关切,当然也会以一种内省镜观与对话的方式做出呈现。

艺术家首先要敏锐地感受事物,还要以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这种感受。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具备在意识深层展开自我对话的能力,从而获得真正认知与审视自我的能力。






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是攫取创作意图和内涵的必由之路,所以艺术家更需要孤独。静谧的个人空间才能展开最真实的自我对话,我是谁?从何处那里来?要到那里去?长了翅膀的想象才能在成长的时空中来去自由,出入无碍。

对话是自悟的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视去萃取与体悟到灵感的源泉,自助者,天助也。或许你会说这不就等于脱离现实生活了吗?生活不也是创作必须要的灵感源泉吗?艺术的确也是来源生活,艺术更高于生活。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艺术家也一样可以靠着过人的直觉敏感就可获得常人所无法的深刻体悟,高超的艺术技能亦可另艺术家去表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通过对话,通过不停自问,艺术思想与境界才有可能达至化境,这种对话过程亦是艺术家成长和实现蜕变的过程。

如果说艺术创作上的自我对话是必要的先决条件的话,那么观者通过与艺术作品地对话则是最终的审美实践,观者的对话是建立在审美经验上的一种对话,在“审”过程中和艺术家对话,通过自我观照来对话。


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审美活动,观者客体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来达到某种愉悦。是和创作主题地对话,也是与自我地对话,越深入地对话越能产生深度的审美愉悦。

昏鸦认为艺术本身就是各种关系之间的直观且深刻的对话,艺术家更多的是自我对话,观者则是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实现各种对话,当然,这肯定也取决于观者的审美能力。


疾飞昏鸦

现在对艺术的理解,局限于唱歌、写字绘画,再流俗一点,艺术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搞艺术的人本身代表了艺术。无论是从发型、衣饰、妆扮、纹身、还是留个胡须什么,或者染染发等等,不需要确认眼神,就感觉他们是搞艺术的。


什么是艺术呢?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教育科目称为“六艺”,礼记·乐记说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术者,技艺,方法,策略。

艺术是对自然物及科学,凡人所制作的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包括诗歌,戏曲,绘画,雕刻,建筑等,都称为艺术。


由此而知,艺术既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又是和别人的对话交流。

文化决定了艺术的品味。我们传统的画作,是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融入诗歌等,与画一体。注重神,让人看了之后心旷神怡,遐想无穷,沉醉在画中的此情此景,表达方式上含蓄内敛,彰显中国文明造就的一个又一个盛世现状。通过作品,给世人展现着华夏民族的文明。虽然没有亲临其境,但恰处于其中,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且自然的感受。

反观西方的人体艺术画作,看了让人厌烦,并让人产生动物的兽性。这怨不得西方艺术家,因为中世纪前他们一直处于黑暗和愚昧之中,要是没有中国文化作为思想武器,他们都缺少反抗烧人玩的天主教的勇气和动力呢。


艺术的真正美需要高尚文明的内在支撑,而不是就披上一层“皇帝的新装”而称之为艺术。西方人体艺术史就是活生生的一部兽艺,一帮小淫虫画裸体画而已。





崇儒

艺术、既不是与自己内心对话、也不是和别人对话。艺术的前提是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艺术的性质和其它商品一样、是变着花样地《卖钱》。

艺术、遍布于各行各业。比如厨师做菜、拼盘就是一种艺术(如图)。比如陶瓷、陶瓷本身的造型就是一种艺术、陶瓷上面的图案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如图)……。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艺术作品就在身边。艺术作品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懂得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也懂得欣赏艺术作品。

由于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相继和世界接轨、一些砖家青睐于西方裸体绘画与雕塑艺术、从而出现了一些洋奴、一些文化领域的半桶水、以及一些看不起底层百姓的人、这些人总是说老百姓不懂“艺术”。

说实在的、西方裸体艺术不就是光膀子不穿裤子呗!这与懂不懂欣赏一点关系也没有。再说、西方的裸体绘画与雕塑、也仅仅是所有的绘画与雕塑艺术的一部分、并没有那么神奇。

实际上、一个作品的好坏、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人人都看的出来。穿衣服的油画雕塑、与不穿衣服的油画雕塑、在欣赏方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大家一致认为好就是好、大家一致认为不好就是不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人懂得欣赏什么人不懂欣赏。

回到主题、艺术品放在私人住宅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放在商店是卖钱、放在公共场所能提升地方的文化文明。



小芳杂谈

谢谢你的精彩提问。你的问题就是艺术家要感动自己还是被别人感动。


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从你内心来说,感动的来源不同而已。这是一个艺术创作心理问题。

你的内心与世界是同样一体的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也许不一定清楚,究竟是自己感动自己,还是跟着大家一起感动。

好,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譬如说,法国画家席里柯,就是因为从一条新闻得知,一条船在航海途中,突然遭遇大风袭击,危在旦夕,终于得救的消息以后,画家发挥了自己的画家艺术想象,创作了一船人希望得救的命运抗争的戏剧性场景,这就是《梅杜萨之筏》。


俄罗斯画家列宾就是被伏尔加河的拉纤船夫的艰苦生活所感动,才创作了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船夫》。

不需要具体的事件发生,你的内心也会有自己的诉求,需要告诉世界的

事实上,并不需要一定分清楚感动从哪里来。


如果你只是对自己说,你以为听的那个对象仅仅是你自己吗?肯定不是。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有大段的自白,这些自白,看起来是自己给自己说,其实在对世界倾诉自己的真实内心。

当然,我们集中阅读艺术家作品的时候,可以看做是艺术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毕竟写诗也好还是画画也好。


艺术家在进入创作的时候,是他一个人在构想和创作自己的艺术世界。

在自己的作品这个世界里,只有艺术家自己。

所以,我们阅读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进入到艺术家的情感渲染之中去了,因此,才有艺术的熏陶。


千千千里马

古代绘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画者,心语也。意思是说,画画的人,都是用画面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当代绘画评论界也常常把“画如其人”作为对一幅作品的根本评价。

由此可以说,艺术首先是和自己心灵的对话,只有先把自己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然后,想办法再用合适技巧把自己的思想和想说的话表达出去,让观者品味到画面背后作者那颗与众不同的心灵和特立独行的思想,才是一幅作品能引起共鸣的基础元素。

真情是打动别人的最好法宝,艺术更是如此。艺术品为什么感人?是因为它融合了作者饱满情感和深刻见解,能带给观者巨大冲击和震撼,让观者记住那份深沉感动。

比如,我们站在拉斐尔端庄、慈祥、美丽的圣母作品前,心中不由得会泛起敬畏感和崇高感。站在麦积山石窟的巨大佛像雕塑前,同样会有这种感觉。

当然,艺术除过感动自己,注重主观意愿表达还不够,如何感动别人和大众,彰显客观表达更重要。它能让作品得到病毒式的传播,引起连锁式反应,变成耀眼的臻品。

那些智慧的艺术家,都是在用睿智的思想在画画,往往能提炼出大多数人的审美共性和时代的价值追求,并把它们较好地体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会趋于完美,也是无懈可击的教材式的作品,会被人一直传播下去,艺术家也因为这样的作品被载入史册。

优秀的传世艺术品,不但包含了艺术家的个性追求,是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自然流露,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大众的心声,说出了大众想到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为大众带了言。这样引起大众广泛共鸣和赞赏的作品,不想让它火,不想让它传世都不行。


鸿鹄迎罡


我是大鹏大话Art,只回答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虽说收藏数不高,但我认为问得很有水平,说实话,这样的问题我怕自己回答不好。

艺术究竟是和谁在对话?艺术家的心声在向谁倾诉?以我的经验来说,艺术家是在扪心自问,自个儿嗨。有一个前提,自我不会凭空而来,需要生活与时间的沉淀……我想,和别人对话是艺术的初级阶段,向大师学习就是在和大师对话,向所属环境展示就是与恒定的世界对话,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交流状态。相反,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只遵循自己内心世界,艺术家的心路会越走越狭窄,所谓狭窄是越来越自我。在艺术的世界中,无法做到忘我,忘我无艺术。

如果让大多数人都理解了你,你会有多么失败?多么平庸?我就是我,是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艺术家虽然很自我,但优秀的艺术家的胸怀又是非常开阔,个性是建立在共性上的,有以点及面的意思,享受孤独与自由。虽说如此,但艺术家始终会有自己的粉丝,平庸之辈只会默默了此一生……

艺术家始终在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聊天记录拿出来供人们品读交流,把话语权交给读者,这就是他们无私的对话。

不知你是否明白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几个人能够认识自己?我想这就够了!


大鹏大话Art


艺术的本质至今没有定论。

抛开繁杂的理论后发现,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内心不断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的产生,当艺术作品生产出来以后,就是与别人的对话,当然,前提是你的艺术作品能够与别人产生共鸣。

在人的内心的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形成,也就是内心自我对话的结果。

这里举一例子,黄永玉一生有四大爱好,它们分别是文学、雕塑、木刻和绘画。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个搞美术的怎么把文学排在了第一位?

关于这一点,黄永玉认为文学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他说,“有的事情,画画解决不了,用雕塑解决,雕塑解决不了,就用文字来解决,需要哪一样就用哪一样方式来表达。”

由此可见,黄永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拿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的。他的作品首先是内心自我的对话,当他觉得用美术艺术表达不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他就来更为直接的——文学。因为文学是以文字直接呈现给读者的,可以实现更广泛地与别人进行对话。



西方的艺术研究则更为有趣,除了上述通用的内心的对话本质之外,还有一些奇葩的观点,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其中就讲到了性本能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精神分析或者性本能的原因,其实质还是归属于艺术家内心自我对话的过程,只有在自我对话体现为作品之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在给被人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与别人的对话。


布谷视界

问题:“艺术是与内心对话还是和别人对话?“~~~答:“艺术是不同人的内心与大自然万物对视而悟语的灵!”是不是呢?多谢评判!



(随手拍了几幅平凡的世界。)


鱼翔浅底152417403

我是惜朝,惜朝君今天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艺术是什么?

星月夜-梵高

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谈谈我自己浅显的见解吧,我认为这个是相互的,艺术既是与内心对话也是在和别人对话。

撑阳伞的少女-莫奈

首先来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月亮和六便士》里面有段话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他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故事中的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在银行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娇妻幼子,家庭幸福,却毅然放弃这一切,走上艺术的道路,在别人看来,这是令人无法理解的,但是细想,这何尝不是跟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交流呢?原来的他不就是像在一座铁塔里嘛,而后来的他,现在找到了自己与心灵,乃至外人交流的所热爱的方式,那就是艺术的方式——画画。

画画让他看清自己,把内心深处的另一个全新的自己拉了出来,他变的邋遢,不修边幅,全然只顾画画,而这吸引了那些欣赏他的,跟他有同样遭遇的画家们,把心中的艺术通过化作传递给他人,以至于自己不必孤独的行走。


自古以来,搞艺术的仿佛皆是如此,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从而在艺术中得到一些现实中求而不得的东西。


惜朝君

这个提问确实很有水平,艺术主要表现的就是精神层面的探讨与交流。自我精神世界的独白和人与自然社会的感受反应产生的共鸣性。诗词、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文学著作等,都是艺术明确

的范围。其实艺术源于生活,而艺术又高于生活;艺术无处不在,艺术与我们随身而行。人类自文字语言、绘画的出现就再不停的探究我是什么?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什么?我们怎么会存在于这个空间?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光影结构块面来禅释人的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社会感觉感受的一种表现,音乐是听觉感观的一种传递与交流,或是音乐通过声音来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与解读。艺术即是与内心的对话,也是和别人探讨与交流的对话。人类通过视觉与听觉创造出绘画与音乐,从浅表直观的感觉来享受精神层面的愉悦。而现代社会的影视音乐作品将绘画、音乐、文学诗词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使现代社会的人们享受更高层面的艺术感观。能更好的表达自我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认知与解读。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字文学艺术,还是现代的影视艺术,不但是表述自我的内心世界,还是解读人类社会共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们人类或是地球这个家园将会一如既往的永无止境的探索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探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交流,人与自然社会的认知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