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几百年来她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由于她那独特的养生健身价值;鲜明的技击护身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使广大人民群众获益匪浅,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的重视.。本文仅就练太极拳如何保护好膝关节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精神专一,在身体全面放松的前提下,以腰为枢纽,带动四肢的运动,去完成拳路中各种复杂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完成,不仅要通过肌肉去完成,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全身各关节韧带的牢固性及关节韧带的灵活性等都将得到很好的锻练。由于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练习者要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那种:“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境地,实非短时间所能得的。因此,对练习者来说,太极拳是一种不能急于求成的功夫,尤其初练者来说,一定要在明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练功方法,循序渐进地练习,如果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或不按科学方法去练,那么很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特别是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一、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看膝关节的作用

1.练习太极拳时,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此时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股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

2.打一套传统的太极拳,少则用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在此期间两腿承重力总是相互转换的,全身重量一般要由一支腿负担,同时在重力转换时膝关节的活动量最大。膝关节要随着两腿的运动方向而不停地运转。

3.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表面看来不用力,实则每招每式都蕴劲于内,而每一式劲的实施,都要通过下盘从脚到腿及腰及臂、手的动作。而来至下盘的劲力,膝关节在动作过程中所表现的顺缠、逆缠、扣膝、挺膝等动作,无疑都在时刻加大膝关节的承受力。

4.太极拳流派很多,各派太极拳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传统陈氏太极拳保留了很多震脚发力、窜蹦跳跃动作,这些技术动作的完成需要膝关节韧带和肌腱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二、练太极拳膝部损伤的特点

1.从人体解剖学看,组成膝关节的骨骼主要有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还有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后十字韧带、半月板、前十字韧带和关节软骨等。通过解剖分析,我们了解到膝关节全靠韧带、肌髋与关节软骨来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当我们处于练拳状态时,由于膝关节的活动量加大,极易造成膝关节的急慢性损伤。

2.膝关节是全身最大而复杂的关节,主要的功能是负重行走,能在屈140度,伸10度的范围内作屈伸运动,在太极拳运动中弓、马、虚、仆、歇各种步型,二起脚、旋风脚、玉女穿梭等各种跳跃动作,以及最简单的蹬踢动作都可以使膝关节受到很大的杠杆应力或冲击力,因此膝部损伤的机会很多。

3.长时间过量单一的练习或不规范不科学的练习,很容易导致髌骨软骨病的发生,得了这种病,练拳者会发现自己膝痛、膝软无力。起初练拳时并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酸痛,稍稍放高练拳架式,酸痛就会消失,以后逐渐加重,练拳时痛,甚至上下楼梯、上下汽车也痛,休息后减轻,但恢复大运动量时,症状重复出现并加重。

三、练太极拳预防膝关节损伤的要点

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1.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练

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练,首要是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练。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目前预防髌骨软骨病的有效方法。通常采用传统的站桩法,主要有马步桩(浑元桩)。具体的要求和作法是:站桩者双脚分开同肩宽,足尖与膝朝前,下蹲时膝关节保持在130度左右作高位半蹲(练功经过一段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蹲位可适当下调,但不要过低)。两手从两侧提于胸前,手指相对,手心向里,中间距离30厘米,两手心与胸间距离一尺左右,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腹,头正颈直要放松,两肩松沉,肘下坠,重心后坐,松胯塌腰,足趾与后脚跟微抓地,涌泉穴要虚空,两眼平视前方。每次站桩时间因人百异,可以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到20分钟,每天练1—2次,练完后要缓缓伸膝,不要用力过猛。此功主要是使练功者达到活力、换劲增加腿膝部关节力量。

另外,有条件的年青人也可以做做蹲杠柃等负重运动提高腿部力量。

2.练太极拳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掌握运动量

一套太极拳打下来,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许多动作,如:马步、弓步、虚步使膝关节处于半蹲位状态,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讲,这样成套的练法,肯定是膝部负荷过重,膝部极易受损。我认为初习者最好是先练单式,然后是单式组合即分段练习,难度大的式子更要加倍单独练习。太极拳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似乎依循这样一个规律,越是复杂的越是要“删繁就简”。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从简单最原始阶段起步的。出浅人深,好比作画,要一笔笔地往画纸上画,逐渐使画面丰富,鲜活起来。练太极拳也应如此,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熟练了,腿部力量增强了,可以逐渐把练过的式子串起来练,这样练的好处是减少因技术动作不熟悉、不合理和腿部力量不强而造成的膝关节损伤。

另外,对一些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每天的运动量也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要高兴了就多练几遍,不高兴就少练几遍,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锻练计划,太极拳练的是功夫,着急不行,盲目瞎练更不行,练功要讲科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练习方法对头了,才会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练太极拳要练法科学动作规范

目前,练太极拳的人虽然很多,但由于学拳渠道不同,各人悟性和重视程度不同,练拳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练拳的首要目的应当是强身健体,要作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高级健身术,看似简单,其实练起采并不容易,要想练出功夫,那更是很难的事。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讲规矩。初学者一定要找一位明师引路,初学一定要按规矩练,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拳理要求,不要随意比划,要知道现在流行于世的各流派传统太极拳,是经过先人上百年的研习传承,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我们今人的研究成果还远不如先人,先人的成果我们还不能随意改变。练拳必须按要领去练,否则就会出偏差。练太极拳特别强调走腰劲,拳论日:“刻刻留意在腰隙”,“主宰于腰”。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振摹先生讲得更具体,他说:“练杨式木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练拳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练拳如何作到腰带动手脚呢?他以“单鞭”式为例说,打完“揽雀尾”的按式动作后,身先向后坐,重心移到左脚,手不上下动,随身后移,右脚尖离地翘起,然后腰带着手和右脚一齐向左转动,这是腰脚手一齐转。右脚尖只起上抬的作用,不起转的作用。转身时,不应该转动实腿的脚尖,否则便是硬拧实腿,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不能做到腰带手脚转,同时在虚实上也分不清。

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当代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讲:“要把腰不动,手不发的要领,体现在拳式大小动作之中,不论大小动作,都要从腰部起动”。太极拳大师们为什么都特别强调练拳用腰劲呢?我想一是为了练出周身一体的整劲,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利用腰跨的灵活转动减少膝踝关节的损伤。太极拳运动要求每一动都要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朝着一个方向动作,向一个方向使劲,腰胯四肢不能各走各的劲,具体地说一般膝关节转动时要和脚尖朝着一个方向。传统太极拳对膝部动作要求非常严格,如马步、弓蹬步(弓腿的膝)都不能超过同腿的脚尖,如超过了脚尖就会形成跪膝,而跪膝会使你的膝关节气血阻滞导致筋骨受损。跪膝也会失去身体平衡。其它如摆脚和扣脚都要随身体整体动作而动,不要单独行动,强扭膝踝,造成膝关节损伤。传统太极拳技术动作要求非常细腻,如陈氏太极拳强调身体以腰为核心的整体螺旋带动四肢的顺逆缠丝。具体地说就是打起拳来外形要旋腕转臂,旋腰转脊,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腰转)为核心,贯串整体二系列的螺旋运动。这种虚与实的不断转换对掌握身体平衡,劲力的蓄发,特别是下盘腿部着力的松与紧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练拳不明白腿部力量的虚实互换,动作做不到位,那么两腿膝关节就得不到休息,打拳时两腿总是处于紧绷状态,感觉打拳很累,这样长了你的膝关节肯定会劳损。

4.练拳前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按照人体的生理功能,在进行正式练拳前,肌体要有—个“进人工作状态”的准备阶段,由此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太极拳的准备活动有其特殊性,通常是把准备活动和基本功训练揉和在一起。练习者在练套路前往往将压腿、踢腿腰部活动等作为练拳前的准备活动。一般顺序是先从上到下的做颈、肩、腕、腰、胯、膝、踝各关节的活动,然后压腿,各种踢腿。动作要求轻柔缓慢,踢腿要求先慢后快。武谚日:“练拳不遛腿,如同冒失鬼,练拳不活腰,到老必着伤”,说明练拳前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练习太极拳如何保护膝关节

5.选择好的适宜的练拳场地?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她保留了传统武术中的许多运动形式,如传统武术中弓、马、仆、虚、歇以及踢、蹬、合、摆、扫等各种步型腿法太极拳中都有。各流派太极拳.在技术上也有其不同特点,如陈氏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仍保留了以往的“震脚”、“发劲”以及窜蹦跳跃等动作特点。因此,练陈氏太极拳的人们必须注意选择在较平整的草地或泥土上进行练习,最好不在很硬的水泥地及石板地上练拳,以免发劲、震脚时传递外力造成膝部损伤,另外在不平整的土地上练拳时其它流派的太极拳练习者也易造成膝部的损伤。

总之,练太极拳如何保护好膝关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直接影口向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我们的运动寿命,保护好膝关节,使我们的拳艺与身心修练同时得到提高,这是我们广大练太极拳的朋友共同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