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是農村的父母,有的家庭能出來三個大學生(兩個本科,一個研究生),而有的家庭只培養了一個大專生?

珂人爾

為什麼同是農村的父母,有的家庭能出來三個大學生(兩個本科,一個研究生),而有的家庭只培養了一個大專生?

七星老農作為父輩,一看這個題目就知道題主,在責怪自己的農村父母親,沒有別人父母親本事,沒有能力供養自己的孩子上大學似的,只沒有明擺著說自己的父母親懶惰,平時沒有努力工作賺錢似的。


可是,我不競要問,同樣是農村的孩子,同樣是父母親所生養,同樣是送孩子們上學讀書,花費了父母親同樣的錢財,那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們讀書就有那麼聰明,能出三個大學生來,而有的家庭只讀出了一個大專生,這又是怎麼講嘛!難道這也怪孩子們的父母們懶,不送孩子們去讀書所致?

所以,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講,凡事都要看待它們的兩面性。

作為農村父母親,雖然說我們比不上城裡父母親富裕,但在對待孩子們讀書事情上,絕大多數父母親都是盡力而為之的,堅決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只要孩子們考上了大學,就算是家中砸鍋賣鐵,去借,去賺,去貸款都要保證自己的孩子們完成學業。


可問題是這上大學之事也霸不了蠻呀,有些家庭受父母親聰明基因的影響,天生智力超群。

而另外一些家庭孩子們是後生喜歡讀書,勤奮讀書,自覺讀書,專心讀書,他們上大學的機會也高些呀。

還有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們,生來就跳皮搗蛋的貨,讀書又不認真,又不會讀,從小就玩小聰明,讀起書來就懶惰,看見老師與書本都頭痛,象這樣的情況你也去怪父母親不送他們讀書,不送他們上大學不成?

所以,七星老農認為,孩子們能不能上大學,只能說離不開家庭的培養教育,與父母親對教育的重視度,上學與上大專並不與父母親掛鉤,打鐵還要孩子們本身硬才行,問題是隻要孩子們努力學習了,我相信人人可以上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父母親同樣會全力支持你們的,還不說如果你父母親們真正送不起你們上大學,家中確實困難,那國家也有優惠政策提供鼓勵大家上大學的,並且學校也還有助學金,社會也還有愛心捐助,你在大學期間還可以去勤工儉學,去做家教賺錢多方面來完成自己的學業呀!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我來自農村,我們家4個孩子,2個上了大學,我把書唸到了博士後。僅以我們村為例,我家還不算典型,以考大學的成功率來看,我家是50%,有的家庭是100%。


總結大學考取率和失敗率的比例,我覺得高考取率的農村家庭一般有以下特點:

第一、基因因素。父母雙方其中有一方大多是“學霸”,當然,這裡的學霸不是說文憑有多高,而是父母有一方小時候唸書唸的也是極好的,但由於種種比如家庭貧困、家庭變故等原因不得不中途放棄。比如我的父親當年也是我們村為數不多考上縣城最好中學的學生之一。還有一個鄰居,他家三個孩子全部考上了重點大學,這三個孩子的學習天賦,就遺傳了其學霸父親(也是重點高中的錄取者,由於家貧不得已放棄了升學)

第二、家庭氛圍。就我經驗範圍內所見,農村高升學率的家庭,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愛讀書之人,當然,依“書香門第”家庭的判斷標準,農村人讀書的標準並不高,很多僅限於小說、報紙、民間文學,但對於一個孩子而已,這種氛圍已經足夠薰陶出孩子的閱讀天性。

第三、父母性格和作為的耳濡目染。農村學霸出身的家庭,一般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比較要強,表現為凡事都不想落人後,總想著要比別人強一點。這種性格無形中也會影響加強孩子的好勝心理。

第四、父母對教育的重視。這一點還不算典型,因為但凡中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都很普遍。

當然,相比較於以往大學的精英化教育,現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在農村,考上大學已經是一件稀鬆平常之事。現在有心的農村父母也逐漸從追求上大學轉向上好大學,高等教育的等差呈現也越來越明顯。雖然如此,具備以上先天和後天條件的農村家庭,依然還會佔據優勢。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既然題主提到了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了,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當時我覺得只要我足夠努力,我一定能夠考個名校,後來只考試了一所重點本科。在學校裡面,我發現一個特點,農村的學生基本上是當時高中學生的佼佼者,城裡的孩子一般是中等成績考進我們學校的。


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是除了家庭出身以外還有一個家庭教育問題。雖然農村孩子家庭背景是一樣的,但是家庭教育不一樣。當時因為成績不好,父母把我送到我們當地的私立學校讀書,學費很貴,差不多一年一萬左右。但是很多農村孩子父母只願意把送到當地的小學上學,環境很容易決定一個人的,自然以後的路也不同了。

還有就是基因,雖然有人說我在扯淡,以前我也不信,後來這個還是有道理的。有些人天生很聰名,有些人就不是很聰名。

牛博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家,“田管家”農技問答專家。


鮮農場

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能考上大學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不管是隻有一個大學生,還是有兩三個大學生,對於農村家庭來說,都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此。這些家庭(父母)也必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


我是從農村出生的孩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很好,後來順利考取了本省的一所211大學,後來又以推免生的資格進入東部某985大學讀碩士,現在南方某985大學讀博士。曾經,我也很多次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能在學習方面PK掉絕大多數的同齡農村小孩,一路披荊斬棘地考上重點大學,甚至在做事情的認真程度,努力程度,思維能力等方面,比很多城市長大的孩子做得都好?


我的基本看法是,這和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變成一個“文化人”,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父親小時候家裡窮,也沒念過幾年學,好像只上到小學四年級就沒有再上。母親幾乎沒有上過學,可能頂多跟著學前班或一二年級的孩子,上了一段時間,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就回家了。對於我的父母,以及生活在農村的無數個農村家庭的父母來說,他們上的學是嚴重不足的,對學習的新鮮感,渴望,以及幻想,才剛剛開始沒多久,就被中斷了。這導致了,對上學的渴望在他們的靈魂深處深深地紮根,許多年可能都揮之不去。加之生活的艱辛,也讓他們意識到,沒文化是多麼地可怕。於是,他們會將這種對學習的強烈渴望和極端重要性,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教給自己的子女,讓我們這些孩子在懂事時就在內心深處種下了對學習的無限渴望,幻想,憧憬。將學習看得很重要,是我們這些農村孩子考上大學,甚至考上好大學最為深刻的力量。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又助了我們一臂之力,將內心對學習的渴望變成現實的好成績。儘管不能一以概之,但是我想,凡是在農村長大並且最終能考取不錯的大學的孩子,大體都是這樣一種情況。


為什麼有些家庭培養出了兩三個大學生,而有些家庭只有一個?為什麼有些農村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學,有些只考了個大專生?農村家庭的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基本取決於上述兩種力量:對學習的重要性的充分認識,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這兩個力量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孩子未來有兄弟姐妹幾個能考上大學,以及上什麼樣的大學。


當然,還有別的影響因素,如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所以女孩就可能早早地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如有些農村家庭實在太過於貧困,所以可能會不得已而輟學;再如,家庭的變故,如父母一方重病,或者逝世,也可能會擊垮一個家庭,從而中斷農村孩子的學業;再如,父母的文化程度,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他們對孩子的啟蒙教育,這無疑也會影響到農村孩子日後在學習上的表現;再如,來自於基因的力量,使得有些孩子聰明,有些孩子笨,這當然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成績;等等原因,不一而足。不管怎麼樣,我前面提到的兩個因素,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方規圓教育說

為什麼同是農村的父母,有的家庭能出來三個大學生(兩個本科,一個研究生),而有的家庭只培養了一個大專生?


花開隴上

我就用我家的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父親在解放前就是鎮上小學的女子學生,曾經接受過一個大鄉紳的助學金,和我小學時的校長,一個縣長是同學,後因家裡窮沒能上式中學,我父親一直愛讀書,我姐夫六個也沒念成書,都是農民,姐妹六個中就我受了父親的影響愛讀閒書,愛胡思亂想,我的兒子女兒也愛讀閒書,女兒從小就是優秀學生,作業練習根本就不要家長操心,三年級六年級考試曾得過全鎮第一,初中兔學費上的縣城私立中學,高中免學費上的市重點中學,考上一所985大學,又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今年畢業,工作簽了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工資待遇都不錯。兒子也聰明,就是學習不塌實,上初中分數不夠,找人託關係,上高中分數不夠,找人長關係,考了一所專科學校。


沒戶口的馬

我支教當過老師,當然也曾經是個學生,高中老師有一次罵我們說,如果你們不學習,考不上大學,都要被社會淘汰掉。那時候挺慌恐的,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被社會淘汰。

後來畢業了當了幾天老師,發現那時候老師說錯了。高考其實不淘汰任何人,只是把人分類了。我教過的學生裡有一個學生,是我教過,甚至也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學生,就拿我教的英語來說,單詞記一次就能記住,也會用的很好,而且作為一個初中生,非常有思想,像一個大人一樣思考問題。我覺得他將來就是能考個好大學,甚至可能在自己喜歡的專業裡做出點成就來。

但是除了他之外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很普通,要麼不夠聰明,要麼不夠努力。但是每個家長都覺得我孩子全世界最聰明。所以對孩子不能考全班第一的態度就是老師不好好教,或者孩子不好好學,好多家長總愛說,如果我孩子碰到一個好老師,自己用功學,北大清華隨便考,實際上,不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在這個社會的定位,高考的目的不是淘汰人,而是在學生20歲左右的時候告訴學生,你適合做什麼。比如我的一個同學,理科生,整個高中學習都一般,後來考了一個普通的本科,學了核電之類的技術,抱歉我忘記他具體專業名稱了。畢業之後進去大亞灣核電站,在核電這個領域,他不能說是專家,但是是一個很厲害的技術人員。他跟我聊天說到這個,順其實他自己就喜歡核電,高中就喜歡這方面的事。索幸他家裡農村的,他父母在大學這事不能指導他,學到了自己最喜歡的事。很遺憾很多人沒有這個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要麼父母不讓,要麼自己不懂。

高中我在一個縣城上的,我的同學很多都是農村的,實話實說,這些話可能挺傷人,但是實際上有些同學的智商絕對不足以把高中那六門課學好。把這個範圍放大,在所有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人,智商不足以把這六門課學好。

學生普遍分為幾類,一類是真的智商高,還有就是有特長,還有就是智商不夠,但是夠努力,再有就是沒智商,也不努力,這些人作為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定位。

再說回這個問題上,為啥有些家庭的孩子不能考上大學?能考上的那幾種人。教育並不能改變人,只能引導人。考不上大學只是因為這個學生在智商或者努力程度不夠,或者不適合大班教學,或者還有別的個人原因。

最後我奉勸各位一句,逼孩子學習不是家長的唯一責任,告訴和發掘孩子能幹啥,並且培養獨立人格才最重要。


明月在天上人間

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回答,山農也都看了一下。對於家庭原因、父母的原因、學習環境、遺傳基因好等原因,山農也是很贊同的,畢竟每一個家庭條件不一樣。因為不同原因,造就出不同的孩子,有些孩子可以讀本科、讀研、讀博士,有的孩子只能讀大專 。但是山農通過這麼多年的人生經歷,親生體會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我總結出了一點:自己不努力的,靠什麼都沒有用。



在此分享一個案例,山農姑姑家的兩個孩子。一個讀研後留北京工作,一個還在讀本科。姑姑忙於她的養豬場,在她心中,豬比孩子重要。從來不管孩子的學習,生活,從來不參加家長會。四個字形容他們的生活狀態:自由自在。在這樣的家庭情況下,我敢說很多孩子都會是貪玩好耍,不思進取的。但他們兩個沒有,從小都知道自己長大後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所以在別人付出一分努力的情況下,他們付出5分努力來彌補不足之處。因此,他們成功了。

根據案例,“自己不努力,靠什麼都沒有用”這個觀點在農村是更能體現的,農村的條件肯定是不會有富二代的,最多是暴發戶。這些孩子的資源有限,格局有限,他們沒法拼爹,他們的前途只有三種:

1,自己不努力,混吃混喝,花錢讀中專、大專,混個文憑。

2,繼承父母的衣缽,延續家族事業。

3,自己努力,靠知識改變命運,接受高等教育。

也就是說,自己不去努力,沒有一個方向。你在有聰明的大腦,父母在怎麼管制也是無用的。讀了大學的人應該都能體會一個道理,學習是需要氛圍的,需要動力的。一個人在宿舍自習與一群人在教室自習,氛圍完全不一樣,沒有努力向上的動力,人猶如死水一攤。

我國現在的農村企業家,誰不是靠自己努力才有的今天。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就算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們,自己不去努力學習深造,也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山農村民笑哈哈

三分是命運,七分靠打拼。同為農村父母,有的家庭能個個大學。有的人卻是專科畢業。這個問題不能怨父母,只能怪個人。


在我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父母是文盲並且非常貧窮,可兒女八人個個學業有成,並官居要職,大到省委副書記,小到縣級局長。他們並沒有花費父母多少心血。全靠自己努力。老大初中畢業後就進廠做臨時工(因為貧窮送不起),在廠裡靠自學成才考了成人大學。工作後全全供養弟弟妹妹讀書,後來個個都是大學生,還有2個妹妹留學並定居國外。他以因自身的努力成為省委副書記。此事在我村成為佳話,在我縣也是奇蹟。

假如他自己不奮鬥,有可能到老都只是一個一線工人,更沒有弟弟妹妹成才的事情。

看到你提的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並非是父母的問題,而是自己有很大的問題。不管是大專生還是大學生。所走的路程是相同的,從小學、初中、高中,父母並沒有虧欠什麼,該給的錢給了,該說的話也同樣說了,至於你考試的成績和被錄取的學校這和父母沒有關係,更何況農村的父母並沒有多少知識,在學習上跟本就幫不了你。

有的人說是基因,天份決定,我雖不反對,也不贊同,因為我所看到聽到的聰明人,老師極力誇獎的人,很多在高中時期就出現了問題,並沒有進入好的大學,或者沒有進入大學。反而是那些中上成績的人如願以償。

其實在農村,要想父母給與多大教育是不可能的,他們拼盡一生能讓孩子順利讀書就很好了,作為農村的孩子就應該知足了,要想出人頭地全靠自己打拼。


鄉村老農民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就以我的經歷來談談吧。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天在天沒亮的時候就打上手電筒,獨自穿過一條經途懸崖、林中有墳墓的小路,徒步兩個半小時到鎮上的初中上學,每天是兩頭黑(早上摸黑上學,晚上摸黑回家)。那時不覺得辛苦,甚至在大冬天還打著光腳丫去上學。

艱苦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吃苦,形成了堅韌不拔的毅力。最後才上大學,並走上了繼續深造之路。

農村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尤其是偏遠山區的農村。同樣都是農村出身的孩子,為何有的家庭可以培養出幾個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而有的農民家庭裡的孩子卻只拿到大專畢業證,甚至在初高中階段就輟學了呢?

農村的這個現象其實並不是偶然的,首先與農村生活的經歷有關係

我出身偏遠山區的農村,從小家庭條件不好,小時候各種農活都做過,深知農民的艱辛,如果不努力學習跳出農門,那下一代可能也是這種生活。

雖然農村的農活很辛苦,但正是這種經歷磨鍊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而反觀那些家庭條件稍好同齡孩子,由於吃穿都比較好,有什麼困難都有父母扛著,對自己優裕的家境敢一種依賴,學習上就有點不求上進了。

然後與父母的教育有關

有些農村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深怕自己的孩子吃半點苦,什麼髒活累活都不讓孩子做,表面上是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

不管是農村和生活經歷還是父母的教育,都可以算作是農村家庭的影響,這對正在成長的農村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還與個人的努力有關

農村的教育資源雖然比不上城市的,但即便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個人不努力學習的話,也是成不了功的。同齡的農村孩子,有些貪玩,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

總之,農村的這個現象和農民家庭教育以及農村孩子的個人努力有關。

就暫且先回答這些,覺得回答得好就關注我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