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說“因果關係”是我們的錯覺,是一種習慣,怎麼理解休謨的邏輯呢?

老許

維特根斯坦說過:因果關係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看下天才與眾不同的哲學思考。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維特根斯坦說過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名言,比如他曾經說:“如果善的意志或惡的意志可以改變世界,那麼它只能改變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變事實,即不能改變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因為我們非難歷史,即我們還習慣於用倫理綱常來限定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這是從根本上與自己的哲學前提矛盾。

舉個例子,儒家是提倡善,反對惡的,提倡的是止於至善,心存大善。但是維特根斯坦認為,善可以改變世界,但是他改變的其實是世界的界限,而不是事實本身。因為善惡不能改變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也就是思想。

因為維特根斯坦認為,不可能有倫理命題。因為命題不能表達更高的東西。所以推而廣之,我們考慮上帝對人類歷史的看法也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於我們盲目迷信所謂的“因果關係”也是這種可恥的迷信的體現,我們不能從現在的事件推出將來的事件。所以:

相信因果聯繫是迷信。

無疑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是我們自身使歷史和世界變得神秘而不可理解,歷史本身是單純直觀的,是我們給歷史加上了鎖鏈。

“世界是怎樣的這一點並不神秘,而世界存在著這一點是神秘的。”而我們要學習的,就是 “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再重複一下:正因為我們考慮上帝對人類歷史的看法也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於我們盲目迷信所謂的“因果關係”也是這種可恥的迷信的體現:我們不能從現在的事件推出將來的事件。相信因果聯繫是迷信。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愛丁堡廣場上的休謨塑像,遠處站立的塑像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兩人是好友。

這個詰難,實際上也是對歸納法的質疑。亦即,將人所經驗的一些事件歸納後,能否得到一個實質性的關聯,或者不過是一個習慣的幻象而已。換成現代科學哲學家的語言,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能否給出一個不同於大量經驗之後才能說明的猜測或者解釋。哲學家試圖弄清楚的是,因果律在實在的意義上到底是個什麼結構,為什麼歸納法能夠讓人獲得真知灼見,如果不用經驗來解釋,那因果律到底是個什麼涵義,並在休謨之後一直為此而苦苦思索。而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的策略則是如果觀察到一定數量事物之間的先後關聯性後,就先將這種關聯性暫時歸結為一個因果聯繫,而不去過分追究這個關聯的實在性意義,並由此獲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所以,有人將休謨問題總結為“科學家的勝利,哲學家的失敗”。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國科大王大明

因果律的誕生,是歸納與演繹二者陰陽相交的結果,但不幸的是,它具有先天缺陷性,是面目模稜的陰陽人,彷彿是父母不負責任敷衍糊弄出來的。

它不是如生死律一般明晰堅挺,通過分析AB由生到死的具體現象,歸納出有生就有死的一般原理,然後演繹出C也會死的結論。

它是通過選擇性觀察,選取A因導致A果,B因導致B果的大概率,無視A因導致B果,B因導致A果的小概率,歸納出有其因必有其果的一般原理,然後演繹出C因導致C果的結論。

很明顯,這是錯誤的。錯誤片面的歸納會演繹出片面錯誤的結論。

若定律真實存在,一個案例就應該能證明,比如生死律,可以通過A一個人就可以看出來。但因果律不行,單靠A例無法證明,它是通過對一系列相似事件的觀察,用獲得的經驗將其間的因和果聯繫起來。因與果二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決定關係。

因果律並不是一個真實堅挺的存在,因此不妨把它看成一種帶有習慣與情感傾向的錯覺,形成了一種習慣於這種前後之順序的意念。

比如吃多與發胖,善因與善果,惡因與惡果。

因果律是對已發生之事的大概率歸納而已,而對未發生之事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指導性與預測性,即有其因未必有與其相符的結果。


思緒的游魚

因果有邏輯,如沒有因果邏輯,人類也不會有科學技術。古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宗教。唯心論者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必然會深陷不可知論的泥坑,黑格爾也不可例外,他無法解釋資本主義。受馬克思果斷揚棄,馬克思承認現實社會運動轉化,但一定有循環的規律可循,正式確立了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利用辯證法開闢思路,接合人類歷史的追索,終於發現了人類進化的必然道路是最終消滅私有制度。資產階級本身在私有制度下沉沉浮浮也不乏痛苦,尤其是無法擺脫因果邏輯而後代們大多遭殃,多數下沉,三代以後已經不知祖宗何名。正所謂六道輪迴,禍福同罪。


李198588733

個人認為有因必有果!休謨說的錯覺,我想舉個例子說一下。比如說種瓜,翻了土,撒了種子,澆完水。到了收穫季節種子沒發芽死了,所以不一定會收穫。其實這只是幾率問題。個人淺見,不喜勿噴,謝謝!


唇亡齒寒a

很好解釋!就是一泡尿的問題,或一堆屎的問題,搞這麼複雜,還費這麼大的勁,瞎折騰。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食物,喝不同的水。然後都是拉屎,撒尿。同理一個人也是如此。且同是屎,同是尿,成份大致相同,但來源不同!這是中國幾千年前的,白馬,黑馬,非馬,是馬理論的遊戲!中國先人,早都玩爛了,後人還瞎嗶嗶!很無聊唉。弱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