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黑格爾的概念發展階段?

趙彥淳85647282


哈哈😄,話題夠枯燥。

黑格爾的概念發展階段,即所謂的“正、反、合”,就是他的辯證法。

黑格爾的《邏輯學》有兩個版本——1812-1816年出版了《邏輯學》,這是第一個版本;1817年和以後連續做了修訂,是第二個版本《小邏輯》,也被稱為《哲學全書》。這兩本書,是黑格爾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他關於辯證法的主體論述,包含於其中。

把黑格爾的辯證法,表述為“正、反、合”,按照美國傳記作家布朗的說法——這是一幫說英語的人乾的事。至少,羅素就這麼幹了。如此概括的好處,是通俗易懂,便於理解。連像羅素這樣的哲學大家也抱怨,讀黑格爾的書太困難,德文原著就更難懂。


黑格爾的哲學,是在康德哲學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羅素說,沒有康德哲學,就沒有黑格爾哲學。但是,1807,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問世,標誌著他已經超越康德,開始構建自己的全新體系。

正如《不列顛百科全書》所評價的——黑格爾“具有歷史學家的觀點,每一部重要著作就是一部歷史”。

他在《邏輯學》“導論”中,以歷史的觀點總結分析了康德前後哲學的認識論——他的原話,是關於思想和客觀性,也就是思維和存在關係的三種態度——

第一種是康德以前的舊形而上學,是唯理論,主要有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還包括沃爾夫。他們主張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認為事物可知,但是用孤立的、片面的把握存在,用非此即彼的範疇去詮釋具體事物。

第二種是與唯理論對立的經驗主義的康德批判哲學。與前一種相反,康德認為,無限整體不是有限概念能夠說明的。這種觀點的好處,是實際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但割裂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最終會導致不可知論。這正是康德二律背反的根源。

第三種是比康德稍晚的雅柯比等的觀點,其把直接知識和思想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思想不能把握真理和無限,只有直接知識才有可能。黑格爾指出,這是把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對立起來了,會導致神秘主義。 黑格爾堅定地主張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他的辯證法就是這麼來的。概念的發展——正、反、合也是這麼來的。他很好地解決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問題。

黑格爾講了他的《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事物本質的科學;是研究客觀概念的科學;是研究純概念的科學。

由此,他構建了大大小小很多個正、反、合。比如,《邏輯學》的第一章是《有》論,其中包含了“有”、“無”、“變”的正、反、合。羅素嘲笑黑格爾,說他的“有”是從中國搬來的,可是關於中國,除了這個“有”,其他一無所知😊。

在黑格爾的體系中,總共提出了一百多個概念和範疇。這些概念和範疇,都是正、反、合的圓圈,大圈套小圈。它們不是單純的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而是由低到高的“螺旋式發展”的關係,這就是黑格爾說的“否定之否定”。

小圈到大圈的發展的動力,在於“概念”內部的矛盾性。 美國哲學家梯利準確地概括過黑格爾的思想——

“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的任務是如實地認識自然和整個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這種理性不是膚淺、暫時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恆的本質、和諧與規律。事物有意義,世界上的過程是有理性的……。既然實在歸根到底是有理性的,是思維或概念的必然過程,是邏輯過程,這隻能由人用思想來認識;哲學的職能是要了解理性所據以活動的規律或必然形式。因此,邏輯和形而上學是同一、一樣的。但是世界不是靜態的,它往前運動,是動態的;思想或理性也是如此。概念或其正的概念是活動運動的過程,演化的過程。在演化中,可以說未發展、未分化和同質的某種東西,在這個意義上說就是抽象的東西,發展、分化和分裂了,採取許多不同、因而對立或矛盾的形式,一直到最後成為統一、具體和個別化了的物體,即 差異中的統一。我們所由以著手的不確定的、抽象的根基,變成為確定、具體的實在,其中的對立調和或結合於整體中。演化過程中的高級階段,是低級階段的突現,它實際是低級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來看,它是低級階段的真理、目的和意義。在在這上程中,每一階段都包含一切先行的階段,預示一切未來的階段:這世界在每一階段上,既是產物,又是預兆。低級形式被否定於高級形式中,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但是它又被保持於高級形式中,被傳帶下去而昇華了。黑格爾用一個德文字 aufgehoben(揚棄)來表示這種思想,他把事物中向對立面過渡的過程,稱為辯證的過程。 黑格爾宣稱矛盾是一切生命和運動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則統治世界”。

羅素對黑格爾的辯證法或“正、反、合”也有精彩的解釋,很通俗,但多少有些調侃色彩——

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組成的。首先我們說:“實在是舅舅”。這是“正題”。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著存在外甥。既然除“絕對”而外任何東西都不真存在,而我們現在又保證存在外甥,所以我們不得不斷言“絕對是外甥”。這是“反題”。但是這和“絕對”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樣的缺陷;於是我們被迫採取這個看法:“絕對”是舅舅和外甥構成的全體。這是“合題”。但是這個合題仍舊不圓滿,因為一個人必須有個姊妹作外甥的母親,他才能當舅舅。因此,我們被迫擴大我們的宇宙,把姊妹連姊夫或妹夫都包括進去。據主張,照這種方式,僅憑邏輯力量就能不停地驅使我們從有關“絕對”提出的任何謂語達到辯證法的最後結論,那叫作“絕對理念”。在整個這過程當中,有一個基礎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關於整體“實在”的,就不可能實際真確。這個作為基礎的假定有一個傳統邏輯上的根據,傳統邏輯假定每個命題都有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按照這種看法,一切事實都是說某物具有某性質。所以可見“關係”不會是實在的,因為關係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兩件事物。“舅舅”是一個關係,一個人可以當了舅舅而不知道這回事。在這種場合,從經驗觀點看來,這人沒有由於當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響;如果我們把“質”字理解為撇開他與其他人和物的關係,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種東西,那麼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沒有的質。主語、謂語邏輯能夠避免這種困難的唯一方法就是講,這事實不單只是舅舅的性質,也不單只是外甥的性質,而是舅甥所構成的全體的性質。因為除“全體”而外一切東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種種關係,可見關於個別的事物無法談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實上唯有“全體”才是實在的。這點從下述事實可以比較直接地推出來:“甲和乙是兩個”不是主語謂語命題,因此基於傳統邏輯來說,不會有這種命題。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兩個事物,因此唯獨看作統一體的“全體”是實在的。

羅素這段話,說出了黑格爾辯證法的本質——所有運動變化的根源,是“絕對精神”,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不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外化為歷史和社會的。正是這一點,包括辯證法本身,深深打動了馬克思。他在寫作《資本論》時寫信給恩格斯說——

“我碰巧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處理事實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後再有工夫做這類工作的話,我很願意用兩三個印張把黑格爾所發現,但同時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東西闡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夠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一老沈一

可以簡單地參照中國哲學史上的非非論,即事物發展一般要經由是,非,及非非三個階段。它的意思是必先肯定事物的存在,是,其次,否定又是普遍絕對的,是轉變為非,然後,非也是要被否定的,不然否定就不普遍了,這樣就達到非非,而非非無非是另一種是,新的發展又開始了。

關鍵是否定,這個否定不但普遍,還是保有同一性的有肯定的否定,不然就成了抽象的孤立的排斥。

這種是非論,其實就是肯定否定規律。一種規律既然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可能專由某人所獨有,你能發現,別人也能發現。遺憾的是,中國哲人沒能利用否定把世界萬事萬物運動作為一個整體聯繫起來描述。黑格爾做到了,但出發點是純邏輯,又被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否定掉了。而對否定之否定的否定,則是哲學自身的否定,把它變成現實,一切交與群眾的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