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黑格尔的概念发展阶段?

赵彦淳85647282


哈哈😄,话题够枯燥。

黑格尔的概念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正、反、合”,就是他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两个版本——1812-1816年出版了《逻辑学》,这是第一个版本;1817年和以后连续做了修订,是第二个版本《小逻辑》,也被称为《哲学全书》。这两本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他关于辩证法的主体论述,包含于其中。

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表述为“正、反、合”,按照美国传记作家布朗的说法——这是一帮说英语的人干的事。至少,罗素就这么干了。如此概括的好处,是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连像罗素这样的哲学大家也抱怨,读黑格尔的书太困难,德文原著就更难懂。


黑格尔的哲学,是在康德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罗素说,没有康德哲学,就没有黑格尔哲学。但是,1807,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问世,标志着他已经超越康德,开始构建自己的全新体系。

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评价的——黑格尔“具有历史学家的观点,每一部重要著作就是一部历史”。

他在《逻辑学》“导论”中,以历史的观点总结分析了康德前后哲学的认识论——他的原话,是关于思想和客观性,也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康德以前的旧形而上学,是唯理论,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还包括沃尔夫。他们主张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认为事物可知,但是用孤立的、片面的把握存在,用非此即彼的范畴去诠释具体事物。

第二种是与唯理论对立的经验主义的康德批判哲学。与前一种相反,康德认为,无限整体不是有限概念能够说明的。这种观点的好处,是实际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但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最终会导致不可知论。这正是康德二律背反的根源。

第三种是比康德稍晚的雅柯比等的观点,其把直接知识和思想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思想不能把握真理和无限,只有直接知识才有可能。黑格尔指出,这是把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了,会导致神秘主义。 黑格尔坚定地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他的辩证法就是这么来的。概念的发展——正、反、合也是这么来的。他很好地解决了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讲了他的《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是研究客观概念的科学;是研究纯概念的科学。

由此,他构建了大大小小很多个正、反、合。比如,《逻辑学》的第一章是《有》论,其中包含了“有”、“无”、“变”的正、反、合。罗素嘲笑黑格尔,说他的“有”是从中国搬来的,可是关于中国,除了这个“有”,其他一无所知😊。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总共提出了一百多个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都是正、反、合的圆圈,大圈套小圈。它们不是单纯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是由低到高的“螺旋式发展”的关系,这就是黑格尔说的“否定之否定”。

小圈到大圈的发展的动力,在于“概念”内部的矛盾性。 美国哲学家梯利准确地概括过黑格尔的思想——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任务是如实地认识自然和整个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肤浅、暂时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恒的本质、和谐与规律。事物有意义,世界上的过程是有理性的……。既然实在归根到底是有理性的,是思维或概念的必然过程,是逻辑过程,这只能由人用思想来认识;哲学的职能是要了解理性所据以活动的规律或必然形式。因此,逻辑和形而上学是同一、一样的。但是世界不是靜态的,它往前运动,是动态的;思想或理性也是如此。概念或其正的概念是活动运动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在演化中,可以说未发展、未分化和同质的某种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抽象的东西,发展、分化和分裂了,采取许多不同、因而对立或矛盾的形式,一直到最后成为统一、具体和个別化了的物体,即 差异中的统一。我们所由以着手的不确定的、抽象的根基,变成为确定、具体的实在,其中的对立调和或结合于整体中。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低级阶段的突现,它实际是低级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是低级阶段的真理、目的和意义。在在这上程中,每一阶段都包含一切先行的阶段,预示一切未来的阶段:这世界在每一阶段上,既是产物,又是预兆。低级形式被否定于高级形式中,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但是它又被保持于高级形式中,被传带下去而升华了。黑格尔用一个德文字 aufgehoben(扬弃)来表示这种思想,他把事物中向对立面过渡的过程,称为辩证的过程。 黑格尔宣称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

罗素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或“正、反、合”也有精彩的解释,很通俗,但多少有些调侃色彩——

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构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罗素这段话,说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所有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绝对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过,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外化为历史和社会的。正是这一点,包括辩证法本身,深深打动了马克思。他在写作《资本论》时写信给恩格斯说——

“我碰巧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处理事实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后再有工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一老沈一

可以简单地参照中国哲学史上的非非论,即事物发展一般要经由是,非,及非非三个阶段。它的意思是必先肯定事物的存在,是,其次,否定又是普遍绝对的,是转变为非,然后,非也是要被否定的,不然否定就不普遍了,这样就达到非非,而非非无非是另一种是,新的发展又开始了。

关键是否定,这个否定不但普遍,还是保有同一性的有肯定的否定,不然就成了抽象的孤立的排斥。

这种是非论,其实就是肯定否定规律。一种规律既然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可能专由某人所独有,你能发现,别人也能发现。遗憾的是,中国哲人没能利用否定把世界万事万物运动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描述。黑格尔做到了,但出发点是纯逻辑,又被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否定掉了。而对否定之否定的否定,则是哲学自身的否定,把它变成现实,一切交与群众的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